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38857发布日期:2019-08-03 16:03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红外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图像采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外摄像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监测日益重视。红外摄像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监测设备,其可以在微光情况下正常采集图像,因此应用范围广泛。

相关技术中的红外摄像机内部通常都会具有发光模组用于发出红外光,然而,由于发光模组所发出的光线为球形范围,而且摄像机内部结构复杂,存在许多反射面,因此发光模组所发出的红外光线可能在摄像机内部经过多次反射便直接进入到前端组件的镜头内。通过上述方式进入镜头的光线并不是监测环境内的物体所反射的红外光线,因此会严重降低图像质量。

在相关技术中通常通过在镜头的周围设置泡棉或硅胶进行遮光,但这种遮光方式中的泡棉或硅胶需要单独安装,因此会导致红外摄像机的装配效率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红外摄像机,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红外摄像机,包括红外摄像机,包括壳体、前端组件以及发光模组;

所述壳体包括前端壁以及由所述前端壁参与围成的容纳腔,所述前端壁具有朝向所述容纳腔的内表面以及背离所述容纳腔的外表面,所述前端壁上设置有第一镜头孔以及出光孔,所述第一镜头孔以及所述出光孔均贯穿所述内表面以及所述外表面,所述第一镜头孔的轴线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镜头孔的边缘围绕所述第一镜头孔设置有一圈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沿所述第一方向向所述容纳腔的内部延伸;

所述发光模组以及所述前端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发光模组与所述出光孔相对,所述前端组件具有镜头,所述镜头伸入所述第一镜头孔内。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还包括装饰环,所述装饰环上具有第二镜头孔,所述第二镜头孔的边缘围绕所述第二镜头孔设置有一圈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沿所述第一方向向所述容纳腔的内部延伸;

所述装饰环扣设在所述外表面上,且所述第二翻边由所述第一镜头孔伸入并延伸至所述第一翻边的内侧,所述镜头伸入所述第二镜头孔内。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装饰环上围绕所述第二翻边设置有一圈环槽,所述环槽的开口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外表面上对应所述环槽设置有一圈凸筋,所述凸筋伸入所述环槽内。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还包括红外透盖,所述红外透盖上设置有压接孔以及第一卡钩,所述前端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钩对应的第一卡孔,所述红外透盖覆盖所述出光孔并由四周将所述装饰环压接在所述红外透盖与所述前端壁之间,所述第二镜头孔由所述压接孔露出,所述红外透盖与所述前端壁通过所述第一卡钩与所述第一卡孔卡接。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红外透盖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柱,所述前端壁上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柱与所述第一定位孔配合定位所述红外透盖与所述前端壁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钩,所述发光模组通过所述第二卡钩卡接固定在所述内表面上。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内表面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柱,所述发光模组上设置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定位孔配合定位所述发光模组与所述前端壁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以及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共同围成所述容纳腔,所述前端壁位于所述上壳上。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上壳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沿所述第一方向向所述下壳延伸,所述第一安装柱包括临近所述下壳的第一顶端以及远离所述下壳的限位支撑段,所述限位支撑段的径向最大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顶端的径向最大尺寸;

所述下壳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柱,所述第一安装柱与所述第二安装柱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安装柱沿所述第一方向向所述上壳延伸,所述第二安装柱具有临近所述上壳的第二顶端,所述第二顶端上设置有能够供所述第一顶端伸入的连接孔;

所述前端组件上对应所述第一顶端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能够供所述第一顶端穿过却不能供所述限位支撑段以及所述第二顶端穿过,所述第一顶端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并伸入所述连接孔内。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还包括散热模组,所述散热模组上对应所述第一顶端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能够供所述第一顶端穿过却不能供所述第二顶端穿过;

