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保护壳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4921发布日期:2018-12-11 21:5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移动终端保护壳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以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手机保护壳采用侧板边框全包式设计,这种设计应用于新型的带滑动结构的手机时,用户需要频繁取下手机保护壳以满足滑动结构的滑动需求,因此使用非常不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使用便捷的移动终端保护壳及应用所述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电子装置。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包括底板及侧板,所述侧板固定于所述底板的周缘,所述底板的周缘包括连接所述侧板的连接部分和不连接所述侧板的非连接部分,所述底板的周缘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直边、第一过渡弧边、第一边、第二过渡弧边及第二直边,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二直边相背设置且属于所述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边的两个端点的连线垂直于所述第一直边或所述第二直边,所述第一过渡弧边、所述第一边及所述第二过渡弧边属于所述非连接部分。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移动终端及移动终端保护壳,所述移动终端保护壳能够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移动终端外侧;

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中框及滑动座,所述中框包括一对侧端面及连接于所述一对侧端面之间的顶端面,所述顶端面设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贯穿所述一对侧端面,所述滑动座能够相对于所述中框滑动,以伸出或缩回所述容纳槽;

所述移动终端保护壳包括底板及侧板,所述侧板固定于所述底板的周缘,所述底板的周缘包括连接所述侧板的连接部分和不连接所述侧板的非连接部分,所述底板的周缘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直边、第一过渡弧边、第一边、第二过渡弧边及第二直边,所述第一直边与所述第二直边相背设置且属于所述连接部分,所述第一边的两个端点的连线垂直于所述第一直边或所述第二直边,所述第一过渡弧边、所述第一边及所述第二过渡弧边属于所述非连接部分;

所述移动终端保护壳套设于所述移动终端外侧时,所述侧板连接于所述第一直边和所述第二直边的部分贴着所述一对侧端面设置,所述滑动座能够相对所述第一边、所述第一过渡弧边及所述的第二过渡弧边伸出或缩回。

在本申请移动终端保护壳及电子装置中,由于第一过渡弧边、第一边及第二过渡弧边属于非连接部分,第一过渡弧边、第一边及第二过渡弧边上没有设置侧板结构,因此侧板不会对第一过渡弧边、第一边及第二过渡弧边附近的区域发生遮挡,使得移动终端保护壳在第一过渡弧边、第一边及第二过渡弧边处形成缺口,安装在移动终端保护壳内侧的移动终端中的滑动结构(例如滑动座)能够经该缺口伸出或缩回。故而,用户无需频繁取下移动终端保护壳也可以满足安装于其内的移动终端的滑动结构的滑动需求,本申请移动终端保护壳使用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如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移动终端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移动终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在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在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在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沿Ⅰ-Ⅰ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结构中Ⅱ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此外,以下各实施方式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方式。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若本说明书中出现“工序”的用语,其不仅是指独立的工序,在与其它工序无法明确区别时,只要能实现该工序所预期的作用则也包括在本用语中。另外,本申请中用“至”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至”前后记载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包括在内的范围。在附图中,结构相似或相同的单元用相同的标号表示。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装置100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

电子装置100包括移动终端1及移动终端保护壳2。移动终端保护壳2可拆卸地套设于移动终端1外侧。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形状与移动终端1的外侧轮廓的形状相适配,以更好地套设在移动终端1上。

本实施例中,移动终端保护壳2套设在移动终端1上时,能够对移动终端1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移动终端1发生磨损或碎裂的风险。移动终端保护壳2也可以依据用户需求,自移动终端1上拆卸下来。

其中,为了便于描述,请参照图2,以移动终端1处于该视角为参照进行定义,移动终端1具有宽度方向X、长度方向Y及厚度方向Z,长度方向Y垂直于宽度方向X,厚度方向Z垂直于宽度方向X和长度方向Y。由于移动终端保护壳2能够套设于移动终端1上,因此将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长度方向定义为移动终端1的长度方向Y所在方向,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宽度方向定义为移动终端1的宽度方向X所在方向,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厚度方向定义为移动终端1的厚度方向Z所在方向。请参阅图1,电子装置100的长度方向定义为移动终端1的长度方向Y所在方向,电子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移动终端1的宽度方向X所在方向,电子装置100的厚度方向定义为移动终端1的厚度方向Z所在方向。

