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组件和用于将电线连接到端子元件的方法

文档序号:8192071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组件和用于将电线连接到端子元件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将电线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端子组件,所述端子组件包括端子元件和被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的至少一根电线。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备电气装置的方法,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电线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的方法,并且还涉及包括根据本发明的端子组件的电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例如连接器、USB电缆等电部件和电气装置中,电线或电缆被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或连接器。用于将电线机械和电连接到用于用户组件中并且通常用于印刷电路板端子的端子元件的一种方式是将电线钎焊到端子元件。但是钎焊技术很难自动化。而且,由于需要保持邻近的钎焊位置彼此分隔所需的间距,因此将不同的电线堆叠到一个端子,例如PCB的连接器受到限制。钎焊连接还可能在连接的机械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特别是当端子组件经受恶劣环境条件时,例如在例如USB充电器电缆等的用户装置中,存在问题。用于端子组件的可靠的连接类型是压接连接器。压接连接器通常设置有相应的尖锐的齿,所述尖锐的齿用作穿入连接器,用于接触例如柔性的平直电缆或柔性的印刷电路板等电导体。然而,压接连接器必须特别地设计有在用于机械地将电线固定到连接器的压接工艺过程中塑性变形的尖锐的齿或其他特定的突出部。而且,在压接连接器中实现电连接可能比较麻烦。这使得很难将压接连接器自 动化,并且所述连接器的该特定设计提高了其成本。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面所述,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端子组件和用于将电线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的改进的方法,其便宜并且简单,易于自动化,并且同时,提供稳定和可靠的连接。该开头提到的方法通过包括以下步骤解决了上述问题:将电线的连接部基本上平行于接触开口的入口表面布置;和通过将结合部分的侧向截面塑性变形,使所述接触部的结合部分与接触开口接触。在本发明意义上的端子元件指形成电线的将被接触的部分的部件。端子元件的优选示例为电线可被接触的端子触头、印刷电路板、导电箔和类似的装置。端子元件在本发明意义上可因此是可与电线连接的任何装置。使连接部的结合部分与接触开口接触的方法步骤优选通过挤压步骤实现,即通过将电线挤压到接触开口中。但是,根据所要求保护的发明,可使用适用于实现塑性变形的任何变形步骤。如开头提到的端子组件解决了上面提到的问题,因为该端子组件包括具有至少一个接触开口的端子元件,和至少一根电线,所述电线被机械和电连接到所述接触开口,其中,电线的位于所述接触开口外部的连接部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接触开口的入口表面延伸,并且其中,所述连接部的结合部分被塑性变形到所述接触开口中,并且由此被非正连接到所述接触开口。通过将电线与接触开口平行布置,然后将电线的一部分,即结合部分与接触开口连接,例如通过将结合部分挤压到接触开口中,可在电线和端子元件之间,即电线的结合部分和端子元件的接触开口之间提供机械和电安全连接。该提供安全连接的方式易于自动化,并且很好控制。结合部分的塑性变形提供与接触开口的可靠的非正连接。由于电线的结合部分被塑性变形,因此对于该连接不需要端子元件的特定设计。因此,由于不需要特定的连接元件,因此可以低成本提供简单的端子元件。最后,由于间距仅受可在端子元件中形成的邻近的接触开口的距离限制,因此可能在小间距下将多根电线堆叠在一个端子元件上。根据本发明的该技术方案可以多种方式分别与本发明的下面的有利实施例结合,并且可被进一步改进。