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6057779发布日期:2021-07-27 15:36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与流程

本申请主要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交流日渐频繁。与此同时,人们对交流的要求,对通讯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这种要求,移动终端产商推出了双卡双待终端,其中双卡双待单通是一种主要的双卡双待解决方案。

双卡双待单通终端设有双用户身份识别(subscriberidentitymodel,sim)卡槽,可以放置两张sim卡,但只有一套射频系统。两张sim卡可以是同一个运营商的sim卡,或者不同运营商的sim卡。双卡终端也有可能只插入了一张sim卡,不使用双卡。

对于运营商来说,识别双卡终端的双卡槽中是否有两张卡及其状态,是管理双卡终端、发展目标客户、进行双卡终端故障排查的基础。然而,运营商的网络只能识别注册到本运营商网络的卡,无法获知双卡终端的另一卡槽是否插有卡以及另一张卡的状态。

目前,双卡状态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通过终端侧的app进行采集。可以通过开发androidapp,使用android提供的telephony接口,来获取终端的双卡状态、双卡各自处于的网络制式等信息。

方法二:通过客服外呼的方式进行收集。在处理双卡终端投诉时,通过客服外呼的方式,询问用户所使用终端的双卡情况以及对应的运营商及号码。

方法三:通过收集用户的语音和数据流量以及imei(internationalmobileequipmentidentity,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信息确认。但该方法依赖于双卡设备不同卡槽使用相同的imei,如果双卡设备的不同卡槽使用不同的imei号,该方法依然无法检测双卡状态。

因此,现有方法中没有能够在既不要求用户在移动终端安装软件又不需要询问用户的情况下,获知双卡终端的双卡使用情况。如何简单、快速、准确、自动地检测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状态是本领域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能够在既不要求用户在移动终端安装软件又不需要询问用户的情况下,简单、快速、准确、自动地检测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状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双卡终端内置有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与所述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相对应的用户为第一用户,所述方法包括:检测所述第一用户的物理下行信道上是否存在周期性nack;若不存在所述周期性nack,判定所述双卡终端不处于双卡激活状态;若存在所述周期性nack,检测所述周期性nack的周期是否在预设的周期集合中;若所述周期在所述周期集合中,判定所述双卡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以及若所述周期不在所述周期集合中,判定所述双卡终端不处于双卡激活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处于语音业务中;以及若所述第一用户处于语音业务中,等待所述第一用户的语音业务挂断。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第一用户是否附着成功;若所述第一用户未附着成功,向所述第一用户发起寻呼;若所述第一用户附着成功,检测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处于数据业务中;若所述第一用户不处于数据业务中,向所述第一用户发起寻呼;以及若所述第一用户处于数据业务中,向所述第一用户发起满调度。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寻呼是彩信业务寻呼。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向所述第一用户发起满调度的步骤包括:根据无线通信网络标准规范确定与所述第一用户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相对应的第一传输块大小;以及采用比所述第一传输块大小更小的第二传输块大小来发起满调度。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处于信号良好的情况;以及若所述第一用户不处于信号良好的情况,结束双卡状态检测。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若所述双卡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则所述双卡终端还内置有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与所述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相对应的用户为第二用户;所述周期集合包括所述第二用户的多个寻呼周期和/或多个测量周期。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所述第一用户是否处于语音业务中的步骤是通过采集并分析所述第一用户的空中接口信令来进行检测。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检测所述第一用户是否附着成功是通过采集并分析所述第一用户的空中接口信令来进行检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可由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及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以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由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介质通过使用周期性nack来检测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无需要求用户在移动终端安装软件,也不需要人工询问用户,实现了简单、快速、准确、自动地检测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状态。

附图说明

包括附图是为提供对本申请进一步的理解,它们被收录并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示出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本说明书一起起到解释本申请原理的作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示出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的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示例或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将本申请应用于其他类似情景。除非从语言环境中显而易见或另做说明,图中相同标号代表相同结构或操作。