在本申请中,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无线接口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等。本申请移动终端1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装置100:(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s System,PCS)终端;(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图3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1在另一使用状态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移动终端1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所示移动终端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移动终端1包括中框11及滑动座12。滑动座12能够相对中框11滑动。

中框11包括一对侧端面111及连接于一对侧端面111之间的顶端面112。中框11还包括底端面113。底端面113与顶端面112相背设置,底端面113连接在一对侧端面111之间。移动终端1的侧端面111上设有按键13。按键13可以为电源键或音量键等。移动终端1的中框11内部设有主板、电池、扬声器、麦克风、电连接器中的一者或多者。底端面113可设置对应于扬声器的出音孔、对应于麦克风的进音孔及对应于电连接器的连接通孔中的一者或多者。

中框11还包括第一过渡弧面114、第二过渡弧面115、第三过渡弧面116及第四过渡弧面117。第一过渡弧面114连接在其中一个侧端面111与顶端面112之间。第二过渡弧面115连接在另一个侧端面111与顶端面112之间。第三过渡弧面116连接在其中一个侧端面111与底端面113之间。第四过渡弧面117连接在另一个侧端面111与底端面113之间。

顶端面112设有容纳槽118。容纳槽118贯穿一对侧端面111。也即,容纳槽118自其中一个侧端面111延伸至另一侧端面111。容纳槽118亦延伸至第一过渡弧面114和第二过渡弧面115。滑动座12能够相对中框11滑动,以伸出或缩回容纳槽118。换言之,滑动座12能够于容纳槽118中相对中框11滑动。本申请中,滑动座12在移动终端1的长度方向Y上移动。

滑动座12包括一对侧面121及连接于一对侧面121之间的顶面122。一种实施例中,滑动座12缩回容纳槽118时,其中一个侧面121与其中一个侧端面111拼接,另一个侧面121与另一个侧端面111拼接,顶面122与顶端面112拼接。滑动座12伸出容纳槽118时,顶面122相对顶端面112凸出。

在本申请中,请参照图3,滑动座12的顶面122凸出中框11的顶端面112一定距离时,则定义为滑动座12完全伸出中框11的容纳槽118,换言之,此时滑动座12处于伸出状态。请参照图2,滑动座12的顶面122与中框11的顶端面112拼接时,则定义为滑动座12完全收容于中框11的容纳槽118中,换言之,此时滑动座12处于缩回状态。

请参阅图5,滑动座12中设置电子组件14。电子组件14包括一个或多个器件或模组。器件或模组包括但不限于摄像头模组、人脸识别模组、虹膜识别模组、受话器(又称听筒)、麦克风、天线模块、光感测器模组及光感传感器。摄像头模组用于进行拍摄(拍照或录像)。人脸识别模组用于获取用户脸部彩色的深度图像。虹膜识别模组用于获取用户的虹膜图像。受话器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麦克风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天线模块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光感测器模组用于感应环境亮度和物体接近距离。光感测器模组为红外发射器、接近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三合一模组。光感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光强度。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滑动座12还包括相背设置正面123和背面124。正面123连接在一对侧面121之间且连接顶面122。背面124连接在一对侧面121之间且连接顶面122。滑动座12上设有一个或多个穿透部125。穿透部125可位于侧面121、顶面122、正面123或背面124中的一者或多者上。位于侧面121或顶面122上的穿透部125,始终暴露在外,不会被中框11所遮挡,因此滑动座12伸出或缩回时,与这部分穿透部125所对应的电子组件14始终能够与用户进行交互。位于正面123或背面124上的穿透部125,在滑动座12伸出时暴露在外,这部分穿透部125所对应的电子组件14能够与用户进行交互,在滑动座12缩回时被中框11遮挡,这部分穿透部125所对应的电子组件14不与用户进行交互。穿透部125的结构形式与其所需传输的信号类型相适配。例如,传输信号为光信号时,穿透部125可以为通孔或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中框11包括边框1101及盖设于边框1101两侧的前壳1102和后壳1103。前壳1102、边框1101的顶端及后壳1103共同围成容纳槽118。边框1101的顶端相对前壳1102的顶端及后壳1103的顶端凹陷。滑动座12的正面123的朝向前壳1102,滑动座12的背面124朝向后壳1103。滑动座12收容于容纳槽118时,前壳1102、滑动座12及后壳1103形成类似于三明治的结构,使得移动终端1发生跌落或者受到外力碰撞时,前壳1102和后壳1103能够对位于其中的滑动座12提供保护,防止滑动座12及收容于滑动座12的电子组件14损坏。

