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分体的微波通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81345阅读:6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分体的微波通讯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微波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在全室外一体使用或者可在室外和室内分体使用的可分体的微波通讯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尤其是5G发展需求,对微波通讯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微波通讯设备主要采用分体式IDU(In Door Unit,室内单元)+ODU(Out Door Unit,室外单元)组成无线传输网。IDU为室内设备,安装在机房,主要包括基带处理、中频收发等功能;ODU为室外设备,安装在室外,主要包括变频、功率放大、微波信号收发等功能。现有技术的分体式IDU+ODU存在以下缺点:IDU安装在机房占用有限的机房空间;分体式安装的工程安装难度高、运营商网络建设成本高。

为了克服现有分体式IDU+ODU存在的缺点,目前市场上存在一种一体式AOU(All Outdoor Unit,全室外单元),但是AOU存在以下缺点:体积大、质量重;故障率高;开发周期长;与现有分体式设备无法兼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可分体的微波通讯设备,既适用于全室外一体使用,也适用于室外和室内分体使用,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分体的微波通讯设备,包括:具有第一壳体的基带单元BU,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多个安装槽;具有第二壳体的室外单元ODU,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用来固定连接所述多个安装槽的多个安装孔;其中,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用于向ODU传送中频信号及控制信号、向ODU提供电源以及接收来自ODU的下变频信号的第一接口;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用于接收来自所述BU的中频信号、控制信号、电源并向所述BU发送所述下变频信号的第二接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分别为插座式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通过带有插头的且可传输中频信号、下变频信号、控制信号和电源的中频线连接。

或者,优选的,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二接口对接,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中的一个接口为插座式接口,另一个接口为插头式接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前壁设有内凹的安置座,用于容纳所述第二壳体的部分,使第二壳体的前壁座落于所述安置座内;其中,所述多个安装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前壁;所述多个安装槽贯通所述第一壳体的后壁并与所述安置座相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后壁上还开设便于安装所述第二壳体的定位槽;所述第二壳体的前壁上设有用于置于所述定位槽内的定位针。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安装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供电端口、用于接收和发送业务信号的业务电口和业务光口。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前壁上设有用于连接天线波导口的壳体波导口;其中,所述第一壳体的后壁上设有波导过孔,以便在所述第二壳体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壳体上时,使天线波导口经由波导过孔连接所述壳体波导口。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的后壁上设有多个散热齿以及接地端子。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二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后壁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后壁上;所述第二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前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实用新型基于一体化设计理念,同时满足室内和室外分体使用以及全室外一体使用的要求,实现灵活的无线传输,满足未来移动通信在5G时代的发展需求,设备性能提升、网络扩展灵活性增强、网络管理复杂度降低、网络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降低;

2)本实用新型可根据使用需求选择在室内和室外分体使用或者在全室外一体使用,解决了现有全室外设备无法兼容现有分体设备的难题,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基带单元BU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基带单元BU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基带单元BU的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室外单元ODU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室外单元ODU的后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BU和ODU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所说明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6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分体的微波通讯设备包括:基带单元BU(Baseband Unit)和室外单元ODU(Out Door Unit)。其中,BU包括:第一壳体10、基带处理模块、网络交换模块、控制部分、电源。ODU包括第二壳体20、射频模块、双工器、电源。BU主要完成业务信号到中频350M的处理和中频140M到业务信号的处理;ODU主要完成收发微波信号、中频350M到微波信号的处理和微波信号到中频140M的处理。控制部分包括对基带信号处理;射频单板;微波单板收发链路增益;各单板逻辑功能实现;及其告警信息处理;和远程维护处理。

其中,可以将BU安装在室内,ODU安装在室外,满足分体安装的应用场景;也可以将BU和ODU通过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安装固定在一起,满足全室外安装的应用场景。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文中“前”、“后”、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元件等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

如图1至3所示,第一壳体10具有侧壁、后壁101、前壁102。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0的前壁102设有内凹的安置座11,用于在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固定连接时容纳第二壳体20的部分。如图2和3所示,第一壳体10的后壁101为安置座11的座底。第一壳体10的后壁101上设有用于与第二壳体20连接的多个安装槽6,多个安装槽6贯通第一壳体10的后壁101并与安置座11相通;第一壳体10的后壁101上还开设便于安装第二壳体20的定位槽9。

如图4和5所示,第二壳体20具有前壁201、后壁202。其中,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20的前壁201开设用来与多个安装槽6固定连接的多个安装孔21;且第二壳体20的前壁201上还设有用于置于定位槽9内的定位针24,以便于BU和ODU的连接固定。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20的后壁202上设有多个散热齿23以及接地端子27。

一体式全室外安装时,为了适应ODU的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在BU上的安装槽6设计为长条形,用于适应不同尺寸的ODU。连接固定BU和ODU时,先将定位针24置于定位槽9内,将安装槽6和安装孔21对准后采用螺丝等拆装方便的连接件固定连接好即可。

