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装置及终端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77912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装置及终端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装置及终端。
背景技术
:闹钟用于根据用户的预先设定,在设定的响铃时间时以铃音等方式进行闹钟提醒,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例如,早上的起床闹钟。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用户想改变生活作息时间,需要将闹钟的响铃时间重新设定。在发明人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了现有技术存在如下的缺陷:当用户将闹钟的响铃时间重新设定以后,如果重新设定的时间与原来闹钟的响铃时间相差的时间间隔较大,用户难以适应新的作息时间,达不到改变生活作息的目的。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装置及终端,能够逐步调整闹钟的响铃时间,使用户逐步适应新的作息时间。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包括:接收用户输入的与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对应的目标响铃时间以及调整递变因子;其中,所述调整递变因子包括单日递变时间、递变天数或者递变周期关联信息,所述递变周期关联信息包括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根据所述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所述调整递变因子,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其中,所述递变调整区间由所述调整递变因子确定。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与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对应的目标响铃时间以及调整递变因子;其中,所述调整递变因子包括单日递变时间、递变天数或者递变周期关联信息,所述递变周期关联信息包括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响铃时间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所述调整递变因子,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其中,所述递变调整区间由所述调整递变因子确定。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集成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装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目标响铃时间以及调整递变因子,在递变调整区间内,使闹钟的响铃时间逐步从原始响铃时间变化到目标响铃时间,并确定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使用户逐步适应新的作息时间。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流程图;图2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流程图;图2b是本实施例二提供的根据表1中的响铃时间与响铃次数形成的折线图;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流程图;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根据表2中的响铃时间以及响铃次数形成的折线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装置结构框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实施例一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流程图,所述方法由闹钟的响铃调整装置来执行,所述装置由软件和/或硬件执行,所述装置一般配置在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电子闹钟等终端中。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S110:接收用户输入的与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对应的目标响铃时间以及调整递变因子。在本实施例中,调整递变因子包括单日递变时间、递变天数或者递变周期关联信息,递变周期关联信息包括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是针对用户原来的作息对用户进行提示的时间,目标闹钟响铃时间是针对用户新的作息对用户进行提示的时间。调整递变因子反应了闹钟从原始响铃时间到目标响铃时间变化的规律。其中,单日递变时间为闹钟的响铃时间每经过一天所变化的时间量,递变天数为闹钟的响铃时间从原始响铃时间变化到目标响铃时间所经过的天数。在本实施例中,递变周期关联信息包括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其中,递变周期为闹钟的响铃时间保持一个相同的变化规律所经历的天数;在一个递变周期内,闹钟的响铃时间可以发生变化,或者也可以不发生变化。当在一个递变周期内,闹钟的响铃时间不发生变化时,与递变周期对应的时间为每相邻的两个递变周期闹钟的响铃时间之差。当在一个递变周期内,闹钟的响铃时间发生变化时,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包括第一递变时间和第二递变时间,其中,第一递变时间为在一个递变周期内,每经过一天响铃时间的变化量;第二递变时间为在相邻的两个递变周期内,前一个递变周期的最后一天的响铃时间与后一个递变周期的第一天的响铃时间之差。需要说明的是,当在一个递变周期内,闹钟的响铃时间发生变化时,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还可以是其他的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形式。并且调整递变因子还可以包括其他参数,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参数形式,能够反应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到目标响铃时间变化的规律即可。