移动终端1还包括驱动机构(附图未示意出)和导向机构(附图未示意出)。驱动机构及导向机构位于中框11内。驱动机构连接(包括电源连接和信号连接)主板。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滑动座12携带电子组件14相对中框11移动。导向机构设置于滑动座12与中框11之间。导向机构用于对滑动座12形成限位,使得滑动座12沿导向机构所引导的方向移动。换言之,滑动座12能够经驱动机构于容纳槽118中相对中框11滑动。导向机构设置于滑动座12与中框11之间,以使滑动座12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着导向机构引导的方向伸出或收容于容纳槽118。一种实施例中,导向机构引导滑动座12沿移动终端1的长度方向Y移动。一个或多个器件或模组可以在移动终端1的宽度方向X上排布,以在相同或相近的时刻伸出或缩回容纳槽118。

移动终端1还包括显示屏15。显示屏15安装于前壳1102。显示屏15可以为触控显示屏,以实现显示与触控功能。显示屏15包括玻璃盖板和固定于玻璃盖板的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可以为有机发光二级管显示模组或液晶显示模组。

在本申请中,由于电子组件14设置于滑动座12中,滑动座12能够于容纳槽118中相对中框11滑动,因此电子组件14能够在需要使用时滑出,以相对显示屏15展开,从而避免了因电子组件14的使用对移动终端1的显示屏15的屏占比带来的限制,有利于提高移动终端1的屏占比。

移动终端1包括固定于中框11的后盖16。后盖16可以安装于后壳1103。其中,后盖16可以为金属盖板或玻璃盖板。

后盖16具有朝向顶端面112的顶边缘161。顶边缘161包括中间部分1611和连接于中间部分1611两端的两个边缘部分1612。中间部分1611相对于两个边缘部分1612向后盖16的中部凹陷。此时,顶边缘161形成一个连通容纳槽118的窗口1163。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后盖16设置有窗口1163,因此滑动座12伸出容纳槽118较短距离时,位于滑动座12的背面124的一个或多个穿透部125即可通过窗口1163露出,使得与这部分穿透部125相对应的器件或模组能够与用户进行交互,例如摄像头模组可以进行拍摄。故而,窗口1163的设置使得滑动座12伸出时的滑出距离较短,有利于提高部分器件或模组的反应速度,降低了移动终端1的能耗。

其中,后盖16还具有侧边缘164和连接在侧边缘164与顶边缘161之间的过渡弧边缘165。侧边缘164朝向中框11的侧端面111设置。如图5所示,后壳1103的顶端的形状与后盖16的顶边缘161、过渡弧边缘165的形状相适配。

请参阅图3,移动终端1的中框11包括边框1101。边框1101包括一个或多个绝缘部1104及被一个或多个绝缘部1104隔断的一个或多个导体部1105。导体部1105可以材料如金属等能够导电的材料。被绝缘部1104隔断的两个相邻的导体部1105之间彼此绝缘。例如,如图3所示,边框1101包括四个绝缘部1104以及三个导体部1105,三个导体部1105两两之间被绝缘部1104隔断。

其中,一种实施例中,移动终端1的部分天线模块可采用导体部1105作为辐射体。另一种实施例中,可在边框1101的内侧固定辐射体,辐射体正对绝缘部1104设置,绝缘部1104成为天线辐射的禁空区域。在本申请中,绝缘部1104对被其隔断的两个相邻导体部1105之间的绝缘效果,会影响到移动终端1内部分的天线模块的信号收发质量。

请参阅图3,边框1101的绝缘部1104包括靠近中框11顶端面112的顶部绝缘体1106和靠近中框11底端面113的底部绝缘体1107。顶部绝缘体1106位于边框1101靠近容纳槽118的顶端。移动终端1包括位于滑动座12内的顶部天线模块和位于中框11内部且靠近顶端面112的底部天线模块。顶部天线模块正对顶部绝缘体1106设置。顶部天线模块收发的信号穿过顶部绝缘体1106。底部天线模块正对底部绝缘体1107设置。底部天线模块收发的信号穿过底部绝缘体1107。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图6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2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2在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2在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移动终端保护壳2包括底板21及侧板22。侧板22固定于底板21的周缘(211、212)。底板21的周缘(211、212)包括连接侧板22的连接部分211和不连接侧板22的非连接部分212。换言之,侧板22连接于底板21的周缘(211、212)的连接部分211。侧板22与底板21的周缘(211、212)的非连接部分212之间无连接关系。

