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高阻隔透明拉伸膜上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7880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高阻隔透明拉伸膜上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包装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高阻隔透明拉伸膜上膜。



背景技术:

现有拉伸膜主要分为三种,如图1所示,现有第一种拉伸膜7的结构包括尼龙薄膜1和聚丙烯薄膜2,二者通过聚氨酯胶黏剂复合在一起;如图2所示,第二种拉伸膜8的结构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3、尼龙薄膜1和聚丙烯薄膜2,三者通过聚氨酯胶黏剂复合在一起。现有第一种拉伸膜7和现有第二种拉伸膜8通常用于包装豆干类、牛肉类及蛋制品。

如图3所示,现有第三种拉伸膜9的外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3、中间层为铝箔膜4和尼龙薄膜1、内层为聚丙烯薄膜2,四者通过聚氨酯胶黏剂复合在一起,利用铝箔膜4优异的阻隔性能,提高现有第三种拉伸膜9的阻水、阻氧性能。现有第三种拉伸膜9常用于包装香肠等对阻隔性要求较高的食品。

拉伸膜上膜通常带印刷图案,目前软包装行业通用的印刷基材为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尼龙薄膜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其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机械强度大,呈刚性,拉伸性能差,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和尼龙薄膜拉伸性能优异,尼龙薄膜容易吸潮、透湿性较大、挺力弱、易起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高阻隔透明拉伸膜上膜,兼具可印刷、抗拉伸性好、阻隔性优异的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高阻隔透明拉伸膜上膜,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聚偏二氯乙烯薄膜和聚丙烯薄膜,所述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聚偏二氯乙烯薄膜和聚丙烯薄膜依次通过胶黏剂粘结。

其中,所述聚丙烯薄膜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之间还通过胶黏剂粘结有尼龙薄膜。

其中,所述尼龙薄膜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之间还通过胶黏剂粘结有铝箔膜。

其中,所述铝箔膜和聚偏二氯乙烯薄膜之间还通过胶黏剂粘结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或者所述聚偏二氯乙烯薄膜和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之间还通过胶黏剂粘结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

其中,所述胶黏剂为聚氨酯。

其中,所述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厚度为15-40µm。

其中,所述聚偏二氯乙烯薄膜的厚度为10-25µm。

其中,所述聚丙烯薄膜的厚度为45-55µm。

由两层所述上膜热封形成包装袋,两层上膜的聚丙烯薄膜的热封强度大于40 N/1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高阻隔透明拉伸膜上膜,与现有技术相比,将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聚偏二氯乙烯薄膜和聚丙烯薄膜通过胶黏剂复合在一起。首先,聚偏二氯乙烯,化学名PVDC,是一种软化度在160-200℃的热塑性聚合物,具有头尾相连的线性聚合链结构,分子结构对称,结晶度高,对于PVDC,由于其分子间凝集力强,结晶度高,PVDC分子中的氯原子有疏水性,不会形成氢键,氧分子和水分子很难在PVDC分子中移动,从而使其具有优良的阻氧性和阻湿性,且其阻氧性不受周围环境湿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任何度或湿度条件下,兼具卓越的阻隔水汽、氧气、气味和香味的能力,能够延缓食品氧化变质现象的发生,大大延长产品货架期,同时能够避免内装物的香味散失和防止外部不良气味的侵入。其次,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印刷适性好、抗拉强度、冲击强度、挺度优异的特点。再有,聚丙烯薄膜具有抗拉强度较好的特点。由上述三种薄膜材料组成的复合膜(新型高阻隔透明拉伸膜上膜),兼具可印刷、抗拉伸性好、阻隔性优异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第一种拉伸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第二种拉伸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现有第三种拉伸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新拉伸膜上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尼龙薄膜、2-聚丙烯薄膜、3-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4-铝箔膜、5-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6-聚偏二氯乙烯薄膜、7-现有第一种拉伸膜、8-现有第二种拉伸膜、9-现有第三种拉伸膜、10-本实新拉伸膜上膜。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至图3是现有技术中常见的3种拉伸膜的结构示意图,由于背景技术已经详述过,在此不再对图1至图3赘述。

如图4,是本实新拉伸膜上膜10的结构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本实新拉伸膜上膜10由外向内依次包括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5、聚偏二氯乙烯薄膜6和聚丙烯薄膜2,所述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5、聚偏二氯乙烯薄膜6和聚丙烯薄膜2依次通过胶黏剂粘结,本实施例中,胶黏剂为聚氨酯,成本低廉且粘结效果好。由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5、聚偏二氯乙烯薄膜6和聚丙烯薄膜2组成的本实新拉伸膜上膜10兼具可印刷、抗拉伸性好、阻隔性优异的性能。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