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4931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冶金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



背景技术:

我国冶金、电石行业所使用的铜瓦是一体式的,都是浇铸铜瓦或锻造铜瓦,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铜瓦,要求具有良好的导电散热的机械性能,现有的铜瓦的大部分接触面不能与电极良好接触,从而导致铜瓦与电极打弧,其故障率高,维修费用大,铜瓦耐高温、耐变形以及导电效果查。

目前,仍然缺乏一种设计合理,导电效果好的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导电效果好的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包括铜瓦本体、冷却水道、焊接铜炉的座孔、焊接有铜管的连接孔、钢瓦弓背和吊挂,所述铜瓦本体的端部设置有接入铜管的连接孔和吊挂,所述铜瓦本体内设置有冷却水道;钢瓦弓背上设置有座孔,所述连接孔外接有铜管和连接套,所述连接孔为圆柱形孔,所述座孔为长方形。

在上述的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中,所述吊挂为吊架或吊耳,所述连接孔上设置有螺孔,所述螺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铜管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适配。

在上述的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中,所述吊架为L形板,所述L形板的底部用螺栓固定连接在铜瓦本体上,所述吊架的上部为带孔的吊耳板,所述吊耳的下部用丝杆拧入铜瓦本体,上端为带孔的吊板。

在上述的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中,所述铜管为弯管或直形管。

在上述的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中,所述铜瓦本体的外表面套接有加强环带,所述加强环带共三个,分别套接铜瓦本体上的三个位置。

在上述的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中,所述铜瓦本体的弧面结构对应的圆心角为40-60度。

在上述的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中,所述冷却水道的截面形状为至少两个圆形相交所形成的形状。

在上述的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中,所述冷却水道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多条分通道。

有益效果: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耐变形,导电散热效果好,使用寿命长。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的铜瓦耐高温、耐变形以及导电效果好。

(2)铜瓦本体的弧面结构对应的圆心角为40-60度。这种结构增加了铜瓦本体1的受力能力,经实验表明,本铜瓦的耐高温抗变形能力是常规铜瓦的2倍,使用寿命也是常规铜瓦使用寿命的2倍,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以达到6年之久,还解决了铜瓦在使用中的产生裂纹及掉块现象,延长了铜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俯视图;

图中,1铜瓦本体、2冷却水道、3座孔、4连接孔、5钢瓦弓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处于说明性目的,而不是想要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所述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包括铜瓦本体1、冷却水道2、焊接铜炉的座孔3、焊接有铜管的连接孔4、钢瓦弓背5和吊挂6,所述铜瓦本体1的端部设置有接入铜管的连接孔4和吊挂6,所述铜瓦本体1内设置有冷却水道2,钢瓦弓背5上设置有座孔3,所述连接孔4外接有铜管和连接套,所述连接孔4为圆柱形孔,所述座孔3为长方形。

所述吊挂6为吊架或吊耳,所述连接孔4上设置有螺孔,所述螺孔内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铜管上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内螺纹与外螺纹相适配。

所述吊架为L形板,所述L形板的底部用螺栓固定连接在铜瓦本体1上,所述吊架的上部为带孔的吊耳板,所述吊耳的下部用丝杆拧入铜瓦本体1,上端为带孔的吊板。所述铜管为弯管或直形管。

在上述的用于熔炼矿石使用的导电散热的铜瓦中,所述铜瓦本体1的外表面套接有加强环带,所述加强环带共三个,分别套接铜瓦本体1上的三个位置。

所述铜瓦本体1的弧面结构对应的圆心角为40度。

所述冷却水道2的截面形状为至少两个圆形相交所形成的形状。

实施例2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铜瓦本体1的弧面结构对应的圆心角为60度。

所述冷却水道2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多条分通道。

实施例3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铜瓦本体1的弧面结构对应的圆心角为50度。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铜瓦本体1、冷却水道2、座孔3、连接孔4、钢瓦弓背5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