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蒜调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4164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大蒜调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该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蒜调序机构。
背景技术
有关资料报道全球大蒜栽培面积80万公顷,总产量762万吨,单产9. 5吨/公顷, 最高可达46. 6吨/公顷。我国大蒜种植面积30多万公顷,约占亚洲1/2,占世界总面积 1/3,产量300多万吨,单位面积产量为9 15吨/公顷。1994年的专利和2007年的专利 都曾提出了一种种大蒜机模型,但最终都未投入使用,究其原因,是其核心部件机大蒜调头 机构的设计欠妥,不能有效实现预期目的。实现机械化,能降低蒜农的劳动强度,增加蒜农 的经济收入,增强蒜农的积极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准确和简捷的大蒜调头装置。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大蒜调头装置,有一缓冲管1,寄存管5左右两侧壁的上端面分 别和数根调向叉丝4的下端固定连接,缓冲管1的左端为喇叭形,缓冲管1的管体倾斜与水 平面,右端与调向叉丝4的上端相对,主调向轮轴3和副调向轮轴7分别置于调向叉丝4左 右两侧,且主调向轮轴3稍高于副调向轮轴7,主调向轮2和副调向轮6分别安装在主调向 轮轴3和副调向轮轴7上;刷板2a和刷板的外边缘分别与调向叉丝4的右侧和左侧贴合。本实用新型能够高效地对大蒜进行调头排序。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寄存管5和调向叉丝4的右视图,图3是 主调向轮2和主调向轮轴3的结构图。图中1 -缓冲管,2-主调向轮,2a_刷板,3-主调向轮轴,3a_螺母,3b_定位销, 4-调向叉丝,5-寄存管,6-副调向轮,6a-刷板,7-副调向轮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大蒜调头装置,包括缓冲管1、寄存管5及固定其上的调向叉丝 4、主调向轮2、副调向轮6等。如图1所示,寄存管5左右两侧壁的上端面分别和数根调向叉丝4的下端固定连 接,缓冲管1的左端为喇叭形,整体上与左右水平线成一定角度,右端与调向叉丝4的上端 相对,主调向轮轴3和副调向轮轴7分别置于调向叉丝4左右两侧,且主调向轮轴3稍高于 副调向轮轴7,主调向轮2和副调向轮6分别安装在主调向轮轴3和副调向轮轴7上。刷板 2a和刷板的外边缘分别与调向叉丝4的右侧和左侧贴合。如图2所示,从寄存管5的右侧看去,调向叉丝4占去寄存管5的管壁上端缘约 3/4长度,而寄存管5的管壁上端缘的其余部分均为寄存管5的有锥度的延伸面。[0011]如图3所示,调向轮2安装在调向轮轴3上,调向轮2左端与调向轮轴3的轴肩相 靠,右端与套在调向轮轴3上的螺母3a相依,定位销3b穿过调向轮轴3和螺母3a的通孔, 用于固定螺母3a在调向轮轴3上的轴向位置,数片刷板2a沿径向等间距分布在调向轮2 的柱面上,数片刷板6a沿径向等间距分布在调向轮6的柱面上,副调向轮轴7具有和主调 向轮轴3同样的构造。如图1所示,缓冲管1的左端制成喇叭口的形状,目的是使大蒜顺利进入缓冲管 1内,而缓冲管1的管径刚好允许单个大蒜尖部或根部先进入,即不允许大蒜侧向进入,这 样,完成了第一步调向,只需进一步调整大蒜尖部和根部的先后顺序即可。如图2所示,调向叉丝4在寄存管5管壁的上端上的分布占去其单侧边缘的3/4 左右,因为如果大蒜尖部先跌入调向叉丝4,其尖部只在这样的范围内穿入调向叉丝4的间 隙。另外,调向叉丝4的间隙只允许大蒜尖部进入而不允许根部进入。如图3所示,刷板2a远离主调向轮2的一边为内凹的弧形,以便更好地与调向叉 丝4贴合,需保证刷板2a既不会接触到大蒜的根部,又能有效地拨动大蒜尖部。该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大蒜从缓冲管1的左端进入缓冲管1,由于缓冲管1 的管壁的约束,保持根部或尖部朝右的状态,继续向右运动,到达缓冲管1的右端后,跃入 调向叉丝4内。这时,大蒜若为尖部朝右跌入叉丝4内,则其尖部将落入数根调向叉丝4的 间隙内,又因为主调向轮顺时针旋转,故在刷板2a的作用下,大蒜尖部被拨向上方,迫使大 蒜改变为尖部向上的状态并随即掉入寄存管5内,这种情况下的调向就完成了 ;大蒜若是 根部向右掉入调向叉丝4内,则主调向轮2上的刷板2a不起作用(由于调向叉丝4的阻挡, 刷板2a的边缘接触不到蒜的根部),这时,又出现了两种情况,即①大蒜根部受到调向叉丝 4的碰撞后根部向下运动,大蒜直接掉入寄存管5内,就完成了调向任务,另有②大蒜未直接掉入而是尖部向下运动,穿入左边的调向叉丝4的空隙内,这时,由于副调向轮6上的刷 板6a逆时针旋转,尖部又被强制性拨向上方,迫使大蒜改变为尖部朝上的状态掉入寄存管 5内,也完成了调向任务。
权利要求一种大蒜调头装置,有一缓冲管(1),其特征在于寄存管(5)左右两侧壁的上端面分别和数根调向叉丝(4)的下端固定连接,缓冲管(1)的左端为喇叭形,缓冲管(1)的管体倾斜与水平面,右端与调向叉丝(4)的上端相对,主调向轮轴(3)和副调向轮轴(7)分别置于调向叉丝(4)左右两侧,且主调向轮轴(3)稍高于副调向轮轴(7),主调向轮(2)和副调向轮(6)分别安装在主调向轮轴(3)和副调向轮轴(7)上;刷板(2a)和刷板(6a)的外边缘分别与调向叉丝(4)的右侧和左侧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蒜调头装置,其特征在于调向叉丝(4)占去寄存管(5)的 管壁上端缘3/4的长度,寄存管(5)的管壁上端缘的其余部分均为寄存管(5)的带有锥度 的延伸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蒜调头装置,其特征在于调向轮(2)安装在调向轮轴(3) 上,调向轮(2)左端与调向轮轴(3)的轴肩相靠,右端与套在调向轮轴(3)上的螺母(3a)相 依,定位销(3b)穿过调向轮轴(3)和螺母(3a)的通孔,用于固定螺母(3a)在调向轮轴(3) 上的轴向位置,数片刷板(2a)沿径向等间距分布在调向轮(2)的柱面上,数片刷板(6a)沿 径向等间距分布在调向轮(6)的柱面上,副调向轮轴(7)具有和主调向轮轴(3)同样的构 造。
专利摘要一种大蒜调头装置,有一缓冲管1,寄存管5左右两侧壁的上端面分别和数根调向叉丝4的下端固定连接,缓冲管1的左端为喇叭形,缓冲管1的管体倾斜于水平面,右端与调向叉丝4的上端相对,主调向轮轴3和副调向轮轴7分别置于调向叉丝4左右两侧,且主调向轮轴3稍高于副调向轮轴7,主调向轮2和副调向轮6分别安装在主调向轮轴3和副调向轮轴7上;刷板2a和刷板的外边缘分别与调向叉丝4的右侧和左侧贴合。
文档编号A01C7/20GK201563367SQ2009201442
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3日
发明者吴爱梅, 王思谦, 白学宗, 陈秀娟 申请人:兰州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