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17058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包括通过两水平设置的固定杆固定连接的两平行设置的固定板、设置于两所述固定板之间的机架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的金属材质的配重块;所述机架包括两夹板,所述夹板上设置前后贯通的第一长槽孔和第二长槽孔,两固定杆分别置于第一长槽孔和第二长槽孔内;所述机架还包括固定设置于两所述夹板之间的有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动滑轮以及连接钢缆,所述连接钢缆两端分别与固定杆连接;所述机架顶部与上钢缆固定连接,所述动滑轮与下钢缆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配重体的上钢缆和下钢缆的结点之间的距离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整的,因此能够使悬吊钢缆保持张紧状态,这样曳引轮在工作时就不会出现打滑空转的现象,保证了整个曳引机构工作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重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升降平台,如电梯、高层建筑施工时的升降载物设备以及地下或者地上的立体车库的汽车升降平台等,在用到升降平台时,通常为卷扬机或者曳引机通过钢缆与轿厢或者升降平台连接,钢缆上必然会悬吊配重体。通常配重体为一个简单的重物,上下与钢缆连接,这样,在使用卷扬机的时候不需要张紧,但是在将曳引机设置于系统底部的情况下,配重体底部的钢缆容易出现松弛现象,导致曳引轮打滑不能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包括通过两水平设置的固定杆固定连接的配重块以及设置于所述配重块之间的起到自张紧作用的机架;
[0006]所述机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夹板,所述夹板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前后贯通的第一长槽孔和第二长槽孔,两所述的固定杆分别置于第一长槽孔和第二长槽孔内;
[0007]所述机架还包括固定设置于两所述夹板之间的有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设置于第一定滑轮和第二定滑轮之间的能够垂直移动的动滑轮以及依次绕过第一定滑轮、动滑轮和第二定滑轮的连接钢缆,所述连接钢缆两端分别与置于第一长槽孔中的固定杆和置于第二长槽孔中的固定杆连接;
[0008]所述机架顶部与上钢缆固定连接,所述动滑轮与下钢缆固定连接。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的两夹板中部设置有底端开口的滑槽以及置于所述滑槽内的滑板,所述动滑轮设置于两所述滑板之间,所述下钢缆与两所述滑板固定连接。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机架还包括分别设置于两夹板外的两固定板,所述配重块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杆与两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两所述固定板中部设置有与所述动滑轮的转轴对应的第三长槽孔,所述动滑轮的转轴两端置于所述第三长槽孔内。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两所述的夹板中部设置有与所述动滑轮的转轴对应的长槽孔,所述动滑轮的转轴两端置于所述长槽孔内。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钢缆与机架通过楔形接头连接。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钢缆与两所述滑板通过楔形接头连接。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穿绳孔,所述连接钢缆的端部穿过所述穿绳孔后固定设置多个固定卡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固定卡和穿绳孔之间的连接钢缆上套置有固定套管。
[0016]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如下:
[0017]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配重体的上钢缆和下钢缆的结点之间的距离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整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悬吊钢缆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的松弛状态能够由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配重体自动化解后呈张紧状态,这样曳引轮在工作时就不会出现打滑空转的现象,保证了整个曳引机构工作的稳定性。固定板将多个金属的配重块固定在一起,在整个配重体设备中起到骨架支撑作用。
[0018]通过两固定板将金属的配重块固定在一起,使多个配重块形成一个整体,并且配重块之间形成设置机架的空间,同时两固定板之间通过两固定杆连接,提供了机架与配重块的连接机构,结构合理简单,节省空间,使配重体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更好。
[0019]第一定滑轮、第二定滑轮以及动滑轮的设置,实现了拉力的方向转化,将配重体自身向下的重力通过连接钢缆转换为对动滑轮向上的拉力,即对下钢缆向上的拉力,因此能够实现下钢缆的张紧作用。