如本申请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他的步骤或元素。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申请中使用了流程图用来说明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系统所执行的操作。应当理解的是,前面或下面操作不一定按照顺序来精确地执行。相反,可以按照倒序或同时处理各种步骤。同时,或将其他操作添加到这些过程中,或从这些过程移除某一步或数步操作。

本申请中的双卡终端可以为连接无线通信网络的移动终端。本申请中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可以应用于连接无线通信网络的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为个人数字助理(pda)、移动电视、移动电话、游戏设备、膝上型电脑、平板电脑、相机、照相手机、视频记录器、音频/视频播放器、无线电、全球定位系统(gps)设备、导航设备或上述的任意一项或多项的组合,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无线通信网络类型是指终端卡槽内所插的sim卡的当前的网络类型,网络类型可以为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简称lte)、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简称w-cdma)、码分多址(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简称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imedivision-synchronous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简称td-scd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systemformobilecommunication,简称gsm),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运营商网络侧,可以由双卡状态检测系统来执行,可以用于检测双卡双待单通终端的双卡状态。双卡终端内置有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与第一用户身份识别卡相对应的用户为第一用户。若双卡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则双卡终端还内置有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与第二用户身份识别卡相对应的用户为第二用户。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示出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01-104:

步骤101,检测双卡终端的第一用户的物理下行信道上是否存在周期性nack。

若步骤101的检测结果为不存在周期性nack,则执行步骤102,判定双卡终端不处于双卡激活状态。

若步骤101的检测结果为存在周期性nack,则执行步骤103,检测周期性nack的周期是否在预设的周期集合中。

若步骤103的检测结果为周期在周期集合中,则执行步骤104,判定双卡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

若步骤103的检测结果为周期不在周期集合中,则执行步骤102,判定双卡终端不处于双卡激活状态。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步骤101-104进行详细说明:

在步骤101中,系统检测双卡终端的第一用户的物理下行信道上是否存在周期性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在一个示例中,在4glte制式下,物理下行信道可以为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在3g(wcdma/tdscdma)制式下,物理下行信道可以为专用物理信道(dpch,dedicatedphysicalchannel)或者高速物理下行共享信道(hs-pdsch,highspeed-physicaldownlinksharedchannel)。在相同的测试环境下,双卡双待单通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和处于单卡激活状态,数据业务存在明显的区别对比,具体表现为处于双卡激活状态时数据业务存在明显的周期性重传。因此,可以使用周期性nack作为双卡终端是否处于双卡激活状态的标志。如果不是周期性的nack,则有可能是其他原因(比如信号差)导致的,而不是双卡激活导致的。因为双卡共用射频资源,其中一个用户进行数据业务的同时需要监测另一用户的寻呼,所以双卡激活时数据业务必然会有暂停。而且因为监测寻呼是周期性的,所以数据业务的暂停是周期性的暂停,这个暂停即为周期性nack。

若不存在周期性nack,系统执行步骤102,判定双卡终端不处于双卡激活状态。因为未检测到周期性的nack,因此可以认为双卡终端未插入第二张sim卡或第二张sim卡不处于激活状态。

若存在周期性nack,系统执行步骤103,检测周期性nack的周期是否在预设的周期集合中。预设的周期集合中的周期为双卡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时所有可能出现的nack周期。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预设的周期集合可以包括第二用户的多个寻呼周期和/或多个测量周期。以lte为例,网络侧lte配置的寻呼周期可以为32、64、128、256rf(radioframe,无线帧),一个rf是10ms。如果双卡终端存在除第一sim卡外的其它激活的sim卡,那么周期性nack的周期(重传周期)就是网络侧配置的寻呼周期。

