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2182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乘客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客输送带,其具有对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moving walk)等的梯级链条一直赋予任意张紧力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吸收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的松弛并对梯级链条赋予张 力的方法,己经提出以下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巻绕有梯级链 条的下部梯级链轮上设置用于压缩弹簧并以任意拉伸力使梯级链条张紧 的施力装置,当梯级链条产生了伸长时,利用弹簧的施力拉伸下部梯级 链轮使其移动,由此吸收梯级链条的松弛,并以任意拉伸力使梯级链条 张紧。另外,还提出以下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检测到梯级链条 伸长后,利用控制装置使电动液压泵工作,利用工作油推动与下部梯级 链轮直接连接的液压缸,对梯级链条赋予张力,以吸收梯级链条的伸长。专利文献l:日本实开昭54—13359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87252号公报在设置用于压縮弹簧并以任意拉伸力使梯级链条张紧的施力装置的 现有结构中,梯级链条的伸长被吸收,弹簧的压縮长度变长,弹簧的施 力减小,所以使梯级链条张紧的张力降低。因此,需要经常进行用于保 持任意的固定张紧力的检修保养,将弹簧压縮为合适的状态,对梯级链 条赋予合适的张紧力。这样每当在保养/检修乘客输送带时都需要进行检 修/调节。并且,由于梯级链条张紧装置是左右分别独立的,所以需要使 左右的张紧力不产生差异地进行弹簧的紧固。并且,保养/检修时的弹簧 的调节在梯级翻转部(reversal portion of the step)和构架末端部(truss end portion)之间的作业空间中进行,但在产生缩小乘客输送带在建筑物内的设置空间的需要时,将导致作业空间的縮小,使得梯级链条张紧装置 的结构受到限制。并且,作为使梯级链条张紧装置工作的装置,以往的装置利用电动 液压泵使液压缸工作,而使梯级链条张紧,由于利用电动机使液压泵工 作,所以需要动力电源,导致结构和控制变大型,存在成本增大的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乘 客输送带,在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产生了伸长时,利用梯级链条张紧 装置的液压缸使下部梯级链轮移动,由此吸收梯级链条的松弛,以任意 的推压力使梯级链条张紧。在本发明的乘客输送带中,具有梯级链条张紧装置,当乘客输送带 的梯级链条产生了伸长时,使巻绕有梯级链条的下部梯级链轮移动,由 此吸收梯级链条的松弛,并以任意的张紧力使梯级链条张紧,梯级链条 张紧装置具有张紧装置部,其具有液压缸,利用液压缸的推压力将下 部梯级链轮推压到使梯级链条张紧的一侧;以及加压装置部,其具有被 锤施加载荷的加压活塞,利用加压活塞的压力并通过工作油,使张紧装 置部的液压缸对梯级链条一直赋予任意张力。根据本发明,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检修保养作业简单,可以大幅縮 短作业时间。并且,可以将张紧装置的张力一直保持为任意的固定值, 并且也容易进行张力调节。另外,可以通过压力表容易地目视确认张力。 此外,由于左右的张紧装置被均匀地施加推压力,所以能够提高乘客输 送带的运转性能。能够缩小梯级翻转部和构架末端部之间的空间,能够 縮短下部构架。另外,不需要电力。


图1是用于说明普通乘客输送带的简要结构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乘客输送带的简要结构的整体侧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 整体结构图。图4是表示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张紧装置部的具体结构的侧视图。图5是从下部构架末端侧观察张紧装置部的正视图。 图6是沿图4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4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加压装置部的具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9是显示张紧力的压力表的放大正视图。 