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吸式散热板与具有该虹吸式散热板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3348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虹吸式散热板与具有该虹吸式散热板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可以应用在电子装置中的虹吸式散热板与具有该虹吸式散热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的电子显示装置例如液晶电视或是大型屏幕,内部都具有显示面板以及热源,热源为发光元件、灯条或发光二极管。当热源所产生的光线进入显示面板后,显示面板将会产生影像,然而由于热源持续性发光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热能,因此需要在电子显示装置中加入散热装置,协助进行散热以避免发光元件或是其他内部元件因过热而损坏。

现有的电子显示装置的散热装置,是将散热片或导热片贴附在热源上,并且电子显示装置设置有散热区域(例如电视机壳的通风口),使热源产生的热能透过散热片或导热片传导至散热区域,再从散热区域将热能排出至外界。现有技术的散热片或导热片本身除了将热能传导出去藉以协助排热之外,散热功能并不强,若是遇到大型的屏幕以及大量热源产生的热能时,更无法提高散热的效率,因此现有技术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虹吸式散热板与具有该虹吸式散热板的显示装置,该虹吸式散热板本身具有导热以及散热的功能,能够吸收热源产生的热能并且直接进行导热及散热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虹吸式散热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工作液,该第一板体具有一第一内面以及一第一外表面;该第二板体具有一第二内面以及一第二外表面,该第二内面对应该第一内面并且彼此相隔,该第二板体部分贴合该第一板体,并且使该第一内面与该第二内面之间形成一容室,该容室包括一顶部区域与一底部区域;该工作液设置于该容室中,并且该工作液沿重力方向蓄积于该底部区域;其中,一热源贴合该虹吸式散热板并且接触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并且该热源设置于对应该容室的该底部区域的位置,该热源产生的热能通过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传递至该容室中,使该工作液吸收该热能后蒸发为工作液蒸气并进入该顶部区域,并且该工作液蒸气于该顶部区域将该热能散发至外界之后冷凝回复为该工作液,该工作液贴附于该第一内面与该第二内面并沿重力方向回到该底部区域。

较佳地,该虹吸式散热板还包括沸腾结构体,该沸腾结构体设置于该容室的该底部区域,并且浸渍于该工作液中,该沸腾结构体将该热能传递至位于该底部区域的该工作液,使该工作液吸收热能后蒸发为该工作液蒸气并进入该顶部区域。

较佳地,该沸腾结构体接触该第一内面及/或该第二内面,并且该沸腾结构体选自金属发泡材料体、编织网以及粉末冶金结构体其中之一。

较佳地,该热源包括传热面,该传热面贴合于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并且该传热面的贴合方向与该重力方向垂直。

较佳地,该热源包括导热基板,该导热基板贴合于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

较佳地,该导热基板贴合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的贴合方向与该重力方向垂直。

较佳地,该虹吸式散热板还包括散热元件,该散热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外表面及/或该第二外表面,并且对应该容室的该顶部区域。

较佳地,该散热元件选自散热鳍片、风扇以及热管其中之一。

较佳地,该虹吸式散热板还包括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设置于该容室中,并且该支撑结构连接该第一内面与该第二内面。

较佳地,该支撑结构由该第二板体的该第二内面往该第一板体的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该第一板体的该第一内面。

较佳地,该支撑结构为一波浪板,该波浪板设置于该容室中,并且连接该第一内面与该第二内面。

较佳地,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为不同材料,并且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的材料选自铜、铝以及不锈钢其中之一。

较佳地,该热源为一光源,并且该光源选自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灯泡其中之一。

较佳地,该工作液于该容室中所占的体积为该容室总空间的50%至98%。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虹吸式散热板以及热源,该虹吸式散热板邻近于该显示面板,该虹吸式散热板包括一第一内面以及一第二内面以及工作液,该第一内面对应该第二内面并且彼此相隔,并且该第一内面与该第二内面之间形成一容室,该容室包括一顶部区域与一底部区域;该工作液设置于该容室中,并且该工作液沿重力方向蓄积于该底部区域;该热源设置于该显示面板与该虹吸式散热板之间,该热源贴合该虹吸式散热板并对应该容室的该底部区域,该热源产生光线以及热能;其中,该光线进入该显示面板中,该显示面板接收该光线并产生影像,该热能通过该虹吸式散热板并传递至该容室中,使该工作液吸收该热能后蒸发为工作液蒸气并进入该顶部区域,并且该工作液蒸气于该顶部区域将该热能散发至外界之后冷凝回复为该工作液,该工作液贴附于该第一内面与该第二内面并沿重力方向回到该底部区域。