所述散热模组设置在所述前端组件背离所述前端壁的一侧,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顶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二安装孔并伸入所述连接孔内。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散热模组上还设置有多个第三翻边,多个所述第三翻边由所述散热模组的边缘沿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前端组件延伸。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上壳背离所述前端壁的一侧为上壳开口端,所述下壳朝向所述前端壁的一侧为下壳开口端,所述上壳开口端与所述下壳开口端二者之一上设置有第三卡钩,另一者上设置有第三卡孔,所述上壳开口端与所述下壳开口端相对并通过所述第三卡钩与所述第三卡孔卡接。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上壳开口端与所述下壳开口端二者之一上设置有一圈第一凸缘,另一者上设置有一圈第二凸缘,当所述上壳开口端与所述下壳开口端扣合在一起时,所述第二凸缘位于所述第一凸缘的内侧,所述第三卡钩设置在所述第二凸缘上,所述第三卡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凸缘上。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第一凸缘上设置有第一缺口,设置有所述第二凸缘的所述上壳开口端或者所述下壳开口端上对应所述第一缺口设置有第二缺口,当所述上壳开口端与所述下壳开口端扣合在一起时,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组合形成一个凹槽。

可选地,上述的红外摄像机中,所述设置有所述第一凸缘的所述上壳或所述下壳上还设置有反止件,所述反止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第一凸缘之间留有间隙,当所述上壳开口端与所述下壳开口端扣合在一起时,所述第二凸缘位于所述反止件与所述第一凸缘之间。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红外摄像机能够通过壳体上的第一翻边遮挡发光模组发出的红外光由摄像机内部直接进入镜头,无需单独安装其它遮光结构,因此能够提高红外摄像机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红外摄像机的整体爆炸结构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上壳的外部视角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上壳的内部视角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上壳、装饰环以及红外透盖的装配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上壳、装饰环、红外透盖以及发光模组的装配结构内部视角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上壳、装饰环、红外透盖、发光模组、前端组件以及散热模组的装配结构内部视角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下壳的内部视角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装配腔相关结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壳、1a-容纳腔、10-前端壁、10a-内表面、10b-外表面、100-第一镜头孔、100a-第一翻边、101-出光孔、102-凸筋、103-第一卡孔、104-第一定位孔、105-第二卡钩、106-第二定位柱、11-第一安装柱、110-第一顶端、111-限位支撑段、12-上壳开口端、120-第三卡孔、121-第一凸缘、122-第一缺口、13-反止件、2-下壳、20-第二安装柱、200-第二顶端、200a-连接孔、21-下壳开口端、210-第三卡钩、211-第二凸缘、212-第二缺口、3-前端组件、30-镜头、31-第一安装孔、4-发光模组、40-第二定位孔、5-装饰环、50-第二镜头孔、50a-第二翻边、51-环槽、6-红外透盖、60-压接孔、61-第一卡钩、62-第一定位柱、7-散热模组、70-第二安装孔、71-第三翻边、8-固定罩、9-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红外摄像机,如图1至图8所示,包括壳体、前端组件3以及发光模组4,其中壳体可以由上壳1和下壳2共同组成。上壳1与下壳2共同围成容纳腔1a,同时在上壳1上包括前端壁10,容纳腔1a由包括前端壁10在内的壳体组成部分共同围成。

前端壁10具有朝向容纳腔1a的内表面10a以及背离容纳腔1a的外表面10b,同时前端壁10上还设置有第一镜头孔100以及出光孔101,第一镜头孔100通常位于前端壁10的中央,出光孔101位于第一镜头孔100的一侧偏心位置,且二者均贯穿内表面10a以及外表面10b。本实施例中以第一镜头孔100的轴线方向为第一方向。如图3所示,第一镜头孔100的边缘围绕第一镜头孔100设置有一圈第一翻边100a,第一翻边100a沿第一方向向容纳腔1a的内部延伸。

如图8所示,发光模组4以及前端组件3均设置在容纳腔1a内,其中发光模组4与出光孔101相对,使发光模组4发出的大部分红外光能够由出光孔101射出,前端组件3具有镜头30,镜头30伸入第一镜头孔100内。

这样,第一翻边100a会围绕在镜头30的周围,遮挡射向镜头30的红外光线,防止由发光模组4发出的红外光由红外摄像机的内部直接进入镜头30。由于第一翻边100a是壳体的一部分,因此无需单独安装,从而能够提高红外摄像机的装配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红外摄像机的外观效果,可以在红外摄像机内加装括装饰环5,为了保证镜头30正常使用,在装饰环5上具有第二镜头孔50,使用时将装饰环5扣设在外表面10b上,并使第二镜头孔50与第一镜头孔100对准。