底板21的周缘(211、212)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直边213、第一过渡弧边214、第一边215、第二过渡弧边216及第二直边217。

第一直边213与第二直边217相背设置且属于连接部分211。第一直边213大致呈直线形,允许有少量倾斜或弯曲。第二直边217大致呈直线形,允许有少量倾斜或弯曲。第一直边213大致平行于第二直边217,两者之间允许少量倾斜。侧板22连接第一直边213,侧板22连接第二直边217。

第一过渡弧边214平滑地连接第一直边213与第一边215。第二过渡弧边216平滑地连接第一边215与第二直边217。第一边215的延伸方向接近于第一直边213向第二直边217的方向。换言之,第一边215的两个端点(2151、2152)的连线2150大致垂直于第一直边213或第二直边217。第一边215可以为大致呈直线形的边,也可以为大致呈弧线形的边。本申请中,以第一边215大致呈弧线形为例进行说明。在移动终端1的长度方向Y上,第一过渡弧边214与第一边215的交点(也即第一边215的一个端点2151)相对第一过渡弧边214和第一边215凸出,第二过渡弧边216与第一边215的交点(也即第一边215的另一个端点2152)相对第二过渡弧边216和第一边215凸出。第一过渡弧边214和第二过渡弧边216的设置使得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边角较为圆润,避免伤手。

第一过渡弧边214、第一边215及第二过渡弧边216属于非连接部分212。侧板22与第一过渡弧边214、第一边215及第二过渡弧边216之间无连接关系。

当移动终端保护壳2套设于移动终端1(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外侧时,侧板22连接于第一直边213和第二直边217的部分贴着一对侧端面111设置。本申请中A贴着B设置,意为A与B彼此接触且相互。例如,侧板22可以贴着移动终端1的边框1101、前壳1102及后壳1103的形成侧端面111的侧面。侧板22与移动终端1贴着设置,侧板22能够对移动终端1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移动终端1意外脱离移动终端保护壳2。移动终端1的后盖16朝向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底板21。移动终端1的滑动座12与底板21的第一边215位于同一侧。滑动座12能够相对第一边215、第一过渡弧边214及的第二过渡弧边216伸出或缩回。

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过渡弧边214、第一边215及第二过渡弧边216属于非连接部分212,第一过渡弧边214、第一边215及第二过渡弧边216上没有设置侧板22结构,因此侧板22不会对第一过渡弧边214、第一边215及第二过渡弧边216附近的区域发生遮挡,使得移动终端保护壳2在第一过渡弧边214、第一边215及第二过渡弧边216处形成缺口2100,安装在移动终端保护壳2内侧的移动终端1中的滑动结构(例如滑动座12)能够经该缺口2100伸出或缩回。故而,用户无需频繁取下移动终端保护壳2也可以满足安装于其内的移动终端1的滑动结构的滑动需求,本申请移动终端保护壳2使用便捷。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底板21的周缘(211、212)具有第二边218、第三过渡弧边219及第四过渡弧边210。第二边218与第一边215相背设置。第二边218的延伸方向接近于第一直边213向第二直边217的方向。换言之,第二边218的两个端点(2181、2182)的连线大致垂直于第一直边213或第二直边217。第二边218可以为大致呈直线形的边,也可以为大致呈弧线形的边。第三过渡弧边219连接于第一直边213与第二边218之间。第四过渡弧边210连接于第二直边217与第二边218之间。底板21的周缘(211、212)中第一直边213、第一过渡弧边214、第一边215、第二过渡弧边216、第二直边217、第四过渡弧边210、第二边218及第三过渡弧边219依次连接。在移动终端1的长度方向Y上,第三过渡弧边219与第二边218的交点(也即第二边218的一个端点2181)相对第三过渡弧边219凸出,第四过渡弧边210与第二边218的交点(也即第二边218的另一个端点2182)相对第四过渡弧边210凸出。

