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文档序号:8532181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在便携电话系统(蜂窝系统)等无线通信系统中,为了实现无线通信的进一步高速化和大容量化等,关于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讨论。例如,作为标准化组织的 3GPP(3rd Generat1n Partnership Project)提出了一种被称作 LTE(Long TermEvolut1n)的通信标准和以LTE的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被称作LTE-A (LTE-Advanced)的通信标准。
[0003]在3GPP中完成的最新的通信标准是对应于LTE-A的Release 10,该Release 10是将对应于LTE的Release 8和9进行大幅功能扩大后的产物。现在,正针对将Release10进一步扩大的Release 11的完成进行讨论。以下,在没有特别事先说明的情况下,“LTE”中除了包含LTE以及LTE-A之外,还包含将LTE以及LTE-A进行扩大后的其他无线通信系统。
[0004]3GPP的Release 11中包含多种技术,这些技术的其中之一具有MTC(MachineType Communicat1n:机器类通信)。MTC相当于LTE系统中所谓的M2M(Machine ToMachine:机对机)通信,是指机械(Machine)之间在没有人类介入的情况下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形式。作为MTC的具体应用例,有电、煤气、自来水等计量表的监测、防盗监测、各种设备的监测以及传感器网络等。另外,也可以设想,将例如家庭中的电气设备等通过与MTC对应而实现彼此的相互协作。虽然在3GPP中对MTC的讨论才刚刚开始,但MTC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因此可以预想MTC作为3GPP中大有前景的技术,今后也会继续被热烈地讨论。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0-519793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80415号公报
[0009]非专利文献
[0010]非专利文献1:3GPP TS46.211 V 11.0.0(2012-09)
[0011]非专利文献2:3GPP TS46.212 V 11.0.0(2012-09)
[0012]非专利文献3:3GPP TS46.213 V 11.0.0(2012-09)
[0013]非专利文献4:3GPP TR36.321 V 11.0.0(2012-09)
[0014]非专利文献5:3GPP TR36.331 V 11.0.0(2012-09)

【发明内容】

[0015]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6]对应于MTC的各种装置一般被称作MTC设备,与一般的便携电话终端(所谓的蜂窝终端)相比,MTC设备有几种不同的特性。对于MTC设备而言,需要立足于上述特性的不同来探讨根据需要而变更(扩大或简单化等)应用于一般的便携电话终端的各种控制和处理。这是因为,如果将应用于一般的便携电话终端的各种控制和处理直接应用于MTC设备中,则认为会产生弊端,也会发生功能性冗长的情况。
[0017]然而,有关MTC设备的讨论才刚刚开始,关于立足于MTC的特性的各种控制和处理的研宄在数量上很有限也是实情。特别是,从一个侧面来看,关于立足于MTC的特性的调度方式的研宄几乎没有进展。现有的LTE系统中,虽然已经规定了几种调度方式,但根据以MTC设备为代表的现在及今后的便携电话终端的使用形式的变化,上述几种调度方式有可能不是十分有效。
[0018]另外,上述关于问题的说明虽然是基于LTE系统的MTC设备进行的,但该问题也可以扩大至一般的便携电话终端中。也就是说,在现有的LTE系统中,虽然已经规定了几种调度方式,但根据现在及今后的便携电话终端的使用形式的变化,上述几种调度方式有可能不是十分有效。
[0019]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足于现在及今后的便携电话终端的使用形式的变化而能够进行有效的调度的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0020]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0021]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且达到目的,本发明公开的无线终端具有:接收部,其从无线基站接收第I信息,该第I信息包含有在由多个区间构成的通信间隔内进行的通信中的该通信间隔;以及通信部,其根据所述第I信息,与所述无线基站进行所述通信,所述第I信息包含第2信息,该第2信息表示在所述多个区间中的规定数量的区间内进行所述通信。
[0022]发明效果
[0023]根据本申请公开的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可以实现立足于现在及今后的便携电话终端的使用形式的变化而能够进行有效的调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示出上行半持续调度的处理序列的一例的图。
[0025]图2是示出上行半持续调度的处理序列的一例的部分放大图。
[0026]图3是示出下行半持续调度的处理序列的一例的图。
[0027]图4是示出下行半持续调度的处理序列的一例的部分放大图。
[0028]图5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序列的一例的图。
[0029]图6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序列的一例的部分放大图。
[0030]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序列的一例的图。
[0031]图8是示出现有的LTE系统中RRC信号的一例的图。
[0032]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RRC信号的一例的图。
[0033]图1OA?B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中DCI的一例的图。
[0034]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序列的一例的部分放大图。
[0035]图1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序列的一例(上行的情况下,无空域资源分配)的图。
[0036]图13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序列的一例(上行的情况下,有空域资源分配)的图。
[0037]图14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序列的一例(下行的情况下,有空域资源分配)的图。
[0038]图15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序列的一例的图。
[0039]图16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序列的一例的图。