此时为了进一步降低红外光由红外摄像机内部进入镜头30的几率,如图1和图4所示,可以在第二镜头孔50的边缘围绕第二镜头孔50设置一圈第二翻边50a,第二翻边50a也沿第一方向向容纳腔1a的内部延伸。且当第二镜头孔50与第一镜头孔100对准时,第二翻边50a由第一镜头孔100伸入并延伸至第一翻边100a的内侧,镜头30伸入第二镜头孔50内。一些红外光可以通过在第一翻边100a与镜头30之间来回反射的方式抵达镜头30的入光孔,而第二翻边50a的存在可以使第一翻边100a与镜头30之间的反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从而扰乱这种反射状态,降低通过上述方式抵达镜头30入光孔的几率,从而提高图像效果。因为第二翻边50a是装饰环5的一部分,因此也无需单独安装。

如图4所示,装饰环5上可以围绕第二翻边50a设置一圈环槽51,环槽51的开口沿第一方向延伸,同时在外表面10b上对应环槽51可以设置一圈凸筋(参见图2)102,当装饰环5与前端壁10进行装配时,凸筋102可以伸入环槽51内,从而起到定位和密封效果。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红外透盖6,红外透盖6上设置有压接孔60以及第一卡钩61,前端壁10上设置有与第一卡钩61对应的第一卡孔103,红外透盖6覆盖出光孔101,一方面可以分散红外线,另一方面也可以遮挡以及保护出光孔101。如图4和图5所示,在红外透盖6覆盖出光孔101的同时也由四周将装饰环5压接在红外透盖6与前端壁10之间,从而使装饰环5被固定住。第二镜头孔50由压接孔60露出,红外透盖6与前端壁10之间则通过第一卡钩61与第一卡孔103卡接。这样在装配固定红外透盖6的同时便可将装饰环5一并装配固定,节省了单独装配装饰环5的工序,提高了装配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可在红外透盖6上设置第一定位柱62,同时在前端壁10上开设第一定位孔104(参见图3),通过第一定位柱62与第一定位孔104的配合能够定位红外透盖6与前端壁10的相对位置(参见图5)。

参见图3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快速装配发光模组4,可以在内表面10a上设置一些第二卡钩105,发光模组4可以通过第二卡钩105卡接固定在内表面10a上。第二卡钩105可以与发光模组4的边缘直接卡接,也可以在发光模组上设置卡接孔与第二卡钩105配合。

同样的,可以在内表面10a上设置第二定位柱106,同时在发光模组4上设置第二定位孔40,通过第二定位柱106与第二定位孔40的配合来定位发光模组4与前端壁10的相对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前端组件3可以通过设置在上壳1上的第一安装柱11以及设置在下壳2上的第二安装柱20配合固定。具体地,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安装柱11沿第一方向向下壳2延伸,第一安装柱11包括临近下壳2的第一顶端110以及远离下壳2的限位支撑段111,限位支撑段111的径向最大尺寸大于第一顶端110的径向最大尺寸。

参见图7,下壳2上的第二安装柱20与第一安装柱11一一对应设置,第二安装柱20沿第一方向向上壳1延伸,第二安装柱20具有临近上壳1的第二顶端200,第二顶端200上设置有能够供第一顶端110伸入的连接孔200a。

再参见图1、图6和图8,前端组件3上对应第一顶端110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1,第一安装孔31的尺寸要设置合适,其能够供第一顶端110穿过却不能供限位支撑段111以及第二顶端200穿过。在进行装配时,首先将前端组件3与第一安装柱11进行装配,使第一顶端110穿过第一安装孔31,当进行上壳1与下壳2的装配时,第一顶端110能够伸入连接孔200a内,此时前端组件3被夹设在限位支撑段111与第二顶端200之间使其在第一方向上无法移动,同时第一安装孔31与第一顶端110的配合又可使前端组件3在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也无法移动,从而完成对前端组件3的固定。

