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架、线材盘及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30344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绕线架、线材盘及锅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材家用器具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绕线架、线材盘及锅具。
【背景技术】
[0002]现有具有线材结构的家用器具等,其线材与绕线架的结合基本是采用将线材密绕在绕线架的上表面,然后打胶将线材固定,但是由于线材自身的弹性作用,在打胶固定线材前,线材已经弹出绕线架或发生松散,需要反复整理线材,生产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绕线架、线材盘及锅具,通过在绕线架的周向侧面开设有线槽,使线材围绕绕线架的轴线绕在该线槽内。从而有效避免线材松散,方便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绕线架,所述绕线架为盘状结构,所述绕线架的周向侧面具有线槽,用于使线材围绕所述绕线架的轴线绕在所述线槽内。
[0005]所述绕线架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边缘处开设有引线口,用于使所述线材的至少一个线端从所述引线口引出。
[0006]所述绕线架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的边缘处开设有进线口和出线口,用于使所述线材的始端从所述进线口引出,所述线材的尾端从所述出线口引出。
[0007]所述进线口具有在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边缘处的始端和远离所述始端的尾端;所述出线口具有在上表面和/或下表面边缘处的始端和远离所述始端的尾端;所述进线口的尾端与所述绕线架的轴线的距离小于所述出线口的尾端与所述绕线架的轴线的距离。
[0008]所述进线口和/或所述出线口的内壁设置有定位卡槽,用于使所述线材的所述始端和/或所述尾端定位在所述定位卡槽内。
[0009]所述进线口和/或所述出线口为不规则形状和/或锯齿状。
[0010]所述线槽为U形槽或方形槽。
[0011]所述绕线架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扣,用于与锅具部件卡接。
[0012]所述卡扣为多个,多个所述卡扣沿所述绕线架的周向方向等间隔设置。
[00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线材盘,包括线材和如上述任一所述的绕线架,所述线材围绕所述绕线架的轴线绕在所述绕线架的线槽内。
[00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锅具,包括锅身,还包括:
[0015]线材和如上述任一所述的绕线架,所述线材围绕所述绕线架的轴线绕在所述绕线架的线槽内,所述绕线架安装在所述锅身底部外侧。
[0016]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连接的固定架端部、固定架侧部以及固定架底部,所述固定架侧部贴合在所述锅身外侧壁上,所述固定架底部贴合在所述锅身的底部外侧,所述固定架底部设置有容置孔,所述容置孔用于容纳所述绕线架;所述容置孔的内侧边缘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槽,所述绕线架的上表面和/或下表面的边缘处设置有至少一个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数量匹配,且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卡合。
[0017]所述卡扣为多个,多个所述卡扣沿所述绕线架的周向方向等间隔设置。
[0018]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收容部以及连接所述收容部的外壳端部,贴合后的所述锅身、所述固定架侧部和所述固定架底部嵌入所述收容部内;所述固定架端部延伸至所述收容部外,与所述外壳端部固定连接并形成端部内腔。
[0019]还包括:至少一个测温装置;无线发送装置;控制板;
[0020]所述测温装置设置在所述锅身底部,用于检测所述锅身底部的温度;
[0021]所述无线发送装置、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端部内腔中,所述控制板和所述无线发送装置与所述绕线架内的线材两端连接,以使所述绕线架的线材在外部磁场作用下切割磁力线为所述控制板和所述无线发送装置供电;所述控制板与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和所述测温装置之间通过导线电连接,以使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将所述测温装置检测的所述锅身底部的温度发送给外部控温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绕线架、线材盘及锅具,通过在绕线架的周向侧面开设有线槽,使线材围绕绕线架的轴线绕在该线槽内。