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文档序号:8094601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靠地依次输送多个载带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带引导面(12b),其引导载带(200);先行带接触部(34b),其与沿着带引导面(12b)而在带输送方向A上移动中的先行载带(200)接触并能够跃上其上表面(200a);以及后续带制动部(32a),其在先行带接触部(34b)的带输送方向A上游侧,以空开载带(200)能够通过的间隔而与带引导面(12b)对置的状态待机,当先行带接触部(34b)跃上先行载带(200)时朝向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下降。后续带制动部(32a)与重叠在先行带接触部(34b)所跃上的先行载带(200)上的后续载带(200’)的前端(210’)接触而使该后续载带(200’)待机。
【专利说明】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向部件安装装置的转移头的吸嘴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一直以来,为了向部件安装装置的转移头的吸嘴供给部件而使用载带。载带具备沿着载带的长度方向并排形成有容纳部件的凹部状或者压纹状的多个容纳部的基底带和以覆盖容纳有部件的状态下的多个容纳部的方式粘贴在基底带上的盖带。为了使部件安装装置的转移头的吸嘴能够吸附载带的部件容纳部内的部件,将盖带从基底带剥离。
[0003]关于盖带从基底带的剥离,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通过利用具备刀尖的刀片来执行的方式。具体而言,在沿带长度方向(带输送方向)输送的载带的带路径上配置有刀片。通过使刀片的刀尖沿带长度方向从移动中的载带的前端侧进入基底带与盖带之间,将盖带从基底带剥离。需要说明的是,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被构成为,将盖带的带宽度方向的一侧的部分从基底带剥离。
[0004]而且,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情况下,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被构成为将多个载带依次沿带输送方向自动输送。具体而言,以接下来后续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前端紧随先行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后端的方式依次输送多个载带。
[0005]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被构成为,在其输送开始时机之前,使后续载带在重叠在沿带输送方向输送的先行载带上的状态下待机。
[0006]具体而言,先行载带沿着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在带输送方向上被输送,并且被配置在其上方的衬垫向带引导部施力。即,先行载带以挤进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与衬垫之间的方式沿带输送方向输送。
[0007]另一方面,后续载带被重叠在沿带输送方向输送的先行载带上,并且通过其带输送方向的前端与衬垫接触而待机。
[0008]当先行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后端通过后续载带的前端时(即带的重叠解除时),后续载带进入因先行载带的后端的介入而产生的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与衬垫之间的间隙。通过这种方式,接着先行载带,后续载带沿带输送方向被输送。
[0009]【在先技术文献】
[0010]【专利文献】
[001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111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2]【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3]但是,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部件供给装置的情况下,当在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与衬垫之间不存在载带时,可能造成厚度薄的载带不能挤进它们之间。或者,在先行载带相对较薄而后续载带相对较厚的情况下,可能造成厚度厚的后续载带不能进入因厚度薄的先行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后端的介入而产生的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与衬垫之间的狭窄间隙。作为其结果,可能造成不能可靠地依次输送多个载带。
[0014]由此,本发明的课题为,不受载带的厚度的影响而可靠地依次输送多个载带。
[0015]【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沿着作为带长度方向的带输送方向依次输送容纳部件的多个载带,并且使后续载带以重叠在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上的状态进行待机,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
[0017]带引导部,其具备与载带的下表面对置而引导该载带以使载带沿着带路径移动的带引导面;
[0018]先行带接触部,其与沿着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而在带输送方向上移动中的先行载带接触并能够跃上该先行载带的上表面;及
[0019]后续带制动部,其被构成为,在相对于先行带接触部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空出载带能够通过的间隔而与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对置的状态待机,当先行带接触部跃上先行载带时从待机位置朝向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下降,当先行带接触部从先行载带下来时从先行载带朝向待机位置上升,
[0020]后续带制动部与重叠在先行带接触部所跃上的先行载带上的后续载带的前端接触而使该后续载带待机。
[0021]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22]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
[0023]限动部,其能够摆动,在相对于其摆动中心线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具备自由端,并且在带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自由端侧具备后续带制动部;及
[0024]锁定部,其能够移动,具备先行带接触部,并且具备通过至少从上方接触限动部的带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自由端侧而将限动部的后续带制动部锁定在待机位置的限动接触部,
[0025]该锁定部通过锁定部的先行带接触部跃上沿带输送方向移动中的先行载带的上表面而移动,由此锁定部的限动接触部从限动部离开而解除该限动部的后续带制动部的锁定,在该解除了锁定的限动部的后续带制动部与先行载带的上表面接触之前,该限动部摆动。
[0026]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提供第二方式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27]限动部被构成为,当锁定部的限动接触部从限动部离开时,其后续带制动部通过自重而向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下降。
[0028]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提供第二或第三方式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29]锁定部能够摆动并且具有两个自由端,
[0030]限动接触部设置在一方自由端侧,
[0031]先行带接触部设置在另一方自由端侧。
[0032]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提供第四方式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33]限动部的摆动中心线与锁定部的摆动中心线一致。
[0034]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提供第一方式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35]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杆部,所述杆部能够摆动,在相对于其摆动中心线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具备自由端,在带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自由端侧具备后续带制动部,并且在带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自由端侧具备先行带接触部。
[0036]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提供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37]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具备先行带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从上方进入的凹部,
[0038]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被构成为,先行带接触部从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的凹部内跃上沿着带引导面而在带输送方向上移动的先行载带的上表面。
[0039]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提供第七方式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40]载带具备从下表面突出的压纹部,