在端子组件的第一实施例中,接触开口可沿电线的方向是细长的。在用于将电线机械并且电连接到端子元件的方法中,在接触之前,电线的连接部可基本上平行于接触开口的入口表面布置,并且也平行于接触开口的纵向布置。当接触时,连接部分的结合部分,即连接部的与细长接触开口对准的部分被增大。由此结合部分和接触开口之间的接触面积可被增大。这改进了电线和端子元件之间的非正连接。为了进一步改进电线和端子元件之间的连接,在端子组件的又一个实施例中,接触开口可被设置有至少一个底切部。该底切部可设计为增宽接触开口的突出到接触开口中的至少一个突出部和/或形成定位凹槽(dent)的至少一个腔。在提供具有底切部的端子元件的接触开口时,端子组件的结合部分可塑性变形为与底切部形成形状配合连接。这进一步改进了电线和端子元件之间的机械和电连接。底切部可沿平行于接触开口的入口表面的方向布置。由此可形成防止结合部分相对于接触开口在入口表面的平面中位移的正向结合(positive joint)。替代地和/或另外,底切部可在垂直于入口表面的方向将结合部分固定到接触开口中,防止结合部分移出接触开口。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细长接触开口可设计为具有基本上矩形表面入口的通道或凹槽。通道或凹槽可容易地与电线的结合部分对准。而且,该通道可容易地设计有底切部,例如具有从通道的侧壁延伸到该通道中的突出部的通道,或具有沿截面上加宽该通道的凹口(indentations)的凹槽(groove)。沿垂直于表面入口方向形成的底切部可通过例如将通道沿从入口开口到底部的方向增宽通道来形成,例如以燕尾形状形成。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接触开口可形成为从端子元件一侧上的入口表面延伸到在端子元件的另一侧上的出口表面的通孔。例如,细长接触开口可因而以槽的形式形成。该孔或通孔可容易地制造,例如通过冲压,因为其不需要注意开口的深度。
而且,通孔可通过另外的形状配合或正向结合改进非正或力配合连接,因为结合部分,其由在接触时变形的可延展材料制成,可塑性变形,以使结合部分延伸通过该通孔,并且在端子元件两侧上形成为覆盖入口表面和出口表面的止动部。该止动部可布置在邻近入口表面的表面开口的外部,并且可设计成使其至少部分延伸在入口表面上方。由此,止动部可沿垂直于入口表面和出口表面的方向与端子元件的围绕接触开口的部分邻接。这在接触过程中,在接触开口外部的结合部分随着覆盖入口表面而变形时可容易地实现。止动部可例如通过增宽结合部分的保留在接触开口外部的部分来形成。增宽可例如通过使铆钉头的形式的结合部分变平、形成在入口 /出口表面圆周上延伸的喇叭状物(flaring)、凸缘或鼓包来进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结合部分中的电线的体积大于接触开口的体积。当接触时,例如将结合部分挤压到接触开口中时,结合部分基本上充满接触开口。由此,力配合连接的接触区域随着结合部分的与接触开口平行的整个部分可塑性变形到接触开口中而最大化。在用于接触的方法的又一个实施例中,结合部分可被沿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接触开口的入口表面延伸的插入方向挤压到所述接触开口中。由此,在接触开口的区域中施加到端子元件的应力可被减小,并且在接触过程中施加的应变的大部分可被转变为电线的可延展结合部分的塑性变形。对于具有孔或通孔的实施例,可使用变形工具或装置,如具有第一变形元件的工具等,例如沿插入方向将结合部分挤压到接触开口中的冲模,和第二变形元件,例如布置在通孔的出口处的又一个冲模或砧。由此,结合部分可通过将其沿插入方向挤压到接触开口中塑性变形,充满接触开口,并且将结合部分的隆出出口开口外的部分和结合部分的保留在接触开口的入口外部的部分变平或增宽为覆盖入口和出口表面的止动部。以该方式,可在通孔的入口和出口处提供形状配合。被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的电线可以是实心电线、绞合电线或电磁线。只要结合部分的体积大于接触开口的体积,可使用任意电线。因此,甚至可使用具有所需体积的平直电线。仅排除横截面直径太小的平直电线,即不能提供足够多的材料来进行塑性变形从而将电线固定到接触开口中的平直电线。在又一个实施例中,当使用电磁线或具有围绕电线的引线或导体的绝缘包覆层的电线时,电线的绝缘包覆层可在将结合部分与接触开口接触过程中在所述结合部分中被移除。绝缘包覆层的移除可例如通过设计使得绝缘包覆层在塑性变形时被从引线刮除的入口开口来实现。该刮除例如在电线的引线或导体的在结合部分中的宽度小于入口表面的宽度时自动实现。上面所述的端子组件 可用于本发明的形成电气装置的方法中,并且可以是电气装置的部件,例如为USB电缆。本发明的上述方法可以是用于制备根据本发明的电气装置的方法的一部分。例如,所述用于制备电气装置的方法可包括首先形成本发明的端子组件的方法。之后,至少一个端子组件可或可被放入或可被布置在装置的壳体。可任选地,端子组件的电线可以是绞合的、成束的、箔状的和/或编织的。