若周期在周期集合中,系统执行步骤104,判定双卡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判定双卡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的理由是双卡终端激活两张卡后,需要监听两张卡的寻呼(po,pagingoccasion)。由于射频资源复用,双卡终端只能采用时分复用。在第二sim卡的寻呼到达时双卡终端需要使用射频资源进行监听,这时候第一sim卡的数据业务因为没有射频资源只能暂停(suspend)。

若周期不在周期集合中,则周期性nack的周期不属于双卡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时所有可能出现的nack周期,因此系统执行步骤102,判定双卡终端不处于双卡激活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通过使用周期性nack来检测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无需要求用户在移动终端安装软件,也不需要人工询问用户,实现了简单、快速、准确、自动地检测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状态。

图2是根据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示出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201-210:

步骤201,检测第一用户是否处于语音业务中。

若第一用户处于语音业务中,则执行步骤202,等待第一用户的语音业务挂断。

步骤203,检测第一用户是否附着成功。

若步骤203的检测结果为第一用户未附着成功,则执行步骤204,向第一用户发起彩信寻呼。

若步骤203的检测结果为第一用户附着成功,则执行步骤205,检测第一用户是否处于数据业务中。

若步骤205的检测结果为第一用户不处于数据业务中,则执行步骤204,向第一用户发起彩信寻呼。

若步骤205的检测结果为第一用户处于数据业务中,则执行步骤206,向第一用户发起满调度。

步骤207,检测第一用户的物理下行信道上是否存在周期性nack。

若步骤207的检测结果为不存在周期性nack,则执行步骤208,判定双卡终端不处于双卡激活状态。

若步骤207的检测结果为存在周期性nack,则执行步骤209,检测周期性nack的周期是否在预设的周期集合中。

若步骤209的检测结果为周期在周期集合中,则执行步骤210,判定双卡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

若步骤209的检测结果为周期不在周期集合中,则执行步骤208,判定双卡终端不处于双卡激活状态。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的步骤201-210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201,系统检测第一用户是否处于语音业务中。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检测第一用户是否处于语音业务中的步骤可以是通过采集并分析第一用户的空中接口信令来进行检测。空中接口是指用户设备(ue,userequipment)和移动网络(基站)的空中接口,空口信令是指ue和基站间的交互消息。在一个示例中,在4g网络中,系统采集并分析的第一用户的空口信令可以为imsvoltesessionsetup;在3g网络中,系统收集和检测的第一用户的空口信令可以为connect/connectack。

若第一用户处于语音业务中,系统执行步骤202,等待第一用户的语音业务挂断。直到第一用户的语音业务挂断,第一用户不处于语音业务中之后,系统才继续进行步骤203。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判断第一用户的语音业务是否挂断可以是通过采集并分析第一用户的空中接口信令来进行检测。在一个示例中,在4g网络中,系统采集并分析的第一用户的空中接口信令可以为imsvoltesessionend;在3g网络中,系统收集和检测的第一用户的空口信令可以为disconnect。

步骤203,系统检测第一用户是否附着(attach)成功。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检测第一用户是否附着成功可以是通过采集并分析第一用户的空中接口信令来进行检测。在一个示例中,当系统采集并分析的第一用户的空中接口信令存在附着接受(attachaccept)且不存在分离(detach)过程,可以认为第一用户附着成功。

若第一用户未附着成功,系统执行步骤204,向第一用户发起寻呼。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寻呼可以是彩信业务寻呼。彩信业务不会消耗用户额外的数据流量。系统向第一用户发起寻呼能够触发第一用户发起数据业务建立,从而使得第一用户处于数据业务中。

若第一用户附着成功,系统执行步骤205,检测第一用户是否处于数据业务中。在一个示例中,在4g网络中,系统采集并分析pdsch上是否存在数据,若存在则判定第一用户处于数据业务中;在3g网络中,系统采集并分析dpch或者pdsch上是否存在数据,若存在则判定第一用户处于数据业务中。

