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4859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壳体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壳体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现有手机功能的集成越来越强大,红外遥控功能是许多智能手机搭载的一个功能。然而传统的手机中需要在手机壳体的一端单独开设透光镜片,利用该透光镜片透过红外发射器的红外线。此种结构需要在手机壳体上开孔,从而影响手机壳体的外观性能,使得壳体结构繁杂,从而降低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提高用户体验的壳体及移动终端。

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具有缝隙,所述缝隙构成天线净空区域,所述缝隙内填充有透光材料,以在所述缝隙内形成透光区,所述透光区用以透过红外发射器的红外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其中,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上述的壳体,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主板和电连接于所述主板的红外发射器以及电连接所述主板的天线辐射体,所述主板、红外发射器和所述天线辐射体均固定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红外发射器与所述透光区相对,所述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缝隙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壳体及移动终端,通过所述壳体具有缝隙,而所述缝隙构成天线净空区域,并利用所述缝隙内设置透光材料,以构成透光区。而该透光区可以透过红外发射器的红外线,从而使得红外发射器的透光区隐藏于天线净空的缝隙内,进而使得壳体的外观性能简洁化,提高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壳体的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壳体的III-III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终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壳体100,所述壳体100具有缝隙10,所述缝隙10构成天线净空区域,所述缝隙10内填充有透光材料,以在所述缝隙10内形成透光区20,所述透光区20用以透过红外发射器30的红外线。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壳体100应用于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或者是笔记本电脑等。在该移动终端的红外发射器30透过所述透光区20发射红外线时,可以进行远程红外遥控操作,从而实现移动终端的多功能化。

