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帽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1290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防水帽及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以2016年9月21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6-184778为基础主张优先权,并将该基础申请的内容全部并入本申请中。

本发明涉及便携式终端、手机等电子设备所使用的防水帽及具备该防水帽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在电子设备的防水帽中,在橡胶等的具有弹性的帽主体设置固定部。已知,该固定部插入并固定于设备壳体的固定孔,设于帽主体的安装部插入并安装于设备壳体的插入孔,由此构成为能够开闭地堵塞设备壳体的插入孔(例如,日本特开平11-260460号公报)。

这种防水帽的帽主体的安装部形成与设备壳体的插入孔相同形状的柱状,并在该柱状的安装部的中心部沿着其轴向设置变形孔。这种防水帽构成为,在帽主体的安装部插入设备壳体的插入孔时,利用设于安装部的中心部的变形孔而使安装部弹性变形,从而使安装部的外周面与设备壳体的插入孔的内周面弹性接触,实现设备壳体的插入孔的防水。

但是,这种电子设备的防水帽为帽主体的安装部的外周面和设备壳体的插入孔的内周面进行面接触的结构,因此,如果帽主体的安装部未均匀地弹性变形,则在帽主体的安装部的外周面与设备壳体的插入孔的内周面之间会产生间隙,不能确保设备壳体的插入孔的防水。另外,存在容易从设备壳体的插入孔无意地拔出帽主体的安装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水帽,具备:

帽主体,其能够插入脱离地配置于设于壳体外表面的安装凹部;

插入部,其向上述壳体的内部侧突出地形成于上述帽主体,能够插入脱离地插入以贯通上述壳体的内外的方式设于上述安装凹部内的贯通孔,且具有弹性;

防水突起,其形成于上述插入部的外周部的整周,且与上述壳体的上述贯通孔的内周面压接;

加强部件,其埋入上述帽主体及上述插入部而限制与上述防水突起对应的上述插入部向中心部侧的变形;以及

钩部,其向上述壳体的内部侧突出地形成于上述插入部,在上述插入部插入至上述壳体的上述贯通孔时,与位于上述壳体的内部侧的上述贯通孔内的缘部能够卡合脱离地卡合。

附图说明

结合以下的附图,考虑以下详细的叙述,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本申请。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便携式终端的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侧视图。

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a-a向视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拽出图4所示的便携式终端的防水帽而使设备壳体的安装孔开放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6a、图6b表示图4所示的防水帽,图6a是从设备壳体的内部观察该防水帽的放大立体图,图6b是其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b,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便携式终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该便携式终端具备设备壳体1。该设备壳体1由上部壳体2和下部壳体3构成。在上部壳体2设有显示部4和输入部5。在下部壳体3设有读取装置6和电池盖7。

在该情况下,如图1~图3所示,设备壳体1的位于上部壳体2的显示部4侧及下部壳体3的与该显示部4对应的读取装置6侧的前端部侧(图1中,上边部侧)形成在前后方向(图1中,上下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的主体部1a,位于上部壳体2的输入部5侧及下部壳体3的与该输入部5对应的电池盖7侧的跟前部侧(图1中,下边部侧)形成于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方体状的手柄部1b。

即,就该设备壳体1而言,如图1~图3所示,手柄部1b的与设备壳体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宽度)形成为比主体部1a的与设备壳体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宽度)短。由此,设备壳体1整体形成为大致羽毛球拍形状。也就是,就该设备壳体1而言,主体部1a的上表面的面积形成为比手柄部1b的上表面的面积大,而且手柄部1b形成为容易握住的形状。

如图1所示,显示部4构成为,具备液晶显示面板、el(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等平面型显示面板,在该显示面板电光学地显示信息。即,该显示部4以与设置于上部壳体2的部位的显示开口部2a相对的状态配置于上部壳体2的内部,该上部壳体2对应于设备壳体1的主体部1a。

由此,如图1所示,该显示部4构成为穿过显示开口部2a,从上部壳体2的外部能看到显示出的信息。该情况下,在位于显示部4的上边侧的上部壳体2的上边部设有扬声器8和指示器用的多个发光元件(led)9。