[0040]图17是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处理序列的另一例的图。
[0041]图18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的图。
[0042]图19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0043]图20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0044]图21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硬件结构的图。
[0045]图22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无线终端的硬件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公开的无线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尽管为了方便起见描述了独立的实施方式,但很显然可以通过将各实施方式组合在一起而获得组合的效果,进一步提高有用性。
[0047][存在的问题]
[0048]首先,在说明各实施方式前,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该问题是发明人对现有技术进行仔细研宄后,作为研宄结果的新发现的问题,并且,该问题并不是以往已知的。
[0049]如上所述,与一般的便携电话终端(所谓的蜂窝终端)相比,认为MTC设备有几种不同的特性。例如,作为MTC设备特有的特性之一,可以举出大多数的MTC设备不移动(或者即使移动也非常有限)。这是因为,虽然一般的便携电话终端可能存在进行高速移动的情况(在高速的交通工具中进行移动的情况等),但对于电仪表或防盗传感器等MTC设备而言,很难想到发生上述情况。
[0050]由于MTC设备几乎不移动,因此认为对于MTC设备几乎不要求其具有一般的便携电话终端所要求的移动性(mobility)。例如,在MTC设备中,可能不需要切换功能。这里,着眼于针对MTC设备的调度进行探讨。这里的调度是指,无线基站对无线终端(包含MTC设备)指定在发送接收中使用的无线资源和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等。
[0051]根据其几乎不移动的特性,认为在MTC设备中实施所谓的动态调度的意义很小。这里的动态调度是指,每次进行发送接收时,动态地进行调度。在LTE的动态调度中,采用自适应调制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1n and Coding)作为要素技术。自适应调制编码是一种通过根据无线质量依次选择在数据的发送接收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和编码方式来提高通信效率的技术,尤其是,在高速移动中的无线终端等这样的无线质量容易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可以发挥其效果。然而,如上所述,由于认为MTC设备几乎不移动,无线质量也大致稳定,因此,认为与一般的便携电话终端相比,实施自适应调制编码的必要性较小。
[0052]不仅如此,如果对MTC设备实施动态调度,反而会导致产生大量的信令(控制用信号)这样的弊端。尤其是,根据动态调度进行上行的数据发送(从无线终端向无线基站的数据发送)时会产生问题。在根据动态调度进行下行的数据发送(从无线基站向无线终端的数据发送)的情况下,无线基站只将下行数据和作为控制信息的DCI (Downlink ControlInformat1n) 一同发送至无线终端即可,因此信令量方面不会产生问题,其中,作为控制信息的DCI用于表示下行数据以及将该下行数据进行映射之后的无线资源等。与之相对,在上行的数据发送中,当不清楚无线终端想发送的上行数据的存在和数据大小的情况下,无线基站无法分配适当量的无线资源,因此,与下行数据的发送相比,处理较为复杂。
[0053]具体而言,在基于动态调度的上行的数据的发送中,每次进行数据的发送时,在无线终端和无线基站之间发送接收2次往返的控制用信号。具体来讲,首先,无线终端将作为控制信号的SR(Scheduling Request:调度请求)发送到无线基站,其中,作为控制信号的SR请求上行数据的发送。然后,无线基站将用于分配规定量的上行无线资源的Initial ULGrant发送给无线终端。接着,无线终端根据由Initial UL Grant分配的规定量的上行无线资源,将表示上行数据的数据大小的BSR(Buffer Status Iteport:缓冲状态报告)发送给无线基站。最后,无线基站根据接收的BSR确定分配给无线终端的无线资源,并对无线终端发送UL Grant,其中,该UL Grant表示根据该无线资源允许无线终端进行上行发送。
[0054]这样,尤其是基于动态调度的上行的数据发送需要较多的信令。这里,可以设想MTC设备的台数比一般的便携电话终端的台数多。因此,如果对MTC设备实施动态调度,则有可能导致系统的信令量巨大。信令量增大后,由于能够在数据的发送接收中使用的无线资源受到压制,因此,从无线资源的有效利用的观点看应避免其发生。另外,对于MTC设备而言,多数情况下要求其具有省电能力,但信令量增加后,其处理中所需的功耗也增加,因此认为是不优选的。
[0055]另一方面,在LTE中,针对上述说明的动态调度,规定了被称为半持续调度(SPS:Sem1-Persistent Scheduling)的调度方式。SPS并不是如动态调度那样每次动态地分配无线资源,而是半持续地(sem1-persistent)分配无线资源。
[0056]图1示出了 LTE中上行的SPS的处理序列的一例。这里,虽然对上行(从无线终端20向无线基站10的无线通信)的SPS进行了说明,但在LTE中对于下行(从无线基站10向无线终端20的无线通信)也同样可以应用SPS。
[0057]首先,在图1的SlOl中,无线基站10向无线终端20通知SPS的基本的参数。SlOl的通知是通过作为L3 (Layer 3)信令的RRC信号,经由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I)进行发送接收的。通过SlOl的RRC信号通知的SPS的参数包含例如SPS的通信间隔等。无线基站10可以用子帧(Imsec)单位设定SPS的通信间隔。另外,SlOl的RRC信号仅通知SPS的基本的参数,在基于该RRC信号的时机不会开始基于SPS的发送接收。
[0058]然后,在S102中,无线基站10向无线终端20发送用于激活(activat1n) SPS的控制信号。S102的控制信号是通过作为LI (Layer I)信令的DCI (Downlink ControlInformat1n),经由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进行发送接收的。通过SlOl的RRC信号设定了基本参数的SPS被S102的控制信号激活,开始基于该SPS的发送接收。相当于S102的控制信号的DCI包含执行SPS所需的参数。DCI包含的参数有:与进行基于SPS的发送的各子帧中上行链路物理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对应的无线资源的指定、以及应用于基于SPS的发送的调制编码方式(MCS 〖Modulat1n and Coding)的指定等。
[0059]另外,S103?S109中,无线终端20不是通过特殊信令而是通过I3USCH进行基于SPS的发送。对应于基于SPS的初次发送的S103是在S102中对DCI进行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