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模式自动灯光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4867阅读:1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模式自动灯光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多模式自动灯光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灯光照明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数灯光控制还是一个灯一个开关的简单控制。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也出现了基于震动、感应的灯开关。家庭中也出现了采用红外遥控和手机APP控制的灯光控制器。在很多公共场合出现了根据亮度自动开启和关闭的灯光控制。目前这些灯光控制要么用于特定场合,要么只能使用某一种特定控制模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灯光控制的多样化、人性化和便利化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种多模式自动灯光控制装置,为实现多模式适应性的进行灯光控制而设计的硬件架构,可有效的对被控灯光进行多模式自动控制,实现随心所欲、节能化的控制目的。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多模式自动灯光控制装置,设置有自动灯光控制系统,在自动灯光控制系统内设置有微处理器、传感器模块、继电器组件、外置存储器、电源组件、复位开关及网络接口,所述微处理器连接传感器模块,所述继电器组件连接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与外置存储器相连接,所述电源组件连接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还分别与复位开关和网络接口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自动灯光控制系统上还连接有模式切换开关、灯光控制开关及灯光组件,所述灯光组件与继电器组件连接,所述模式切换开关、灯光控制开关皆连接微处理器。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传感器模块内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且温湿度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传感器模块内还设置有人体红外传感器,且人体红外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传感器模块内还设置有亮度传感器,且亮度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网络接口包括与微处理器相连接的wifi接口和/或以太网接口。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外置存储器内设置有SRAM和FLASH,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SRAM和FLASH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自动灯光控制系统还通过因特网与远程终端相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远程终端为智能手机或/和平板电脑。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多模式适应性的进行灯光控制而设计的硬件架构,可有效的对被控灯光进行多模式自动控制,实现随心所欲、节能化的控制目的。

本实用新型综合了人们对灯光控制的多样化要求,实现了一种多模式自动灯光控制技术。

本实用新型基于现有软件程序技术,针对不同的人们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对灯光控制可能要求不同的模式,本灯光控制器支持传统手工控制、APP远程控制及全自动控制等三种模式。

本实用新型在全自动模式时,可以根据当前亮度决定打开灯的个数和亮度;根据照射区域是否感应有人决定灯光是否开启;根据当前温度决定打开灯的颜色,让人感觉更加舒适;可以适应多种场合多种人群的便利化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原理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传感器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软件程序等,但在现有技术的各类软件程序(数据采集分析、对比、整合等)即可满足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本实用新型不对软件程序做更改亦不做保护,只是为实现发明目的及功能而设计的硬件结构进行保护。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多模式自动灯光控制装置,为实现多模式适应性的进行灯光控制而设计的硬件架构,可有效的对被控灯光进行多模式自动控制,实现随心所欲、节能化的控制目的,如图1、图2、图4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设置有自动灯光控制系统,在自动灯光控制系统内设置有微处理器、传感器模块、继电器组件、外置存储器、电源组件、复位开关及网络接口,所述微处理器连接传感器模块,所述继电器组件连接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与外置存储器相连接,所述电源组件连接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还分别与复位开关和网络接口相连接。

所述电源组件,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电源,优选采用JY-220S05-3.3E,提供5v和3.3v电源;

所述外置存储器结合微处理器应用,可进一步提升微处理器的处理性能;

所述网络接口,为实现网络通信而设置的通信接口;

所述继电器组件,通过微处理器进行管理控制,从而对被继电器组件所连接的灯组进行自动化的控制,优选采用Risym 1路 5V继电器模块组合;

所述传感器模块,对诸如温湿度、亮度、是否有人存在等信息进行感应,并传输至微处理器内,以备形成控制策略,从而进行灯组的发光控制;

所述复位开关,用于系统复位和重启,优选采用HBGQ16H-1016mm金属按钮开关;

所述微处理器,进行系统处理,优选采用Samsung S5PV210处理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图4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自动灯光控制系统上还连接有模式切换开关、灯光控制开关及灯光组件,所述灯光组件与继电器组件连接,所述模式切换开关、灯光控制开关皆连接微处理器。

所述模式切换开关,便于选择自动控制模式;在自动控制模式下,如果触发了APP远程控制和灯光控制开关,则自动退出自动控制模式;

所述灯光控制开关,便于在本地手动控制灯光组件;

所述灯光组件,设置单一色光模组或多色光模组。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图4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传感器模块内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且温湿度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用于进行环境温湿度检测,优选采用DHT11温湿度传感器模块。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图4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传感器模块内还设置有人体红外传感器,且人体红外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所述人体红外传感器用于检测灯光组件的照明区域内是否存在人员,优选采用HC-SR501 人体传感器模块。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图4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传感器模块内还设置有亮度传感器,且亮度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相连接。

所述亮度传感器用于进行灯光组件所在区域内的光照强度信息,优选采用ck003亮度传感器模块;

优选的在所述传感器模块内设置有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及亮度传感器。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图4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网络接口包括与微处理器相连接的wifi接口和/或以太网接口;所述wifi接口,用于支持802.11连接因特网的无线接口,优选采用WM-G-MR-09(Marvell8686) wifi组件。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图4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外置存储器内设置有SRAM和FLASH,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SRAM和FLASH相连接;所述FLASH在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保存系统程序和资料的存储器,优选采用Samsung K9LBG08U0M 4G存储芯片;所述SRAM在本实用新型中用着系统运行内存空间,优选采用2GB SAMUNG DDR3内存。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图4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自动灯光控制系统还通过因特网与远程终端相连接,在设计使用时,用户亦可通过远程终端利用APP技术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管理控制。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图4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远程终端为智能手机或/和平板电脑。

结合图1-图4所示,基于现有软件程序技术在本实用新型上的应用,系统启动后,先初始化,然后检测当前工作模式是否自动模式;如果是自动模式,则每秒获取一次三个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及亮度传感器)信息,结合阀值及用户习惯设置进行综合分析后,控制相应的继电器组件开启灯光组件;如果是非自动模式,先根据当前灯光控制开关的状态开启各个灯光组件,然后响应灯光控制开关控制用户的手动灯光控制;或者相应用户通过WiFi传来的远程控制要求控制相应灯光组件。在本实用新型应用时,任何一种控制模式都会及时响应模式切换开关的切换操作;在使用时如果有模式切换,则重新检查模式,进入相应模式处理。

控制器还可以让用户通过终端控制APP对其进行设置定制,设置默认传感器阀值及用户灯组安装情况。

在实施本实用新型时,所涉及的软件程序等皆为现有技术,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存在软件程序的更改及保护,仅仅是为实现设计功能而搭建的硬件结构的保护。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