[0020]在夹板上设置滑槽和滑板,并通过两滑板固定设置动滑轮,使整个机架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更好,并且动滑轮在滑板的作用下,不会产生左右晃动,只能以滑槽为轨道垂直运动。
[0021]固定板的设置,增强了机架的机械强度,并且提供了限定动滑轮垂直行程的第三长槽孔,防止滑脱。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3]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钢缆与固定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8]在附图中:1夹板、2第一定滑轮、3第二定滑轮、4动滑轮、5连接钢缆、6第一长槽孔、7第二长槽孔、8固定杆、10固定套管、12滑板、13固定卡、14板条、15楔芯、16上钢缆、17下钢缆、18滑槽、19固定板、20第一通孔、21第二通孔、22第三长槽孔、23配重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1-6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30]如附图1、2所示的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包括通过两水平设置的固定杆8固定连接的两平行设置的固定板19、设置于两所述固定板19之间的机架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9上的金属材质的配重块23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配重块23为铁块。相比较水泥或者混泥土块,能够极大的缩小配重体的体积,在筒式立体车库的狭小配重通道内安装更加方便,相对的,配重体中的自张紧机构的体积和空间能够适当的增加,方便安装操作和后续的检修工作。一块固定板19上固定焊接两长方体形状的配重块23。
[0031]如附图2所示,所述机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夹板1,所述夹板I左侧设置有一个前后贯通的第一长槽孔6、右侧设置有一个前后贯通的第二长槽孔7,两个所述长槽孔对称设置,所述的两固定杆8分别置于第一长槽孔6和第二长槽孔7内;因此,所述机架在两配重块23之间能够垂直上下活动,其行程即所述第一长槽孔6或第二长槽孔7的长度。其中,所述的前后贯通指前后两块夹板I的对应位置均设置有第一长槽孔6和第二长槽孔7。
[0032]如附图2所示,所述机架还包括固定设置于两所述夹板I之间固定有第一定滑轮2和第二定滑轮3、设置于第一定滑轮2和第二定滑轮3之间的能够垂直移动的动滑轮4以及依次绕过第一定滑轮2、动滑轮4和第二定滑轮3的连接钢缆5,所述连接钢缆5两端分别与置于第一长槽孔6中的固定杆8和置于第二长槽孔7中的固定杆8连接;其中,所述动滑轮4位于第一定滑轮2和第二定滑轮3之间靠下设置,连接钢缆5 —端与位于第一长槽孔6内的固定杆8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定滑轮2顶部、动滑轮4底部和第二定滑轮3顶部后与位于第二长槽孔7内的固定杆8固定连接。所述定滑轮4通过连接钢缆5的作用悬吊于两夹板I之间。所述机架顶部与上钢缆16固定连接,所述动滑轮4与下钢缆17固定连接。即动滑轮4的转轴两端通过连接架等方式与下钢缆17固定连接。
[0033]如附图3所示,所述的两夹板I中部设置有底端开口的滑槽18以及置于所述滑槽18内的滑板12,所述动滑轮4设置于两所述滑板12之间,所述下钢缆17与两所述滑板1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夹板I呈矩形,由夹板I中部进行切割,形成滑板12和相应的滑槽18,所述滑槽18为滑板12上下活动的轨道,即限定动滑轮4垂直活动的轨道。固定板19在夹板I外侧挡住滑槽18,能够防止滑板12脱离滑槽18。
[0034]如附图4和附图5所示,两所述固定板19中部设置有与所述动滑轮4的转轴对应的第三长槽孔22,所述动滑轮4的转轴两端置于所述第三长槽孔22内。即第一长槽孔6和第二长槽孔7限定机架垂直活动的行程,第三长槽孔22限定动滑轮4垂直活动的行程。所述固定板19相对于配重块23不发生位移。固定板19上固定焊接有两个竖直方向的配重块23,两配重块23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述第三长槽孔22位于两配重块23之间。
[0035]作为优选,本实施例中的配重体上,共设置有4块配重块23,其中,左右各两个配重块23,并且同一侧的两个配重块23通过固定板19固定在一起。作为等同替换,可以设置两个配重块23,两个配重块23通过两个固定杆8固定连接,在两个配重块23上的相应位置设置所述的第三长槽孔,用于限制动滑轮4的转轴的行程。
[0036]如附图6所示,所述固定杆8上设置有穿绳孔,所述连接钢缆5的端部穿过所述穿绳孔后固定设置多个固定卡13与所述固定杆8固定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操作起来较为简便,在机架的狭小空间内,使悬吊钢缆5的端部打结与固定杆8捆绑连接,操作难度极大,并且狭小的空间内几乎不能够实现。
[0037]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卡13和穿绳孔之间的连接钢缆5上套置有固定套管10。参见附图2、附图4和附图6,在设置有固定套管10的情况下,所述的连接钢缆5的端部由夹板I的底部伸出,这样便方便固定卡13的安装,否则,在两个夹板I之间安装固定卡13,也较为困难。
[0038]如附图2所示,所述上钢缆16与机架通过楔形接头连接。具体的,在两夹板I上部中央横向设置有两板条14,两板条14相向倾斜设置,其上部开口小、下部开口大,所述上钢缆16端部通过固定卡13围成一楔套,该楔套内套置有楔芯15,所述楔芯15夹持于所述两板条14之间。上述连接结构较为牢固,上钢缆16受力,向上拉拽楔芯15,楔芯15和楔套在两板条14之间越夹越紧,则上钢缆16上的固定卡13受到的力会较小,不会轻易松动脱落。