如图1所示,输入部5具备数字键、操作键、光标键、确认键、电源键等的各种键5a,这些键排列在位于手柄部1b侧的上部壳体2。该输入部5构成为,通过操作各种键5a,从而输入信息。该情况下,在输入部5的上边部设有中心触发键5b。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设备壳体1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侧触发键5c。

如图2及图3所示,读取装置6设于与设备壳体1的主体部1a对应的下部壳体3的背面(图3中,表面)。该读取装置6的结构为,具备单元壳体8,在该单元壳体8的内部设有读取部和拍摄部(均未图示)。该情况下,单元壳体8构成为,利用多个螺丝8a,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图3中,表面)。

读取部为扫描器,构成为,通过向被读取物(未图示)照射激光光线等光线,接收其反射光,从而读取被读取物的代码信息。拍摄部是具备摄像元件的照相机,构成为,将由读取部读取的被读取物作为图像来拍摄。

如图2及图3所示,该读取装置6构成为,使由读取部读取到的被读取物的代码信息显示于显示部4,并且使由拍摄部拍摄到的被读取物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4,从而一边看显示于显示部4的被读取物的代码信息及被读取物的图像,一边同时进行读取部的读取操作和拍摄部的拍摄操作。

如图2及图3所示,单元壳体8形成为使四边形的平板呈沿着设备壳体1的长边方向缓慢地倾斜的山形状突出。在该单元壳体8设有与读取部对应的读取窗口部9a和与拍摄部对应的拍摄窗口部9b。这些读取部和拍摄部设定为,读取部的光线的照射方向s1和拍摄部的拍摄方向s2为同一方向。

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读取部和拍摄部以读取部的光线的照射方向s1和拍摄部的拍摄方向s2相对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倾斜规定角度θ的状态配置于单元壳体8内。即,期望读取部的光线的照射方向s1和拍摄部的拍摄方向s2相对于下部壳体3的背面,朝向位于与手柄部1b相反的一侧的下部壳体3的前端侧,倾斜40°~80°的角度范围,优选倾斜60°的角度。

如图2及图3所示,电池盖7构成为,利用螺丝7a,能够装卸地安装于与输入部5的背面侧对应的下部壳体3的背面侧(图3中,表面侧)。即,该电池盖7以截面形成半圆形的倒u状,背面侧成为上凸的状态,覆盖并堵塞设于下部壳体3内而用于收纳电池的电池收纳部(均未图示),从而使手柄部1b成为容易握住的形状。

另外,如图2所示,在设备壳体1的侧面安装有防水帽10。如图4~图6b所示,该防水帽10构成为,能够开闭地覆盖并堵塞设于设备壳体1内的电路基板11的usb连接器等连接器12。在该情况下,在设备壳体1的侧面设有配置防水帽10的安装凹部13。

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该安装凹部13形成为设备壳体1的长边方向上细长的长方体状。在该安装凹部13内,以与连接器12对应的状态,内外贯通地设有贯通孔14。该贯通孔14的内部形状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该贯通孔14的内周面中的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缘部,以向贯通孔14的中心部侧呈凸缘状突出的方式设有卡定部14a。

如图4~图6b所示,防水帽10具备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内的帽主体15和臂部16,它们由硅橡胶、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一体形成。如图2所示,该防水帽10形成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大致相同的大小。

即,该防水帽10如图2及图4所示,帽主体15和臂部16中的设备壳体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比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稍短的长度,而且与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形成和与安装凹部13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

由此,如图2及图4所示,防水帽10构成为,在帽主体15和臂部16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内时,在位于与臂部16相反的一侧的帽主体15的端部和与该帽主体15的端部对应的安装凹部13的内端面之间设置间隙,向该间隙插入手指或工具,能够从安装凹部13内拽出帽主体15。

因此,如图4~图6b所示,帽主体15配置为能够插入脱离地配置于安装凹部13内。在该帽主体15设有:能够插入脱离地插入以贯通设备壳体1的内外的方式设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内的贯通孔14的插入部17;设于该插入部17的外周面并与贯通孔14的内周面压接的防水突起18;以及埋入帽主体15及插入部17而抑制插入部17的向中心部侧的变形的加强部件19。

如图4~图6b所示,插入部17由与帽主体15相同的硅橡胶、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以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突出的状态一体形成于帽主体15。该插入部17以外形为比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的内部形状稍小,且比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的内部形状大的大致长方体状,朝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突出地形成。