图10是从箭头C方向观察图8时的俯视图。 图11是沿图8中的E—E线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用于说明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装配、调节步骤的加压装 置部的侧视图。图13是从箭头F方向观察图12时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乘客输送带的简要结构的整体侧视图。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 张紧装置部的具体结构的侧视图。图16是将张紧装置部的主要部分分解表示的侧视图。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 正常状态的整体结构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 调节作业时的状态的整体结构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乘客输送带的简要结构的整体侧视图。1主框架(构架);2栏杆;3驱动机;4驱动链轮;5驱动链条;6 上部梯级链轮;7下部梯级链轮;8梯级链条;9梯级;10移动扶手;11 扶手驱动装置;12控制盘;13上部上下口; 14下部上下口; 20张紧装 置部;21加压装置部;22下部梯级链轮轴;23块体;23a、 23c螺纹孔;标号说明23b缺口; 24液压缸;24a排气孔;25杆;25a倒角;25b螺纹部;25c滑 动轴部;26加压活塞;27杆;28锤;30、 31止回阀;32手动开闭阀;33压力表;34工作油箱;35工作油;40、 41、 42、 43、 83、 84、 85、 86 配管管路;50锤安装金属件;51、 53、 58、 63螺母;52锤安装棒;55 导向器安装金属件;56锤导向器;57柱状螺栓;60支撑金属件;61导 向金属件;62安装板;67、 78螺栓;68保养/检修室;72缓冲承受部件; 74、 76承受部件;74a基部;74b导向部;74c导向孔;75弹簧;76a螺 纹孔;77锁定螺母;80第1流动方向切换阀;82第2流动方向切换阀; 90压力检测开关;91监视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图1是用于说明普通乘客输送带的简要结构的整体侧视图,图2是 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乘客输送带的简要结构的整体侧视图,图3是 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4是表示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张紧装置部的具体结构的侧视图,图5 是从下部构架侧观察张紧装置部的正视图,图6是沿图4中的A—A线 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4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梯级链条张 紧装置的加压装置部的具体结构的侧视图,图9是显示张紧力的压力表 的放大正视图,图10是从箭头C方向观察图8时的俯视图,图ll是沿 图8中的E—E线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用于说明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 装配、调节步骤的加压装置部的侧视图,图13是从箭头F方向观察图12 时的俯视图。一般自动扶梯等的乘客输送带例如按照图1所示构成。即,在相邻 的上下楼层地板之间架设有乘客输送带的主框架(构架)1。在该主框架 1的两侧竖立设置栏杆2。在主框架1内的上部楼层地板部分设有驱动机 3。在主框架1内的上部楼层地板部分的驱动机3附近设有驱动链轮4, 驱动机3和驱动链轮4被驱动链条5连接。在驱动链轮4上安装有与其同轴的上部梯级链轮6。并且,在主框架1的下部楼层地板部分设有下部梯级链轮7。在上部梯级链轮6和下部梯级链轮7上巻绕着由所述驱动机 3驱动的循环梯级链条8,在以一定间隔安装于该梯级链条8上的梯级轴 (未图示)上固定着多个梯级9。并且,以与梯级9相同的速度进行移动 的循环移动扶手10设置在栏杆2上,并构成为由扶手驱动装置11驱动。 在主框架1内的上部楼层地板部分设有控制盘12,在主框架1的上下楼 层地板部分设有上部上下口 13和下部上下口 14。