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吸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6684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吸散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散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或机器设备的吸散热是在已有风扇吹送空气冷却方式及/或热管冷却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液体冷却方式,用以应付这些设备的电子元件所产生的高热,这些电子元件外侧通常需设置一散热器,用于迅速地将热导引出来并散热。

现有的散热器一般包括均热板和散热鳍片,散热鳍片设置在均热板背面,使用均热板将热导引出来并通过散热鳍片扩大热的分布。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产品和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多功能吸散热器,通过对结构的改良,大大提高散热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多功能吸散热器,至少包含有:第一板件、第二板件、毛细结构、散热鳍片,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结合形成一密闭腔体,该密闭腔体由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组成,毛细结构设置在第一区域,散热鳍片设置在第二区域,在密闭腔体内填充有工作流体,所述的工作流体可吸收热能转变成气态,气态的工作流体经冷却而流向第二板件内侧面,在第一板件和第二板件间形成热量交换,将第二板件的热量通过散热鳍片、工作流体、毛细结构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达到较佳的热传导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吸散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一区域围绕在第二区域周围。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吸散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散热鳍片成矩形而间隔排列,可以散热效果更佳,而不同的散热鳍片间的空隙可以供工作流体流动,从达到更好的散热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吸散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毛细结构为自由粉末烧结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吸散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毛细结构为多孔质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吸散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二板件在第一区域之厚度小于在第二区域之厚度,在满足产品稳固性的前提下,可以提高热传导效率,进而提高散热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功能吸散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二板件在第二区域之外侧面凸出而高于该第一区域之外侧面。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一种多功能吸散热器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种多功能吸散热器正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方向剖视图。

图4为另一种多功能吸散热器剖视示意图。

图5为另一种多功能吸散热器剖视示意图。

其中:

11、第一板件 12、第二板件 13、毛细结构 14、散热鳍片 15、工作流体 22、密闭腔体 24、第一区域 26、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多功能吸散热器,包括第一板件11、第二板件12、毛细结构13、散热鳍片14。

第二板件呈矩形,其周边向上延伸弯折形成连接边沿,第一板件也呈矩形,其边沿与第二板件连接边沿相结合,以在第一板件11和第二板件12间形成密闭腔体22,在密闭腔体22内填充有工作流体15,所述的工作流体15可吸收热能转变成气态,气态的工作流体经冷却而流向第二板件内侧面,从而在密闭腔体22内形成循环,不断吸收第二板件的热量气化,然后达到第一板件11内表面预冷而液化,液化后的工作流体返回第二板件内侧面,从而形成循环。

在密闭腔体22由第一区域24和第二区域26组成,第一区域24围绕在第二区域26周围,在第二板件对应第一区域的内表面设置毛细结构13,在第二板件对应对应第二区域的内表面设置散热鳍片14,散热鳍片14由第二板件内表面向第二区域延伸,不同散热鳍片14成矩形而间隔排列。

其中,毛细结构为自由粉末烧结结构或者多孔质结构,所述的自由粉末可以为铜粉末。

如图4所示,所述的多功能吸散热器,其中该第二板件12在第二区域26的厚度小于第二板件12在第一区域24的厚度,用以加快传导效率。

如图5所示,所述的多功能吸散热器,其中第二板件在第二区域26之外侧面凸出而高于该第一区域之外侧面,便于与热源更好的接触。

虽然说明书中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提示,不应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