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装置及插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6357发布日期:2019-01-18 19:5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识别装置及插件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件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识别装置及插件机。



背景技术:

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是电子元器件的重要载体,电子元器件通常利用插件机插装到PCB指定的位置。在插件机的插件过程中,首先通过取料装置将电子元器件由供料端移动到识别装置处,识别装置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特征进行识别,取料装置根据确定的运行路线将识别合格的电子元器件移动到PCB上方,并将电子元器件准确地插入PCB对应位置,然后取料装置复位,进行下一次的插件加工。整个PCB插装完成后运行至下一工位,以进行焊接加固等操作。

现有插件机的识别装置一般包括相机和光源,其中光源通常为面光源。面光源用于照射电子元器件,相机用于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拍照以完成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图像识别。但是,在面光源的作用下,整个电子元器件都会被照亮,这样会给相机采集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图像造成干扰,而且后期图像处理更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插件机的识别装置采用面光源照射电子元器件,会给相机采集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图像造成干扰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识别装置及插件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识别装置,包括底座、相机支架、相机及光源组件,所述相机支架及光源组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相机设置在所述相机支架上,且所述相机的镜头朝上,所述光源组件用于提供照射待识别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的线光源。

可选地,所述底座包括固定在工作台上的底板及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方的横板,所述相机支架固定在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光源组件固定在所述横板的上方,所述横板上设置有通孔,所述相机可透过所述通孔对待识别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拍照。

可选地,所述光源组件包括第一光源安装座、第一遮光件及第一发光带;

所述第一发光带及第一遮光件固定在所述第一光源安装座上,所述第一光源安装座与第一遮光件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第一发光带的第一空间,所述第一遮光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一直线缝隙,所述第一遮光件用于遮挡所述第一发光带,以使得所述第一发光带发出的光通过所述第一直线缝隙后形成线光源。

可选地,所述第一光源安装座包括第一竖直板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竖直板两端的第一水平板和第二水平板,所述第一水平板及第二水平板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竖直板、第一水平板及第二水平板围成有朝向所述通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水平板固定在所述横板的上方,所述第一发光带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遮光件包括第一竖直遮光板及第一水平遮光板,所述第一竖直遮光板包括第三水平板及设置在所述第三水平板两端的第二竖直板和第三竖直板,所述第二竖直板及第三竖直板位于所述第三水平板的同一侧,所述第三水平板、第二竖直板及第三竖直板围成有朝向所述第一水平板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竖直遮光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部,且所述第三水平板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带的下方;

所述第一水平遮光板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板的下方,所述第一水平遮光板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凹槽的侧壁抵接,且所述第一水平遮光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形成所述第一直线缝隙。

可选地,所述光源组件还包括第二光源安装座、第二遮光件及第二发光带;

所述第二发光带及第二遮光件固定在所述第二光源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光源安装座与第二遮光件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第二发光带的第二空间,所述第二遮光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的第二直线缝隙,所述第二遮光件用于遮挡所述第二发光带,以使得所述第二发光带发出的光通过所述第二直线缝隙后形成线光源。

可选地,所述第二光源安装座包括第四竖直板及设置在所述第四竖直板两端的第四水平板和第五水平板,所述第四水平板及第五水平板位于所述第四竖直板的同一侧,所述第四竖直板、第四水平板及第五水平板围成有朝向所述通孔的第三凹槽,所述第五水平板固定在所述横板的上方,所述第二发光带固定在所述第三凹槽的底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遮光件包括第二竖直遮光板及第二水平遮光板,所述第二竖直遮光板包括第六水平板及设置在所述第六水平板两端的第五竖直板和第六竖直板,所述第五竖直板及第六竖直板位于所述第六水平板的同一侧,所述第六水平板、第五竖直板及第六竖直板围成有朝向所述第四水平板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二竖直遮光板固定在所述第三凹槽的底部,且所述第六水平板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带的下方;

所述第二水平遮光板固定在所述第四水平板的下方,所述第二水平遮光板的外侧面与所述第四凹槽的侧壁抵接,且所述第二水平遮光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四凹槽的底部形成所述第二直线缝隙。

