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组常开型密封直流固体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5606阅读:572来源:国知局
两组常开型密封直流固体继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继电器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两组常开型密封直流固体继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航天、航空、兵器、舰船等领域的控制电路中大量采用固体继电器作为电路切换或火工品点火应用,而当前应用的固体继电器一组输入,一组常开输出(或一对一的多组固体继电器)居多,可以满足多数应用需求。近年来,随着整机装备的要求不断提高,在冗余设计、可靠性设计方面整机厂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求一种一组输入控制两组常开输出的固体继电器,要求输入具有抗干扰电路,避免无效信号引起的误触发,提高整机设备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两组常开型密封直流固体继电器,一组输入控制两组常开输出,且输入具有抗干扰电路,避免电压或电流单独满足时产生的无效信号导致产品出现误触发情况,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种两组常开型密封直流固体继电器,包括底座和安装在底座上方的罩子,所述底座上方设有抗干扰延时电路、输入振荡电路、变压器、第一整流驱动电路及第二整流驱动电路,下方设有一组输入端子和两组输出端子;所述抗干扰延时电路输入端与一组输入端子连接、输出端与输入振荡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入振荡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变压器的初级,变压器的两个次级分别连接第一整流驱动电路、第二整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第一整流驱动电路、第二整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通过场效应管芯片对应连接两组输出端子。

组成抗干扰延时电路、输入振荡电路、第一整流驱动电路及第二整流驱动电路的元器件和变压器均通过陶瓷覆铜板直接焊接在底座上。

所述场效应管芯片通过键合线对应连接两组输出端子;所述抗干扰延时电路输入端通过键合线分别与一组输入端子连接。

所述抗干扰延时电路的抗干扰脉冲宽度为1ms。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三绕组的变压器实现一组输入控制两组输出的固体继电器设计,输出组之间相互隔离。

2、本实用新型采用抗干电路,对比传统的固体继电器,具有抗干扰功能,抗干扰脉冲宽度为1ms、小于1ms的脉冲信号被视为无效信号;输入接通电压、输入电流相对传统固体继电器有所提高,只有电压、电流同时满足,继电器才能正常工作,避免电压或电流单独满足时产生的无效信号导致产品出现误触发情况,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3、一组输入控制两组输出的设计,两组常开输出并联应用,控制负载电路,提高继电器的带载能力,确保电路可靠接通;两组常开输出串联应用,实现继电器的双断控制,保证继电器可靠关断,该设计满足整机设备的冗余、可靠性要求。

4、本实用新型采用单层布局的结构设计,除电阻和电容以外的所有分立器件均选用裸芯片代替,减小内部占用面积;单层布局结构减少了传统的双层结构上、下层之间连接导线,避免了引线焊接引起的产品隐患、提高了产品的抗冲击、振动能力,实现了继电器体积小,重量轻,抗冲击、振动能力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路原理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2、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

一种两组常开型密封直流固体继电器,包括底座2和安装在底座2上方的罩子1,所述底座2上方设有抗干扰延时电路、输入振荡电路、变压器5、第一整流驱动电路及第二整流驱动电路,下方设有一组输入端子3和两组输出端子4;所述抗干扰延时电路输入端与一组输入端子3连接、输出端与输入振荡电路的输入端连接,输入振荡电路的输出端连接变压器5的初级,变压器5的次级分别连接第一整流驱动电路、第二整流驱动电路的输入端,第一整流驱动电路、第二整流驱动电路的输出端通过场效应管芯片对应连接两组输出端子4。所述抗干扰延时电路的抗干扰脉冲宽度为1ms。

其中,组成抗干扰延时电路、输入振荡电路、第一整流驱动电路及第二整流驱动电路的元器件和变压器5均通过陶瓷覆铜板7直接焊接在底座2上。所述场效应管芯片通过键合线8对应连接两组输出端子4;所述抗干扰延时电路输入端通过键合线6分别与一组输入端子3连接。

本实用新型采用厚膜电路技术,元器件除电阻、电容外均选用裸芯片,满足体积小、散热快的优点;输入控制回路与输出控制回路之间通过变压器实现隔离和电气连接。引出端为印制电路板式,安装使用方便。

工作原理:输入端子加电后,当检测到输入信号小于1ms时被视为无效信号,继电器不导通;当检测到输入信号大于1ms时,继电器输入回路正常工作,产生高频振荡信号,振荡信号通过变压器耦合到次级,经滤波、整流、稳压限幅后提供稳定的驱动电压,驱动场效应管芯片导通,使继电器输出端接通。

上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述内容所做的等同变化,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