下面将参照附图、借助于参照示例性实施例的示例方式来描述本发明。所述实施例的各种特征可组合或独立于彼此省略,如上面已经描述的,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处于预装配状态的端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图2是处于装配状态的图1的端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图3是图2的截面A的示意性透视图,其示出了截面线A’-A’处的截面图;图4A和4B是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处于预装配状态(图4A)和装配状态(4B)的端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图5A和5B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处于预装配状态(图5A)和装配状态(5B)中的端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图6A和6B是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处于预装配状态(图6A)和装配状态(6B)中的端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图7A和7B是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处于预装配状态(图7A)和装配状态(7B)中的端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图8是沿对应于图2的截面线A’ -A’的截面线截取的端子组件的第六实施例的阀的示意性平面视图;图9是处于预装配状态的第七实施例中的端子组件;和图1OA和IOB是处于装配状态的图9的端子组件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在图1OB中,该端子组件的一部分被切除,用于示出对应于图2的截面A’-A’的端子组件的侧截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描述端子组件I和用于将电线2电和机械连接到所述端子组件I的端子元件3的方法的优选实施例。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端子元件3具有大体板状的结构,其具有连接部件4和线附接或接触部5。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的端子元件指通常被称为端子连接器3的物体。在下面的实施例中,端子元件3将被称为端子3。该实施例的端子3具有T形板的形状,其中,根据图1的实施例,矩形形状的接触部5进入连接部件4的中部中,以使接触部5形成基部,并且连接部件4形成T形端子板3的横杆(cross bar)。

连接部件4设置有两个附接孔6。附接孔6被设计为通孔,用于插入作为将端子3紧固到电设备(未示出)的紧固装置的螺栓或螺钉。图1中所示实施例的端子3由导电材料制成,以当电线2被与端子3的接触部5结合时,使得连接部件4被电连接到电线2。在接触部5中,设置接触开口 7。该接触开口 7沿端子3的纵向L是细长的。电线2大体上与端子3的纵向对准,沿该纵向L,接触开口 7也是细长的。为了将电线2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3,至少电线2的连接部8平行于接触开口 7的入口表面9对准,所述入口表面9布置在端子3的上侧10。而且,电线2的连接部8,即电线2的纵轴I与端子3的纵向L和细长接触开口 7对准。在图1到3的第一实施例中,接触开口 7被设计为通孔7’,该通孔7’从接触部5的上侧10处的入口表面8延伸达在接触部5的下侧12处的出口表面11。由于接触开口 7的细长形状,通孔7’设计为沿纵向L延伸的槽7’’。槽7’’的侧向侧部13设置有底切部
