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铜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8173阅读:1004来源:国知局
覆铜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尤其涉及一种覆铜板。



背景技术:

覆铜板又名基材。是将补强材料浸以树脂,一面或两面覆以铜箔,经热压而成的一种板状材料,称为覆铜箔层压板,它是做PCB的基本材料。覆铜板通常包括一个提供支撑和缓冲的基板,现有的基板大多采用铝单板制成。

如申请号为:CN201620189795.X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散热功能良好的覆铜板,包括金属基层,设于金属基层上表面的导热绝缘层,设于导热绝缘层上表面的电路层,所述金属基层、导热绝缘层、电路层相互之间以粘接的方式连接。

铝单板制成的金属基层(基板)导热性能较好,其热导率约为230 W/M-K,但是容易变形,刚度较差,板面平整度较差,应用于多层板时容易在金属箔面上形成凹坑,故有待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刚度更强的覆铜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覆铜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铝蜂窝板,所述铝蜂窝板外包覆有导热碳纤维蒙皮。

进一步地,所述铝蜂窝板包括蜂窝芯子和粘接在蜂窝芯子的两侧的面板。

进一步地,所述铝蜂窝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的长度方向沿铝蜂窝板的厚度方向,所述通孔内填充有导热石墨片。

进一步地,所述面板在通孔处开设有沉孔,所述导热石墨片延伸至沉孔内。

综上所述,铝蜂窝板为蜂窝结构,刚度系数比铝单板高得多,不易变形,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撑,且板面平整度较好,叠加金属箔面后表面平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覆铜板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覆铜板的热量传导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覆铜板中铝蜂窝板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覆铜板中铝蜂窝板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覆铜板中导热石墨片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铝蜂窝板;2、导热碳纤维蒙皮;3、蜂窝芯子;4、面板;5、导热石墨片。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覆铜板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覆铜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包括铝蜂窝板1,所述铝蜂窝板1外包覆有导热碳纤维蒙皮2。

铝蜂窝板1为现有技术,其具有蜂窝结构,采用热压成型技术;导热碳纤维蒙皮2由导热碳纤维制成,导热碳纤维是一种高导热碳纤维材料,这种碳纤维在纤维方向上的导热系数可以超过铜,最高可以达到700 W/mk,同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导电性能和优异的导热及辐射散热能力,由这种碳纤维制成的纤维状高导热碳粉本身呈纤维状,可以设计导热取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铝蜂窝板1刚度系数比铝单板高得多,不易变形,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撑,且板面平整度较好,叠加金属箔面后表面平整,且质量很轻,有利于实现轻量化;铝蜂窝板1外包覆导热碳纤维蒙皮2,可以弥补铝蜂窝板1单独使用时导热性能不良的缺陷,如图2所示,热量传导至导热碳纤维蒙皮2后,沿图中的a路径迅速传导并散发,散热效率较高。

这种导热碳纤维蒙皮2包覆的铝蜂窝板1结构,整体达到高效散热、提高刚度的目的。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铝蜂窝板1包括蜂窝芯子3和粘接在蜂窝芯子3的两侧的面板4。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蜂窝芯子3承受由一侧面板4传递到另一侧面板4的载荷和横向剪力,蜂窝芯子3可以采用增强正六边形结构,其强度最高;面板4主要提供需要的轴向弯曲和面内剪切刚度;蜂窝芯子3与面板4之间通过结构胶粘剂粘接,结构胶粘剂一方面将剪力传递至蜂窝芯子3,另一方面将剪力由蜂窝芯子3传递给面板4。整体达到进一步提高刚度的目的。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铝蜂窝板1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通孔的长度方向沿铝蜂窝板1的厚度方向,所述通孔内填充有导热石墨片5。

导热石墨片5X-Y轴(长度和宽度方向)的导热系数高达1500 W/M-K。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4所示,填充有导热石墨片5的通孔进一步地改善散热情况,使热量可以穿过铝蜂窝板1沿其厚度方向直接传导,进一步提高散热效率,如图2所示。

本实施例优选的,所述面板4在通孔处开设有沉孔,所述导热石墨片5延伸至沉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导热石墨片5位于沉孔内的部分有利于更大程度地接收热量,而位于通孔内的部分则有利于传导热量。

综上所述,铝蜂窝板1刚度系数比铝单板高得多,不易变形,可以提供更好的支撑,且板面平整度较好,叠加金属箔面后表面平整,且质量很轻,有利于实现轻量化;铝蜂窝板1外包覆导热碳纤维蒙皮2,可以弥补铝蜂窝板1单独使用时导热性能不良的缺陷,如图2所示,热量传导至导热碳纤维蒙皮2后,沿图中的a路径迅速传导并散发,散热效率较高。这种导热碳纤维蒙皮2包覆的铝蜂窝板1结构,整体达到高效散热、提高刚度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