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热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4257发布日期:2019-04-20 03:05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热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板印刷压合缓冲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耐热垫。



背景技术:

在传统制造印刷电路板的过程中,压合作业时必须在基板压合面放置牛皮纸或者硅胶垫作为缓冲材料,然而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时代背景下,牛皮纸制造行业已经被逐渐边缘化,同时牛皮纸在印刷电路板压合作业的过程中容易掉落碎屑,而且牛皮纸与硅胶垫的耐热性、高耐压性、高弹性有限,需要经常更换。

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耐热垫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热垫,将第一耐热层与第二耐热层设置于耐压层两侧且在耐热垫的表面设置有光滑层,使得耐热垫具有高耐热性、高耐压性、高弹性,而且具有无毒、无味、阻燃的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热垫,包括耐压层、第一耐热层、第二耐热层、第一光滑层、第二光滑层;所述耐压层一侧设置有第一耐热层,所述耐压层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耐热层,所述第一耐热层背离所述耐压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光滑层,所述第二耐热层背离所述耐压层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光滑层。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耐热垫的厚度为0.8.0-1.2mm。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耐压层为高性能纤维材料。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耐热层、第二耐热层为PTFE树脂材料。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滑层、第二光滑层为PTFE膜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耐热垫的有益效果在于:将第一耐热层与第二耐热层设置于耐压层两侧且在耐热垫的表面设置有光滑层,使得耐热垫具有高耐热性、高耐压性、高弹性,而且具有无毒、无味、阻燃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耐热垫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耐热垫,用于印刷电路板的压合作业时在基板压合面放置作为缓冲材料使用。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耐热垫100包括耐压层10、第一耐热层20、第二耐热层30、第一光滑层40、第二光滑层50。

具体的,所述耐压层10一侧设置有第一耐热层20,所述耐压层10另一侧设置有第二耐热层30,所述第一耐热层20背离所述耐压层1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光滑层40,所述第二耐热层30背离所述耐压层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光滑层50。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耐热层20与第二耐热层30可以通过双面涂层拉光的方式分别固定于所述耐压层10的两侧,所述第一光滑层40与第二光滑层50通过双面覆膜成型的方式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耐热层20与第二耐热层30的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耐热垫100的厚度为0.8.0-1.2mm,优选为1.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耐压层10为高性能纤维材料,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高性能纤维材料强度为18cN/dtex(20g/D)且初始模量为441cN/dtex(500g/D)。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耐热层20、第二耐热层30为PTFE树脂材料,所述PTFE树脂材料具有耐高温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滑层40、第二光滑层50为PTFE膜材料,所述PTFE膜材料具有高温的作用,且使得所述耐热垫100表面更加光滑,减少摩擦力。

所述耐热垫的有益效果在于:将第一耐热层与第二耐热层设置于所述耐压层两侧且在耐热垫的表面设置有光滑层,使得所述耐热垫具有高耐热性、高耐压性、高弹性,而且具有无毒、无味、阻燃的性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