[0041]带引导部的凹部为载带的压纹部能够移动的沿带输送方向延伸的槽。
[0042]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式,提供第一至第八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43]先行带接触部由以沿带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自由旋转的辊构成。
[0044]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第一至第九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45]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对后续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前端与后续带制动部接触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后续带检测部,
[0046]后续带检测部具有:
[0047]探测器部,其能够摆动,并在相对于其摆动中心线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具备自由端,所述探测器部具备设置在带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自由端侧并且被构成为与后续带制动部相比先与在先行载带上沿带输送方向移动的后续载带的前端接触的后续带接触部、和设置在带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自由端侧的检测对象部;及
[0048]传感器,其检测探测器部的检测对象部的移动。
[0049]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提供第十方式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0050]后续带检测部的探测器部被构成为,从其摆动中心线至其检测对象部为止的距离比从其摆动中心线至其后续带接触部为止的距离大。
[0051]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提供部件供给方法,其沿着作为带长度方向的带输送方向依次输送容纳部件的多个载带,并且使后续载带以重叠在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上的状态进行待机,其中,
[0052]所述部件供给方法准备如下的构件,即,
[0053]带引导部,其具备与载带的下表面对置而引导该载带以使载带沿着带路径移动的带引导面;
[0054]先行带接触部,其与沿着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而在带输送方向上移动中的先行载带接触并能够跃上该先行载带的上表面;及
[0055]后续带制动部,其被构成为,在相对于先行带接触部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空出载带能够通过的间隔而与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对置的状态待机,当先行带接触部跃上先行载带时从待机位置朝向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下降,当先行带接触部从先行载带下来时从先行载带朝向待机位置上升,
[0056]通过在带输送方向上沿着带引导面输送先行载带,使先行带接触部跃上先行载带的上表面,由此使后续带制动部朝向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下降,
[0057]沿着先行带接触部所跃上的先行载带的上表面在带输送方向上输送后续载带,使后续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前端与先行载带上的后续带制动部接触。
[0058]【发明效果】
[0059]根据本发明,能够不受载带厚度影响地可靠地依次输送多个载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60]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简略结构图。
[0061]图2为从带厚度方向观察载带的图。
[0062]图3为表示重叠在先行载带上的后续载带进行待机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63]图4A为表示先行载带被投入前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64]图4B为表示先行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前端即将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的限动部的后续带制动部的下方之前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65]图4C为表示先行载带刚刚接触后续带制动机构的锁定部的先行带接触部后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66]图4D为表示重叠在先行载带上的后续载带即将待机时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67]图4E为表示先行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后端刚刚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的限动部的后续带制动部的下方后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68]图4F为表示先行载带刚刚从后续带制动机构的锁定部的先行带接触部分离后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69]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部分放大图。
[0070]图6A为表示先行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前端即将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的杆部的后续带制动部的下方时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71]图6B为表示重叠在先行载带上的后续载带即将待机时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72]图6C为表示后续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前端与后续带制动机构的杆部的后续带制动部接触的状态下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73]图6D为表示先行载带刚刚从后续带制动机构的杆部的先行带接触部分离后的后续带待机位置周边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分放大图。
[0074]图7A为先行带接触部与先行载带接触前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后续带制动机构的简略图。
[0075]图7B为先行带接触部与先行载带接触的状态下的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后续带制动机构的简略图。
[0076]图8为又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后续带制动机构以及带引导面的简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77]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78](实施方式I)
[0079]图1简略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结构。
[0080]本实施方式I的部件供给装置10被构成为向部件安装装置的转移头100的吸嘴102供给部件。具体而言,部件供给装置10使用在图2所示的多个部件容纳部202收纳有部件的载带200而将该部件向转移头100的吸嘴102供给。
[0081]图2示出了载带200的前端侧部分(带移动时成为前侧的端侧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所示的直角坐标系u-v-w中,u轴方向与带宽度方向对应,V轴方向与带长度方向对应,w轴方向与带厚度方向对应。
[0082]如图2所示,载带200具有:基底带204,其沿带长度方向(V轴方向)并排形成有对向部件安装装置的转移头100的吸嘴102供给的部件进行容纳的多个部件容纳部202 ;盖带206,其以覆盖部件容纳部202的方式将带宽度方向(u轴方向)的两端侧贴附在基底带204上。而且,载带200具有在其基底带204沿带长度方向并排形成并沿带厚度方向(w轴方向)贯通的多个输送孔208。
[0083]如图2所示,盖带206通过粘接剂等贴附在除形成有输送孔208的部分以外的基底带204的主面204a的部分。具体而言,盖带206的除带宽度方向(u轴方向)的中央部分(覆盖部件容纳部202的部分)以外的两端侧部分206a、206b贴附在基底带204的主面204a。
[0084]返回图1,部件供给装置10具有主体部12、形成在主体部12内的带路径P、用于沿着带路径P将载带200在带长度方向上输送的多个链轮14?18、用于从基底带204剥离盖带206的刀片20。
[0085]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的带路径P的始端(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端),设置有用于将载带200投入主体部12内的带投入口 12a。需要说明的是,载带200以贴附有盖带206 —侧即基底带204的主面204a朝向上方的状态沿带长度方向投入带投入口 12a。
[0086]而且,部件供给装置10具备配置在带路径P的上方的部件供给口 12f,以使部件安装装置的转移头100的吸嘴102能够从上方吸附通过刀片20而将盖带206剥离了的状态下的载带200的部件容纳部202内的部件。即,部件供给口 12f设置在转移头100的吸嘴102吸附部件的位置即部件供给位置Ql。
[0087]为了沿着带路径P在带长度方向即带输送方向A上输送载带200,在带路径P上设置有多个链轮14?18。多个链轮14?18通过以其齿14a?18a与载带200的输送孔208卡合的状态旋转,将载带200沿着带路径P在带输送方向A上向部件供给口 12f (部件供给位置Ql)输送。
