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及其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51449发布日期:2019-11-06 00:21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及其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及其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电子产品受制于工作环境都有高温工作的要求,在高温工作时除了环境温度高外电子产品自身也会发热,例如屏幕、IC、LED灯等,如果这些器件温度持续上升则有可能超过零件的最高工作温度,导致产品失效,因此需要给这些工作时自身会发热有可能超过产品使用规格温度的零件进行散热。车载产品上一般采用被动散热,即使用散热器将发热零件的热量传导到散热器上,然后通过散热器辐射将热量传递给周边空气,最终实现电子零件的降温。通常使用的散热器为了给某个零件散热是固定在PCB上或固定在机架上,PCB也是固定在机架上。散热器固定在PCB上如果在振动情况下会使PCB受力,有可能引起PCB 变形甚至PCB内部的线路开裂,因此在车载环境下很少使用这种固定方案。散热器固定在机架上带来的问题是散热器与IC的贴合需要用弹性零件连接,贴合准确性对热的传导有较大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及其固定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其用于罩设在PCB板的发热零件的上方,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与PCB 板连接固定的第三翻边(13)和用于与外部机架固定连接的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4),所述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4)平行设置,所述第三翻边(13)与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4)分别相互垂直设置。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其包括一底部开口朝向PCB板的罩体(11),所述罩体 (11)的底部边缘处形成有不少于三个的均向外弯折90度呈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三翻边(13),所述第三翻边(13)上形成有第三定位孔(131)。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罩体(11)的一个侧壁的顶部边缘处向上延伸形成有一垂直所述罩体(11)上壁的第二翻边(14),所述第二翻边(14)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孔(141);所述罩体(11)的与包含所述第二翻边(14)的侧壁相对的另一侧壁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垂直所述罩体(11)上壁的第一翻边(12),所述第二翻边(14)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孔(141)。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罩体(11)的上壁上形成有多个朝向所述罩体(11) 内部凹陷的凸台(15);所述罩体(11)的上壁和侧壁上均布形成有多个散热孔 (16)。

一种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的固定结构,其包括一内空的机架(30)及可分离置入其内部的PCB板组件(20),所述机架(30)的出模方向的端部上形成有与其内部贯通的连接柱(31),所述PCB板组件(20)可沿所述机架(30)的出模方向从所述连接柱(31)处插入其内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如前述所述的安装支架(10),所述安装支架(10)罩设在所述PCB板组件(20)的上方并与其固定为一体,所述安装支架(10)沿所述机架(30)的出模方向插入其内部并与其固定。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PCB板组件(20)上形成有设置有发热元件的发热区域(22),环绕所述发热区域(22)的边缘处且对应所述安装支架(10)的第三翻边(13)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安装块(21);所述安装支架(10)的第三翻边(13)与所述PCB板组件(20)的安装块(21)的对应位置处分别形成有第三定位孔(131)和安装孔(211);利用紧固件依序穿过所述第三定位孔(131) 和安装孔(211)可将所述安装支架(10)与PCB板组件(20)连接固定,所述安装支架(10)的凸台(15)与所述PCB板组件(20)的发热元件的顶部相抵靠,所述凸台(15)与发热元件之间可分离置入导热硅胶。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机架(30)的内部且对应所述安装支架(10)的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4)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一沿机架(30)的出模方向延伸的连接柱(31),所述连接柱(31)的端部上形成有连接孔(311),利用紧固件依序穿过第一定位孔(121)和连接孔(311)可将第一翻边(12)与机架(30)连接固定,利用紧固件依序穿过第二定位孔(141)和连接孔(311) 可将第二翻边(14)与机架(30)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及其固定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一安装支架上设置方向不同的翻边,并且利用该翻边分别连接PCB板组件和机架,从而使安装方向不一致的PCB板组件和机架实现一体连接,并且利用安装支架上的凸台和散热孔,实现对PCB板组件上发热元件的散热。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及其固定结构,将散热器与PCB固定支架集成在一起成为固定支架,在不降低散热性能的条件下减少了零件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的俯视图。

图3为另一实施例中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的固定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中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的固定结构的主视图。