S120:根据所述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所述调整递变因子,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在本实施例中,递变调整区间为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到目标响铃时间变化所经历的时间,且递变调整区间由调整递变因子确定。在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天只进行一次响铃,每次响铃的时长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当调整递变因子为单日递变时间时,在递变调整区间内第一次响铃的时间为原始响铃时间,然后每经过一天,在前一次响铃时间的基础上减去或者加上单日递变时间,以确定每一次的响铃时间,直至闹钟的响铃时间与目标响铃时间相同为止。当调整递变因子为递变天数时,首先基于递变天数计算出单日递变时间,然后,并通过上述的基于单日递变时间获取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响铃时间的方法进行获取每一次的响铃时间。其中,递变天数包括法定节假日或不包括法定节假日,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设置。法定节假日包括每个星期的周六和周日。当调整递变因子为递变周期和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且递变周期内响铃时间均不发生变化时,在第一个递变周期内,闹钟响铃的时间均为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每经过一个递变周期,在前一个递变周期的响铃时间的基础上加上或者减去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以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响铃的时间,直至闹钟的响铃时间与目标响铃时间相同为止。或者当递变周期内的响铃时间发生变化时,在每个递变周期内,每经过一天在前一次响铃时间的基础上变化第一递变时间;且在递变调整区间内,在每经过一个递变周期,在前一个递变周期的最后一天的响铃时间基础上变化第二递变时间,以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次的响铃时间。其中,递变周期包括法定节假日或不包括法定节假日。法定节假日包括每个星期的周六和周日。并且基于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进行确定每一次的响铃时间方法还可以是其他的形式,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方法。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通过设置目标响铃时间以及调整递变因子,在递变调整区间内,使闹钟的响铃时间逐步从原始响铃时间变化到目标响铃时间,并确定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使用户逐步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实施例二图2a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流程图,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可选的,所述递变因子为递变周期关联信息,所述递变周期关联信息包括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所述根据所述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所述调整递变因子,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包括:基于如下的公式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T(nc+b)=T(nc)-Y或T(nc+b)=T(nc)+Y;其中,c为所述递变周期,n为经过的所述递变周期的个数,Y为与所述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b的取值在1到c之间;当n为0时,T(b)=a,a为所述原始响铃时间;T(nc+b)为第(nc+b)次响铃时对应的时间;T(nc)为第nc次响铃时对应的时间。由此,通过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的响铃时间,能够实现闹钟的响铃时间的调整,使用户逐步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基于上述的优化,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S210:接收用户输入的与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对应的目标响铃时间以及递变周期关联信息。在本实施例中,可选的,递变周期关联信息包括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并且在每个递变周期,闹钟响铃的时间均不发生变化。S220:基于如下的公式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T(nc+b)=T(nc)-Y或T(nc+b)=T(nc)+Y;其中,c为所述递变周期,n为经过的所述递变周期的个数,Y为与所述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b的取值在1到c之间;当n为0时,T(b)=a,a为所述原始响铃时间;T(nc+b)为:第(nc+b)次响铃时对应的时间;T(nc)为第nc次响铃时对应的时间。在本实施例中,当目标响铃时间早于原始响铃时间时,采用T(nc+b)=T(nc)-Y计算出每一次的响铃时间。当目标响铃时间晚于原始响铃时间时,采用T(nc+b)=T(nc)+Y计算出每一次的响铃时间。在本实施例中进行举例说明,如,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为8:30,用户设置的目标响铃时间为8:00,递变周期为5天,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为5分钟。根据公式T(nc+b)=T(nc)-Y计算每一次闹钟的响铃时间,其中,c=5(天),b的取值在1到5之间,Y=5(分钟)。在第一个周期内时,n=0,T(1)=T(2)=T(3)=T=(4)=T(5)=8:30,也就是说,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以及第5次的响铃时间均相同,且与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相同。