可选地,所述第一光源安装座及第二光源安装座平行设置在所述通孔的两侧,所述第一光源安装座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发光带的电源线的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二光源安装座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二发光带的电源线的第二容纳槽。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插件机,其包括上述的识别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装置及插件机,相机的镜头朝上设置,用于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拍照以完成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图像识别。光源组件用于提供照射待识别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的线光源,该线光源只照亮待识别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特征,因此相机能够采集到清晰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图像,并过滤其他的背景特征,这样能够实现电子元器件的引脚的精确定位,从而可减少插件错误,保证了插件机的插装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源安装座、第一发光带、第一竖直遮光板及第一水平遮光板连接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光源安装座、第一发光带、第一竖直遮光板连接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光源安装座、第二发光带、第二竖直遮光板及第二水平遮光板连接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光源安装座、第二发光带、第二竖直遮光板连接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底座;11、底板;12、横板;121、通孔;13、第一调节板;131、第一左导向孔;132、第一右导向孔;14、第二调节板;141、第二左导向孔;142、第二右导向孔;

2、相机支架;

3、相机;

4、光源组件;41、第一光源安装座;411、第一竖直板;412、第一水平板;413、第二水平板;414、第一凹槽;415、第一容纳槽;42、第一遮光件;421、第一竖直遮光板;4211、第三水平板;4212、第二竖直板;4213、第三竖直板;4214、第二凹槽;422、第一水平遮光板;423、第一直线缝隙;43、第一发光带;44、第二光源安装座;441、第四竖直板;442、第四水平板;443、第五水平板;444、第三凹槽;445、第二容纳槽;45、第二遮光件;451、第二竖直遮光板;4511、第六水平板;4512、第五竖直板;4513、第六竖直板;4514、第四凹槽;452、第二水平遮光板;453、第二直线缝隙;46、第二发光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识别装置,包括底座1、相机支架2、相机3及光源组件4,所述相机支架2及光源组件4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相机3设置在所述相机支架2上,且所述相机3的镜头朝上,所述光源组件4用于提供照射待识别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的线光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包括固定在工作台上的底板11及设置在所述底板11上方的横板12,所述相机支架2固定在所述底板11的上方,所述光源组件4固定在所述横板12的上方,所述横板12上设置有通孔121,所述相机3可透过所述通孔121对待识别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拍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光源组件4包括第一光源安装座41、第一遮光件42及第一发光带43。所述第一发光带43及第一遮光件42固定在所述第一光源安装座41上,所述第一光源安装座41与第一遮光件42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第一发光带43的第一空间(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遮光件4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第一直线缝隙423,所述第一遮光件42用于遮挡所述第一发光带43,以使得所述第一发光带43发出的光通过所述第一直线缝隙423后形成线光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光源安装座41包括第一竖直板411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竖直板411两端的第一水平板412和第二水平板413,所述第一水平板412及第二水平板413位于所述第一竖直板411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竖直板411、第一水平板412及第二水平板413围成有朝向所述通孔121的第一凹槽414,所述第二水平板413固定在所述横板12的上方,所述第一发光带43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414的底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遮光件42包括第一竖直遮光板421及第一水平遮光板422,所述第一竖直遮光板421包括第三水平板4211及设置在所述第三水平板4211两端的第二竖直板4212和第三竖直板4213,所述第二竖直板4212及第三竖直板4213位于所述第三水平板4211的同一侧,所述第三水平板4211、第二竖直板4212及第三竖直板4213围成有朝向所述第一水平板412的第二凹槽4214,所述第一竖直遮光板421固定在所述第一凹槽414的底部,且所述第三水平板4211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带43的下方。所述第一水平遮光板422固定在所述第一水平板412的下方,所述第一水平遮光板422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凹槽4214的侧壁抵接,且所述第一水平遮光板42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凹槽4214的底部形成所述第一直线缝隙42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至图5所示,所述光源组件4还包括第二光源安装座44、第二遮光件45及第二发光带46。所述第二发光带46及第二遮光件45固定在所述第二光源安装座44上,所述第二光源安装座44与第二遮光件45之间形成有容纳所述第二发光带46的第二空间(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遮光件4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的第二直线缝隙453,所述第二遮光件45用于遮挡所述第二发光带46,以使得所述第二发光带46发出的光通过所述第二直线缝隙453后形成线光源。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光源安装座44包括第四竖直板441及设置在所述第四竖直板441两端的第四水平板442和第五水平板443,所述第四水平板442及第五水平板443位于所述第四竖直板441的同一侧,所述第四竖直板441、第四水平板442及第五水平板443围成有朝向所述通孔121的第三凹槽444,所述第五水平板443固定在所述横板12的上方,所述第二发光带46固定在所述第三凹槽444的底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4至图5所示,所述第二遮光件45包括第二竖直遮光板451及第二水平遮光板452,所述第二竖直遮光板451包括第六水平板4511及设置在所述第六水平板4511两端的第五竖直板4512和第六竖直板4513,所述第五竖直板4512及第六竖直板4513位于所述第六水平板4511的同一侧,所述第六水平板4511、第五竖直板4512及第六竖直板4513围成有朝向所述第四水平板442的第四凹槽4514,所述第二竖直遮光板451固定在所述第三凹槽444的底部,且所述第六水平板4511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带46的下方。所述第二水平遮光板452固定在所述第四水平板442的下方,所述第二水平遮光板452的外侧面与所述第四凹槽4514的侧壁抵接,且所述第二水平遮光板452的下表面与所述第四凹槽4514的底部形成所述第二直线缝隙453。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光源安装座41及第二光源安装座44平行设置在所述通孔121的两侧,所述第一光源安装座41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发光带43的电源线的第一容纳槽415,所述第二光源安装座44上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二发光带46的电源线的第二容纳槽445,以使得所述第一发光带43的电源线及第二发光带46的电源线不会外露,这样不仅可避免不小心触碰电源线的危险,而且可使识别装置更加美观。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1还包括第一调节板13、第二调节板14、第一左调节螺钉(图中未示出)、第一右调节螺钉(图中未示出)、第二左调节螺钉(图中未示出)及第二右调节螺钉(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调节板13及第二调节板14竖直固定在所述底板11的上方,所述横板1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调节板13及第二调节板14之间且位于所述底板11的上方。这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调节光源组件4的高度。