即,如图4~图6b所示,该插入部17的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突出的突出长度形成从位于设备壳体1的外部侧的贯通孔14的端部到凸缘状的卡定部14a的长度。由此,插入部17构成为,在帽主体15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内的状态下,在从安装凹部13插入至贯通孔14内时,以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插入部17的端部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抵接的状态配置于贯通孔14内。

如图4~图6b所示,防水突起18的截面形成半圆形状,在从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的外周面突出的状态下,在插入部17的外周面,整周形成为环状。该防水突起18由与帽主体15及插入部17相同的硅橡胶、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与插入部17一体形成。

由此,如图4~图6b所示,防水突起18构成为,将插入孔17插入至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内时,防水突起18的外周端部整周与贯通孔14的内周面弹力地压接。

如图4及图5所示,加强部件19具备金属板19a和设于该金属板19a的周缘部的金属制的框状部19b,它们被埋入帽主体15及插入部17。即,该加强部件19构成为,以金属板19a被埋入帽主体15中,框状部19b与防水突起18对应的状态埋入插入部17中。该情况下,框状部19b以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端部与防水突起18的大致中心部对应的状态被埋入插入部17中。

由此,如图4及图5所示,加强部件19构成为,在向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内插入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而防水突起18的外周端部与贯通孔14的内周面压接时,限制与防水突起18对应的插入部17向其中心部侧变形。因此,加强部件19构成为将防水突起18有力地挤压至贯通孔14的内周面。

另外,如图4~图6b所示,在该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设有钩部20,该钩部20在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插入至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时,与形成于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贯通孔14内的缘部的卡定部14a能够卡合脱离地卡合。该钩部20由与帽主体15及插入部17相同的硅橡胶、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与插入部17一体形成。

如图4及图5所示,该钩部20具备:框状的弹性突出部21,其形成于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穿过贯通孔14内的卡定部14a间,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突出;以及卡合部22,其形成于该弹性突出部21的周缘部,且在弹性突出部21的周缘部穿过贯通孔14内的卡定部14a间而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突出时,与贯通孔14内的卡定部14a卡合。

即,如图4所示,当插入部17插入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时,以不会将插入部17的底部压入设备壳体1的内部的方式插入弹性突出部21,插入部17的底部收纳于与加强部件19的框状部19b对应的区域内。因此,插入部17的弹性突出部21构成为,插入部17在插入至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时,不会受到来自加强部件19的框状部19b的力,而是弹性突出部21在设备壳体1的内部进行弹性变形。

该情况下,如图4及图5所示,弹性突出部21的外形形成如下大小,即:比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的外形小,而且比加强部件19的框状部19b的内部形状小,而且与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的内部形状大致相同。另外,该弹性突出部21的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突出的突出长度形成为比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的厚度长。

由此,如图4及图5所示,弹性突出部21构成为,在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向贯通孔14内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插入部17的端部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抵接时,穿过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间,从而弹性突出部21的周缘部向设备壳体1内突出,使电路基板11的连接器12的前端部插入到该突出的弹性突出部21的框状内。

如图4及图5所示,在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弹性突出部21的周缘部,从其外周面突出而形成卡合部22。即,该卡合部22构成为,在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向贯通孔14内插入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弹性突出部21穿过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间时,使框状的弹性突出部21向其内部侧弹性变形。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该卡合部22构成为,在弹性突出部21穿过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间而突出至设备壳体1内时,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的内周部能够卡合脱离地卡合。由此,卡合部22构成为,在卡合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时,不会从贯通孔14内无意地拔出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

另一方面,如图4~图6b所示,臂部16构成为,以从帽主体15伸出到侧方(图4中,上部侧)的状态,一日形成于帽主体15,将该伸出的端部利用螺丝23安装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内。

该情况下,如图4及图5所示,螺丝23构成为,具有头部23a和螺纹部23b,该螺纹部23b穿过被埋入于臂部16的端部的垫片24而与被埋入于设备壳体1内的螺纹管25螺纹结合,从而头部23a经由垫片24将臂部16的端部挤压固定于安装凹部13内。