其中,第三过渡弧边219及第四过渡弧边210属于连接部分211。移动终端保护壳2套设于移动终端1外侧时,侧板22连接于第三过渡弧边219和第四过渡弧边210的部分贴着移动终端1设置。具体的,侧板22连接于第三过渡弧边219和第四过渡弧边210的部分贴着移动终端1(如图4所示)的中框11的第四过渡弧面117及第三过渡弧面116。侧板22与第三过渡弧面116及第四过渡弧面117贴着设置时,侧板22能够对移动终端1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移动终端1意外脱离移动终端保护壳2。

其中,第二边218属于连接部分211或非连接部分212。

一种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第二边218属于非连接部分212。侧板22包括两部分(221、222),一部分221自第一直边213延伸至第三过渡弧边219,另一部分222自第二直边217延伸至第四过渡弧边210。第二边218不连接侧板22,第二边218上的空间可以允许移动终端1内部的器件或模组与用户进行交互。

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结构示意图。第二边218属于连接部分211。侧板22包括两部分(221、222),一部分221自第一直边213经第三过渡弧边219延伸至第二边218,另一部分222自第二直边217经第四过渡弧边210延伸至第二边218。移动终端保护壳2套设于移动终端1外侧时,侧板22连接于第二边218的部分同样贴着移动终端1设置,例如贴着移动终端1的底端面113,侧板22能够对移动终端1起到限位作用,移动终端1保护套与移动终端1的结合力更强,防止移动终端1意外脱离移动终端保护壳2。

如图9所示,这两部分(221、222)在第二边218上彼此连接。其他实施例中,这两部分(221、222)在第二边218上也可以在彼此之间形成间隙。此时,部分第二边218属于连接部分211,部分第二边218属于非连接部分212。侧板22的两部分(221、222)在第二边218上形成间隙时,移动终端1的底端面113上设置的穿透部(例如出音孔、进音孔及连接通孔中的一者或多者),可以通过该间隙暴露在移动终端保护壳2之外,从而方便与这部分穿透部125所对应的器件或模组与用户进行交互。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底板21的第一边215的形状与后盖16(请参阅图4和图5)的顶边缘161的形状相同。此时,底板21的第一边215的形状与后盖16的顶边缘161的形状相适配,使得底板21能够更好地保护后盖16。

例如,第一边215包括中部区域2154及连接于中部区域2154两端的两个边缘区域2155。中部区域2154相对两个边缘区域2155向底板21的中部凹陷。第一边215凹陷形成透射区域2153,透射区域2153连通移动终端1的后盖16的窗口1163。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以及图10,图10是图2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2在再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移动终端保护壳2包括第一壳部23和第二壳部24。第一壳部23的材料强度大于第二壳部24的材料强度。例如,第一壳部23采用凯夫拉(英文原名KEVLAR,材料原名叫“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材料。第二壳部24采用聚氨酯(Thermoplastic Urethane,TPU)材料。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壳部23的材料与第二壳部24的材料也可以由其他组合方式。

第一壳部23包括底板部231及侧板部232。侧板部232固定于底板部231的周缘(211、212)。底板部231形成底板21。第二壳部24固定于侧板部232朝向底板部231的内侧。换言之,第一壳部23相对第二壳部24位于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外侧,第二壳部24相对第一壳部23位于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内侧。第二壳部24与侧板部232共同形成侧板22。移动终端保护壳2套设于移动终端1(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外侧时,第二壳部24位于侧板部232与移动终端1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壳部23相对第二壳部24位于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外侧,第一壳部23的强度较高,因此移动终端保护壳2被磨损、划伤或撕裂的风险较低,有利于延长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使用寿命。由于第二壳部24相对第一壳部23位于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内侧,第二壳部24位于侧板部232与移动终端1之间,因此第二壳部24能够作为第一壳部23与移动终端1之间的缓冲件,在电子装置100跌落或受到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外力直接由第一壳部23传递至移动终端1而导致移动终端1发生损坏。

