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却锻造铜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3777阅读:97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颚板,具体涉及一种冷却锻造铜瓦。



背景技术:

锻造铜瓦:又称导电颚板,它是矿热炉上夹持电极并输送大电流的一个重要零件,目前矿热炉上使用的铜瓦多为铸造青铜或黄铜内埋钢管或铜管通水冷却。具有一定的导电和散热性。

传统铜瓦的的产品基本结构是一块内弧和电极直径一样的弧形厚铜板,其内部用深孔钻打出″U″形水道,这样的水道由于与铜板接触面积有限,因此散热效果较差,容易出现局部过热的现象,而且传统的铜瓦装配后包围在内部的结构外侧,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冷却锻造铜瓦,包括:本体和设置在本体上的冷却管,所述本体为半圆环状,所述冷却管上下设置在本体的顶部和底部,该本体内部设有横向的水道,该水道在本体内端部联通上下呈S型分布,所述水道的顶部开口与冷却管的进水端连接,所述水道的底部开口与冷却管的出水端连接,所述本体内侧还设有凹陷的环形槽体。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内还设有润滑液腔室,该腔室在本体顶部设有进液口,所述润滑液腔室横截面为L型且底部与环形槽体联通,所述腔室的高度沿本体的弧形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降低。

进一步的,所述腔室的最高点与进液口的位置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的端面设有配套的凸起和卡槽,两块本体通过凸起和卡槽配合卡接在一起。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锻造铜瓦,为解决局部散热过高的问题,采用环绕本体的S型水道,且设置成上进下出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U型水道,增大接触面积和流速,提高散热效率;为解决本体与内部结构的稳定性问题,采用环形槽与内部结构上的环形凸起配合限制其只能水平转动,增加的润滑液腔室结构独特,润滑液由进液口倒入后即可顺着腔室流入环形槽内,且腔室高度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降低,方便润滑液在重力作用下从进液口流向另一端,润滑的更加均匀;加上端面的配合结构,两片铜瓦装配更加方便;整体结构独特,具有较高的散热性和稳定性,同时装配便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本体,2:冷却管,3:水道,4:环形槽体,5:润滑液腔室,6:进液口,7:凸起,8: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冷却锻造铜瓦,包括:本体1和设置在本体上的冷却管2,所述本体1为半圆环状,所述冷却管2上下设置在本体的顶部和底部,该本体内部设有横向的水道3,该水道3在本体内端部联通上下呈S型分布,所述水道3的顶部开口与冷却管2的进水端连接,所述水道3的底部开口与冷却管2的出水端连接,所述本体内侧还设有凹陷的环形槽体4,所述本体内还设有润滑液腔室5,该腔室在本体顶部设有进液口6,所述润滑液腔室5横截面为L型且底部与环形槽体4联通,所述润滑液腔室5的高度沿本体1的弧形由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降低,所述润滑液腔室5的最高点与进液口6的位置对应,所述本体1的端面设有配套的凸起7和卡槽8,两块本体1通过凸起7和卡槽8配合卡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锻造铜瓦,为解决局部散热过高的问题,采用环绕本体的S型水道,且设置成上进下出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U型水道,增大接触面积和流速,提高散热效率;为解决本体与内部结构的稳定性问题,采用环形槽与内部结构上的环形凸起配合限制其只能水平转动,增加的润滑液腔室结构独特,润滑液由进液口倒入后即可顺着腔室流入环形槽内,且腔室高度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降低,方便润滑液在重力作用下从进液口流向另一端,润滑的更加均匀;加上端面的配合结构,两片铜瓦装配更加方便。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