所述第一调节板13上设置有竖直的第一左导向孔131和第一右导向孔132,所述横板12靠近所述第一调节板1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左螺纹孔(图中未示出)及第一右螺纹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左调节螺钉穿过所述第一左导向孔131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左螺纹孔内,所述第一右调节螺钉穿过所述第一右导向孔132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右螺纹孔内。

所述第二调节板14上设置有竖直的第二左导向孔141和第二右导向孔142,所述横板12靠近所述第二调节板14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左螺纹孔(图中未示出)及第二右螺纹孔(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左调节螺钉穿过所述第二左导向孔141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左螺纹孔内,所述第二右调节螺钉穿过所述第二右导向孔142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二右螺纹孔内。

所述光源组件4的高度调节原理如下:

拧松所述第一左调节螺钉、第一右调节螺钉、第二左调节螺钉及第二右调节螺钉,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光源组件4至需要的高度。最后,拧紧所述第一左调节螺钉、第一右调节螺钉、第二左调节螺钉及第二右调节螺钉,将所述光源组件4临时性地锁紧在所需要的高度。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插件机,其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识别装置。本实施例中,插件机的其余部分未作改进,不再详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识别装置及插件机,相机3的镜头朝上设置,用于对电子元器件进行拍照以完成对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图像识别。光源组件4用于提供照射待识别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的线光源,该线光源只照亮待识别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特征,因此相机3能够采集到清晰的电子元器件的引脚图像,并过滤其他的背景特征,这样能够实现电子元器件的引脚的精确定位,从而可减少插件错误,保证了插件机的插装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