如图4及图5所示,臂部16形成为,通过由与帽主体15相同的硅橡胶、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与帽主体15一体形成,从而使利用螺丝23所固定的端部与帽主体15之间弯曲。由此,帽主体15构成为,在臂部16以螺丝23为支点而弯曲变形时,能够插脱地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内,从而能够开闭地堵塞贯通孔14。

即,如图4及图5所示,帽主体15构成为,在臂部16弯曲变形而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内时,插入部17插入安装凹部13的贯通孔14而堵塞贯通孔14,弹性突出部21的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卡合。

另外,如图4及图5所示,该帽主体15构成为,在臂部16以螺丝23为支点弯曲变形成弯曲状而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内被拽出至设备壳体1的外部时,钩部20的卡合部22相对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的卡合被解除,插入部17从安装凹部13的贯通孔14被拽出至设备壳体1的外部,从而使贯通孔14开放,露出设备壳体1内的连接器12。

在该情况下,如图6a及图6b所示,钩部20的卡合部22以相距弹性突出部21的外周面的突出长度随着远离作为臂部16的支点的螺丝23而逐渐变短的方式形成。即,该卡合部22形成以下形状:螺丝23附近的部位的突出长度较长,且随着远离螺丝23,突出长度逐渐变短,而且相距螺丝23最远的部位被切割成倾斜状。

由此,如图4及图5所示,卡合部22构成为,在帽主体15以臂部16为中心进行转动,弹性突出部21插入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内时,从突出长度较长的部位向较短的部位,依次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卡合,从而容易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的内周部卡合。

如图4及图5所示,这种防水帽10成为如下结构,即,帽主体15、臂部16、插入部17、防水突起18、以及钩部20全部由硅橡胶、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一体形成,并且通过嵌入成型而在帽主体15和插入部17的内部埋入有加强部件19。

接下来,对这种便携式终端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该便携式终端的情况下,首先,将设备壳体1的上部壳体2朝向上方,操作员用手握住设备壳体1的手柄部1b。在该状态下,上部壳体2的显示部4和输入部5向上,因此能够操作输入部5的各种键5a来输入商品、其库存等的信息,并在显示部4显示该输入的信息。

另外,在利用读取装置6获取张贴于商品的标签等被读取物的代码信息及其图像的情况下,将设于单元壳体10的读取窗口部19a和拍摄窗口部19b朝向被读取物,并操作设于输入部5的上边部的中心触发键5b和设于设备壳体1的两侧部的侧触发键5c的任一项。于是,读取装置6的读取部读取被读取物的代码信息,并且与此同时,拍摄部将被读取物作为图像而拍摄。

由此,读取装置6获取到的被读取物的代码信息和其图像显示于显示部4。因此,操作员一边看显示于显示部4的被读取物的代码信息和其图像,一边操作输入部5的确认键5a,从而存储显示于显示部4的被读取物的代码信息和其图像。

另外,在将该便携式终端与外部设备(未图示)连接的情况下,打开设于设备壳体1的侧部的防水帽10的帽主体15,使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开放,使设备壳体1内的连接器12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露出,使外部设备的连接电缆(未图示)与该露出的连接器12连接。

在该情况下,以将臂部16固定于设备壳体1的螺丝23为支点,使臂部16弯曲成弯曲状,使帽主体15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侧转动。于是,钩部20的卡合部22通过使钩部20的弹性突出部21向其内部侧弹性变形而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脱离,钩部20穿过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间而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拽出。

此时,随着帽主体15远离螺丝23,帽主体15的转动移动长度逐渐变长,因此,钩部20的卡合部22相对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的卡合从相距作为臂部16的支点的螺丝23较远的部位向较近的部位逐渐被解除。

该情况下,钩部20的卡合部22的从弹性突出部21的外周面突出的突出长度形成为,随着远离作为臂部16的支点的螺丝23而逐渐变短。因此,从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较短的部位即被切割成倾斜状的部位向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较长的部位,逐渐解除卡合部22相对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的卡合,因此顺滑且容易地解除卡合部22相对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的卡合。

即,在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较短的部位即切割成倾斜状的部位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脱离时,使弹性突出部21向其内部侧几乎不产生弹性变形,并且解除卡合部22的卡合。另外,在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逐渐变长的部位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脱离时,逐渐增大弹性突出部21向其内部侧弹性变形的变形量,从而顺滑且容易地解除卡合部22的卡合。