[0088]刀片20在相对于部件供给位置Ql靠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盖带剥离位置Q2从基底带204部分地剥离盖带206,以使转移头100的吸嘴102能够在部件供给位置Ql吸附部件。
[0089]具体而言,位于盖带剥离位置Q2的刀片20的刀尖从沿带输送方向A被链轮16输送来的载带200的前端210侧相对地进入基底带204与盖带206之间。当以刀片20的刀尖进入基底带204与盖带206之间的状态将载带200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时,盖带206从基底带204部分地剥离。通过刀片20,例如相对于输送孔208位于较远侧的盖带206的一侧部分206a以部件容纳部202露出的方式从基底带204剥离。通过由刀片20将盖带206部分地剥离,由此部件安装装置的转移头100的吸嘴102能够在相对于盖带剥离位置Q2而位于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部件供给位置Ql吸附载带200的部件容纳部202内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刀片20也可以为从基底带204将盖带206完全剥离的刀片。
[0090]而且,部件供给装置10被构成为,将多个载带200依次沿带输送方向A向部件供给位置Ql输送。具体而言,以接下来的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紧随先行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后端的方式,将多个载带200依次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区分先行载带200与后续载带200,对与后续载带相关的符号标注“ ”(单撇号)。
[0091]如图1所示,部件供给装置10被构成为,使后续载带200’在开始其输送的时机之前以重叠在先行载带200上的状态待机。
[0092]图3为表示后续载带200’在开始其输送的时机之前进行待机的位置即后续带待机位置Q3周边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部分放大图。
[0093]如图3所示,投入带投入口 12a的后续载带200’以重叠在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的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上的状态待机。而且,后续载带200’以其输送孔208’与位于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链轮14的齿14a卡合的状态待机。即,与链轮14对置而能够与输送孔208’卡合的位置为后续载带200’待机的后续带待机位置Q3。
[0094]需要说明的是,当后续载带200’以链轮14的齿14a与其输送孔208’卡合的状态在后续带待机位置Q3待机时,位于后续载带200’的下方且向部件供给位置Ql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的先行载带200未与链轮14卡合。而且,与待机状态的后续载带200’卡合的链轮14在后续载带200’的待机解除之前,停止其旋转(停止带输送)。当到了后续载带200’的输送开始时机(详细内容在后文中记述)时,链轮14旋转而开始沿带输送方向输送后续载带200,。
[0095]如图3所示,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30来限制后续载带200’向带输送方向A的移动,以使后续载带200’以在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的先行载带200上重叠的状态待机。SP,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30限制后续载带200’随着(与之一起)先行载带200而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以下,参照图3、图4A?图4F说明该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结构以及相关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结构要素。
[0096]如图3所示,后续带制动机构30具有与先行载带200上的后续载带200’接触而限制该后续载带200’向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限动部32、对限动部32以能够解除的方式进行锁定的锁定部34。
[0097]先行以及后续载带200、200’通过由形成在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的下侧带引导面12b与上侧带引导面12c之间的空间构成的带引导部12d,由此沿着图1所示的带路径P而在带输送方向A上被引导。在这种带引导部12d的上方且相对于链轮14靠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配置有后续带制动机构30。需要说明的是,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以能够引导载带200的下表面的方式与载带200的下表面200b对置,上侧带引导面12c与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即,贴附有盖带206的基底带204的主面204a)对置。
[0098]在本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为能够以在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上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的载带200的带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而自由摆动的构件。例如,限动部32被设置在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且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支承销(未图示)支承为能够摆动。而且,限动部32具有相对于摆动中心线SI靠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自由端、相对于摆动中心线SI靠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自由端。此外,限动部32具备设置在其上游侧的自由端侧的后续带制动部32a、设置在其下游侧的自由端侧的卡合部32b。
[0099]如图3所示,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通过与重叠在先行载带200上的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接触来制止该后续载带200’向带输送方向A移动。通过该后续带制动部32a,后续载带200’能够以重叠在先行载带200上的状态在后续带待机位直Q3待机。
[0100]如图3所示,当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与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接触时,该后续带制动部32a也与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接触。在本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后续带制动部32a因自重而朝向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下降并接触,并且维持该接触状态。即,限动部32被构成为,当限动部32不被锁定部34锁定而能够自由摆动时,后续带制动部32a向下方移动,详细内容在后文中记述。由此,抑制了厚度薄的后续载带200’通过后续带制动部32a与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之间。
[0101]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为在被锁定部34锁定时与该锁定部34接触的部分,详细内容在后文中记述。
[0102]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部件供给装置10中设置对后续载带200’在后续带待机位置Q3待机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后续带检测机构(后续带检测部)40。
[0103]后续带检测机构40被构成为,对后续载带200’在后续带待机位置Q3待机的状态进行检测,即对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接触的状态进行检测。为此,后续带检测机构40具有与在先行载带200上重叠的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上的前端210’接触的探测器部42、对因后续载带200’接触而产生的探测器部42的移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44。
[0104]后续带检测机构40的探测器部42设置在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自由端侧且被该限动部32支承为以沿带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摆动中心线S2为中心自由摆动。例如,探测器部42被安装在限动部32的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自由端侧且沿带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支承销(未图示)支承为能够摆动。
[0105]而且,后续带检测机构40的探测器部42具有相对于摆动中心线S2靠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自由端、相对于摆动中心线S2靠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自由端。此外,探测器部42具备设置在上游侧的自由端侧且与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接触的后续带接触部42a、设置在下游侧的自由端且被传感器44检测的检测对象部42b。