当在第二个递变周期内时,n=1,T(1×5+1)=T(1×5+2)=T(1×5+3)=T(1×5+4)=T(1×5+5)=T(1×5)-5=8:25,即第6次,第7次,第8次、第9次以及第10次的响铃时间均为8:25。当在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以及第七个递变周期内,n分别为2、3、4、5以及6,根据公式T(nc+b)=T(nc)-Y计算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直到闹钟的响铃时间与目标响铃时间相同。表1为在递变调整期间内每一次闹钟的响铃时间对应表,如表1所示,在第一个递变周期内,每一次响铃的时间均为8:30,每经过一个递变周期,闹钟的响铃时间就减少5分钟。表1在本实施例中,图2b是本实施例中根据表1中的响铃时间与响铃次数形成的折线图,如图2b所示,闹钟的每一个响铃时间均持续一个时间段,使用户对调整的每一次响铃时间均有一个适应期,能够逐步调整用户的作息时间。在本实施例中,递变周期包括法定节假日或不包括法定节假日。当递变周期包括法定节假日,且法定节假日为每个星期的周六和周日时,在递变调整区间内的每个星期的周六和周日,闹钟均发生响铃对用户进行提示。当递变周期不包括法定节假日,且法定节假日为每个星期的周六和周日时,在递变调整区间内的每个星期的周六和周日,闹钟均不发生响铃。但是递变周期包括法定节假日和不包括法定节假日时,递变调整区间分别是不同的。当递变周期包括法定节假日时,递变调整区间为与响铃次数相对应的天数。当递变周期不包括法定节假日时,递变调整区间为与响铃次数相对应的天数、闹钟从原始响铃时间变化到目标响铃时间所经过的周六的天数、以及所经过周日的天数之和。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当每个递变周期内的响铃时间不发生变化时,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还可以是其他形式,例如,将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赋予权重值,权重值的大小可以根据用户对闹钟响铃时间变化的适应程度进行设置。具体的,当闹钟的响铃次数超过一个预设值,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的权重值增大。又如,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还可以是递增或递减的形式,即每经过一个递变周期,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增加或减少一设定值。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调整递变因子还可以包括:递变天数以及递变周期,确定递变时间区间内每一次响铃的时间还可以是如下的方法:基于递变天数以及递变周期确定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并基于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确定递变区间内的每一次响铃时间。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通过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的响铃时间,能够实现闹钟的响铃时间的调整,使用户逐步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实施例三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流程图,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可选的,所述调整递变因子包括单日递变时间;所述根据所述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所述调整递变因子,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包括:基于如下的公式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T(m+1)=T(m)-X,或T(m+1)=T(m)+X;其中,T(m+1)为第(m+1)次响铃时对应的响铃时间;T(m)为第m次响铃时对应的响铃时间;X为所述单日递变时间;当m为1时,T(1)=a,a为所述原始响铃时间。由此,基于原始响铃时间、目标响铃时间以及单日递变时间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的响铃时间,使闹钟的响铃时间每经过一天均变化一次,逐步调整闹钟的响铃时间,使用户逐步的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基于上述的优化,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S310:接收用户输入的与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对应的目标响铃时间以及单日递变时间。在本实施例中,单日递变时间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设置。S320:基于如下的公式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T(m+1)=T(m)-X,或T(m+1)=T(m)+X;其中,T(m+1)为第(m+1)次响铃时对应的响铃时间;T(m)为第m次响铃时对应的响铃时间;X为所述单日递变时间;当m为1时,T(1)=a,a为所述原始响铃时间。在本实施例中,当闹钟的目标响铃时间早于原始响铃时间时,采用公式T(m+1)=T(m)-X确定每一次的响铃时间。当闹钟的目标响铃时间晚于原始响铃时间时,采用公式T(m+1)=T(m)+X确定每一次的响铃时间。在本实施例中进行举例说明,例如,为了对起床进行提示,用户设置的闹钟原来闹钟响铃是早上8:30,因一些因素用户需要对起床时间进行调整,改为早上8:00起床,因此用户需要将闹钟响铃时间设置为8:00,其中8:00为闹钟的目标响铃时间。由于,用户的起床时间变化较大,用户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适应起床时间的变化,因此,可以设置单日渐变时间,使闹钟的响铃时间逐步从原始响铃时间变化到目标响铃时间。单日渐变时间可以根据用户自身情况进行设置,如,将单日渐变时间设置为2分钟,则闹钟的响铃时间每次或每天变化2分钟。具体的,由于闹钟的目标响铃时间早于原始响铃时间,采用根据T(m+1)=T(m)-X计算在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响铃时间。表2是本实施例提供的闹钟响铃次数与响铃时间的对应表。如表2所示,第一次响铃时间为原始响铃时间8:30,第2次响铃时间T(2)=(T1)-5=8:28,第3次响铃时间T(3)-T(2)=8:26……。由此可以计算出每一次的响铃时间。