其中,由于凯夫拉材料具有永久的耐热阻燃性、永久的抗静电性、永久的耐酸碱和有机溶剂的侵蚀、高强度、高耐磨、高抗撕裂性等特性,且第一壳部23为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被用户频繁接触的部分,因此能够提高移动终端保护壳2的使用寿命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中,第一壳部23和第二壳部24可以通过双射注塑成型的方式形成移动终端保护壳2,第一壳部23与第二壳部24的结合力强,不易彼此剥离或撕裂。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以及图10,第一壳部23的侧板部232具有一个或多个镂空区233。部分第二壳部24嵌入一个或多个镂空区233中,以形成按键部分241。按键部分241设有按键帽242。移动终端1(请参阅图3至图5)的侧端面111上设有按键13。移动终端保护壳2套设于移动终端1的外侧时,按键帽242包覆按键13。按键帽242内侧可以形成收容区域243,按键部分241收容于收容区域243或全部收容于收容区域243。移动终端1安装于移动终端保护壳2时,用户通过按压按键帽242,按压移动终端1的按键13。

其中,第二壳部24采用如聚氨酯的高耐磨性材料,有利于提高按键帽242的使用寿命。同时,第二壳部24采用聚氨酯材料时,还具有突出的抗冲击性和减震性能突出,并且耐油、耐水、耐霉菌。

其中,按键部分241还包括承载部分244,按键帽242形成在承载部分244上。承载部分244与第一壳部23的侧板部232相拼接。

其中,如图6所示,按键部分241具有背离底板部231的外表面2411。侧板部232具有背离底板部231的外表面2321。按键部分241的外表面2411与侧板部232的外表面2321相拼接,两者为侧板22的外侧表面2201的一部分。其中,外侧表面2201形成在承载部分244上的区域与侧板部232的外表面2321可以平齐设置,以提高用户的握持体验。

请参阅图6、图8及图11,图11是图10所示移动终端保护壳2沿Ⅰ-Ⅰ线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侧板部232具有不连接底板部231的外周侧边2322。换言之,侧板部232具有连接底板部的部分和不连接底板部的部分,后者则为外周侧边2322。第二壳部24包裹外周侧边2322。由于第二壳部24包裹外周侧边2322,因此外周侧边2322受到碰撞时,第二壳部24能够起到缓冲作用,有利于降低移动终端保护壳2发生损伤的风险。并且,第二壳部24包裹外周侧边2322时,能够更好地隔断第一壳部23的侧板部232与移动终端1,第二壳部24能够更好地实现缓冲。再者,用户接触移动终端保护壳2时,不会被硬度较大的侧板部232的外周侧边2322刮伤。

其中,请一并参阅图12,图12是图11所示结构中Ⅱ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外周侧边2322与第二壳部24之间形成榫卯连接结构25。也即,外周侧边2322和第二壳部24中的一者设置有凸起251,另一者设置有凹槽252,凸起251与凹槽252相配合,以实现榫卯连接,从而提高两者的结合强度。例如,外周侧边2322设置凸起251,第二壳部24设置凹槽252,第二壳部24通过凹槽252包裹外周侧边2322的凸起251。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11,第二壳部24具有朝向底板部231设置的内表面。该内表面形成侧板22的内侧表面2202。第二壳部24的内表面(也即内侧表面2202)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凹陷的避让槽246。移动终端保护壳2套设于移动终端1(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外侧时,避让槽246正对绝缘部1104设置。

避让槽246的数量和位置可以依据绝缘部1104的数量和位置进行设置,两者相适配。例如,绝缘部1104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绝缘部1104分别位于边框1101的两侧,且位于同一侧的两个绝缘部1104上下间隔排布。则,避让槽246的数量也设置为四个,四个避让槽246分别位于第二壳部24的两侧,且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避让槽246上下间隔排布,四个避让槽246的位置与四个绝缘部1104的位置相对应,以在移动终端保护壳2套设在移动终端1上时,四个避让槽246与四个绝缘部1104一一对应设置。其他实施例中,同一个避让槽246也可以正对多个绝缘部1104设置。

在本申请中,由于绝缘部1104对被其隔断的两个相邻导体部1105之间的绝缘效果,会影响到移动终端1内部分的天线模块的信号收发质量,绝缘部1104正对避让槽246设置时具有较佳的绝缘效果,因此移动终端保护壳2对移动终端1中天线模块的信号收发质量的影响较低,使得电子装置100的天线收发性能较为可靠。

其中,在电子装置100的厚度方向Z上,避让槽246的宽度大于边框1101的宽度,以进一步减低第二壳部24对移动终端1的天线模块的收发质量的影响。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方式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