从而有效避免线材松散,方便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绕线架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绕线架的剖面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绕线架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绕线架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绕线架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绕线架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材盘装配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锅具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锅具装配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锅具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绕线架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绕线架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绕线架I为盘状结构,绕线架I的周向侧面具有线槽11,用于使线材2围绕绕线架I的轴线12绕在线槽11内。
[0033]具体的,绕线架I为盘状结构,其盘面形状及盘面表面的结构可以根据加工工艺或具体工况(如热量传导率或线材散热性能等),由设计人员自行确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例如,盘面形状可以根据与其匹配的被加热主体的底面形状而确定,若被加热主体为锅具,锅具具有圆形锅底,则该盘面的形状为比该锅底小的圆形;盘面表面的结构可以是封闭的平面、或镂空的网状、格栅状平面或围成任意形状的格栏等。线槽11的间隙大小取决于围绕在线槽11内的线材2的线材直径尺寸及线材2绕制的层数而确定。线材2以轴线12为中心一圈圈向绕线架I的边缘环绕,紧密在该线槽11的间隙内,形成圆饼状的线材盘。绕线架I的上下表面对于绕好的线材2起到了良好的定位及阻挡作用,使线材2在线槽11内不易松散。
[0034]本实施例的绕线架,通过在绕线架的周向侧面开设有线槽,使线材围绕绕线架的轴线绕在该线槽内。从而有效避免线材松散,方便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0035]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绕线架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绕线架I的上表面13或下表面14的边缘处开设有引线口 15,用于使线材2的至少一个线端从引线口 15引出。
[0036]具体的,线材2的两个线端需要形成接线端子连接控制电路板,因此,在上表面13或下表面14的边缘处开设有引线口 15,以使线材2的两头线端从开设有引线口 15的位置伸出,或者使线材2的一头线端从引线口 15处伸出,另一线端从线槽11处伸出。引线口 15在上表面13或下表面14边缘处开设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线端所连接电路板的位置设置或根据具体工艺需求而确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003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绕线架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绕线架I的上表面13和/或下表面14的边缘处开设有进线口 16和出线口 17,用于使线材2的始端从进线口 16引出,线材2的尾端从出线口 17引出。
[0038]具体的,进线口 16和出线口 17位于绕线架I的上表面13的边缘处;或者,进线口16和出线口 17位于绕线架I的下表面14的边缘处;或者,进线口 16位于绕线架I的上表面13的边缘处且出线口 17位于绕线架I的下表面14的边缘处;或者,进线口 16位于绕线架I的下表面14的边缘处且出线口 17位于绕线架I的上表面13的边缘处。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使线材2的一线端从进线口 16处伸出,另一线端从出线口 17处引出。其中,进线口 16、出线口 17在上表面13和/或下表面14边缘处开设的具体位置,可以根据线端所连接电路板的位置设置或根据具体工艺需求而确定,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0039]进一步的,进线口 16具有在上表面13和/或下表面14边缘处的始端和远离始端的尾端161 ;出线口 17具有在上表面13和/或下表面14边缘处的始端和远离始端的尾端171 ;进线口的尾端161与绕线架的轴线12的距离dl小于出线口的尾端171与绕线架的轴线12的距离d2。
[0040]具体的,线材2的始端为线材2围绕轴线12绕制的起始线端,尾端为线材2围绕轴线12形成线材盘后的剩余线端。进线口 16的尾端161与轴线12的距离dl小于出线口17的尾端171与轴线12的距离d2,且线材2的始端从进线口 16处引出,线材2的尾端从出线口 17处引出,可以使线材2的始端从与轴线12近的位置开始围绕轴线12绕制,节省线材2用量,同时方便线材2绕制;并且线材2逐渐向绕线架I的边缘延伸,绕制完成的线材2尾端靠近绕线架I的边缘,从与轴线12较远的出线口 17的尾端伸出,方便线材2的尾端定位在边缘处。
[0041]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绕线架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进线口 16和/或出线口 17的内壁设置有定位卡槽18,用于使线材2的始端和/或尾端定位在定位卡槽18内。
[0042]具体的,为了使线材2的线端固定,不随意移动,可以在进线口 16和/或出线口 17的内壁处设置定位卡槽18,使线材2的始端、尾端定位在定位卡槽18内,线端的稳固定位既可以提高绕线架I的加工效率,同时也可以保障绕线架I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0043]进一步地,进线口 16和/或出线口 17为不规则形状和/或锯齿状。从而有效防止线材2的线端从进线口 16和/或出线口 17中脱落,起到定位线材2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