由此,钩部20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脱离而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被拽出,并且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与设于其外周面的防水突起18一起从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内被拽出。其结果,开放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设于设备壳体1内的连接器12从贯通孔14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露出。

另一方面,在用防水帽10堵塞安装凹部13的贯通孔14时,使臂部16以将臂部16固定于设备壳体1的螺丝23为支点弯曲,使帽主体15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转动。于是,钩部20的弹性突出部21插入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穿过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间而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压入,并且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插入贯通孔14。

此时,设于插入部17的外周面的防水突起18与贯通孔14的内周面弹力地压接,而且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插入部17的周缘部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弹性接触,在该状态下,向贯通孔14内插入插入部17。由此,帽主体15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内。

即,在防水突起18与贯通孔14的内周面弹力地压接时,利用被埋入于帽主体15及插入部17的加强部件19进行限制,以使插入部17向其中心部不发生变形。因此,在防水突起18和插入部17一起插入贯通孔14内时,防水突起18利用加强部件19而可靠地被挤压并压接于贯通孔14的内周面。

另外,此时,随着帽主体15远离螺丝23,帽主体15的转动移动长度逐渐变长,因此,从相距作为臂部16的支点的螺丝23较近的部位向较远的部位,钩部20的卡合部22逐渐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卡合。

在该情况下,钩部20的卡合部22形成为,相距弹性突出部21的外周面的突出长度随着远离作为臂部16的支点的螺丝23而逐渐缩短。因此,从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较长的部位朝向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较短的部位,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逐渐卡合,因此卡合部22顺滑且容易地卡合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

即,钩部20在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较长的部位的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卡合时,使弹性突出部21向其内部侧大幅弹性变形,从而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卡合。另外,该钩部20在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逐渐变短的部位的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卡合时,逐渐缩小弹性突出部21向内部侧的弹性变形,从而卡合部22顺滑且容易地卡合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

由此,钩部20的弹性突出部21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突出,设备壳体1内的连接器12的前端部具有充分的间隙而不接触地被插入该突出的弹性突出部21的框状内。在该状态下,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可靠地堵塞贯通孔14,帽主体15和臂部16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内。

在该情况下,设于插入部17的外周面的防水突起18利用加强部件19而与贯通孔14的内周面弹力地压接,从而确保贯通孔14的防水性。另外,在该情况下,设备壳体1内的连接器12的前端部具有间隙而不接触地被插入弹性突出部21内,从而,即使防水帽10从外部受到冲击,也能够利用防水帽10可靠且良好地保护连接器12。

如上说述,根据该便携式终端的防水帽10,具备:帽主体15,其配置于设备壳体1的安装凹部13;插入部17,其以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该帽主体15,能够插入脱离地插入安装凹部13内的贯通孔14,且具有弹性;防水突起18,其形成于该插入部17的外周部的整周,与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的内周面压接;加强部件19,其埋入帽主体15及插入部17,限制插入部17向中心部侧的变形;以及钩部20,其以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于插入部17,且在插入部17插入至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时,与贯通孔14内的缘部能够卡合脱离地卡合,从而能够确保防水性,防止无意的拔出。

即,在该便携式终端的防水帽10中,利用埋入于帽主体15及插入部17的加强部件19,能够限制与防水突起18对应的插入部17向中心部侧的变形,因此,在使具有弹性的插入部17插入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时,能够利用加强部件19使形成于插入部17的外周部的防水突起18与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的内周面可靠地压接,由此能够确保对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的防水性。

在该情况下,防水突起18形成于插入部17的外周部的整周,因此,在使插入部17插入至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时,能够利用加强部件19而使防水突起18与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的内周面的整周可靠地挤压并压接,由此能够可靠地实现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的防水。

另外,该防水帽10具备钩部20,该钩部20形成于帽主体15的插入部17,在插入部17插入至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时,与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贯通孔14内的缘部能够卡合脱离地卡合,从而,在插入部17插入至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时,能够使钩部20与贯通孔14内的缘部卡合,因此能够使插入部17不会从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无意地被拔出。