[0106]后续带检测机构40的探测器部42的后续带接触部42a被构成为,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相比在先接触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参照图3、图4A以及图4B对此进行说明。
[0107]图4A为表示先行载带200投入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内之前的后续带待机位置Q3周边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部分放大图。图4B为表示先行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如端210即将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下方时的后续带待机位置Q3周边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部分放大图。
[0108]图4A以及图4B还示出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未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接触的状态。
[0109]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后续带检测机构40的探测器部42的后续带接触部42a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在带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并排。而且,后续带检测机构40的探测器部42的后续带接触部42a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相比位于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因此,在先行载带200上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后续载带200’的前端210’能够与后续带检测机构40的探测器部42的后续带接触部42a接触,接下来,维持与后续带接触部42a的接触状态并且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接触。
[0110]通过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与后续带检测机构40的探测器部42的后续带接触部42a接触,且之后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接触,使得探测器部42以摆动中心线S2为中心摆动(绕图中逆时针方向摆动)。由此,相对于摆动中心线S2而设置在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自由端侧的检测对象部42b移动。
[0111]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探测器部42被构成为,当相对于摆动中心线S2靠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后续带接触部42a因与后续载带200’的接触而向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移动时,相对于摆动中心线S2靠下游侧的检测对象部42b略微向上方向移动。
[0112]传感器44对因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与后续带接触部42a的接触而产生的探测器部42的检测对象部42b的略微向上方向的移动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传感器44被构成为具备检测区域44a,并对该检测区域44a内的物体进行检测。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当后续载带200’未与探测器部42的后续带接触部42a接触时,检测对象部42b存在于传感器44的检测区域44a内。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当后续载带200’与探测器部42的后续带接触部42a以及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接触时,检测对象部42b位于传感器44的检测区域44a的外部。由此,传感器44能够检测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接触的状态,即能够检测后续载带200’在后续带待机位置Q3待机的状态。
[0113]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以从摆动中心线S2至检测对象部42b的距离比从摆动中心线S2至后续带接触部42a的距离长的方式构成后续带检测机构40的探测器部42。由此,相比因与后续载带200’的接触而移动的探测器部42的后续带接触部42a的移动量,能够增大作为其结果而产生的检测对象部42b的移动量。其结果为,传感器44通过检测检测对象部42b的大幅度的移动,能够高精度地检测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与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接触的状态。
[0114]而且,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后续带检测机构40具备限制探测器部42的自由摆动的范围的探测器摆动限制部46,以防止因探测器部42的自由摆动使得后续带接触部42a向不能与后续载带200’接触或接触不稳定的上方移动。探测器摆动限制部46设置在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从下方接触相对于摆动中心线S2靠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探测器部42的部分,在能够与后续载带200’接触的位置相对维持后续带接触部42。由此,后续载带200’的前端210’能够与探测器部42的后续带接触部42a稳定地接触。
[0115]从后续带检测机构40返回对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说明。如图3、图4A以及图4B所示,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锁定部34为能够移动的构件,其与能够摆动的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能够分离地接触而将该限动部32能够解除地锁定。
[0116]在本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能够移动的锁定部34被构成为,以在带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摆动。即,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与锁定部34各自的摆动中心线一致。例如,通过共同的支承销(未图示),分别将限动部32与锁定部34支承为能够摆动。其结果为,与以使各自的摆动中心线为不同位置的方式将限动部32与锁定部34配置在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内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限动部32与锁定部34的配置空间紧凑化(其结果为,使部件供给装置紧凑化)。
[0117]在本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能够摆动的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锁定部34具有两个自由端。而且,锁定部34具备设置在一方自由端侧而能够与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分离地接触的限动接触部34a、设置在另一方自由端侧而与先行载带200接触的先行带接触部34b。
[0118]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起到以下作用:使先行载带200不被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制动,而是在后续带制动部32a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之间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
[0119]具体而言,通过至少从上方接触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使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向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 (在本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形成在后述的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的上方退避而进行锁定,以使载带200能够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后续带制动部32a的下方。由此,后续带制动部32a以载带200能够通过地空出间隔地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对置的状态进行待机。其结果为,先行载带200不被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制动,而能够在后续带制动部32a与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之间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
[0120]需要说明的是,对升降带引导面50a进行说明,升降带引导面50a为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的一部分,且被构成为能够向链轮14上升。具体而言,升降带引导面50a形成在被弹簧52朝向链轮14施力的升降块50的上表面。由此,如图4B所示,在后续载带200’未重叠在先行载带200之上的情况下,维持先行载带200的输送孔208与链轮14的齿14a的卡合,能够利用链轮14对先行载带200进行带输送方向A的输送。而且,如图3所示,在后续载带200’重叠在先行载带200上的情况下,维持该后续载带200’的输送孔208’与链轮14的齿14a的卡合,能够利用链轮14对后续载带200’进行向带输送方向A的输送。