前端组件3在工作时会发出大量的热,为了将这些热量及时导出,可以在红外摄像机内设置散热模组7,为了快速装配散热模组7,可以在散热模组7上对应第一顶端110设置第二安装孔70,第二安装孔70能够供第一顶端110穿过却不能供第二顶端200穿过。

在装配时将散热模组7设置在前端组件3背离前端壁10的一侧,第一安装孔31与第二安装孔70一一对应,第一顶端110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31以及第二安装孔70并伸入连接孔200a内。此时散热模组7与前端组件3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被夹设在限位支撑段111与第二顶端200之间使其在第一方向上无法移动,而在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通过第二安装孔70与第一顶端110的配合来实现二者的相对固定。

可以在散热模组7上设置多个第三翻边71,第三翻边71可以设置在第二安装孔70附近,多个第三翻边71由散热模组7的边缘沿第一方向朝前端组件3延伸,这些第三翻边71可以起到粗定位的作用,使第一安装孔31与第二安装孔70的对应过程更加简便。

如图3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上壳1背离前端壁10的一侧为上壳开口端12,下壳2朝向前端壁10的一侧为下壳开口端21,为了便于连接上壳1与下壳2,可以在上壳开口端12与下壳开口端21二者之一上设置第三卡钩210,另一者上设置第三卡孔120,上壳开口端12与下壳开口端21相对并通过第三卡钩210与第三卡孔120卡接。

为了使上壳开口端12与下壳开口端21连接后没有形成均匀的接缝,可以在上壳开口端12与下壳开口端21二者之一上设置一圈第一凸缘121,另一者上设置一圈第二凸缘211,第一凸缘121与第二凸缘211的尺寸要协调好,当上壳开口端12与下壳开口端21扣合在一起时,第二凸缘211要位于第一凸缘121的内侧,即二者相互交错。将第三卡钩210设置在第二凸缘211上,第三卡孔120设置在第一凸缘121上。

本实施例中以第一凸缘121设置在上壳开口端12上,第二凸缘211设置在下壳开口端21上为例,此时上壳开口端12与下壳开口端21连接后可在第一凸缘121与下壳开口端21之间形成一圈均匀的接缝。

如图3至6以及图8所示,本实施例可以在设置有第一凸缘121的上壳1或下壳2上设置反止件13,例如当第一凸缘121设置在上壳开口端12上,第二凸缘211设置在下壳开口端21上时,第一凸缘121实际上位于上壳1上,此时反止件13也设置在上壳1上。同时,反止件13位于容纳腔1a内且与第一凸缘121之间留有间隙,当上壳开口端12与下壳开口端21扣合在一起时,第二凸缘211位于反止件13与第一凸缘121之间。

反止件13的作用是防止第二凸缘211发生形变导致上壳1与下壳2的卡接状态解除。在本实施例中,反止件13的结构没有限制,任何能够实现其功能的结构均可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在第一凸缘121上设置第一缺口122,同时在设置有第二凸缘211的上壳开口端12或者下壳开口端21上对应第一缺口121a设置第二缺口212,继续以第一凸缘121设置在上壳开口端12上,第二凸缘211设置在下壳开口端21上为例,如图7所示,此时第二缺口212设置在下壳开口端21上。

当上壳开口端12与下壳开口端21扣合在一起时,第一缺口122与第二缺口212组合形成一个凹槽。第一缺口122与第二缺口212的存在一方面可以用于对位,另一方面,当需要拆卸上壳1与下壳2时,可以将螺丝刀伸入凹槽内转动,从而将上壳1与下壳2撬开。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上壳1、下壳2、前端组件3、发光模组4、装饰环5、红外透盖6以及散热模组7均无需通过螺丝即可完成装配,因此安装十分方便可靠。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壳1与下壳2可以形成球形结构,之后再塞入固定罩8内并安装到底座9上便可形成海螺形摄像机。其中,固定罩8与底座9可以在用卡接结构进行连接,而球形结构可以在由固定罩8以及底座9所围成的空间内转动,整个海螺形摄像机也无需任何螺丝便可完成装配。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红外摄像机能够无需单独安装遮光结构,并且各部件的装配均无需螺丝,因此能够大幅提升装配效率。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