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当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8产生了伸长时,通 过梯级链条张紧装置使下部梯级链轮7移动,由此吸收梯级链条8的松 弛,以任意的推压力使梯级链条8张紧。一般在乘客输送带中,梯级9的安装间距为400mm左右。如果通过 梯级链条张紧装置使梯级链条8张紧的下部梯级链轮7的移动量为"梯级 9的安装间距的l/2 +余量",则在梯级链条8伸长、下部梯级链轮7移动 到下部构架末端的最尾端时,可以将梯级9去掉一个。因此,下部梯级 链轮7的可移动量在220mm左右即可。以下,使用图2 图1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乘客输送带。7表示设于主框架1的下部楼层地板部分两侧的下部梯级链轮,8表 示巻绕在下部梯级链轮7上的梯级链条;20表示设于主框架1的下部楼 层地板部分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张紧装置部,21表示设于主框架1的 上部楼层地板部分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加压装置部。首先,根据图3和图4 图7说明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张紧装置部 20的结构。22表示下部梯级链轮轴,23表示块体,23a表示块体23的 螺纹孔,23b表示设于块体23下表面的缺口, 24表示液压缸,24a表示 液压缸24的排气孔,25表示与液压缸24的活塞连接的杆,25a表示杆 25的倒角,60表示支撑金属件,61表示导向金属件;62表示安装板, 63表示螺母,67表示螺栓。在主框架(构架)1的左右两侧沿乘客输送带的长度方向水平地固 定有支撑金属件60,在设于支撑金属件60上的孔的下表面上固定有螺母 63。在支撑金属件60的上表面放置着大致呈U字状截面形状的导向金属件61,将螺栓67从上方旋入螺母63而固定。液压缸24的外周部和导向 金属件61利用安装板62固定着。在设于支撑金属件60的孔的下表面上 固定有螺母63。在导向金属件61上设有安装孔,并使其位置与设于所述 支撑金属件60上的孔一致。将块体23从左右嵌入下部梯级链轮7的梯 级链轮轴22上并支撑于此。在块体23的乘客输送带的中间倾斜部一侧 设有用于旋入固定杆25的螺纹孔23a,将杆25的前端部旋入该螺纹孔 23a而固定。在杆25上设置用于在旋入时便于使用扳手等的倒角25a。 在液压缸24上设有排气孔24a。导向金属件61如图5所示呈大致U字 状截面形状,利用导向金属件61两侧的立起部来限制块体23即下部梯 级链轮7的左右方向上的偏移,块体23在导向金属件61的内表面上滑 动。在块体23的下表面设有缺口 23b,以便当块体23在导向金属件61 上滑动时避免与螺栓67之间的干扰。下面,使用图3和图8 图11说明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加压装置部 21的结构。26表示加压活塞,27表示与加压活塞26连接的杆,28表示 锤,30表示止回阀,例如在10000Pa (帕斯卡)0.1kgf/cm2)左右的 极小压力下打开,并且被连接成为使阀在箭头a方向打开,在箭头b方 向闭合。31表示止回阀,例如在10000Pa (帕斯卡)(^0.1kgf/cm2)左 右的极小压力下打开,并且被连接成为使阔在箭头c方向打开,在箭头d 方向闭合。32表示手动开闭阀,33表示显示张紧力的压力表,34表示工 作油箱,箱体利用能够看到内部的透明树脂等制造。35表示工作油,40、 41、 42、 43表示连接张紧装置部20和加压装置部21间的设备之间的配 管管路,50表示Q状的锤安装金属件,51表示螺母,52表示锤安装棒, 53表示螺母,55表示大致U字状截面的导向器安装金属件,56表示大 致U字状截面的锤导向器,57表示柱状螺栓,58表示螺母。在加压活塞26的杆27的上端部安装Q状的锤安装金属件50的上端 中央部,并从上方利用螺母51固定。在锤安装金属件50的两侧底部垂 直立起地固定着锤安装棒52。多个锤28被制造成为任意厚度,在其中央 开口有用于插通在锤安装棒52上的孔,将这些锤28插通在锤安装棒52 上并堆积在锤安装金属件50上,然后从锤安装棒52的上端部利用螺母53进行固定。在加压活塞26的外周安装有大致U字状截面的导向器安 装金属件55,底部安装有柱状螺栓57的大致U字状截面的锤导向器56 利用螺母58安装在导向器安装金属件55上。根据上述结构,堆积了锤 28的锤安装金属件50可以由锤导向器56引导着下降。在此,如图3所示,把加压活塞26的直径设为D1,把液压缸24的 活塞直径设为D2,把施加给加压活塞26的负荷设为Wl时,液压缸24 的推压力(梯级链条张紧力)W2为W2二Wlx (D22/D12)。因此,在增大D2与Dl之比时,施加给加压活塞26的负荷Wl为 极小的负荷,即可获得较大的张紧力(推压力)W2。