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屏蔽强磁场的多层复合结构的磁屏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3331阅读:7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屏蔽强磁场的多层复合结构的磁屏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屏蔽强磁 场的光电倍增管磁屏蔽装置。
背景技术
光电倍增管是一种基于光电效应、二次电子发射的光电探测器件, 可将微弱的光信号转换成可测量的电信号,具有探测灵敏度高、时间响 应快、放大倍数大、光电特性线性好、性能稳定、使用方便等优点,被 广泛应用于光谱学、核物理、医学等领域。光电倍增管主要由光电发射 阴极(光阴极)和聚焦电极、电子倍增极(打拿极)及电子收集极(阳 极)等组成,所有部件封装在真空内。入射光照射光阴极,光阴极向真 空中发射光电子。光电子在聚焦极电场作用下进入倍增系统,并通过进 一步的二次发射得到的倍增放大。阳极收集放大后的电子用作为信号输 出。光电倍增管按入射光的接收方式可分为端窗式和侧窗式两种类型。 大多数光电倍增管性能会受到磁场的影响,磁场会使光电倍增管中的发 射电子脱离预定轨道而造成增益损失、时间响应变坏等。这种损失与光 电倍增管的几何结构及其在磁场中的方向有关。从阴极到第一倍增极的 距离越长、光窗口径越大,光电倍增管就越容易受到磁场的影响。例如
5G的垂直于轴向的磁场就可以使光窗直径13mm、打拿极为线形聚焦型 N的光电倍增管输出降为无磁场时的60 %以下。
一般采用由高导磁率材料制成的磁屏蔽体消除磁场对光电倍增管 的影响。依据磁感应线折射定律从磁导率小的介质到磁导率大的介质, 磁感应线偏离法线,从磁导率大的介质到磁导率小的介质,磁感应线偏 向法线。因而用磁导率很大的软磁材料(坡莫合金,铁铬合金等)做成 的磁屏蔽体,放在磁场中,由于磁屏蔽体的磁导率远大于真空磁导率, 磁阻远小于空气磁阻,绝大部分磁感应线从磁屏蔽体的壁内通过,而空 腔内部磁感应线极少,这就达到了磁屏蔽的目的。
设计一个磁屏蔽体,首先根据被屏蔽磁场的强度和屏蔽目标选择合 适的磁屏蔽材料。选择磁屏蔽材料时主要考虑相对磁导率、饱和度、价 格、加工以及处理的难易、机械强度等。相对磁导率越高,磁屏蔽能力 越强,但是具有高的相对磁导率的材料一般饱和点都较低,饱和的材料 起不到磁屏蔽的作用。在选定了屏蔽材料后,设计屏蔽体时主要考虑几 何结构、形状、尺寸、连续性、闭合、长径比、开口、多层复合屏蔽 结构等方面。在磁屏蔽加工完成后要进行氢退火处理,严格遵守所规定 的退火周期,不但能保证获得最佳磁屏蔽性能,而且还可以将未退火材
料的磁导率平均提高4 0倍。但在退火以后,对屏蔽体进行冲击和振动
试验,将降低材料的性能。
目前商品化的光电倍增管磁屏蔽可屏蔽的最大磁场只有十几高斯, 无法屏蔽强磁场。在强磁场下一般通过增加光电倍增管与探测对象的距 离来减小磁场的影响,但是光电倍增管的探测效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 低;自行设计的磁屏蔽都是依靠增加磁屏蔽材料的厚度和层数来屏蔽强 磁场,存在体积大、造价高、加工及处理困难等缺点,而且光电倍增管 的探测效率随着光窗前屏蔽材料厚度的增加而降低,限制了光电倍增管 的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的光电倍增管一般的磁屏蔽设计无法屏蔽强磁场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使光电倍增管在强磁场下正常工作,用于屏 蔽强磁场的多层复合结构的磁屏蔽装置。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用于屏蔽强磁场的多层复合结构的
磁屏蔽装置包括如下
采用多层复合结构,从外到内包括三层-一硅钢部件,为中间层; 一合金部件,为内层; 一螺线管线圈,为外层;
将合金部件置于硅钢部件内部,在合金部件的外部置有螺线管线圈。
附图说朋


图1是本发明用于屏蔽强磁场的多层复合结构磁屏蔽装置示意图