本实施例的BU和ODU有两种信号连接的方式:快插连接和中频线连接。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

中频线连接方式如下:

如图1和2所示,第一壳体10的侧壁上安装有用于向ODU传送350M中频信号及控制信号、向ODU提供电源以及接收来自ODU的140M中频信号的第一接口4和第一接口5。如图5所示,第二壳体20的后壁202上设有用于接收来自BU的350M中频信号、控制信号、电源并向BU发送140M中频信号的第二接口26。其中,第一接口4、5和第二接口26均为插座式接口,用于连接带有插头的中频线,该中频线可传输350M中频信号、140M中频信号、控制信号和电源。使用时,第一接口4和第一接口5两者之一为备用接口,或者分别连接不同的ODU。

快插连接方式如下:

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0的后壁101上设有用于向ODU传送350M中频信号及控制信号、向ODU提供电源以及接收来自ODU的140M中频信号的第一接口7。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20的前壁201上设有用于接收来自BU的350M中频信号、控制信号、电源并向BU发送140M中频信号的第二接口25。其中,图2中示出第一接口7为插座式接口,图4中示出第二接口25为插头式接口,连接时,第一接口7与第二接口25对接,用来传输350M中频信号、140M中频信号、控制信号和电源。第一接口7上装有防水垫圈。

如图4所示,第二壳体20的前壁201上设有用于连接天线波导口的壳体波导口22,用于和天线之间收发微波信号;如图2和3所示,第一壳体10的后壁101上设有波导过孔8,以便在第二壳体20固定连接到第一壳体10上时,使天线波导口经由波导过孔8连接壳体波导口22,以便于ODU收发微波信号。

如图1和2所示,第一壳体10的侧壁上还安装有用于连接外部电源的供电端口1,用于为设备提供-48V工作电压;用于接收和发送业务信号的业务电口2和业务光口3。实施时,业务电口2为业务电口和设备访问控制复用接口。

以中频线连接方式为例对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说明如下:

BU的工作过程:

向ODU发射时,将通过业务电口2或业务光口3接收到的业务信号交给网络交换模块对信号进行帧封装及加校验;封装好的信号交给基带处理模块,基带处理模块对信号进行编码、预失真处理、调制后变为350M中频信号;通过中频线将350M信号交给ODU;

从ODU接收时,将ODU送来的140M中频信号交给基带处理模块进行解码、解调;基带处理模块将处理完成的信号交给网络交换模块;网络交换模块通过业务电口2或业务光口3将业务信号送给不同的用户。

ODU的工作过程:

从BU接收信号并向天线发射时,首先对来自BU的350M中频信号做中频功率控制以适应分离式安装中不同长度的中频线。信号进行第一级上变频后;经过收发链路进行滤波和放大、衰减满足微波可控功率范围后;进行第二级变频;变频到需要的微波频段后经过双工器信道选择后;通过微波天线发射出去;

从天线接收信号并向BU发射时,对端先将其要发送的微波信号通过对端的微波天线辐射出;ODU通过ODU的微波天线将微波信号接收下来;经过双工器接收信道选择后,信号通过微波低噪声放大器,进行功率调整后;先进行微波下变频;变频后收发链路进行滤波和功率调整;经过第二次下变频到中频140M;经过中频处理后,通过中频线将信号交给BU。

实施例二

该实施例的BU比实施例一的BU多一个基带处理模块,满足多路信号的接收和发送,信号处理流程和实施例一一致。

同样的,ODU具有两条收发链路,用于实现传输的可靠性和提升传输的容量。

为了实现传输的可靠性;通过控制部分让两条收发链路工作在相同的配置下:一条收发链路设置为主链路;另一条收发链路为备份链路;或者将另一条收发链路设置为主链路;一条收发链路为备用链路;在主链路出现故障后,将切换到备份链路上工作。

为了实现提升传输容量;可以将两条收发链路分别设置在不同的工作频点上;在相同的时间内可以提升两条收发链路的传输容量。

基于全微波全室外化、小型化的设计理念,本实用新型无需机房、空调,站址租赁成本低;建站配套投资低,建站周期短,只需要提供工作电压就可以实现快速的网络建设;降低站址获取难度、缩短周期、简化站点建设;基于兼容性的设计理念,本实用新型兼容了目前主流的分离式设备,极大的节约了资源、缩短开发的周期、使设备快速的投入到市场;同时针对现网设备将分离式改成室外一体化的需求,可以实现快速、低成本的兼容、极大的降低运营商的网络成本和维护成本;基于BU和ODU通过中频线连接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同时一体化和分体式兼顾设计还能降低功耗,实现健康绿色环保;基于全IP(Internet Protocol、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化、大容量可以满足不同设备之间交互通信;通过FD(Frequency Detector,鉴频器)、XPIC(Cross-Polarisation Interference Counteracter,交叉极化干扰抵消器)组网方式等既提高了网络可靠性又加大了传输的吞吐量。

尽管上文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各种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实用新型原理所作的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