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挂自卸式吊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2154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挂自卸式吊剪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所属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吊装工具,具有自挂、自卸之功能。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钢结构的制作安装、建筑领域的构件制作安装及货物运输的装卸车过程中,如遇工字型或T型构件经常要用到形似剪刀的吊具,俗称“吊剪”。这种吊具在小构件或起吊高度较低的情况下比较实用方便。当遇到较重的构件时,由于吊具的受力较大,吊剪相应也要做得较大,挂剪及摘剪时较吃力;而当起吊高度较高时,人必须爬上构件作业,即使是小吊具也存在一定的危险,如果吊具较大那么危险性就更大,而且效率也低。成为以上行业的一个安全死角。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目前所用吊剪的以上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借助本身重力和构件通过天车工的起落钩动作进行构件的自挂、起吊、落钩及自卸工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吊剪的中枢轴外、剪臂的接触面间增加一套转键双位定位装置,使吊剪在下落到构件之前处于张开状态,当剪臂内侧接触构件后继续落下时,由于自身的重力及构件的向上作用力,使两剪臂再张开一定的角度,解除自锁状态;当吊剪被吊起时,由于吊绳上拉及吊剪自身重力的作用,剪臂便向内侧收拢并将构件夹紧钩起,从而实现了自挂剪、起吊的目的;当构件被吊至预定位置后,随着吊剪的落下、放松及继续下行,当剪臂内侧接触构件后继续落下时,由于自身的重力及构件的向上作用力,使两剪臂再张开一定的角度,当吊剪被再次吊起时,剪臂便向内侧收拢,当吊剪被继续吊起到距离构件一定高度时,由于吊绳上拉、吊剪自身重力及转键的作用,再次进入自锁状态,从而使吊剪又处于张开状态,并为下一次吊构件做好准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结构及各工位图。
图2是各工位的内部剖视图。
图3是自挂、自卸吊剪第一个实施例的局部剖视构造图。
图4是自挂、自卸吊剪第二个实施例的局部剖视构造图。
图5是自挂、自卸吊剪第三个实施例的局部剖视构造图。
图6是自挂、自卸吊剪第一个实施例中件7端面及其内侧展开图。
图7是自挂、自卸吊剪第一个实施例中件11端面及其外侧展开图。
图8是自挂、自卸吊剪第一个实施例中件13端面及其外侧展开图。
图9是自挂、自卸吊剪第二个实施例的变位机构各工位图。
图10是自挂、自卸吊剪第三个实施例的变位机构各工位图。
图中1.剪臂A,2.剪臂B,3.心轴,4.吊绳,5.构件,6.转键,7.外滑套,8.拉簧,9.定轴孔,10.滑道,11.内滑套,12.变位杆,13.变位套,14.压簧,15.定轴,16.U形变位杆17.心形导向槽体,18.滑杆,19.棘爪及方形外滑套,20.定位棘轮,21.棘爪及变位方滑杆,a.张开解锁位置,b.锁定位置,c.吊装工作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两支剪臂(1、2)通过心轴(4)联接在一起共同形成剪形结构的吊具,再通过吊绳(3)挂于吊钩上。
图2中可以看出,当吊剪处于张开解锁位置(a)时变位装置最长;当吊剪处于锁定位置(b)时变位装置略短;当吊剪处于吊装工作位置(c)时变位装置最短。
图3为第一种实施例的构造图。变位装置的转键(6)的一端为圆柱形,位于剪臂A(1)的凹槽内,另一端为圆柱同心弧缺形位于剪臂B(2)的滑道(10)内,可相对滑动,当进入圆孔内时只能转动。内侧有斜端花键的外滑套(7)固定于转键(6)圆柱侧面上。内滑套(11)固定在变位杆(12)上,变位套(13)安装在变位杆(12)上与内滑套(11)的牙形对应并靠压簧(14)的压力与内滑套(11)相结合。内滑套(11)与变位套(13)及变位杆(12)插入外滑套(7)内。变位杆(12)的另一端与定轴(15)的一端垂直相连。定轴(15)的另一端置于剪臂A(1)的轴孔(9)内。
具体的动作过程叙述如下(参见图2及图6~8) 1、臂A(1)和B(2)锁定位置(b)时内滑套(11)位于外滑套(7)内,而交位套(13)的键3不能进入外滑套(7)的键槽2内,变位装置被锁定于较长的位置,并使转键(6)转动了一定的角度,转键(6)上的榫头与滑槽(10)不相吻合,转键(6)不能进入滑槽(10)内滑动,于是转键(6)限制了剪臂A(1)和B(2)向剪口缩小的方向相对转动,起到了吊剪被锁定的作用。
2、当剪臂A(1)和B(2)在自身的重力及构件(5)对它的反作用力下向剪口扩大的方向相对转动张开至图a所示的位置的过程中内滑套(11)位于外滑套(7)内,而变位套(13)的键3从外滑套(7)的键槽端向外退出,在压簧(14)及内滑套(11)的作用下,变位套(13)转动30度,变位装置的长度最长,吊剪也处于最大张角位置(a)。