若第一用户处于数据业务中,系统执行步骤206,向第一用户发起满调度。满调度指的是网络侧在每个调度周期(transmissiontime-interval,tti)上都发送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向第一用户发起满调度的步骤206可以包括:根据无线通信网络标准规范确定与第一用户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相对应的第一传输块大小(transportblocksize,tbsize);以及采用比第一传输块大小更小的第二传输块大小来发起满调度。系统可以根据双卡终端上报的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qualityindication,cqi)采用比无线通信网络标准规范中更小的传输块大小,从而降低误码率。在一个示例中,在lte网络下,信道质量指示和传输块大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1所示(3gpp-36.321中可查到):

表1

例如ue上报的cqi是10,根据表1可确定网络侧推荐的tbs为7992。而这时系统可以主动采用比7992更小的tbs(例如4008),从而降低误码率,提高双卡检测的准确性。

步骤207,系统检测第一用户的物理下行信道上是否存在周期性nack。步骤207可参考前述图1实施例中的步骤101,在此不再赘述。

若不存在周期性nack,系统执行步骤208,判定双卡终端不处于双卡激活状态。步骤208可参考前述图1实施例中的步骤102,在此不再赘述。

若存在周期性nack,系统执行步骤209,检测周期性nack的周期是否在预设的周期集合中。步骤209可参考前述图1实施例中的步骤103,在此不再赘述。

若周期在周期集合中,系统执行步骤210,判定双卡终端处于双卡激活状态。步骤210可参考前述图1实施例中的步骤104,在此不再赘述。

若周期不在周期集合中,系统执行步骤208,判定双卡终端不处于双卡激活状态。步骤208可参考前述图1实施例中的步骤102,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的一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还可以包括:在步骤207的检测第一用户的物理下行信道上是否存在周期性nack之前,检测第一用户是否处于信号良好的情况,若第一用户不处于信号良好的情况,结束双卡状态检测。若第一用户处于信号不佳的情况,会影响双卡状态检测的准确性。在一个示例中,在lte下,信号较好的情况可以是指rsrp>-85,sinr>18。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检测方法在开始检测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前,对当前用户的语音业务状态、附着状态、数据业务状态和信号情况进行检测,并在网络侧发起满调度,能够确保双卡终端的当前用户处于适合双卡状态检测的状态。然后再通过使用周期性nack来检测双卡终端的双卡状态,无需要求用户在移动终端安装软件,也不需要人工询问用户,实现了简单、快速、准确、自动地检测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状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可由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及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指令以实现如上所述的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方法。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的架构图。参考图3所示,该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300可包括内部通信总线301、处理器(processor)302、只读存储器(rom)303、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04、以及通信端口305。当应用在个人计算机上时,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300还可以包括硬盘307。内部通信总线301可以实现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300组件间的数据通信。处理器302可以进行判断和发出提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组成。通信端口305可以实现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300与外部的数据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300可以通过通信端口305从网络发送和接受信息及数据。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300还可以包括不同形式的程序储存单元以及数据储存单元,例如硬盘307,只读存储器(rom)303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304,能够存储计算机处理和/或通信使用的各种数据文件,以及处理器302所执行的可能的程序指令。处理器执行这些指令以实现方法的主要部分。处理器处理的结果通过通信端口传给用户设备,在用户界面上显示。

本实施例的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装置的其他实施细节可参考图1至图2所描述的实施例,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在由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方法。

举例来说,本申请的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法可以实施为一种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方法的程序,保存在存储器中,并可加载到处理器中执行,以实施本申请的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方法。

双卡终端的双卡激活检测方法实施为计算机程序时,也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作为制品。例如,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磁条)、光盘(例如,压缩盘(cd)、数字多功能盘(dvd))、智能卡和闪存设备(例如,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卡、棒、键驱动)。此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能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能存储、包含和/或承载代码和/或指令和/或数据的无线信道和各种其它介质(和/或存储介质)。