14。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底切部14形成为腔15,该腔15形成凹陷部,其中,沿接触开口 7和端子3的宽度方向W截取的宽度w被加宽。替代地,底切部14可设计为从槽7’’的侧向侧部13延伸到接触开口 7中的突出部(未示出),由此减小槽7’ ’在底切部14的位置处的宽度W。图1的实施例的电线2包括实心导体或引线16,其在外部覆盖有绝缘包覆层17,该绝缘包覆层17将导体16与外部绝缘。电线2的连接部8设置在电线2的一端处。在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在连接部8中,电线2的绝缘包覆层17被移除,以使裸导体16被露出,并且可机械并且电连接到接触开口 7,如在下面以示例方式参照根据图1到3的端子组件的第一实施例1描述的。
连接部8的结合部分18与接触开口 7接触来将电线2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3。在接触步骤过程中,结合部分18通过将其沿插入或挤压方向(press direction) I挤压在接触开口 7中来塑性变形,该插入或挤压方向I基本上垂直于接触部5的入口表面9和上侧10,并且垂直于对准的电线2的纵轴I。通过沿插入方向I挤压,结合部分18通过入口表面9进入接触开口 7中。由此,结合部分18的侧向截面19由于入口表面9的接触开口 7的宽度w小于导体16的直径d的宽度w而塑性变形。由于导体16由有延展性的材料形成,因此结合部分18通过将结合部分18与接触开口 7接触而被压力装配到接触开口 7中。为了确保电线2和接触开口 7直径的非正连接(non-positive connection),结合部分18中的引线16必须设置有足够的材料来允许塑性变形,从而由于电线2的塑性变形实现非正连接。处于装配状态中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组件I示出在图2和3中。如图2中可见,结合部18,其为电线2的连接部8的与接触开口 17对准并且塑性变形形成电线2和端子3之间的连接的部分,基本上填满整个槽7’’,该槽7’’形成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口 7。通过填满整个接触开口 7,变形的结合部分18和接触开口 7之间的接触区域最大化,由此最大化电线2和接触开口 7之间的压力装配连接。塑性变形所述结合部分18的接触步骤,在所述实施例中,即将导体16挤压到接触开口 7中来形成结合部分18的步骤,可例如通过使用变形或挤压工具(未示出)进行。挤压工具可包括具有基本平直表面的变形单元(未示出),该基本平直表面沿插入方向I使连接部8压靠端子3的具有接触开口 7的接触部分7。电线2的与接触开口 7对准的结合部分18变形,以使可延展引线16被挤压到接触开口 7中,并且通过整个接触开口 7从其入口表面8到其出口表面11。在结合部分18鼓出出口表面11之后,相反变形单元(未示出)逆着插入方向I从接触部分5的下侧12压靠结合部分18的鼓出出口表面11的部分。通过从上侧11和从下侧压紧结合部分18,将结合部分18的侧向截面19变形,由此使结合部分18与接触开口 7接触。在接触步骤之后,结合部分18的位于接触开口 7中的部分18a形成电线2与端子3的非正连接,这确保端子组件I的机械和电装配。由于结合部分18的体积大于接触开口 7的体积,因此,结合部分18的一部分在上侧10处保留在接触开口 7的外部,该部分不进入接触开口 7中。结合部分18的鼓出出口表面11的另一部分也在下侧位于接触开口 7的外部。由于变形单元(未示出)的平直表面,因此沿插入方向I从上侧10挤压结合部分18时,上侧10处的部分形成止动部20,其密封和覆盖接触开口 7的入口表面9。上侧10上的止动部20具有平直板的形状,并且沿宽度方向W和逆着宽度方向W延伸在槽7’的侧向侧部13上方,由此形成结合部分18的形状配合连接,将电线沿插入方向I固定在接触开口 7中。类似的止动部20a形成在接触部5的下侧12处。该止动部20a以与止动部20覆盖上侧10的入口表面9类似的方式覆盖出口表面11。因而,止动部20a以形状配合方式逆着与插入方向I相反的方向将结合部分18固定在接触开口 7中。
上侧10处的止动部20和下侧12处的止动部20a之间的唯一不同是下部止动部20a没有基本平面形状,而是形成有两个凸出部分21和21’。每一个凸出部分21,21’中的一个在接触开口 7的出口表面11处延伸在侧向侧部13中的一个上方。两个凸出部分21,21’大约在出口表面11的中部相遇,以使下侧12处的止动部20a设置有中部凹槽22。通过使止动部20a形成有两个凸出部分20,20’和中间通道或凹槽22,可形成安全的形状配合,即使结合部分18的最小量的材料鼓出出口表面11,因为在通道22中需要较少的材料,并且几乎所有鼓出材料可沿着并且逆着宽度方向W变形和挤压来形成两个凸出部分21和21,。如图2中可见,连接部分18的没有与接触开口 7对准并且因此不形成结合部分18的其余部分被压靠端子3的接触部5的上侧10,形成位于结合部分18和在连接部外部的其余电线2之间的过渡部分23。