3、通过吊绳4将吊剪吊起时,由于自身的重力剪臂A(1)和B(2)向剪口缩小的方向相对转动,变位装置中的内滑套(11)和变位套(13)的键3从外滑套(7)的键槽端向内压入,在压簧(14)的作用下内滑套(11)键端斜面与外滑套(7)的键端斜面相对滑动,变位套(13)再转动30度,变位套(13)的键3进入外滑套(7)的键槽2内,变位装置的长度逐渐变至最小,转键(6)上的榫头与滑槽(10)相吻合,转键(6)进入滑槽(10)内滑动,吊剪的张角变小并自动钩住构件将构件吊起。如图(c) 4、当构件被吊至预定位置落下后继续下落吊剪,剪臂A(1)和B(2)在自身的重力及构件(5)对它的反作用力下又向剪口扩大的方向相对转动张开至图(a)所示的位置的过程中内滑套(11)位于外滑套(7)内,而变位套(13)的键3端头在压簧(14)的作用下与外滑套(7)的键槽端头滑动使变位套(13)再转动30度,变位装置的长度变短,变位套(13)的键3端头再次与外滑套(7)的键槽2相对应但不能进入,吊剪被再次锁定。变位装置被锁定于较长的位置,并使转键(6)转动了一定的角度,转键(6)上的榫头与滑槽(10)不相吻合,转键(6)不能进入滑槽(10)内滑动,吊剪被再次锁定。
图4为第二种实施例的构造图。变位装置的转键(6)的一端为圆柱形,位于剪臂A(1)的凹槽内,另一端为圆柱同心弧缺形位于剪臂B(2)的滑道(10)内,可相对滑动,当进入圆孔内时只能转动。U形变位杆(16)的一端插入滑杆(18)上的孔内另一端位于心形导向槽体(17)的导槽内,滑杆(18)的一端与转键(6)相连另一端插入心形导向槽体(17)的孔内。心形导向槽体(17)的另一端与定轴(15)的一端垂直相连。定轴(15)的另一端置于剪臂A(1)的轴孔(9)内。
具体的动作过程叙述如下(参见图4及图9) 由于剪臂A(1)和B(2)的相对转动可使转键(6)与定轴(15)间的距离变化。如果剪臂位于图(b)所示的位置,由于转键(6)上的榫头与滑槽(10)不相吻合,转键(6)不能进入滑槽(10)内滑动,转键(6)限制了剪臂A(1)和B(2)向剪口缩小的方向相对转动,吊剪被锁定于张开的位置。而当剪臂A(1)和B(2)向剪口扩大的方向相对转动时,转键(6)与定轴(15)间的距离变大,U形变位杆(16)的摆动端移至图9(a)的下图位置,此时由于剪臂A(1)和B(2)受到转键(6)限制不能再向剪口扩大的方向相对转动,吊剪处于最大角位置。当剪臂A(1)和B(2)向剪口缩小的方向相对转动时,由于心形滑槽的单向性,转键(6)与定轴(15)间的距离变小,U形变位杆(16)的摆动端移至图9(c)的位置,转键(6)上的榫头与滑槽(10)相吻合,转键(6)进入滑槽(10)内滑动,此时由于剪臂A(1)和B(2)不受转键(6)的限制向剪口缩小的方向相对转动,吊剪可吊不同规格的构件。当吊剪将构件吊到位放下后继续下行时,剪臂A(1)和B(2)在自身的重力及构件(5)对它的反作用力下又向剪口扩大的方向相对转动张开至图9(a)上图所示的位置,吊剪到达最大张角。再次吊起吊剪时,由于心形滑槽的单向性,U形变位杆(16)的摆动端到达图9(b)所示的位置,吊剪再次被锁定。
图5为第三种实施例的构造图。变位装置的转键(6)的一端为圆柱形,位于剪臂A(1)的凹槽内,另一端为圆柱同心弧缺形位于剪臂B(2)的滑道(10)内,可相对滑动,当进入圆孔内时只能转动。带棘爪的方形外滑套(19)的一端与转键(6)内侧套有带棘爪的变位方滑杆(21),定位棘轮(20)位于带棘爪的变位方滑杆(21)内,(19)和(21)的相对滑动使(20)转动。图10(a)为吊剪彩张角最大的位置,此时(19)未与(20)接触,(6)与(15)间的距离最大;当剪臂相对向内转动时,变位装置变成图10(b)的关系,此时(19)与(20)接触,转键(6)上的榫头与滑槽(10)不吻合,转键(6)不能进入滑槽(10)内滑动,吊剪被锁;当剪臂相对向外转动后再内转动时,变位装置变成图10(c)的关系,此时(19)穿过(20),转键(6)上的榫头与滑槽(10)吻合,转键(6)进入滑槽(10)内滑动,吊剪处于吊装位置。
权利要求1.一种自挂自卸式吊剪,外形象剪刀,两臂前端各有一向内的弯钩;它是由带滑槽的剪臂(1)、带有扇形凹槽及偏心圆孔的剪臂(2)、中心轴(3)及安装在吊剪的中心轴外、两剪臂接触面间的转键双位变位装置(22)构成;其特征是转键变位装置的一端为转键位于剪臂(1)的弧形滑道内,另一端为转轴位于穿在同一中心轴的剪臂(2)的圆孔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借助本身重力和构件对它的作用力,通过天车工的起落钩操作进行构件的自挂、起吊、落钩及自卸工作的外型似剪刀的吊具。它是由剪臂(1、2)、中心轴(3)及安装在吊剪的中心轴外、剪臂接触面间的转键双位变位装置(22)构成。它是通过剪臂的相对转动使转键双位变位装置的长度发生变化,并稳定于两个不同长度的位置,转键被迫锁定于两个不同的角度,从而使剪臂处于受约束(b)或不受约束(c)的相对运动。其结构如图所示。
文档编号B66C1/28GK201010431SQ20062013089
公开日2008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13日
发明者者中林 申请人:者中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