表2次响铃时间次响铃时间18:3098:1428:28108:1238:26118:1048:24128:0858:22138:0668:20148:0478:18158:0288:16168:0098:14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根据表2中的响铃时间以及响铃次数形成的折线图,如图3b所示,闹钟的响铃时间每天逐步的减少2分钟,可以使用户逐步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选的,所述调整递变因子包括递变天数;所述根据所述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所述调整递变因子,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包括:基于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所述递变天数,确定单日递变时间;基于所述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单日递变时间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例如,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是8:30,用户设置的目标响铃时间是8:00,设置的递变天数为30天,也就是说闹钟的响铃时间从8:30变化到8:00所经历的天数为30天,由此可以计算出单日渐变时间,单日渐变时间为1分钟,再通过上述的计算公式T(m+1)=T(m)-X,或T(m+1)=T(m)+X可以计算出在递变天数30天时间内每一次(天)的响铃时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由此,基于原始响铃时间、目标响铃时间以及单日递变时间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的响铃时间,使闹钟的响铃时间每经过一天均变化一次,逐步调整闹钟的响铃时间,使用户逐步的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实施例四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装置结构框图,所述装置用于执行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410和响铃时间确定模块420。其中,接收模块410,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与闹钟的原始响铃时间对应的目标响铃时间以及调整递变因子;其中,所述调整递变因子包括单日递变时间、递变天数或者递变周期关联信息,所述递变周期关联信息包括递变周期以及与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响铃时间确定模块420,用于根据所述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所述调整递变因子,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其中,所述递变调整区间由所述调整递变因子确定。进一步的,所述递变因子为递变周期关联信息;响铃时间确定模块420具体用于:基于如下的公式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T(nc+b)=T(nc)-Y或T(nc+b)=T(nc)+Y;其中,c为所述递变周期,n为经过的所述递变周期的个数,Y为与所述递变周期对应的递变时间;b的取值在1到c之间;当n为0时,T(b)=a,a为所述原始响铃时间;T(nc+b)为第(nc+b)次响铃时对应的时间;T(nc)为第nc次响铃时对应的时间。进一步的,所述调整递变因子包括递变天数;响铃时间确定模块420具体用于:基于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所述递变天数,确定单日递变时间;基于所述原始响铃时间、所述目标响铃时间以及单日递变时间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进一步的,所述调整递变因子包括单日递变时间;响铃时间确定模块420具体用于:基于如下的公式确定递变调整区间内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T(m+1)=T(m)-X,或T(m+1)=T(m)+X;其中,T(m+1)为第(m+1)次响铃时对应的响铃时间;T(m)为第m次响铃时对应的响铃时间;X为所述单日递变时间;当m为1时,T(1)=a,a为所述原始响铃时间。进一步的,所述递变周期包括法定节假日或不包括法定节假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闹钟的响铃调整装置,通过设置目标响铃时间以及调整递变因子,在递变调整区间内,使闹钟的响铃时间逐步从原始响铃时间变化到目标响铃时间,并确定每一次的闹钟响铃时间,使用户逐步适应新的作息时间。实施例五本发明实施例五提供了一种终端,包括本发明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闹钟的响铃调整装置。具体的,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510,图5中以一个处理器510为例;存储器520;以及一个或者多个模块。所述终端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530和输出装置540。所述终端中的处理器510、存储器520、输入装置530和输出装置540可以通过总线或其他方式连接,图5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存储器520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附图4所示的闹钟的响铃调整装置中的接收模块410和响铃时间确定模块420)。处理器51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520中的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终端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闹钟的响铃调整方法。存储器520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5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例中,存储器520可进一步包括相对于处理器510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终端。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输入装置5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终端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输出装置540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