并且,通过一直对加压活塞26施加负荷即锤28,而一直赋予固定 的张紧力。并且,如图2所示,具有利用一处的加压活塞对左右的液压 缸进行加压,从而对梯级链条8左右施加固定的张紧力(挤压力)W2的 特征。下面,使用图12、图13说明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装配、调节步骤。 首先,设为张紧装置部20的液压缸24的杆25处于縮回状态(工作 油35未进入的状态)。并且,在向加压装置部21的工作油箱34加入工 作油35时,将手动开闭阀32设为"开"。然后,如图12所示,在加压活 塞26的杆27的上端部安装手柄70,并用螺母51固定。然后,握持手柄 70,并按照利用打气筒向自行车车胎中打气的要领,使加压活塞26的杆 27沿上下方向(UP、 DOWN)往复运动。此时,压力表33的指针指示 的数值如图12所示那样下降。在此,当提起杆27时,工作油箱34内的 工作油35被吸入加压活塞26内。当下压杆27时,加压活塞26内的工 作油35被压入液压缸24。按照上面所述,重复进行使加压活塞26的杆 27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的手动泵作用的作业,不久,工作油35a从配管 管路43返回到工作油箱34内。在确认从配管管路43流出的工作油35a 中没有混入空气后,在将加压活塞26的杆27提起到上方的状态下,将 手动开闭阀32设为"闭"。然后,卸下手柄70,按照图8所示,安装锤安 装金属件50,在锤安装金属件50上堆积锤28。调节锤28的数量,使图 8、图9所示的显示张紧力的压力表33指示的张紧力(挤压力)成为任意的合适值。另外,显示张紧力的压力表33的显示板设为被更换为将液压缸24内的压力换算为张紧力的显示板。并且,通过调节锤28的数量, 可以变更梯级链条8的张紧力。在梯级链条8伸长时,加压活塞26内被 加压的工作油35被压入液压缸24内(加压活塞26下降),所以一直施 加固定的张紧力。另外,在梯级链条8伸长、加压活塞26下降到最下部 时,在带着锤28的状态下将加压活塞26的杆27提起时,工作油35被 从工作油箱34吸入加压活塞26内,在锤28的提起停止时,工作油35 被施加压力,通过液压缸24施加固定的张紧力。上述实施例1是将加压装置部21设置在主框架(构架)1的上部机 械室内的示例,但即使加压装置部21和下部梯级链轮7之间离开距离, 因为油压等的液体在一般情况下,即使施加较大压力,容积也几乎不变, 从加压活塞部到液压缸部的压力是即时传递的,所以在功能上完全没有 问题。并且,在上部机械室也设置有控制盘等,所以通过将进行保养/检 修的装置集中在一处,可以实现保养/检修作业的高效率。实施例2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乘客输送带的简要结构的整体侧视图。该实施例2是将加压装置部21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个房间即保养/检 修室68中的示例。加压装置部21和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张紧装置部20 之间通过配管管路连接着,所以加压装置部21能够根据需要设置在容易 进行保养/检修的部位,加压装置部21也可以不在乘客输送带内,而设置 在建筑物侧的保养/检修室68内。这样,在建筑物侧的保养/检修室68内 设置加压装置部21时,具有检修作业非常轻松的效果。实施例3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 张紧装置部的具体结构的侧视图,图16是将张紧装置部的主要部分分解 表示的侧视图。另外,对与实施例1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 并省略说明。在图中,23c表示设于块体23的螺纹孔,25b表示设于杆25的螺纹部,25c表示设于杆25的滑动轴部,72表示缓冲承受部件,74表示承受 部件,74a表示承受部件74的基部,74b表示承受部件74的导向部,74c 表示承受部件74的导向孔,75表示弹簧,76表示承受部件,76a表示承 受部件76的螺纹孔,77表示锁定螺母,78表示螺栓。在杆25的前端部,与实施例l相同,设置用于在旋入时便于使用扳 手等的倒角25a。在杆25的倒角25a的前端侧设置螺纹部25b,在螺纹 部25b的前端侧设置滑动轴部25c。从承受部件74的基部74a突出筒状 的导向部74b。在承受部件74的中央设有导向孔74c,用于插入杆25的 前端部的滑动轴部25c,并可以引导滑动轴部25c在乘客输送带的长度方 向上滑动。弹簧75的一端固定在承受部件74的基部74a上,弹簧75的 另一端固定在承受部件76上。设为弹簧75具有相对液压缸24的最大按 压力具有余量的耐受力。上述各个部件按照以下所述装配。首先,承受部件74、弹簧75、承 受部件76为一体的缓冲承受部件72,利用螺栓78装配在块体23侧面的 螺纹孔23c中。