由于过渡部分23没有被挤压到接触开口 7中,因此过渡部分23变平,但是保持比结合部分18的止动部20更高。下面说明端子组件I的其他实施例。对于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元件相似或相同结构/功能的元件,使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下面,仅描述端子组件I的其他实施例相对于图1到3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之间的不同。端子组件I的第二实施例示出在图4A和4B中。图4A示出处于预装配状态的包括电线2和端子元件3的端子组件I。在图4B中可看到装配状态,其中电线2被与端子元件3的接触部分5接触。第二实施例的端子组件I大体上对应于图1到3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组件
1唯一的不同为第二实施例的连接部5在背离连接部4的自由端24处设置有压接套管(barrel)25。压接套管25在图4A中所示的预装配状态中被设计为一对压接件26,所述压接件26被布置在具有基本上U形截面的部分中。两个压接件26形成凹部27,当装配端子组件I时,具有绝缘包覆层17的电线2可被引入其中。在电线2插入凹部27中之后,压接件26被弯曲,其中它们的自由端朝向彼此将电线2环绕并且固定在凹部27中。通过将端子3设置有压接套筒25,可在电线2和端子元件3之间形成另外的结合部。如果有人在电线2处拉动,则所述另外的结合部将承受大部分载荷,由此减小结合部分18和开口 7之间的连接处的张力。图5A和5B示出具有电线或电缆2和端子元件3的端子组件I的第三实施例。图5A示出了处于预装配状态的第三实施例的端子组件I。图5B示出了处于装配状态的第三实施例的端子组件I,其中电线2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3。第三实施例的端子元件3与I到3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元件3相似。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组件I不同,第三实施例的端子组件I包括电磁线2’。电磁线2’为线导体16,通常由铜或铝构成,覆盖有薄绝缘包覆层17。电磁线2’的该薄绝缘包覆层17覆盖整个引线16,以使得在图5A中的预装配状态中,连接部8也设置有绝缘包覆层17,与第一实施例的电线2不同。根据图5A和5B的第三实施例,电磁线2’的绝缘包覆层17在将结合部分18与接触开口 7接触的步骤过程中在接触部分18中被移除。由于电磁线2’的直径大于形成端子3的接触开口 7的槽7’的宽度《,因此在将所示结合部分18与端子3接触时,在结合部分18的侧向截面19塑性变形时,绝缘包覆层17在结合部分18中从引线16被移除。如图5B中可看到的,仅在电磁线2’的比槽7’的宽度w更宽的那些部分中,绝缘包覆层17被刮掉, 并且由此移除,允许引线16和端子3之间的电连接。在电磁线2’的与接触开口 7对准并且没有延伸超过槽7’的侧向侧部13的那些部分处,绝缘包覆层17保持在位,因为在这些部分中,在入口 9的边缘28处,绝缘包覆层17没有被刮掉。因此,结合部分18在止动部20和20a处仍被隔离,止动部20和20a在端子3的上侧10和下侧12处露出。最后,可从图5B中看到,在填满接触开口 7时,结合部分18也填满设置在槽7’ ’的那些外侧侧部13处的腔15。由此,在结合部分18和接触开口 7的底切部14之间设置进一步的形状配合,其确保结合部分18防止结合部分18沿着和逆着纵向L在接触开口 7中过渡(transition)。示出在图6A (预装配状态)和图6B (装配状态)中的端子组件I的第四实施例包括端子元件3,其大体上与第一和第三实施例的端子元件3相同。端子组件I的电线2为实心电线2,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电线2。但是,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第四实施例中的电线2的绝缘包覆层17延伸到连接部8上,并且大体上覆盖整个引线16。与绝缘位移式连接器相似,在将所述连接部分18与端子3的接触部5的接触开口7连接时,图6A和6B的第四实施例的端子3将电线2的结合部分18中的绝缘包覆层17移除。在接触部5的上侧10处围绕入口表面9的边缘28在沿插入方向I使电线2压靠端子3时,用作刀片,其将结合部18中的绝缘包覆层17移除,以使仅结合部分18的引入16被挤压到接触开口 7中。