较佳地,该虹吸式散热板的设置方向与该显示面板平行。

较佳地,该虹吸式散热板还包括沸腾结构体,该沸腾结构体设置于该容室的该底部区域,并且浸渍于该工作液中,该沸腾结构体将该热能传递至该底部区域的该工作液,使该工作液吸收热能后蒸发为该工作液蒸气并进入该顶部区域。

较佳地,该沸腾结构体接触该第一内面及/或该第二内面,并且该沸腾结构体选自金属发泡材料体、编织网以及粉末冶金结构体其中之一。

较佳地,该虹吸式散热板还包括一第一外表面与一第二外表面,该热源贴合于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并且该热能通过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传递至该容室中。

较佳地,该虹吸式散热板还包括散热元件,该散热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外表面及/或该第二外表面并且对应该容室的该顶部区域。

较佳地,该散热元件选自散热鳍片、风扇以及热管其中之一。

较佳地,该热源包括传热面,该传热面贴合于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并且该传热面贴合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的贴合方向与该重力方向垂直。

较佳地,该热源包括导热基板,该导热基板贴合于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并且该导热基板贴合于该第一外表面或该第二外表面的贴合方向与该重力方向垂直。

较佳地,该虹吸式散热板还包括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设置于该容室中,并且该支撑结构连接该第一内面与该第二内面。

较佳地,该支撑结构由该第二内面往该第一内面的方向延伸,并且连接该第一内面。

较佳地,该支撑结构为一波浪板,该波浪板设置于该容室中,并且连接该第一内面与该第二内面。

较佳地,该虹吸式散热板包括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该第一内面位于该第一板体,该第二内面位于该第二板体,该第二板体部分贴合该第一板体,并且使该第一内面与该第二内面之间形成该容室,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为不同材料,并且该第一板体与该第二板体的材料选自铜、铝以及不锈钢其中之一。

较佳地,该热源为一光源,并且该光源选自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灯泡其中之一。

较佳地,该工作液于该容室中所占的体积为该容室总空间的50%至98%。

本实用新型的虹吸式散热板具有良好的导热及散热功能,能够吸收热源产生的热能并直接进行导热以及散热,以提高散热效率,使用在大型屏幕或大量热源时也能够有效地达到散热的效果,克服现有技术的缺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以及热源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以及热源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以及热源于散热作动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于散热作动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于散热作动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于散热作动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的立体分解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兹举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搭配图式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以及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1包括一显示面板40、一虹吸式散热板10以及一热源30。虹吸式散热板10包括一第一内面111、一第二内面121以及一工作液20,并且于该第一内面111与该第二内面121之间形成一容室13。该容室13包括一顶部区域131以及一底部区域132。该热源30包括一传热面32、一导热基板33以及发光件35,传热面32位于导热基板33上,并且发光件35设置于导热基板33。虹吸式散热板10邻近显示面板40,并且虹吸式散热板10的设置方向与显示面板40平行。工作液20设置于容室13中,且工作液20沿重力方向g1蓄积于容室13的底部区域132。热源30设置于显示面板40与虹吸式散热板10之间,并且热源30的位置对应容室13的底部区域132。热源30的传热面32贴合虹吸式散热板10,发光件35对应该显示面板40。热源30的发光件35产生光线34以及热能31。光线34照射入显示面板40,使显示面板40产生影像。热能31透过导热基板33,并且通过传热面32而传递至虹吸式散热板10的容室13中进行散热。

续说明详细的虹吸式散热板10结构以及散热的作动,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以及热源的立体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以及热源的立体分解图以及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以及热源于散热作动时的剖面示意图。详细而言,虹吸式散热板10为一第一板体11以及一第二板体12所组成。该第一板体11具有该第一内面111以及一第一外表面112。第二板体12具有该第二内面121以及一第二外表面122。第一板体11外周缘部分贴合第二板体12,并且第一内面111对应第二内面121且彼此相隔,使第一内面111与第二内面121之间形成容室13。热源30贴合在第一外表面112或第二外表面122,本实施例以贴合在第一外表面112的状态进行说明。热源30的导热基板33与传热面32贴合在第一板体11的第一外表面112,并且贴合方向P与重力方向g1垂直。热能31通过第一板体11的第一外表面112传递进入虹吸式散热板10的容室13中。工作液20吸收热能31之后蒸发为工作液蒸气201,并且利用液体吸热蒸发上升的原理,工作液蒸气201由容室13的底部区域132沿着蒸发方向S1蒸发进入到顶部区域131。工作液蒸气201在顶部区域131将热能31散发至外界之后,因为排出热能31而重新冷凝回复为工作液20。利用液体沿着重力方向流动的原理,工作液20贴附于第一内面111与第二内面121,并且沿着回流方向L1流动回到底部区域132。回流方向L1与重力方向g1的方向相同。