图2为磁力线在磁屏蔽材料与空气中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螺线管线圈实物图 图4为本发明磁屏蔽筒实物图
图5a、图5 b为外磁场和被屏蔽光电倍增管输出幅度、上升时间关

图6 a、图6b为在115高斯外磁场下螺线管电流与被屏蔽光电倍增 管输出幅度、上升时间变化关系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应指出的是,所描述 的实施例仅旨在便于对本发明的理解,而对其不起任何限定作用。
如图1本发明用于屏蔽强磁场的多层复合结构磁屏蔽装置示意图所 示,包括硅钢部件l、合金部件2、 一螺线管线圈3、前端盖4、后端盖 5、接头孔6,从外到内包括三层,最外层为螺线管线圈3,中间层为硅 钢部件1,最内层为合金部件2,其中硅钢部件1采用硅钢材料制成。 合金部件2采用坡莫合金材料制成;螺线管线3圈采用铜芯线制成。
螺线管线圈3、硅钢部件l、合金部件2采用圆筒结构。
螺线管线圈3、硅钢部件l的两端开口,合金部件2—端封闭。
螺线管线圈3与硅钢部件1之间有间隙。
硅钢部件1紧贴在合金部件2外部。
所述螺线管线圈3上的导线多层密绕排列,层与层之间,导线之间 有绝缘层。
所述合金部件2内直径大于被屏蔽光电倍增管外直径。 所述合金部件2的长度与硅钢部件1相同且长于硅钢部件1直径的
四倍。在光电倍增管磁屏蔽中长径比最小为4倍。
所述合金部件2本体侧壁与前端盖4焊接成为一个整体。 所述后端盖5为一个活动端盖,为两层复合结构,内层为坡莫合金 层、外层为纯铁层;被屏蔽光电倍增管从后端盖5处置于合金部件2内 部;后端盖5与合金部件2主体尺寸配合连接;后端盖5开有三个接头 孔6,用于引出被屏蔽光电倍增管信号和接入被屏蔽光电倍增管的工作
咼压o
硅钢部件1和合金部件2套在一起,作为磁屏蔽筒,同时作为被屏 蔽光电倍增管的遮光筒。磁屏蔽筒加工完成后进行氢退火处理,使屏蔽 筒性能达到最佳。
最外层螺线管线圈3产生与强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将强磁场大幅 度削弱;中间层硅钢部件l具有较高的磁场饱和度,将外磁场进一步降 低到几Gauss,最内层坡莫合金部件2具有很高的弱磁场导磁率,将很 弱的外磁场进一步降低到0.001Gauss以下,远低于地磁场水平,保证光 电倍增管正常工作。
利用螺线管线圈3产生反向磁场,根据矢量叠加原理,与被屏蔽的 磁场叠加,将被屏蔽磁场抵消(削弱),可以大大减少磁屏蔽的体积和 磁屏蔽材料的用量。根据被屏蔽光电倍增管的外形和被屏蔽磁场的方向 放置螺线管线圈3,使螺线管线圈3磁场的方向与被屏蔽磁场方向相同。 螺线管线圈3内轴向上任意一点产生的磁场如式(1)所示,其中n为 线圈匝数、I为电流、p,、 p2为轴线上一点与线圈两端夹角。
B = ,nI(Cos(3「CosP2) (1)
螺线管线圈3产生的磁场内部均匀区长,均匀区内磁场强度为 B=^nl,可获得较好的磁场屏蔽效果;磁场在螺线管线圈3外衰减快, 对被屏蔽磁场分布影响小。
根据磁感应折射定律,相对磁导率不同的介质分界面两侧处磁感应 强度的方向满足公式(2),其中a、 w是两种介质的相对磁导率,ai、 a2
为磁力线在两种介质中与法线的夹角。
tana2 — p2 tana, {i,
磁屏蔽材料和空气两种媒质磁导率枏差悬珠,空气的相对磁导率 ja^l ,而ja2可达数千甚至数十万,因而a2-90。、 a,-0。,磁力线在磁 屏蔽材料与空气中分布如图2所示,其中ll、 13为空气层,12为磁屏 蔽材料。在磁屏蔽材料12质内磁力线线几乎与分界面平行,而且也非 常密集,^越大,012越接近于90°,磁力线就越接近于与表面平行,从 而漏到外面的磁通越小,即磁场强度在磁屏蔽内远大于其外,进而达到 磁屏蔽的作用。当磁场强度超过其磁屏蔽材料12的饱和磁场值时,超
出部分的磁力线将不改变方向,屏蔽性能下降。
合金部件2和硅钢部件1是常用的磁屏蔽材料,区别在于相对磁导 率和饱和磁场强度的不同。坡莫合金的特点是相对磁导率很高,可以达 到4xl05,但是饱和磁场强度较低,理想的经过退火的坡莫合金材料的 饱和磁场强度约为0.8 1.5T。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形状、几何结构、加 工等因素的影响,在几十高斯的外场中即可使其饱和,如商品化的光电 倍增管磁屏蔽,所以坡莫合金具有很高的弱磁场导磁率。硅钢(硅4%) 的相对磁导率为7000,但是其饱和磁场强度较高,可达坡莫合金的三倍。 综合两种材料的特点,采用复合结构可以获得最佳的磁屏蔽效果。