将锁定螺母77旋入杆25的前端部的螺纹部25b中。然 后,将杆25的前端部的滑动轴部25c插入承受部件74的导向孔74c中, 使杆25旋转,将杆25的前端侧的螺纹部25b旋合在承受部件76的螺纹 孔76a中,然后利用锁定螺母77固定。通过上述装配,液压缸24和块 体23被装配成为一体。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例3的张紧装置部20具有以下特征。在液压缸24的杆25以任意的按压力按压弹簧75时,弹簧75被压 縮为上述任意按压力与弹簧75的反作用力平衡的状态。并且,根据乘客 输送带的乘客的变动,梯级链条8的张力变动,所以张紧装置也在前后 方向微小移动并摇动。因此,通过使弹簧75介于液压缸24的杆25和块 体23之间,可以吸收缓和因摇动时的张力变动形成的冲击,具有可以平 滑地进行梯级的翻转的效果。实施例4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 正常状态的整体结构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调节作业状态的整体结构图。另外,对与实施例1 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在图中,24a表示液压缸24的排气孔,80表示第1流动方向切换阀, 81表示第2流动方向切换阀,83、 84、 85、 86表示配管管路。在止回阀30和液压缸24之间设置第1流动方向切换阀80,止回阀 30和第1流动方向切换阀80之间通过配管管路83连接。液压缸24的排 气孔24a和工作油箱34之间通过配管管路85连接,在其中途设置第2 流动方向切换阀81。第1流动方向切换阀80和第2流动方向切换阀81 之间通过配管管路84连接。第1流动方向切换阀80可以在图17中的e方向和f方向切换流动 方向,在图17中表示切换为在e方向流动的状态。第2流动方向切换阀 81可以在图17中的g方向和h方向切换流动方向,在图17中表示切换 为在g方向流动的状态。在图17所示的状态下,与实施例l相同,从液 压缸24的排气孔24a排出的空气从配管管路86流出。图18表示卸下安装在加压活塞26上的锤28,并更换为手动的手柄 70,再将手动切换阀32切换为"开",将第1流动方向切换阀80的流动 方向切换为f方向,将第2流动方向切换阀81的流动方向切换为h方向。 在如上所述对阀进行切换后的状态下,按照人工利用打气筒向自行车车 胎中打气的要领,使安装在加压活塞26上的手柄70在加压活塞26的杆 27上沿上下方向(UP、 DOWN)往复移动,从液压缸24的排气孔24a 施加压力,工作油35被压入液压缸24内,排气孔24a相反侧的工作油 经由配管管路42、手动切换阀32返回到工作油箱34内。通过上述作业,梯级链条8伸长,在下部梯级链轮7移动到张紧装 置的可动范围的极限时,为了卸下一个梯级9,将梯级链条8截短一个梯 级的量,并使下部梯级链轮7返回到中间倾斜部侧,需要使液压缸24的 杆25返回到最初状态。该情况时,由于是重量物体,所以利用人力使下 部梯级链轮7移动的作业者的负担较大,并且需要很多时间。根据该实施例4,能够通过加压活塞26以较小的力使左右的下部梯 级链轮7均匀地移动到构架末端相反侧,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担,而且能够在远离张紧装置部的位置进行作业,所以具有作业更安全的效果。 并且,该情况时的作业也不需要电源。实施例5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乘客输送带的简要结构的整体侧视 图。另外,对与实施例l相同或相当的部分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在图中,90表示压力检测开关,91表示监视盘。在压力表33附近的配管管路42上连接有压力检测开关90。压力检 测开关90的信号传送给控制盘12,从控制盘12向监视盘91传送基于压 力检测开关卯的信号的信息。在压力检测开关卯表示任意压力范围外 的压力时,该信号被传送给控制盘12,根据该信号利用监视盘91通知警 报,例如在压力异常下降时,进行使乘客输送带停止等的控制。在图19 中,将压力检测开关90连接在显示张紧力的压力表33附近的配管管路 42中,但只要是加压活塞26的推压力能够作用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安装 在配管管路41、配管管路42、或液压缸24部的任意部位。万一,例如由于漏油等某种原因使得工作油对液压缸的压力下降时, 对梯级链条的张力下降,并给乘客输送带的运转带来障碍,但通过设置 压力检测开关90和监视盘91,在发生异常时发出警报,可以停止乘客输 送带的运转,尽快进行保养/检修。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所述,本发明的乘客输送带在梯级链条产生了伸长时,可以利 用梯级链条张紧装置的液压缸使下部梯级链轮移动,吸收梯级链条的松 弛,并且以任意的推压力使梯级链条张紧,可以适用于自动扶梯和自动 人行道等。