要再说明的是,工作液20的体积占容室13总空间的50%至98%。第一板体11与第二板体12可为不同材料,材料可以选自铜、铝以及不锈钢其中之一。热源30为一光源,并且该光源选自发光二极管、灯条以及灯泡其中之一。

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6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的立体分解图,及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于散热作动时的剖面示意图。第二较佳实施例部分结构以及作动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因此相同之处就不多加赘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50包括一第一板体51、一第二板体52、一工作液55以及一沸腾结构体54。第一板体51与第二板体52部分贴合并于内部形成一容室53。容室53包括一顶部区域531以及一底部区域532。工作液55沿重力方向g2蓄积于底部区域532。沸腾结构体54设置于容室53底部区域532并且浸渍于工作液55中。其中沸腾结构体54为具有多孔隙的组织体,并且沸腾结构体54接触第一板体51及/或第二板体52,本实施例以沸腾结构体54设于第二板体52并且接触第一板体51的第一内面511进行说明。当热能56通过第一内面511进入容室53内部时,热能56传递入沸腾结构体54中,由于沸腾结构体54浸渍于工作液55中使内部的孔隙接触工作液55,因此增加热能56传递的面积,能够更快地将热能56传递给工作液55并加速工作液55蒸发为工作液蒸气551,使工作液蒸气551沿着一蒸发方向S2蒸发。当工作液蒸气551于顶部区域531释放热能56之后,冷凝回复为工作液55并沿着回流方向L2回到容室53的底部区域532。沸腾结构体54可选自金属发泡材料、编织网及粉末冶金结构体其中之一。

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的立体分解图,以及图9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于散热作动时的剖面示意图。第三较佳实施例部分结构以及作动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因此相同之处就不多加赘述。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60包括一第一板体61、一第二板体62、一工作液65以及一支撑结构64。第一板体61与第二板体62部分贴合形成一容室63。第一板体61包括一第一内面611。第二板体62包括一第二内面621。容室63包括一顶部区域631以及一底部区域632。工作液65设置于容室63中并且沿重力方向g3蓄积于底部区域632。支撑结构64设置于容室63中,并且连接第一内面611以及第二内面621,较佳地,本实施例的支撑结构64为突出的柱体,由第二板体62的第二内面621往第一板体61的方向突伸并且连接第一板体的第一内面611。支撑结构64设置在容室63中,使第一板体61与第二板体62结合时不容易变形,并且使容室63的空间维持畅通。当热能66进入容室63的底部区域632之后,工作液65吸收热能66而蒸发为工作液蒸气651并且沿蒸发方向S3蒸发上升到顶部区域631。工作液蒸气651于顶部区域631冷凝回复为工作液65之后,沿回流方向L3回到底部区域632蓄积。

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的立体分解图,及图11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于散热作动时的剖面示意图。第四较佳实施例部分结构以及作动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因此相同之处就不多加赘述。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70包括一第一板体71、一第二板体72、一工作液75以及散热元件74。第一板体71与第二板体72部分贴合形成一容室73,容室73包括一顶部区域731以及一底部区域732。第一板体71包括一第一外表面711。第二板体72包括一第二外表面721。散热元件74设置于第一外表面711及/或第二外表面721,并且散热元件74设置的位置对应容室73的顶部区域731。工作液75设置于容室73中并且沿重力方向g4蓄积于底部区域732。当热能76进入容室73的底部区域732之后,工作液75吸收热能76而蒸发为工作液蒸气751并且沿蒸发方向S4蒸发上升到顶部区域731,位于顶部区域731的散热元件74协助将热能76散失到外界,使工作液蒸气751能快速冷凝回复为工作液75,并沿回流方向L4回到底部区域732蓄积。用以提高散热的效果。本实施例的散热元件74以散热鳍片进行说明,散热元件74可以选自散热鳍片、风扇及热管其中之一。

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请参阅图12及图13。第五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的部分结构以及作动与第一较佳实施例相同,因此相同之处就不多加赘述。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虹吸式散热板80包括一第一板体81、一第二板体82、一工作液85以及一支撑结构84。第一板体81包括一第一内面811。第二板体82包括一第二内面821。第一板体81与第二板体82部分贴合,并于第一内面811与第二内面821之间形成一容室83。工作液85设置于容室83中。该支撑结构84为一波浪板841,设置于容室83内且浸渍于工作液85中,并且波浪板841部分连接第一内面811以及第二内面821。波浪板841设置于容室83而使第一板体81与第二板体82于结合时不容易变形,同时使容室83的空间维持畅通。本实施例的散热过程与工作液85的作动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多加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虹吸式散热板具有良好的散热功能,能够吸收热源产生的热能并直接进行导热以及散热,以提高散热效率,使用在大型屏幕或大量热源时也能够有效地达到散热的效果,克服现有技术的缺失。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因此凡其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修饰,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