在具有电线2的实施例中,其中电线2在连接部分8中设置有绝缘包覆层17,具有设置有底切部14例如图5A中所示的腔15的接触开口的端子元件3具有另外的好处,即将绝缘层保持在端子3的上侧10处,意味着切掉的绝缘层在下侧12处。这避免变形或挤压工具中由于切掉的绝缘层释放到工具中而造成的污染。而且,在结合部分18和接触开口 7之间形成接触的情况下,电线2的绝缘层保留在端子元件3的两侧10和12上,甚至在结合部分18中。图7A和7B示出了端子组件I的第五实施例,其中,预装配状态示出在图7A中,并且图7B图示装配状态。第五实施例的端子元件3大体上与第一实施例的端子元件3相似。而且,第五实施例的电线2’ ’大体上对应于第一实施例的电线2,其中,绝缘包覆层17在连接部分8中被移除,以使裸引线16露出在外部。与第一实施例的电线2不同,第五实施例的电线2’’为绞合电线,其包括一束构成导体的细电线。图8是沿宽度方向w在与图2的截面线A’ -A’对应的位置处穿过装配状态中的端子组件I的接触开口 7的示意性的横截面。如图8中可见,端子3的接触部5中的接触开口 7与前面的实施例的接触开口 7不同之处在于其没有设计为通孔7’。而是,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的接触开口 7设计为接触凹槽或接触通道7’ ’ ’,其可能仅通过露出在接触部分5的上侧10处的入口表面9进入。入口表面9的形状可类似于前面实施例中的入口 9的形状,并且可设计为细长状的。
从入口表面9开始,接触通道7’ ’ ’的从一个侧向侧部13到另一个侧向侧部13的宽度w增大直到通道7’’’的底部29。S卩,通道7’’’大体上具有楔形形状,如图8中可见。接触通道7’’’的侧向侧部13关于由插入方向I和纵向L限定的平面倾斜。当使用电线2的结合部分18填满接触通道7’ ’ ’时,由倾斜的侧壁13形成的底切部14与结合部分18形成形状配合连接,固定所述结合部分18的设置在接触通道7’ ’ ’中的部分,防止逆着插入方向I移出通道7’’’。而且,接触部5的上侧10上的覆盖入口表面9的止动部20形成有弯曲表面,该弯曲表面在剖视图中具有铆钉头形状,而不是如图1的实施例中的平直板状。最后,在图9,IOA和IOB中,其示出了端子组件的第七实施例。第七实施例的电线2通常与用于图1到3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电线2相同,即具有绝缘包覆层17的实心电线17,该绝缘包覆层17在导体16被露出外部的连接部8中被移除。第七实施例中的端子元件3为印刷电路板30,该印刷电路板已经在其接触侧31上布置有一连串间隔开的接触开口 7。如可看到的,例如在图1OB中,PCB30的接触开口 7设计为接触通道7’’’。但是,与第六实施例的接触通道7’’’不同,第七实施例的接触通道7从表面入口 9到底部28具有恒定宽度。
当将电线2的连接部分8与PCB30的接触开口 7接触时,结合部分18被挤压到接触开口 7中,与接触开口 7形成压力配合连接。结合部分18填满整个通道7,并且结合部分18的保留在开口 7外部的过多部分变平为止动部20,其形状大体上对应于设置在第一实施例图1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上侧10处的止动部20。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将电线(2)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3)的方法,包括:将电线(2)的连接部(8)基本上平行于所述端子元件(3)的接触开口( 7)的入口表面(9)布置;和通过塑性变形所述结合部分(18)的侧向截面(19)以使所述连接部(8)的结合部分(18)与所述接触开口(7)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开口(7)为细长的,其中,所述电线(2)的连接部分(18)被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接触开口(7)的纵向(L)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触过程中,所述结合部分(18)基本上填满所述接触开口(7)。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接触过程中,在所述接触开口(7)外部的所述结合部分(18)覆盖所述入口表面(9)。
5.根据权利要求1到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分(18)沿基本上垂直于所述接触开 口(7)的入口表面(9)延伸的插入方向(I)被挤压到所述接触开口(7)中。
