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mos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13676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Ldmos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LDMOS (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0002]LDMOS的击穿电压是指在栅极源极接地的情况下,在LDMOS器件击穿前能够连续加在漏极上的最高的瞬间电压值。击穿电压是衡量LDMOS器件耐压程度的重要参数,击穿电压越大,LDMOS器件的耐压性能越好。
[0003]现有的提高LDMOS器件的击穿电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增加有源层的厚度,但是这会影响LDMOS器件的基本结构,而且会导致在有源层中形成隔离区存在较大困难;二是增加漂移区的边缘与体区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且减小漂移区的边缘与位于漂移区内的隔离区的边缘之间的距离,但是这会影响LDMOS器件的其他性能。
[0004]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LDMOS器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5]在
【发明内容】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
【发明内容】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0006]本发明提供一种LDMOS器件。所述LDMOS器件包括:半导体衬底;体区和漂移区,其形成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表面处且彼此间隔开,其中所述体区和所述漂移区分别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和第二导电类型;环绕所述体区的深掺杂区,其从所述体区向下延伸,并横向地向所述漂移区延伸至至少与所述漂移区邻接,所述深掺杂区具有第一导电类型;栅极,其位于所述体区和所述漂移区之间的所述半导体衬底上且覆盖所述体区和所述漂移区的一部分;源极和漏极,其位于所述栅极的两侧并分别形成于所述体区和所述漂移区内;以及体区引出区,其形成在所述体区内且与所述源极间隔开。
[0007]优选地,所述深掺杂区的边缘与所述体区的边缘在所述横向上的距离为0.2 μ m ?0.7 μ m0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类型为P型,所述第二导电类型为N型。
[0009]优选地,在所述漂移区内且在所述栅极与所述漏极之间形成有第一隔离结构。
[0010]优选地,在所述体区内且在所述源极与所述体区引出区之间形成有第二隔离结构。
[0011]优选地,所述深掺杂区的掺杂浓度低于所述体区的掺杂浓度。
[0012]优选地,所述体区的离子注入剂量为IXlO13?3 X 113cm'
[0013]优选地,所述深掺杂区的离子注入剂量为IX 112?5X 1012cnT2。
[0014]优选地,所述半导体衬底包括硅基底、形成在所述硅基底表面处的掩埋层以及形成在所述掩埋层之上的外延层。
[0015]优选地,所述掩埋层中的掺杂剂为锑。
[0016]根据本发明的LDMOS器件具有从体区向下延伸,并横向地向漂移区延伸至至少与漂移区邻接的深掺杂区。该深掺杂区内的电子或空穴能够与漂移区内的一部分空穴或电子中和,从而在体区与漂移区之间形成较宽的耗尽层,提高击穿电压。
[0017]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0018]本发明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发明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LDMOS器件的示意图;以及
[0020]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LDMOS器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接下来,将结合附图更加完整地描述本发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能够以不同形式实施,而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将使公开彻底和完全,并且将本发明的范围完全地传递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层和区的尺寸以及相对尺寸可能被夸大。自始至终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0022]应当明白,当元件或层被称为“在...上”、“与...相邻”、“连接到”或“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其可以直接地在其它元件或层上、与之相邻、连接或耦合到其他元件或层,或者可以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上”、“与...直接相邻”、“直接连接到”或“直接耦合到”其它元件或层时,则不存在居间的元件或层。
[0023]本发明提供一种LDMOS器件。如图1所示,LDMOS器件100包括:半导体衬底110、体区120、漂移区130、环绕体区120的深掺杂区140、栅极150、源极160、漏极170以及体区引出区180。其中,体区120和漂移区130彼此间隔开地形成于半导体衬底110的表面处,且分别具有第一导电类型和第二导电类型。深掺杂区140具有与体区120相同的导电类型,即第一导电类型。
[0024]深掺杂区140从体区120向下延伸,并横向地向漂移区130延伸至至少与漂移区130邻接。例如,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深掺杂区140横向地向漂移区130延伸至刚好与漂移区130邻接。而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深掺杂区140’横向地向漂移区130延伸至越过漂移区130的靠近体区120的边缘。S卩,漂移区130的一部分与深掺杂区140的一部分重叠。由于深掺杂区140的导电类型不同于漂移区130的导电类型,深掺杂区140内的电子或空穴将与漂移区130内的一部分空穴或电子中和,从而在体区120与漂移区130之间形成较宽的耗尽层,提高击穿电压。
[0025]栅极150位于体区120和漂移区130之间的半导体衬底110上,且覆盖体区120和漂移区130的一部分。栅极150可以为多晶硅栅。源极160和漏极170则位于栅极150的两侧分别形成于体区120和漂移区130内。源极160和漏极170可以是通过现有的掺杂工艺来形成的。此外,体区120内还形成有体区引出区180,体区引出区180与同样位于体区120内的源极160间隔开。
[0026]如上所述的,深掺杂区140从体区120向下延伸,并横向地向漂移区130延伸至至少与漂移区130邻接。其中,深掺杂区140的边缘横向地向漂移区130延伸的距离即为深掺杂区140与体区120的靠近漂移区13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dl。由于深掺杂区140横向地向漂移区130延伸至至少与漂移区130邻接,因此,深掺杂区140与体区120的靠近漂移区13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应大于或等于漂移区130与体区120之间的距离。例如,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深掺杂区140与体区120的靠近漂移区13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dl等于漂移区130与体区120之间的距离d2。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深掺杂区140’与体区120的靠近漂移区13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dl’大于漂移区130与体区120之间的距离d2。但是,深掺杂区140与体区120的靠近漂移区13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dl并不是越大越好。当该距离dl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增大时,会降低击穿电压。例如,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漂移区130与体区120之间的距离d2可以为0.2 μ m?0.4 μ m,则深掺杂区140与体区120的靠近漂移区13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dl为0.2 μ m?0.7 μ m。申请人发现,深掺杂区140与体区120的靠近漂移区130的边缘之间的距离dl在上述范围内时,具有较高的击穿电压。
[0027]本发明提供的LDMOS器件100的半导体衬底110可以是硅、绝缘体上硅(SOI)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