在该情况下,加强部件19具备:埋入于帽主体15中的平板状的金属板19a;以及设于该金属板19的周缘部,沿着防水突起18的整周被埋入于插入部17中的金属制的框状部19b,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帽主体15和插入部17的变形。

该情况下,框状部19b的位于设备壳体1侧的端部与防水突起18的大致中心部对应,从而能够可靠地抑制与防水突起18对应的插入部17向中心部侧的变形,将防水突起18可靠且良好地挤压至贯通孔14的内周面。

另外,钩部20具备框状的弹性突出部21和卡合部22,该弹性突出部21以相对于加强部件19的框状部19b位于其中心部侧的状态形成于插入部17,且穿过贯通孔14内的卡定部14a间而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突出,该卡合部22形成于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弹性突出部21的周缘部,且在弹性突出部21的周缘部穿过贯通孔14内的卡定部14a间而突出至设备壳体1的内部时,与形成于贯通孔14内的缘部的卡定部14a卡合,从而能够使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内的卡定部14a可靠且良好地卡合。

由此,该钩部20能够在插入部17插入至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时,使位于设备壳体的内部侧的弹性突出部21的周缘部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突出,因此能够使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可靠地卡合。因此,该防水帽10能够利用钩部20的卡合部22对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的卡合力而使插入部17不会从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无意地被拔出。

即,就该钩部20而言,在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弹性突出部21的周缘部以向其外周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卡合部22,且在穿过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而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突出时,能够使弹性突出部21向其内部侧发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使位于设备壳体1的内部侧的弹性突出部21的周缘部容易地突出至设备壳体1的内部,从而使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可靠且良好地卡合。

在该情况下,弹性突出部21形成为位于插入部17中的相对于加强部件19的框状部19b位于其中心部侧的位置,从而,在卡合部22穿过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内的卡定部14a间而向设备壳体1的内部突出时,不会受到加强部件19的框状部19b的影响,而且能够使框状的弹性突出部21向其内部侧可靠且良好地弹性变形,由此,也能够使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可靠且良好地卡合。

另外,该防水帽10具备臂部16,该臂部16在帽主体15向其侧方伸出并能够弯曲地固定于设备壳体1,根据弯曲变形,使帽主体15进行开闭动作,从而能够使臂部16弯曲,使帽主体15转动移动,由此,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开闭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

即,臂部16的端部利用螺丝23而固定于设备壳体1,能够使臂部16以该螺丝23为支点容易地弯曲,因此,能够根据臂部16的弯曲变形,使帽主体15转动移动,可靠且良好地开闭设备壳体1的贯通孔14。

在该情况下,钩部20形成为,从弹性突出部21的外周面突出的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随着远离臂部16的固定部位而逐渐缩短,从而即使帽主体15的转动移动长度随着帽主体15远离作为臂部16的固定部位的螺丝23而逐渐变长,也能够使钩部20的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从相距作为臂部16的支点的螺丝23较近的部位向较远的部位逐渐卡合。

即,钩部20形成为,从弹性突出部21的外周面突出的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随着远离作为臂部16的支点的螺丝23而逐渐缩短,因此能够使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从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较长的部位向卡合部22的突出长度较短的部位逐渐卡合,因此,能够使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顺畅且容易地卡合。

在该情况下,钩部20在突出长度较长的部位的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卡合时,使弹性突出部21向其内部侧大幅弹性变形,从而能够使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良好地卡合。另外,该钩部20在突出长度逐渐变短的部位的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卡合时,使弹性突出部21向内部侧的弹性变形逐渐缩小,从而能够使卡合部22与贯通孔14的卡定部14a顺畅且容易地卡合。

另外,在该防水帽10中,帽主体15、臂部16、插入部17、防水突起18、以及钩部20全部由硅橡胶、弹性体等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一体形成,从而,能够简单且容易地进行制作,由此,能够实现低价格化。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嵌入成型而将加强部件19简单地埋入帽主体15及插入部17内,因此,由此也能够实现低价格化。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在设备壳体1内与贯通孔14对应地设置有usb连接器等连接器12的情况,但本发明不一定需要是连接器12,也可以是例如耳机插孔或电源插孔等插孔。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叙述了应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情况,但本发明不一定需要是便携式终端,也可以应用于例如手机等电子设备。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包含记载于权利要求书的发明和其等价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