[0121]在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与带引导部12d(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之间的先行载带200和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接触之前,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维持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与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的接触。
[0122]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先行载带200接触的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相对于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位于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在位于该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的下方的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形成有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从上方进入的凹部12e。即,位于先行带接触部34b的下方的下侧带引导面12b的部分支承载带200的下表面的沿带宽度方向的至少一侧部分。在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与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处于接触状态时(限动部32被锁定部34锁定时),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以至少一部分进入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的凹部12e的状态待机。
[0123]图4C示出了在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与带引导部12d(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之间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的先行载带200刚刚与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接触后的状态。
[0124]当如图4B所示至少一部分进入带引导部12d的凹部12e内的状态下的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与在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上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先行载带200接触时,如图4C所示,跃上该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由例如以沿带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自由旋转的辊36构成,以能够容易跃上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
[0125]如图4C所示,当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 (辊36)跃上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且被下侧带引导面12b支承下表面的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时,锁定部34以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摆动(绕图中逆时针方向摆动),由此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从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向上方分离。其结果为,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与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的接触解除,锁定部34对限动部32的锁定被解除。
[0126]当锁定部34的锁定解除时,限动部32以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摆动(绕图中逆时针方向摆动),其后续带制动部32a朝向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下降而与之接触。
[012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沿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 (辊36)进入形成在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的凹部12e内的方向,由弹簧38对锁定部34进行施力。也可以取代弹簧38,以先行带接触部34b通过其自重而进入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的凹部12e内的方式构成锁定部34。而且,在部件供给装置10被构成为能够使用具备压纹状的部件容纳部202的(具备从下表面200b突出的压纹部)载带200的情况下,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所进入的凹部12e也可以为载带200的压纹部能够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在带输送方向A上延伸的槽。
[0128]图4D示出了后续载带200’被投入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主体部12内而其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即将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接触之前、SP后续载带200’即将待机之前的状态。
[0129]如图4D所示,例如通过工作人员的手动作业在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与带引导部12d的上侧带引导面12c之间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后续载带200’。而且,如图3所示,当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接触时,后续载带200’在后续带待机位直Q3待机。
[0130]图4E示出了先行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后端212刚刚通过了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的下方的状态。
[0131]如图4E所示,当先行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后端212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的下方时,先行载带200与后续载带200’的重叠解除。由此,后续载带200’被配置在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上。与此同时,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下降,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 (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接触。由此,配置在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上的后续载带200’被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限制沿带输送方向A的移动,而在后续带待机位置Q3继续待机。
[0132]图4F示出了先行载带200刚刚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分离后的状态。
[0133]如图4F所示,当先行载带200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的接触解除时,锁定部34以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摆动(绕图中顺时针方向摆动),以使该先行带接触部34b向下方向移动而进入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的凹部12e内。
[0134]当锁定部34摆动时,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向下方向移动与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接触,进而将该卡合部32b向下方向按压。由此,限动部32以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摆动(绕图中顺时针方向摆动),其后续带制动部32a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 (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分离而向上方移动。其结果为,成为在后续带待机位置Q3待机的后续载带200’能够在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与带引导部12d的带引导面12b之间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的状态。
[0135]如图1所示,当配置在带路径P上的传感器60检测到先行载带200的在带输送方向A上的后端212时,自动开始在后续带待机位直Q3待机的后续载带200’的向带输送方向A的输送。S卩,当传感器60检测到先行载带200的在带输送方向A上的后端212时,链轮14开始旋转,自动开始后续载带200’向带输送方向A的输送。