权利要求
1.一种乘客输送带,其具有梯级链条张紧装置,当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产生了伸长时,使卷绕有所述梯级链条的下部梯级链轮移动,由此吸收所述梯级链条的松弛,并以任意的张紧力使梯级链条张紧,其特征在于,所述梯级链条张紧装置具有张紧装置部,其具有液压缸,利用所述液压缸的推压力将所述下部梯级链轮推压到使所述梯级链条张紧的一侧;以及加压装置部,其具有被锤施加了载荷的加压活塞,该加压装置部用于利用所述加压活塞的压力并通过工作油,使所述张紧装置部的所述液压缸对所述梯级链条一直赋予任意的张力。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利用设于加压装置部的一个加压活塞,同时推压分别设于左右两侧的下部梯级链轮上 的张紧装置部的多个液压缸,而使梯级链条张紧。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带,其特征在于,通过任意变更 附加给加压装置部的锤的重量,而变更工作油的压力,由此可以变更液 压缸的推压力,而任意变更梯级链条的张力。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加压装置部具 有显示被加压的工作油的压力的压力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客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压力表的显示 将压力换算为张紧装置的张紧力进行显示,从而可以目视观察张紧力。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在张紧装置部 的液压缸的杆前端设置弹簧,利用所述弹簧吸收由于梯级链条的负荷变 动导致的摇动所产生的冲击。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在连接加压装 置部和张紧装置部并使工作油在内部流动的配管路径中,设置使所述工 作油逆向流动的路径和流动方向切换阀,在必要时手动使加压装置部工 作,使所述工作油逆向流动,使液压缸在与平常时相反的方向工作,从 而可向下部梯级链条松弛的方向移动。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加压装置部在 吸收梯级链条的松弛并使梯级链条张紧的期间,利用手动泵的作用使加 压活塞工作。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客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加压装置部在 可以检测被加压的工作油的压力的部位设有压力检测开关,并将所述压 力检测开关的信号传递给控制盘。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乘客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在从压力检测开关检测到任意的压力范围外的信号时,根据该信号从控制盘向监视 盘发送警报。
11.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乘客输送带,其特征在于,加压装置部设 置在乘客输送带的主框架内或者建筑物的保养/检修室内。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乘客输送带,在乘客输送带的梯级链条产生了伸长时,利用液压缸使下部梯级链轮移动,由此吸收梯级链条的松弛,以任意的推压力使梯级链条张紧。乘客输送带具有梯级链条张紧装置,当梯级链条伸长时,使下部梯级链轮移动,由此吸收梯级链条的松弛,并以任意的张紧力使梯级链条张紧,梯级链条张紧装置具有张紧装置部,其具有液压缸,用于利用液压缸的推压力将下部梯级链轮推压到使梯级链条张紧的一侧;以及加压装置部,其具有被锤施加载荷的加压活塞,该加压装置部用于利用所述加压活塞的压力并通过工作油,使所述张紧装置部的所述液压缸对所述梯级链条一直赋予任意的张力。
文档编号B66B23/18GK101258092SQ200680032800
公开日2008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6年9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9月1日
发明者市川文男, 庵下英树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