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于拆装的模块化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4981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便于拆装的模块化手机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便于拆装的模块化手机壳。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的发展使用,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手机壳也越来越多。目前,现有技术中的手机壳可方便手机的携带、防止摔落导致手机损坏以及增加其装饰效果等,且为了提高手机壳的装饰效果,其可更换装饰品的手机壳的出现满足了使用者的各种喜好;但,其存在手机壳模具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装饰品的拆装不便且装饰品的定位结构复杂等问题,从而局限了这些手机壳的推广应用。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拆装的模块化手机壳,其结构设计简单巧妙合理,制作模具简易,拆装简便且定位结构简单,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适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拆装的模块化手机壳,包括手机壳本体以及可拆卸式安装于手机壳本体上的配件;所述手机壳本体上设置有用于供配件匹配的通孔,所述手机壳本体的内侧对应通孔的周缘往外凹设有用于配件定位的定位槽;所述配件包括配件主体部分及凸设于配件主体部分外缘的定位部;所述配件对应前述通孔自手机壳本体的内侧往外安装于手机壳本体上,所述配件主体部分适配于通孔并露于手机壳本体外侧,所述定位部适配于定位槽以受限于手机壳本体的内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槽为环绕通孔设置的环形槽,所述定位部为环绕配件主体部分周缘的环形边,所述环形边适配于环形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环形槽的内侧面进一步凸设有第一限转凸部,相应地,所述环形边上开设有第一限转槽,所述第一限转凸部适配于相应第一限转槽内;

或者,所述环形槽的内侧面进一步凹设有第二限转槽,相应地,所述环形边上凸设有第二限转凸部,所述第二限转凸部适配于相应第二限转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环形槽的外环面进一步凹设有第三限转槽,相应地,所述环形边的外缘往外凸设有第三限转凸部,所述第三限转凸部适配于相应第三限转槽内。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配件还具有挂件部。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挂件部为挂绳。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挂绳自配件主体部分外缘伸出,所述挂绳为可折式结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挂件部为指环。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指环连接于配件主体部分的外侧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配件主体部分的外侧面对应通孔的外围进行一步凹设有让位凹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将配件通过定位部受限于定位槽实现配件的简易安装定位,使得手机壳本体的结构简单,制造模具简易,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加工成本,简易的安装定位使得配件拆装简便;模块化设计的配件于手机壳本体,提高了手机壳整体的适用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适用于推广使用。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三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四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五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手机壳本体 10′、手机壳本体

10〞、手机壳本体

11、通孔 11′、通孔

11〞、通孔

12、定位槽 12′、定位槽

12〞、定位槽

121′、第一限转凸部 121〞、第一限转凸部

122、第二限转槽 123、第三限转槽

13′、让位凹槽

20、配件 21、配件主体部分

21′、配件主体部分 21〞、配件主体部分

22、定位部 22′、定位部

22〞、定位部 221′、第一限转槽

221〞、第一限转槽 222、第二限转凸部

223、第三限转凸部 23、挂件部

23′、挂件部 23〞、挂件部

231、挂绳 232、指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多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图1至图3主要显示了实施例一的具体结构,图4至图5主要显示了实施例二的具体结构,图6至图7主要显示了实施例三的具体结构,图8主要显示了实施例四的具体结构;图9主要显示了实施例五的具体结构;所述便于拆装的模块化手机壳包括手机壳本体10以及可拆卸式安装于手机壳本体10上的配件20。

其中,所述手机壳本体10上设置有用于供配件20匹配的通孔11,所述手机壳本体10的内侧对应通孔11的周缘往外凹设有用于配件20定位的定位槽12;所述配件20包括配件主体部分21及凸设于配件主体部分21外缘的定位部22;所述配件20对应前述通孔11自手机壳本体10的内侧往外安装于手机壳本体10上,所述配件主体部分21适配于通孔11并露于手机壳本体10外侧,所述定位部22适配于定位槽12以受限于手机壳本体10的内侧;所述定位槽12为环绕通孔11设置的环形槽,所述定位部22为环绕配件主体部分21周缘的环形边,所述环形边适配于环形槽内。

此处,所述配件20的一端通过定位部22受限于定位槽12,另一端则受限于手机安装于手机壳内的一侧,以此,实现配件20的整体定位安装,使得配件20稳固地安装;当需更换配件20的时候,将手机取下,由手机壳本体10的外侧向内侧轻轻一敲,配件20即可拆卸下来;如此,更为合理的简易的定位结构,使得手机壳本体10的制作模具变得简易,降低了企业的加工成本,也更为符合简易设计的理念,实现了各结构之间的巧妙配合,提升了结构之间的相互应用性。

另外,所述配件主体部分21的外侧面对应通孔11的外围进行一步凹设有让位凹槽13′,该让位凹槽13′有便于配件20的部分结构的安置;所述配件20还具有挂件部23。

如图3所示,于实施例一中,所述环形槽的外环面进一步凹设有第三限转槽123,相应地,所述环形边的外缘往外凸设有第三限转凸部223,所述第三限转凸部223适配于相应第三限转槽123内。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三的主要区别在于环形槽、环形边上的限转结构不同,具体于实施例二中,如图4与图5所示,所述环形槽的内侧面进一步凸设有第一限转凸部121′,相应地,所述环形边上开设有第一限转槽221′,所述第一限转凸部121′适配于相应第一限转槽221′内;此处,所述第一限转槽221′、第一限转凸部121′各设置有两个,且均呈弧形结构。具体于实施例三中,如图6与图7所示,所述环形槽的内侧面进一步凹设有第二限转槽122,相应地,所述环形边上凸设有第二限转凸部222,所述第二限转凸部222适配于相应第二限转槽122内;此处,所述第二限转槽122、第二限转凸部222均大致呈C形结构。

实施例子一至三中,其挂件部为挂绳,如图4与图5所示,所述挂件部23′为挂绳231,所述挂绳231自配件主体部分21′外缘伸出,所述挂绳231为可折式结构;而实施例四、五中,如图8、图9所示,所述挂件部23〞为指环232,所述指环232连接于配件主体部分21〞的外侧面。当然,所述挂件部并不局限于本文所列举的挂绳、指环,也可灵活设计其它合适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当挂件部为挂绳231时,该挂绳231可经前述让位凹槽13′贴于手机壳本体外侧壁上,并该让位凹槽13′对挂绳231起受限作用,以防止挂绳231的随意晃动;当挂件部为指环232时,该让位凹槽13′可便于扳开指环232,从而方便用户的使用。

所述配件主体部分的外侧面上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装饰,可采用印制图案、文字 、LOGO等,也可以采用粘接等固定安装的方式加设装饰件,或者其它装饰方式亦可,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将配件通过定位部受限于定位槽实现配件的简易安装定位,使得手机壳本体的结构简单,制造模具简易,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加工成本,简易的安装定位使得配件拆装简便;模块化设计的配件于手机壳本体,提高了手机壳整体的适用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适用于推广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