[0136]下面,对先行载带200被投入部件供给装置10到接下来投入的后续载带200’的输送自动开始之前的流程进行说明。
[0137]首先,如图4B所示,在先行载带200的输送孔208与链轮14的齿14a卡合之前,通过例如工作人员的手动作业将先行载带200从带投入口 12a投入部件供给装置10内。
[0138]如图4B所示,在先行载带200的输送孔208与链轮14的齿14a卡合后,自动或手动开始链轮14的旋转。由此,开始先行载带200的沿带输送方向A的输送。
[0139]如图4C所示,通过链轮14而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的先行载带200的前端210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与下侧带引导面12b之间。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 (辊36)跃上在下侧带引导面12b上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先行载带200。由此,限动部34的锁定解除,其后续带制动部32a下降而与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接触。
[0140]如图1所示,当被链轮14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的先行载带200到达链轮16时,链轮14成为自由旋转状态,开始链轮16对先行载带200的输送。进而,当先行载带200到达链轮18后,该先行载带200通过同步旋转的两个链轮16、18沿带输送方向A被输送。
[0141 ] 如图4D所示,后续载带200’通过例如工作人员的手动作业重叠在被链轮16、18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的先行载带200上。而且,如图3所示,后续载带200’在其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接触之前,被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由后续带检测机构40检测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与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的接触。由此,后续载带200’在后续带待机位置Q3待机(后续载带200’的自动输送的准备结束)。
[0142]如图4E所示,被链轮16、18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的先行载带200的后端212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与下侧带引导面12b之间。接下来,如图4F所示,在下侧带引导面12b上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先行载带200的后端212通过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 (辊36)。而且,先行带接触部34b从先行载带200下降,先行载带200与先行带接触部34b的接触解除。由此,限动部32被锁定部34锁定,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向上方(上侧带引导面12c侧)退避而待机。其结果为,在后续带待机位置Q3待机的后续载带200’能够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后续带制动部32a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 (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之间。
[0143]当图1所示的传感器60检测到通过链轮16、18沿带输送方向A输送的先行载带200的后端212时,链轮14开始旋转,开始后续载带200’的输送。
[0144]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沿带输送方向A依次输送多个载带200。
[0145]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传感器60构成为,检测先行载带200的后端212,并经过规定时间后检测后续载带200’的如端210’。由此,在传感器60检测先彳丁载带200的后端212而在经过规定的时间后该传感器60未能检测到后续载带200’的前端210’的情况下,能够检测出后续载带200’未从待机位置Q3沿带输送方向A正常输送的带输送错误。
[0146]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1,能够不受载带200(200’)的厚度影响地可靠地沿带输送方向A依次输送多个载带200。对此进行具体说明。
[0147]首先,如图4A以及图4B所示,当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处于未与先行载带200接触的状态时,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形成在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上的凹部12e内。而且,如图3所示,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被构成为,能够与在下侧带引导面12b上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先行载带200接触而跃上其上表面200a。因此,先行带接触部34b能够以载带200的厚度以上的行程移动。由此,锁定部34能够以载带200的厚度以上的行程移动,而且,其限动接触部34a也能够以载带200的厚度以上的行程从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分离。
[0148]S卩,如图4B以及图4F所示,相对于以先行载带200以及后续载带200’能够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的方式使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 (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充分分离时的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能够以载带200的厚度以上的行程分离。
[0149]通过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从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以载带200的厚度以上的行程分离,如图4C?图4E所示,能够解除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与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的接触。由此,限动部32不受锁定部34影响而独立自由地摆动。
[0150]因此,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能够利用其自重,如图4C以及图4E所示,朝向先行载带200或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下降而接触。即,与接触锁定部34的先行带接触部34b的先行载带200的厚度无关,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能够利用其自重,与先行载带200或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 (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接触。其结果为,后续带制动部32a能够使厚度小的后续载带200’可靠地待机(在利用限动部32制动后续载带200’的过程中,抑制了厚度小的后续载带200’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后续带制动部32a与先行载带200之间)。
[0151]通过以上的方式,不受载带200 (200 ’)的厚度影响,能够可靠地沿带输送方向A依次输送多个载带200。
[0152](实施方式2)
[0153]图5概念性地示出了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2的部件供给装置110与上述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不同点在于用于使后续载带待机的后续带制动机构的结构。因此,以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110中的后续带制动机构为中心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与实施方式I的结构要素相同或类似的本实施方式2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符号。
[0154]如图3所示,上述的实施方式I的后续带制动机构30具有限动部32与锁定部34。而且,限动部32具备后续带制动部32a,锁定部34具备先行带接触部34b。
[0155]而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后续带制动机构130如图5所示,具有杆部132。该杆部132具备后续带制动部132a与先行带接触部132b。
[0156]在本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后续带制动机构130的杆部132为能够以在载带200的带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自由摆动的构件。而且,杆部132在摆动中心线SI,的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具备自由端。
[0157]后续带制动部132a被设置在杆部132的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自由端侧。先行带接触部132b被设置在杆部132的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的自由端侧。在本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杆部132的先行带接触部132b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接触。