通过所述壳体100具有缝隙10,而所述缝隙10构成天线净空区域,并利用所述缝隙10内设置透光材料,以构成透光区20。而该透光区20可以透过红外发射器30的红外线,从而使得红外发射器30的透光区20隐藏于天线净空的缝隙10内,进而使得壳体100的外观性能简洁化,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0可以是终端外壳,还可以是终端前盖或者是终端后盖。所述壳体100采用金属材质。所述壳体100可以承载终端的内部主板和其他功能组件,并对主板和功能组件进行保护。所述缝隙10可以是采用激光切割而成。所述缝隙10可以是由所述壳体100的边缘切入,并完全切断所述壳体100,从而使得所述缝隙10方便加工。当然,也可以是部分切割所述壳体100,从而使得所述缝隙10的一端在所述壳体100的边缘开口,而另一端封闭设置。所述壳体100可以具有多条所述缝隙10,多条所述缝隙10相互隔离。从而多条所述缝隙10可以将所述壳体100划分出多个金属板件。所述缝隙10可以透过天线的电磁波,从而使得所述壳体100保证了天线的辐射性能。所述缝隙10内的透光材料可以采用纳米注射工艺进行填充。从而使得所述壳体100结构稳固,增加所述壳体100的耐损性能。所述透光区20可以部分形成于所述缝隙10内,也可以完全与所述缝隙20相重合。所述透光区20的透光材料既可以透过所述红外发射器30的红外线,同时所述透光区20的透光材料可以阻挡外界灰尘或杂质从所述缝隙10进入所述壳体100内侧,从而提高了所述壳体100的防护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0包括边框40,所述缝隙10开设于所述边框4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0为移动终端的背盖。所述边框40位于移动终端的周侧。所述边框40采用金属材质。所述边框40为矩形框体。所述边框40由两个相对设置的短边41和两个相对的长边42的间隔连接构成。所述缝隙10位于所述边框40的短边41上,从而所述壳体100在应用至移动终端时,用户手持所述壳体100的长边42,所述透光区20的朝向用户的前方,进而使得所述壳体100内侧的红外发射器30朝用户前方发射红外线。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缝隙10也可以开设于所述边框40的长边42上,从而方便用户横向把持所述壳体100时,所述透光区20可以朝向用户前方,进而方便用户进行横向使用移动终端时,实现红外遥控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0还包括底板50,所述边框40固定于所述底板50周缘,所述缝隙10由所述边框40连接至所述底板50的边缘向另一边缘延伸,所述缝隙10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底板50的法向。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板50为矩形板件。所述底板50也可以采用金属板件。所述底板50与所述边框40一体成型。所述边框40的内侧和所述底板50的内侧构成收容腔,该收容腔用以收容移动终端的主板。所述边框40相对所述底板50弯曲。从而所述壳体100呈平整板件的部分构成所述底板50,而呈弯曲侧边的部分构成所述边框40。所述边框40可以看作是所述底板50的弯曲折边。具体的,所述边框40还包括外边缘43和相对所述外边缘43设置的内边缘44,所述外边缘43形成所述收容腔的开口。所述内边缘44与所述底板50一体连接。所述缝隙10由所述外边缘43向所述内边缘44延伸。所述缝隙10在所述外边缘43一端形成开口,从而方便对所述缝隙43加工。所述缝隙10在所述内边缘44处闭合。从而使得所述壳体100呈半隔断结构,进而使得所述壳体100不易断裂,增强所述壳体100的结构稳固性能。所述缝隙10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短边41的长度方向。从而可以有效减少所述缝隙10的长度,进而减少所述缝隙10对所述壳体100的损伤,并且使得所述透光区20可以减小在所述壳体100的占比,进一步提高所述壳体100的外观结构。更为具体的,所述边框40在所述短边41设有两条所述缝隙10,所述透光区20位于其中一个所述缝隙10内,进而可以利用两条所述缝隙10提高天线的辐射性能,并利用所述透光区20隐藏于其中一条所述缝隙10内,进而使得所述壳体100外观简洁化,提高所述壳体100的外观性能。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缝隙10的长度方向还可以是平行于所述短边41的长度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边框40还包括圆弧弯曲的侧面45,所述透光区20在所述侧面45的正投影处的弯曲曲率大于或等于所述侧面45其他处的弯曲曲率。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侧面45设置于所述短边41。所述侧面45位于所述边框40的外侧。所述侧面45往外侧凸出方向弯曲,从而方便用户把持所述壳体100。所述透光区20部分覆盖所述缝隙10,所述透光区20与所述侧面45相对应处的弯曲程度最大,从而所述透光区20在所述侧面45的出光面弯曲曲率最大化,从而使得所述红外发射器30发出的红外线透过所述透光区20在所述侧面45的出射角度增大,进而使得所述红外发射器30的红外线照射范围增加。所述透光区20的透光材料部分填充于所述缝隙10内,在所述缝隙10其他部分填充非信号屏蔽材料。该非信号屏蔽材料可以透过天线的电磁波信号。该非信号屏蔽材料与透光材料可以通过多色模具注塑成型工艺一体成型。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区20还可以完全覆盖所述缝隙10。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0还具有设置于所述缝隙10之外的金属部6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部60在所述短边41上,被两条所述缝隙10分隔呈三条金属条。所述金属部60在所述底板50可以有多个金属板件构成。所述金属部60可以是通过对金属板件进行铣削成型,并通过阳极氧化工艺,对所述金属部60的外表面进行上色处理。所述缝隙10内的透光材料和非信号屏蔽材料与所述金属部60经多色模具一体成型。所述金属部60增强所述壳体100的金属质感,从而增加所述壳体100的防护性能,并且提升所述壳体100的外观性能。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100在所述缝隙10之外处也可以是由塑胶件构成。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100内侧在所述透光区20处设有聚光镜70,所述聚光镜70用以将所述红外发射器30的红外线聚成光束。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聚光镜70为凸透镜。所述聚光镜70固定于所述短边41内侧与所述透光区20相对设置,并贴合于所述短边41上。所述聚光镜70的凸出面朝向所述透光区20,而所述聚光镜70减小所述红外发射器30的红外线出射角,以使红外线形成光束。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所述短边41内侧相对所述透光区20处设置凹陷,以减小所述红外发射器30在所述透光区20的入射角。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终端200。所述移动终端200包括所述壳体100,所述移动终端200还包括主板80和电连接于所述主板80的红外发射器30以及电连接所述主板80的天线辐射体90,所述主板80、红外发射器30和所述天线辐射体90均固定于所述壳体100内,所述红外发射器30与所述透光区20相对,所述天线辐射体90与所述缝隙10相对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板80、红外发射器30和所述天线辐射体90均固定于所述边框40和所述底板50所构成的收容腔内。所述移动终端200还包括与所述边框40相盖合的终端前盖40a。所述终端前盖40a有透光玻璃和贴合于所述透光玻璃的显示屏构成。所述终端前盖40a和所述壳体100对所述主板80、红外发射器30和所述天线辐射体90实现保护。所述主板80向所述红外发射器30和天线辐射体90发送控制信号,以使得所述红外发射器30朝所述透光区20发射红外线。而所述天线辐射体90辐射电磁波透过所述缝隙10。所述天线辐射体90由铜箔构成,通过贴附于所述主板80侧面上,并位于所述主板80靠近所述短边41的一端处,从而实现稳固。所述红外发射器30可以焊接于所述主板80与所述天线辐射体90相背一侧。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红外发射器30也可以焊接于所述天线辐射体90同一侧,所述红外发射器30位于所述天线辐射体90远离所述透光区20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红外发射器30的周侧设置铁氧体屏蔽板30a,所述铁氧体屏蔽板30a对所述红外发射器30的电磁信号进行屏蔽。由于所述红外发射器30在接收控制信号时,难免会产生电磁泄露,而该泄露的电磁信号往往容易对所述天线辐射体90的电磁信号产生干扰。所以利用所述铁氧体屏蔽板30a围合于所述红外发射器30的周侧,从而可以对所述红外发射器30泄露的电磁信号进行屏蔽,以保证所述天线辐射体90的天线辐射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终端200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红外发射器30和所述透光区20之间的导光板30b,所述导光板30b对所述红外发射器30的红外线进行导光。具体的,利用所述导光板30b将所述红外发射器30的红外线导光至所述聚光镜70,从而避免所述红外发射器30漏光,从而提高所述红外发射器30的红外遥控性能。

通过所述壳体具有缝隙,而所述缝隙构成天线净空区域,并利用所述缝隙内设置透光材料,以构成透光区。而该透光区可以透过红外发射器的红外线,从而使得红外发射器的透光区隐藏于天线净空的缝隙内,进而使得壳体的外观性能简洁化,提高了用户体验。

以上是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