6.根据权利要求1到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结合部分(18)与所述接触开口(7)接触过程中,所述电线(2)的绝缘包覆层层(17)在所述结合部分(18)中被移除。
7.一种端子组件(1),包括端子元件(3),所述端子元件(3)具有至少一个接触开口(7);和至少一根电线(2),所述电线(2)被机械和电连接到所述接触开口(7),其中,电线(2)的位于所述接触开口( 7)外部的连接部(8)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接触开口( 7)的入口表面(7)延伸,并且其中,所述连接部(8)的结合部分(18)被塑性变形到所述接触开口(7)中,并且由此被非正连接到所述接触开口(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开口(7)沿所述电线(2)的方向是细长的。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端子组件(I),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开口(7)设置有至少一个底切部(14)。
10.根据权利要求7到9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组件(I),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开口(7)由通孔(7’)形成,该通孔从所述端子元件(3 )的一侧(10 )上的入口表面(9 )延伸到所述端子元件(3)的另一侧(12)上的出口表面(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端子组件(I),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分(18)延伸过所述通孔(7’),并且设置有在上侧(10)处覆盖入口表面(9)的止动部(20),和在所述端子元件(3)的下侧(12)上覆盖所述出口表面(11)的又一个止动部(20a)。
12.根据权利要求7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组件(1),其特征在于,电线(2)是实心电线(2)、电磁线(2’ )或绞合电线(2’ ’)。
13.根据权利要求7到12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组件(1),其特征在于,电线(2)的在结合部分(18)中的体积大于所述接触开口(7)的体积。
14.一种用于形成电气装置的方法,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将电线(2)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3)的方法。
15.一种电气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7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组件(I)。
全文摘要
端子组件和用于将电线连接到端子元件的方法。本发明涉及用于将电线(2)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3)的方法以及涉及包括端子组件(3)和机械和电连接到端子元件(3)的至少一根电线(2)的端子组件(1)。为了改进该方法和端子组件,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电线(2)的连接部(8)基本上平行于接触开口(7)的入口表面(9)布置;和通过塑性变形结合部分(18)的侧向截面(19),使所述连接部(8)的结合部分(18)与所述接触开口(7)接触。本发明的端子组件(1)包括端子元件(3),和至少一根电线(2),所述端子元件(3)具有至少一个接触开口(7),所述电线(2)被机械和电连接到所述接触开口(7),其中,电线(2)的位于所述接触开口(7)外部的连接部(8)基本上平行于所述接触开口(7)的入口表面(9)延伸,并且其中,所述连接部(8)的结合部分(18)被塑性变形到所述接触开口(7)中,并且由此被非正连接到所述接触开口(7)。
文档编号H05K3/32GK103222131SQ201180056343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24日
发明者J.范蒂尔伯格, F.谢弗哈尔斯 申请人:泰科电子荷兰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