[015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后续带检测机构40的探测器部42设置在杆部132的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的自由端侧,且被该杆部132支承为能够以在带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的摆动中心线S2’为中心摆动。
[0159]接下来,参照图6A?图6D说明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110中的后续载带200’的自动输送。
[0160]图6A示出了先行载带200被投入部件供给装置110中的状态。具体而言,示出了先行载带200的在带输送方向A上的前端210即将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130的杆部132的后续带制动部132a的下方时的后续带待机位置Q3周边。
[0161]如图6A所示,后续带制动机构130的杆部132的后续带制动部132a相对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 (在本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形成在升降块50上的升降带引导面50a)空出载带200能够通过的间隔地对置并待机。另一方面,杆部132的先行带接触部132b在相对于后续带制动部132a靠带输送方向A的下游侧,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接触。
[0162]先行载带200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后续带制动机构130的杆部132的后续带制动部132a的下方,其前端210与杆部132的先行带接触部132b接触。其结果为,先行带接触部132b跃上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中的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
[0163]通过先行带接触部132b跃上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使杆部132以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摆动(绕逆时针旋转)。通过该杆部132的摆动,后续带制动部132a从待机位置朝向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下降。其结果为,如图6B所示,后续带制动部132a与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中的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接触。
[0164]如图6B所示后续载带200’在先行载带200上沿带输送方向A被输送。而且,如图6C所示,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与后续带制动机构130的杆部132的后续带制动部132a接触。其结果为,后续载带200’在后续带待机位置Q3待机。
[0165]在后续载带200’的带输送方向A的前端210’与后续带制动部132a接触前,该前端210’与后续带检测机构40的探测器部42的后续带接触部42a接触。由此,探测器部42以摆动中心线S2’为中心摆动,检测对象部42b向传感器44的检测区域44a的外部移动。其结果为,由传感器44检测出后续载带200’与后续带制动部132a接触,即后续载带200’在后续带待机位直Q3待机。
[0166]如图6D所示,当后续带制动机构130的杆部132的先行带接触部132b从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中的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下来时,杆部132以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摆动(绕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后续带制动部132a向上方移动,先行带接触部132b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接触。其结果为,后续载带200’能够通过后续带制动部132a与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 (在本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之间。
[0167]根据本实施方式2,与上述实施方式I同样,不受载带200(200’ )的厚度影响,能够可靠地沿带输送方向A依次输送多个载带200。
[0168]而且,在本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后续带制动部132a与先行带接触部132b设置有共同的杆部132。因此,与后续带制动部32a和先行带接触部34b设置在限动部32和锁定部34的实施方式I的后续带制动机构30相比,本实施方式2的后续带制动机构130具有更简单的构造。
[0169]但是,在与先行载带200的厚度相比后续载带200’的厚度极其小的情况下,与本实施方式2的部件供给装置110相比优选使用上述的实施方式I的部件供给装置10。
[0170]其理由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如图4D所示,后续带制动部32a通过自重与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200a可靠地持续接触,因此厚度薄的后续载带200’难以通过后续带制动部32a与先行载带200之间。
[0171]例举上述的实施方式I以及2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0172]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锁定部34为以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摆动的构件,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
[0173]例如,图7A以及图7B简略地示出了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直的后续带制动机构330。
[0174]如图7A所示,后续带制动机构330具备能够以沿带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摆动中心线SI为中心摆动的限动部332、能够沿载带200的带厚度方向(Z轴方向)移动的锁定部334。
[0175]后续带制动机构330的限动部332在相对于摆动中心线SI靠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与下游侧具有自由端。而且,限动部332具备设置在上游侧的自由端侧并且与在先行载带200上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后续载带200’的前端210’接触的后续带制动部332a、设置在下游侧的自由端侧的卡合部332b。
[0176]后续带制动机构330的锁定部334具备:限动接触部334a,其通过至少从上方接触限动部332的卡合部332b而使载带200能够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后续带制动部332a与带引导面312b之间地使该后续带制动部332a在带引导面312b的上方待机;先行带接触部334b,其能够跃上在待机的后续带制动部332a与带引导面312b之间沿带输送方向A通过的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
[0177]后续带制动机构330的锁定部334的先行带接触部334b由与带输送方向A的上游侧相比下游侧更低的倾斜面构成。
[0178]如图7A所示,当在带引导面312b上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先行载带200接触至少一部分进入形成在带引导面312b上的凹部312d内的锁定部334的先行带接触部334b时,锁定部334向上方移动而使其先行带接触部334b跃上先行载带200的上表面。由此,锁定部334对限动部332的锁定解除,如图7B所示,限动部332的后续带制动部332a朝向先行载带200下降而接触。
[0179]如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所具备的后续带制动机构的锁定部能够采取各种方式,只要能够与先行载带接触而跃上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便可以采取任意的方式。
[0180]而且,如图3所示,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情况下,与载带200的下表面200b对置的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呈在带输送方向A上实质上连续的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实施方式I的情况下,由于带引导部12d的带引导面12b的一部分为升降块50的升降带引导面50a,因此严密地讲带引导部12d的带引导面12b具备不连续的部分,然而以能够将载带200引导为能够沿带输送方向A移动的方式实质上连续。
[0181 ] 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通过在带输送方向A上排列能够以沿带宽度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自由旋转的多个辊350,来构成引导载带200的带引导面312b。载带200在多个辊350上向带输送方向A移动。在该情况下,后续带制动机构330的锁定部334的先行带接触部334b的一部分进入相互邻接的辊350之间。
[0182]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I的部件供给装置10的情况下,如图4C所示,当锁定部34的限动接触部34a与限动部32的卡合部32b的接触解除时(利用锁定部34的限动部32的锁定解除时),后续带制动机构30的限动部32的后续带制动部32a因自重而朝向先行载带200下降。也能够取代其自重,而通过例如弹簧等施力构件以使后续带制动部32a朝向先行载带200(即带引导部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的方式施力。
[0183]而且,与实施方式I同样,在实施方式2的部件供给装置110中,也可以在带引导12d的下侧带引导面12b形成后续带制动机构130的杆部132的先行带接触部132b的至少一部分能够进入的凹部。
