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列间冷却微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64274阅读:7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列间冷却微模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散热密度机房排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列间冷却微模块。



背景技术:

机房内机柜服务器集成密度越来越高,服务器的发热量越来越大,为了保证高散热密度机房内服务器工作在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下,目前高散热密度机房排热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目前高散热密度机房排热主要有如下两种方式:

其一是精密空调精确送风,该方式机房室内采用风道将精密空调的冷风直接引至服务器机柜,主要优点是实现了冷风直接引至服务器机柜,使机柜服务器进风处于较理想的低温状态下,缺点是风机需要选用可以克服风道阻力的大压头风机,因此风机功耗较大,随之带来了精密空调功耗较大;另外,采用该方式排热,一方面因风道中的冷量分配不均,不能有效解决机房局部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因机房内服务器机柜排风口距离精密空调回风口远近不同,容易产生远距离机柜排风回风不畅而使机房局部环境温度高于设定值的局部热点问题。

其二是采用冷冻水型列间空调形式,布置在两台机柜的中间,实现就近制冷。较精密空调相比,冷冻水型列间空调送风传输距离近,无需选用功耗大的大压头风机,也因靠近热源制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房内局部热点问题。且为保障冷冻水型列间空调送风有效的传至服务器机柜进风口,其回风有效的吸收服务器机柜高温排风,通过一定的外围通道进行隔绝,提高了列间空调排热效果。但采用冷冻水型列间空调,会将水引入机房,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列间冷却微模块,采用列间热管与密闭通道组合的冷量提供方式,能够优化气流、按需制冷、提高效率、解决局部热点问题;列间热管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工质,利用重力驱动,在节能运行基础上,无水进入机房,保障系统安全运行;模块化拼装设计,快速部署、便于扩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列间冷却微模块,包括机柜、供配电单元、列间热管、布线单元、通道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柜成列布置,每列机柜中布置若干个机柜;

所述供配电单元置于每列机柜的列头位置;

每列所述机柜中布置若干个所述列间热管;

所述布线单元置于所述机柜、供配电单元、列间热管的顶部;

所述通道组件包括通道门和若干个旋转天窗。

优选地,所述列间热管的回风侧与所述机柜的排风侧相邻;所述列间热管的送风侧与所述机柜的进风侧相邻。

优选地,所述通道组件还包括通道挡板,所述机柜布置为单列,单列机柜与所述通道组件的通道门、通道挡板和旋转天窗拼装成封闭通道。

优选地,所述机柜布置为双列,相邻两列机柜之间间隔布置形成通道,并与所述通道组件拼装成封闭通道。

优选地,所述封闭通道可以为封闭冷通道或封闭热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封闭通道为封闭冷通道,所述列间热管的回风侧在冷通道外吸收相邻所述机柜的高温排风后,将冷却后的低温空气送至冷通道内,冷空气再由所述机柜进风侧吸入,经过服务器温升后排出所述机柜并再次由所述列间热管的回风侧吸入,从而完成空气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封闭通道为封闭热通道,所述列间热管的回风侧在热通道内吸收相邻所述机柜的高温排风后,将冷却后的低温空气送至热通道外,冷空气再由所述机柜进风侧吸入,经过服务器温升后排出所述机柜并再次由所述列间热管的回风侧吸入,从而完成空气循环。

优选地,所述布线单元为型材拼装结构。

优选地,所述列间冷却微模块采用模块化拼装设计,所有组成部分均为预制完成,现场拼装,快速部署、便于扩容。

优选地,所述列间热管采用双路系统设计,两套系统独立运行且分别间隔接入不同的冷却系统,从而实现制冷互为备份。

优选地,所述列间热管根据相邻所述机柜负荷变化而调速运行,按需制冷,节能运行。

优选地,所述列间热管中采用的冷媒为R22、R134a、R407C、R410A、R32、R125中的至少一种,无水进入机房。

优选地,所述列间冷却微模块进一步包括照明、消防传感器及灭火装置、温湿度传感器等。

优选地,所述列间冷却微模块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置于所述通道门左侧或右侧的供配电单元上。

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列间冷却微模块,采用列间热管与密闭通道组合的冷量提供方式,能够优化气流、按需制冷、提高效率、解决局部热点问题;列间热管采用氟利昂类制冷工质,利用重力驱动,在节能运行基础上,无水进入机房,保障系统安全运行;模块化拼装设计,快速部署、便于扩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列间冷却微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列间冷却微模块中机柜、供配电单元、列间热管为双列布置、采用封闭冷通道形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列间冷却微模块中机柜、供配电单元、列间热管为双列布置、采用封闭热通道形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列间冷却微模块,包括机柜1、供配电单元2、列间热管3、布线单元4、控制系统5、通道组件6,其中:机柜1成列布置,每列机柜中布置若干个机柜1;供配电单元2置于每列机柜1的列头位置;列间热管3置于成列机柜1之间,每列机柜1中布置若干个列间热管3;布线单元4置于机柜1、供配电单元2、列间热管3的顶部;通道组件6包括多个旋转天窗6-2、通道门6-1;控制系统5置于通道门6-2左侧或右侧的供配电单元2上;列间热管3的回风侧与机柜1的排风侧相邻;列间热管3的送风侧与机柜1的进风侧相邻;成列机柜1、供配电单元2、列间热管3为双列布置,并与通道组件6的旋转天窗6-2、通道门6-1拼装成封闭通道;布线单元4为型材拼装结构;列间热管3采用双路系统设计,两套系统独立运行且分别间隔接入不同的冷却系统,从而实现制冷互为备份。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列间冷却微模块中机柜、供配电单元、列间热管为双列布置、采用封闭冷通道形式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列间热管3的回风侧在冷通道外吸收相邻机柜1的高温排风后,将冷却后的低温空气送至冷通道内,冷空气再由机柜1进风侧吸入,经过服务器温升后排出机柜1并再次由列间热管3的回风侧吸入,从而完成空气循环;空气流动方向如图2中箭头A方向所示。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列间冷却微模块中机柜、供配电单元、列间热管为双列布置、采用封闭热通道形式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列间热管3的回风侧在热通道内吸收相邻机柜1的高温排风后,将冷却后的低温空气送至热通道外,冷空气再由机柜1进风侧吸入,经过服务器温升后排出机柜1并再次由列间热管3的回风侧吸入,从而完成空气循环;空气流动方向如图3中箭头B方向所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