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发布系统、发布装置、终端装置、数据发布方法_2

文档序号:9252772阅读:来源:国知局
牌系统的情况下,终端I?19是数字标牌终端,数据发布服务器100是向数字标牌终端发布广告内容、更新软件等的数据发布服务器。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系统不限于数字标牌系统,只要是利用多跳通信向终端发布数据的系统,则能够应用于任意系统。
[0037]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结构例的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具备通信部101、通信状况测定部102、发布控制部103以及数据生成部104。通信部101进行无线通信的收发处理。如后所述,通信状况测定部102分别测定与终端I?19之间的通信状况。发布控制部103根据从终端I?19收集的测定结果和通信状况测定部102的测定结果决定数据发布路径等。数据生成部104生成向终端I?19发布的数据。
[0038]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I的结构例的图。终端2?19也具有与终端I同样的结构。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I具备通信部111、通信状况测定部112、控制部113、数据恢复部114以及数据保持部115。通信部111进行无线通信的收发处理。通信状况测定部112分别测定与构成数据发布系统的其它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控制部113进行在数据发布时是否实施中继动作等的控制。数据保持部115保持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发布的数据。数据恢复部114恢复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发布的数据。
[0039]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以及终端I?19的位置坐标的一例的图。此外,在之后的图中,将数据发布服务器101简称为服务器,将终端I?19简称为NI?19。在图5中,设X轴为水平方向,设右侧为正方向,设Y轴为水平方向,设上侧为正方向。另外,设终端I的Y坐标为Y = O,设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X坐标为X = O。
[0040]图6是示出在以图1、图5所示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以及终端I?19的配置为前提时的各通信装置(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以及终端I?19)间的平均接收功率的期望值的图。图6示出使来自各通信装置的发送功率相同、且有助于功率衰减的变量仅为距离时的在各个终端间期望的平均接收功率。图6所示的表中的行、列分别表示各通信装置,相交的位置是在各个终端之间期望的平均接收功率。
[0041]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将平均接收功率是某固定阈值以上的情况规定为稳定的通信,(这里,将_70dBm作为阈值,以涂色的方式示出),对于稳定的通信关系,存在连接关系。图7是示出表示有无连接关系的表的一例的图。在图7中,根据图6的结果,将存在连接关系的组合(平均接收功率是阈值以上的组合)表示为“1”,将没有连接关系的组合表示为“O”。这里,采用平均接收功率作为评价是否是稳定的通信关系的指标,但也可以采用 SNR (Signal to Noise Rat1:信噪比)或 PER (Packet Error Rate:分组出错率)等表示通信状态的其它指标。
[0042]发布内容或更新软件等的数据的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和接受该数据的发布的终端I?19分别测定与属于数据发布系统的其它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状况。具体地说,在终端I?19中,通信状况测定部112测定通信状况,在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中,通信状况测定部102测定通信状况。
[0043]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从终端I?19收集通信状况的测定结果。测定结果的收集可以是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向各终端I?19发送收集指示而从各终端I?19发送测定结果的方法,也可以是各终端I?19例如定期地发送测定结果的方法。具体地说,在终端I?19中,通信部111发送通信状况测定部112所测定的测定结果,在数据发布服务器100中,发布控制部103经由通信部101接收测定结果。收集的测定结果可以是接收功率的日志数据等被处理前的源数据,也可以是进行接收功率的平均化而求出的平均接收功率或将平均接收功率与阈值比较后的比较结果等已实施处理的结果。
[0044]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的发布控制部103根据所收集的测定结果和通信状况测定部102的测定结果,将终端I?19分类为进行中继通信的“主干”(中继终端)和不进行中继通信的“分支”(终接终端)。具体地说,例如根据有无图7所示的连接关系,来提取满足以下的条件1、条件2双方的“主干”,以使得提取为“主干”的终端数量最小的方式选择作为“主干”的终端,将选择为“主干”的终端以外的终端分类为“分支”。
[0045]条件I 主干”彼此间可通过中继进行通信(通过在“主干”彼此间进行多跳中继,可从数据发布服务器100向所有“主干”发布数据)
[0046]条件2:所有“分支”与2个以上的“主干”具有连接关系
[0047]以下,示出利用程序选择“主干”时的选择方法的一例。其中,只要是求出满足条件I以及条件2的“主干”的集合的方法即可,程序的实际计算顺序或安装方法不限于以下例示的内容。
[0048]针对通信装置的全集合S(终端1、终端2、…、终端19、数据发布服务器100),计算所有的作为“主干”的候选的通信装置的集合T和作为“分支”的候选的通信装置的集合U = S-To计算的方法可以是任意的方法,从I开始依次增加“主干”的数量,并按照“主干”的数量依次设定集合(例如,在“主干”的数量是3的情况下,T =(终端1、终端2、数据发布服务器100)、T =(终端1、终端3、数据发布服务器100)、T =(终端1、终端4、数据发布服务器100)、…、T=(终端2、终端3、数据发布服务器100)、…等)。此外,因为数据发布服务器100是数据的发布源,所以,也可以不作为“主干”和“分支”的分类对象,而一定作为“主干”的候选。
[0049]并且,对计算的所有T实施以下的验证处理。例如,示出选择T=(终端7、终端
8、终端9、终端11、终端15、数据发布服务器110、终端18)作为T中的一个而针对该T实施验证处理的例子。
[0050](A)条件I的验证
[0051]以在行以及列中仅保留选择为“主干”候选的(Τ的构成要素)通信装置的组合的方式删减图7的表。图8是示出表示删减后的连接关系的表的一例的图。提取与图8所示的表的第I行的终端(在图8的例子中为终端7)具有连接关系的终端(在图8的例子中为终端8和终端11)。参照提取的终端彼此间的连接关系,判定为终端8与终端11具有连接关系。由此,判定为终端7、终端8、终端11相互具有连接关系,将这些终端作为连接关系终端。
[0052]在上述的判定中,如果存在新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这里为终端8、终端11),则参照其中的I个终端(这里为终端8)在图8的表中的行,当该终端与未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具有连接关系时,将具有该连接关系的终端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在此例中,将终端9追加为连接关系终端。
[0053]此外,在上述的判定中,如果存在新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这里为终端9),则参照其中的I个终端(这里为终端9)在图8的表中的行,当该终端与未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具有连接关系时,将具有该连接关系的终端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在此例中,将终端15、终端18追加为连接关系终端。
[0054]此外,在上述的判定中,如果存在新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这里为终端15、终端18),则参照其中的I个终端(这里为终端15)在图8的表中的行,当该终端与未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具有连接关系时,将具有该连接关系的终端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在此例中,在关于终端15的判定中,未追加新的终端作为连接关系终端。同样,关于终端18,也参照在图8的表中的行,当该终端与未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的终端具有连接关系时,将具有该连接关系的终端判定为连接关系终端。在此例中,在关于终端18的判定中,未追加新的终端作为连接关系终端。
[0055]关于终端11,也同样参照图8的表中的行,当与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