[0184]而且,本发明参照添加附图对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记载,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各种变形及修改。应当理解为只要这种变形及修改不脱离添加的权利要求所概括的本发明的范围,则包含于其中。
[0185]即,广义地讲,本发明所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沿着作为带长度方向的带输送方向依次输送容纳部件的多个载带,并且使后续载带以重叠在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上的状态进行待机,其中,
[0186]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
[0187]带引导部,其具备与载带的下表面对置而引导该载带以使载带沿着带路径移动的带引导面;
[0188]先行带接触部,其与沿着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而在带输送方向上移动中的先行载带接触而能够跃上该先行载带的上表面;及
[0189]后续带制动部,其被构成为,在相对于先行带接触部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空出载带能够通过的间隔而与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对置的状态待机,当先行带接触部跃上先行载带时从待机位置朝向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下降,当先行带接触部从先行载带下来时从先行载带朝向待机位置上升,
[0190]后续带制动部与重叠在先行带接触部所跃上的先行载带上的后续载带的前端接触而使该后续载带待机。
[0191]本说明书中整体参照并援引了 2013年07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159353号以及2014年02月2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31855号的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的公开内容。
[0192]工业实用性
[0193]只要是利用载带来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便能够应用本发明。
[0194]【符号说明】
[0195]10 部件供给装置
[0196]12b带引导面(下侧带引导面)
[0197]12d带引导部
[0198]12e 凹部
[0199]32 限动部
[0200]32a后续带制动部
[0201]32b 卡合部
[0202]34 锁定部
[0203]34a限动接触部
[0204]34b先行带接触部
[0205]36 辊
[0206]40 后续带检测部(后续带检测机构)
[0207]42 探测器部
[0208]42a后续带接触部
[0209]42b检测对象部
[0210]44 传感器
[0211]200先行载带
[0212]200a 上表面
[0213]200’后续载带
[0214]A 带输送方向
[0215]SI第一摆动中心线、第二摆动中心线(摆动中心线)
[0216] S2第三摆动中心线(摆动中心线)
【权利要求】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其沿着作为带长度方向的带输送方向依次输送容纳部件的多个载带,并且使后续载带以重叠在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上的状态进行待机,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 带引导部,其具备与载带的下表面对置而引导该载带以使载带沿着带路径移动的带引导面; 先行带接触部,其与沿着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而在带输送方向上移动中的先行载带接触并能够跃上该先行载带的上表面;及 后续带制动部,其被构成为,在相对于先行带接触部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空出载带能够通过的间隔而与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对置的状态待机,当先行带接触部跃上先行载带时从待机位置朝向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下降,当先行带接触部从先行载带下来时从先行载带朝向待机位置上升, 后续带制动部与重叠在先行带接触部所跃上的先行载带上的后续载带的前端接触而使该后续载带待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 限动部,其能够摆动,在相对于其摆动中心线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具备自由端,并且在带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自由端侧具备后续带制动部;及 锁定部,其能够移动,具备先行带接触部,并且具备通过至少从上方接触限动部的带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自由端侧而将限动部的后续带制动部锁定在待机位置的限动接触部, 该锁定部通过锁定部的先行带接触部跃上沿带输送方向移动中的先行载带的上表面而移动,由此锁定部的限动接触部从限动部离开而解除该限动部的后续带制动部的锁定,在该解除了锁定的限动部的后续带制动部与先行载带的上表面接触之前,该限动部摆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限动部被构成为,当锁定部的限动接触部从限动部离开时,其后续带制动部通过自重而向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下降。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锁定部能够摆动并且具有两个自由端, 限动接触部设置在一方自由端侧, 先行带接触部设置在另一方自由端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限动部的摆动中心线与锁定部的摆动中心线一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杆部,所述杆部能够摆动,在相对于其摆动中心线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具备自由端,在带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自由端侧具备后续带制动部,并且在带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自由端侧具备先行带接触部。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具备先行带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从上方进入的凹部,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被构成为,先行带接触部从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的凹部内跃上沿着带弓I导面而在带输送方向上移动的先行载带的上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载带具备从下表面突出的压纹部, 带引导部的凹部为载带的压纹部能够移动的沿带输送方向延伸的槽。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先行带接触部由以沿带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线为中心自由旋转的辊构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有对后续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前端与后续带制动部接触的状态进行检测的后续带检测部, 后续带检测部具有: 探测器部,其能够摆动,并在相对于其摆动中心线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分别具备自由端,所述探测器部具备设置在带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自由端侧并且被构成为与后续带制动部相比先与在先行载带上沿带输送方向移动的后续载带的前端接触的后续带接触部、和设置在带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自由端侧的检测对象部;及 传感器,其检测探测器部的检测对象部的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后续带检测部的探测器部被构成为,从其摆动中心线至其检测对象部为止的距离比从其摆动中心线至其后续带接触部为止的距离大。
12.—种部件供给方法,其沿着作为带长度方向的带输送方向依次输送容纳部件的多个载带,并且使后续载带以重叠在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上的状态进行待机,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方法准备如下的构件,即, 带引导部,其具备与载带的下表面对置而引导该载带以使载带沿着带路径移动的带引导面; 先行带接触部,其与沿着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而在带输送方向上移动中的先行载带接触并能够跃上该先行载带的上表面;及 后续带制动部,其被构成为,在相对于先行带接触部的带输送方向上游侧,以空出载带能够通过的间隔而与带引导部的带引导面对置的状态待机,当先行带接触部跃上先行载带时从待机位置朝向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下降,当先行带接触部从先行载带下来时从先行载带朝向待机位置上升, 通过在带输送方向上沿着带引导面输送先行载带,使先行带接触部跃上先行载带的上表面,由此使后续带制动部朝向先行载带的上表面下降, 沿着先行带接触部所跃上的先行载带的上表面在带输送方向上输送后续载带,使后续载带的带输送方向的前端与先行载带上的后续带制动部接触。
【文档编号】H05K13/02GK104349657SQ201410309244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1日
【发明者】木谷实, 金井一宪, 城户一夫, 阿部成孝, 樋口元宽, 松川茂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