强磁场在磁屏蔽装置迅速衰减到远低于地磁场水平,保证光电倍增 管在强磁场下正常工作。设地磁场为BQ、强磁场强度为Bj、螺线管线 圈3磁场为B2、磁屏蔽体饱和磁场为B3、磁屏蔽体衰减系数为r|,小于 B3的磁场都将被衰减为原来的乂,在磁屏蔽筒退火后要满足B/远小于 Bo。 ri由磁屏蔽材料、磁屏蔽体的结构、加工工艺等因素共同决定,对 于一个磁屏蔽体不同方向的磁场的n是不同的。因此调节螺线管线圈3 方向,使其轴向与强磁场方向一致,调节螺线管线圈3的电流,使
IB,-B,I^B3,即可保证被屏蔽光电倍增管正常工作。经过磁屏蔽装置屏 蔽后,被屏蔽光电倍增管工作区域的磁场强度可用(3)式表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调节螺线管线圈3的方向和电流,总 能使强磁场降低,降低后的磁场经过磁屏蔽筒衰减到远小于地磁场水 平。这种多层复合结构与现有的磁屏蔽相比,可屏蔽磁场强度更高,所 屏蔽的最高磁场不受磁屏蔽材料的饱和磁场限制。屏蔽极强磁场时存在 线圈电流过大、发热量高等问题,可以通过在螺线管线圈3外适当增加 一层硅钢部件1及水冷等措施解决。屏蔽相同磁场磁屏蔽材料更少,磁 屏蔽的体积更小,大大降低了加工和处理的难度。
本发明能够屏蔽强磁场,解决了现有磁屏蔽设计中可屏蔽最大磁场 强度受材料限制的问题。
本发明运用较少的磁屏蔽材料,在强磁场下获得最佳的磁屏蔽效 果,与一般的强磁场屏蔽相比结构简单、体积小、便于加工和处理,更 经济。
本发明应用的实施例是选用应用于慢正电子寿命测量中,具体的 实施例如下所示
经过磁屏蔽的光电倍增管置于正电子束流线的末端,测量正电子湮
没产生的Y射线,屏蔽对象是100高斯的输运磁场。
螺线管线圈3选择的内直径68mm、外直径86mm、线圈线径1.3mm、 长度200mm,螺线管线圈3的内径大于磁屏蔽筒外径,如图3为本发明 中螺线管线圈实物图所示。考虑到工作时螺线管线圈3的发热会对被屏 蔽光电倍增管造成影响,因此在螺线管线圈3和磁屏蔽筒之间加隔热材 料如聚四氟等。
合金部件2选择坡莫合金或其它合金材料,合金部件2内直径选择 为57mm、外直径选择为59mm;前端盖4选择坡莫合金或其它合金材 料,前端盖4厚度选择为lmm;硅钢部件l采用硅钢片,硅钢片厚度选 择为lmm。
如图4本发明磁屏蔽筒实物图所示,后端盖5开孔直径10.5mm、 后端盖5开孔均布在以端盖中心为圆心直径30mm的圆周上;后端盖5 的纯铁层厚度为lmm、后端盖5的坡莫合金层厚度为lmm。
采用的被屏蔽光电倍增管为滨松公司的R3377,晶体为4)30x10的 BF2,曰曰体,将被屏蔽光电倍增管封装在磁屏蔽筒内,磁屏蔽筒同时作为 被屏蔽光电倍增管的遮光筒,被屏蔽光电倍增管以及分压电路固定在末 端盖上,被屏蔽光电倍增管的顶端距磁屏蔽筒顶端20mm。磁屏蔽筒内 所有部件的相对磁导率都接近1。
利用示波器(TDS3052B, TEK)观察被屏蔽光电倍增管阳极输出 信号,比较不同情况下脉冲上升时间和幅度的变化。
在只有地磁场、螺线管线圈3无电流情况下,去掉后端盖5,测量 筒内剩余磁场,剩余磁场为地磁场的1/600。
由于主要是屏蔽输运磁场,因此将螺线管线圈3与磁屏蔽筒同轴心 放置。逐步增加轴向磁场,被屏蔽光电倍增管的输出脉冲上升时间、幅 度变化如图5a和图5b所示,从图可以看出,单独使用磁屏蔽筒无法屏 蔽大于60高斯的轴向磁场。
将大线圈磁场固定在115高斯,逐渐增加螺线管线圈3的电流,被 屏蔽光电倍增管阳极输出脉冲的上升时间、幅度变化如图6a和图6b所 示。随着螺线管线圈3磁场的增加,被屏蔽光电倍增管开始有输出,脉 冲上升时间逐渐减小、脉冲幅度逐渐增大。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磁屏蔽筒可以屏蔽60高斯磁场,使被屏蔽光 电倍增管正常工作;大于60高斯的磁场通过调节螺线管线圈3的电流 可以降到60高斯之下,保证被屏蔽光电倍增管正常工作。调节螺线管 线圈3的电流,使外磁场远低于60高斯,这时被屏蔽光电倍增管处的 磁场约为0.001高斯,可使被屏蔽光电倍增管的性能达到最佳。