图5为另一实施例中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5中PCB板组件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机架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及其固定结构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2,一种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10,其用于罩设在PCB 板的发热零件的上方,其包括与PCB板连接固定的第三翻边13和用于与外部机架固定连接的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4,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4平行设置,第三翻边13与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4分别相互垂直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优选的,安装支架10包括一底部开口朝向PCB板的罩体11,罩体11的底部边缘处形成有不少于三个的均向外弯折90度呈水平方向设置的第三翻边13,第三翻边13上形成有第三定位孔131。

罩体11的一个侧壁的顶部边缘处向上延伸形成有一垂直罩体11上壁的第二翻边14,第二翻边14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孔141;罩体11的与包含第二翻边 14的侧壁相对的另一侧壁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形成一垂直罩体11上壁的第一翻边12,第二翻边14上形成有第二定位孔141。

罩体11的上壁上形成有多个朝向罩体11内部凹陷的凸台15;罩体11的上壁和侧壁上均布形成有多个散热孔16。

安装支架10为具有导热功能的五金及铝合金材料制成,可有效将发热元件放出的热量经由自身导热并散发到周围空气中去。

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同时参见图3至图5,一种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的固定结构,其包括一内空的机架30及可分离置入其内部的PCB板组件20,机架30的出模方向的端部上形成有与其内部贯通的连接柱31,PCB板组件20可沿机架30的出模方向从连接柱31处插入其内部。

优选的,还包括一如前述的安装支架10,安装支架10罩设在PCB板组件 20的上方并与其固定为一体,安装支架10沿机架30的出模方向插入其内部并与其固定。

请同时参见图6,PCB板组件20上形成有设置有发热元件的发热区域22,环绕发热区域22的边缘处且对应安装支架10的第三翻边13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安装块21;安装支架10的第三翻边13与PCB板组件20的安装块21的对应位置处分别形成有第三定位孔131和安装孔211;利用紧固件依序穿过第三定位孔131和安装孔211可将安装支架10与PCB板组件20连接固定,安装支架10 的凸台15与PCB板组件20的发热元件的顶部相抵靠,凸台15与发热元件之间可分离置入导热硅胶。

请同时参见图7,机架30的内部且对应安装支架10的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14的位置处分别形成有一沿机架30的出模方向延伸的连接柱31,连接柱 31的端部上形成有连接孔311,利用紧固件依序穿过第一定位孔121和连接孔311可将第一翻边12与机架30连接固定,利用紧固件依序穿过第二定位孔141 和连接孔311可将第二翻边14与机架30连接固定。

实际组装时,首先将导热硅胶贴合在PCB板组件20的发热元件如IC上,然后将安装支架10罩设在PCB板组件20的上方,并使凸台15抵靠在贴合有导热硅胶的IC上方,并使导热硅胶产生压缩扩展形变,然后利用紧固件依序穿过安装支架10的第三定位孔131和PCB板组件20的安装孔211、以使安装支架 10与PCB板组件20连接固定为一体;然后再将一体连接的PCB板组件20沿其板面方向插入至机架30的内部,并使安装支架10上的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 14分别与机架30内的连接柱31一一对应,然后利用紧固件依序一一连接,从而使一体连接PCB板组件20和安装支架10同时固定在机架30的内部,至此,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的固定结构组装完成。

工作时,IC的发热通过导热硅胶传递给安装支架10,安装支架10利用自身较大面积将热量向周围辐射,以达到给IC散热的目的。并且由于PCB板组件 20以横插的放入置入机架内,其固定方向与机架30的出模方向不一致,利用一安装支架10不但可连接固定PCB板组件20,而且还可以与机架30固定连接,使整体装配更加方便稳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PCB板安装支架及其固定结构,通过在一安装支架上设置方向不同的翻边,并且利用该翻边分别连接PCB板组件和机架,从而使安装方向不一致的PCB板组件和机架实现一体连接,并且利用安装支架上的凸台和散热孔,实现对PCB板组件上发热元件的散热。本实用新型的多功能 PCB板安装支架及其固定结构,将散热器与PCB固定支架集成在一起成为固定支架,在不降低散热性能的条件下减少了零件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成本。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