[0039]同理,所述下钢缆17与两所述滑板12通过楔形接头连接。具体的,两滑板12底端中央横向设置有两板条14,所述两板条14相向倾斜设置,其上部开口大、下部开口小,所述下钢缆17端部通过固定卡13围成一楔套,该楔套内套置有楔芯15,所述楔芯15夹持于所述两板条14之间。由于受力的方向不同,与上钢缆16连接的楔形接头方向和与下钢缆17连接的楔形接头方向相反。
[0040]其关键在于,这种楔形接头的连接方式结构简单,占用空间较小,在狭小的空间内实现上钢缆16和下钢缆17分别与机架固定连接,具体操作上难度较小,稳定性好。
[0041]作为等同替换,在不设置固定板19的情况下,所述夹板I不设置滑板12和滑槽18,在第一长槽孔6和第二长槽孔7之间设置一长槽孔(图未示出),将动滑轮4的转轴两端置于所述的长槽孔中内,动滑轮4在该长槽孔内垂直移动。
[0042]使用过程中,上钢缆16绕过导向定滑轮与升降平台固定连接,下钢缆17绕过底部的导向定滑轮后进入曳引机的曳引轮,然后由曳引轮出来与升降平台底部固定连接(图未示出)。
[0043]如图1、2所示,配重块23焊接在固定板19上,固定板19通过固定杆8与连接钢缆5固定连接,上钢缆16与机架固定连接,下钢缆17与固定设置动滑轮4的滑板12固定连接,上钢缆16受到向上的拉力,将机架向上拉动,而配重块23由于自身重力的作用使悬吊钢缆两端受到向下的拉力,从而将机架向下拉动,而悬吊钢缆5同时将动滑轮4向上拉动,下钢缆17受向下的拉力将动滑轮4向下拉动,因此,机架和动滑轮4均受到向上和向下的拉力并在所述拉力的作用下保持相对的平衡,由于机架能够以第一长槽孔6和第二长槽孔7的长度为行程上下活动,而动滑轮4也能够以第三长槽孔22的长度为行程上下活动,因此上钢缆16和下钢缆17的结点之间的距离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整的,因此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悬吊钢缆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的松弛状态能够由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配重体自动化解后呈张紧状态,这样曳引轮在工作时就不会出现打滑空转的现象,保证了整个曳引机构工作的稳定性。其中,上钢缆16为悬吊钢缆与配重体顶部的连接段,下钢缆17为悬吊钢缆与配重体底部的连接段,即上钢缆16和下钢缆17均为悬吊钢缆的一部分。
[0044]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通过两水平设置的固定杆(8)固定连接的配重块(23)以及设置于所述配重块(23)之间的起到自张紧作用的机架; 所述机架包括两平行设置的夹板(1),所述夹板(I)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前后贯通的第一长槽孔(6)和第二长槽孔(7),两所述的固定杆(8)分别置于第一长槽孔(6)和第二长槽孔(7)内; 所述机架还包括固定设置于两所述夹板(I)之间的有第一定滑轮(2)和第二定滑轮(3)、设置于第一定滑轮(2)和第二定滑轮(3)之间的能够垂直移动的动滑轮(4)以及依次绕过第一定滑轮(2 )、动滑轮(4 )和第二定滑轮(3 )的连接钢缆(5 ),所述连接钢缆(5 )两端分别与置于第一长槽孔(6)中的固定杆(8)和置于第二长槽孔(7)中的固定杆(8)连接; 所述机架顶部与上钢缆(16)固定连接,所述动滑轮(4)与下钢缆(17)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夹板(I)中部设置有底端开口的滑槽(18)以及置于所述滑槽(18)内的滑板(12),所述动滑轮(4)设置于两所述滑板(12)之间,所述下钢缆(17)与两所述滑板(12)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还包括分别设置于两夹板(I)外的两固定板(19),所述配重块(23)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板(19)上,所述固定杆(8)与两所述固定板(19)固定连接,两所述固定板(19)中部设置有与所述动滑轮(4)的转轴对应的第三长槽孔(22),所述动滑轮(4)的转轴两端置于所述第三长槽孔(22)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的夹板(I)中部设置有与所述动滑轮(4)的转轴对应的长槽孔,所述动滑轮(4)的转轴两端置于所述长槽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钢缆(16)与机架通过楔形接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钢缆(17)与两所述滑板(12)通过楔形接头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2或4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8)上设置有穿绳孔,所述连接钢缆(5)的端部穿过所述穿绳孔后固定设置多个固定卡(13)与所述固定杆(8)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具有自张紧作用的配重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13)和穿绳孔之间的连接钢缆(5)上套置有固定套管(10)。
【文档编号】B66B17/12GK204211324SQ201420634631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30日
【发明者】王景保, 王洋 申请人:王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