尽管通过上述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 例。因此,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各种等效结构,也应包含在本发明的范 围内,如在螺线管线圈3外增加一层纯铁层或硅钢层、多线圈层与多纯 铁层或硅钢交替复合结构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屏蔽强磁场的多层复合结构的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多层复合结构,从外到内包括三层一硅钢部件(1),为中间层;一合金部件(2),为内层;一螺线管线圈(3),为外层;将合金部件(2)置于硅钢部件(1)内部,在合金部件(2)的外部置有螺线管线圈(3)。
2.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螺线管线圈(3)、 硅钢部件(1)、合金部件(2)采用圆筒结构。
3.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螺线管线圈(3)、 硅钢部件(1)的两端开口,合金部件(2) —端封闭。
4.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螺线管线圈(3)与硅钢部件(1)之间有间隙。
5.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硅钢部件(1) 紧贴在合金部件(2)外部。
6.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线管线圈(3)上的导线多层密绕排列,层与层之间,导线之间有绝缘层。
7.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部件(2)内直径大于被屏蔽光电倍增管外直径。
8.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部件 (2)的长度与硅钢部件(1)相同且长于硅钢部件(1)直径的四倍。
9.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合金部件(2)本体侧壁与前端盖(4)连接。
10. 如权利1要求所述的磁屏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后端盖(5)为一个活动端盖,为两层复合结构,内层为坡莫合金、外层为纯铁; 被屏蔽光电倍增管从后端盖(5)处置于合金部件(2)内部; 后端盖(5)与合金部件(2)主体尺寸配合连接;后端盖(5)开有三个接头孔(6),用于引出被屏蔽光电倍增管信 号和接入被屏蔽光电倍增管的工作高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用于屏蔽强磁场的多层复合结构的磁屏蔽装置,针对目前一般的光电倍增管磁屏蔽设计无法屏蔽强磁场的问题,采用多层复合结构,从外到内包括三层硅钢部件为中间层;合金部件为内层;螺线管线圈为外层;螺线管线圈产生与外部磁场方向相反的磁场,将强磁场大幅度削弱;硅钢部件具有较高的磁场饱和度,将外磁场进一步降低到几Gauss,最内层为合金部件,具有很高的弱磁场导磁率,将剩余的磁场进一步降低到0.001Gauss以下,远低于地磁场水平。本发明可以使被屏蔽光电倍增管在强磁场下正常工作,在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文档编号H05K9/00GK101166411SQ20061011382
公开日2008年4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0月18日
发明者于润生, 平 王, 王宝义, 秦秀波, 章志明, 马雁云, 龙 魏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