上文已对基本概念做了描述,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上述申请披露仅仅作为示例,而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虽然此处并没有明确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能会对本申请进行各种修改、改进和修正。该类修改、改进和修正在本申请中被建议,所以该类修改、改进、修正仍属于本申请示范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

同时,本申请使用了特定词语来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如“一个实施例”、“一实施例”、和/或“一些实施例”意指与本申请至少一个实施例相关的某一特征、结构或特点。因此,应强调并注意的是,本说明书中在不同位置两次或多次提及的“一实施例”或“一个实施例”或“一替代性实施例”并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此外,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的某些特征、结构或特点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

本申请的方法和系统的一些方面可以完全由硬件执行、可以完全由软件(包括固件、常驻软件、微码等)执行、也可以由硬件和软件组合执行。以上硬件或软件均可被称为“数据块”、“模块”、“引擎”、“单元”、“组件”或“系统”。处理器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件(da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者其组合。此外,本申请的各方面可能表现为位于一个或多个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产品,该产品包括计算机可读程序编码。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设备(例如,硬盘、软盘、磁带……)、光盘(例如,压缩盘(cd)、数字多功能盘(dvd)……)、智能卡以及闪存设备(例如,卡、棒、键驱动器……)。

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能包含一个内含有计算机程序编码的传播数据信号,例如在基带上或作为载波的一部分。该传播信号可能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电磁形式、光形式等等、或合适的组合形式。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可以是除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之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介质可以通过连接至一个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以实现通讯、传播或传输供使用的程序。位于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上的程序编码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介质进行传播,包括无线电、电缆、光纤电缆、射频信号、或类似介质、或任何上述介质的组合。

本申请各部分操作所需的计算机程序编码可以用任意一种或多种程序语言编写,包括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如java、scala、smalltalk、eiffel、jade、emerald、c++、c#、vb.net、python等,常规程序化编程语言如c语言、visualbasic、fortran2003、perl、cobol2002、php、abap,动态编程语言如python、ruby和groovy,或其他编程语言等。该程序编码可以完全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或作为独立的软件包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或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部分在远程计算机运行、或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运行。在后种情况下,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何一种网络形式与用户计算机连接,比如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或连接至外部计算机(例如通过因特网),或在云计算环境中,或作为服务使用如软件即服务(saas)。

此外,除非权利要求中明确说明,本申请所述处理元素和序列的顺序、数字字母的使用、或其他名称的使用,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流程和方法的顺序。尽管上述披露中通过各种示例讨论了一些目前认为有用的申请实施例,但应当理解的是,该类细节仅起到说明的目的,附加的权利要求并不仅限于披露的实施例,相反,权利要求旨在覆盖所有符合本申请实施例实质和范围的修正和等价组合。例如,虽然以上所描述的系统组件可以通过硬件设备实现,但是也可以只通过软件的解决方案得以实现,如在现有的服务器或移动设备上安装所描述的系统。

同理,应当注意的是,为了简化本申请披露的表述,从而帮助对一个或多个申请实施例的理解,前文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有时会将多种特征归并至一个实施例、附图或对其的描述中。但是,这种披露方法并不意味着本申请对象所需要的特征比权利要求中提及的特征多。实际上,实施例的特征要少于上述披露的单个实施例的全部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了描述成分、属性数量的数字,应当理解的是,此类用于实施例描述的数字,在一些示例中使用了修饰词“大约”、“近似”或“大体上”来修饰。除非另外说明,“大约”、“近似”或“大体上”表明所述数字允许有±20%的变化。相应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数值参数均为近似值,该近似值根据个别实施例所需的特点可以发生改变。在一些实施例中,数值参数应考虑规定的有效数位,并采用一般位数保留的方法。尽管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用于确认其范围广度的数值域和参数为近似值,在具体实施例中,此类数值的设定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精确。

虽然本申请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申请,在没有脱离本申请精神的情况下还可做出各种等效的变化或替换,因此,只要在本申请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