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山核桃蒲栽培杏鲍菇的培养料及培养方法

文档序号:356944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利用山核桃蒲栽培杏鲍菇的培养料及培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杏鲍菇的培养料及栽培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山核桃蒲栽培杏鲍菇的培养料及培养方法。
背景技术
山核桃具有色相、味美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元素,今年来在市场销售火爆。山核桃在国内有大面积种植,特别是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包括浙江的临安、淳安、安吉和安徽省周边市县。全国山核桃种植面积在43333hm3,年产山核桃10000t。目前,在山核桃采收时,采集的山核桃是带蒲的。在山核桃制作加工过程中,首先将山核桃去掉蒲壳,然后再加工成香脆的山核桃,因此在山核桃的加工过程中,产生了大于山核桃体积4 5倍的山核桃蒲壳。王国平等(山核桃蒲壳污染综合治理及其效应,王国平等,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 12月)建议将山核桃蒲壳作为碱性肥料、农药或细炭使用,但上述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山核桃蒲壳进行加工,加工工艺复杂,因此山核桃蒲壳的利用率不高。目前,山核桃蒲壳的利用较少,对于山核桃蒲壳,多数是直接废弃处理,由于山核桃蒲壳中含有一种生物碱,其具有较强的碱性,不易分解。当废弃的山核桃蒲壳腐烂后,污水会污染地下水,导致水质变成黑色,水质大幅下降,不能饮用及用于水产养殖。而在堆积废弃时,其腐烂后的残余物,也会导致堆积处土壤污染,植被无法生长。杏鲍菇学名剌芹侧耳。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具有杏仁香味,和鲍鱼的口感,营养丰富,主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镁、锌等矿物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对人体具有抗癌、降血脂、润胃肠以及美容等作用。近年来,杏鲍菇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增大。杏鲍菇是一种分解纤维索、木质素、蛋白质能力较强的食用菌,各种农副产品下脚料和栽培平菇的原料中的碳源和氮源都能吸收利用,尤以棉籽壳、废棉、阔叶树木屑、玉米芯等主料,适量添加麦麸、米糠、玉米粉等辅料提高氮源为最佳。CN 101061777A公开了一种杏鲍菇培养料,其组分及含量(重量百分比)为杂木屑20-77%、棉籽皮或玉米芯0_40%、麦麸或米糠15-20%、玉米面2_5%、糖0. 5-1. 5%、石膏 0. 5-1. 5%。CN 101717109A公开了一种杏鲍菇培养料,该培养料包括木屑35%、玉米芯30%、 米糠20%、麸皮14%、石灰1 % ;其中玉米芯为大颗粒度玉米芯,包括4-5目的60-80%,5-10 目的 20-40% οCN 101935258A公开了一种杏鲍菇培养料,该培养料以苎麻副产物作为主要成分,替代或部分替代木屑、玉米芯和棉籽壳等原材料生产杏鲍菇,其主要包括苎麻副产物 15% 65%,麸皮8% 12%,玉米粉3% 7%,米糠15% 25%,石灰0. 5% 2. 5%。纵观现有技术,在杏鲍菇的生产过程中,其培养料仍是以棉籽壳、废棉、阔叶树木屑、玉米芯等为主料,而上述物质在造纸、饲料等领域同样应用广泛。山核桃蒲具有碳源和氮源,但目前在杏鲍菇的生产过程中并未应用。因此如何将废弃并污染环境的山核桃蒲用于杏鲍菇的生产,是本领域面临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山核桃蒲生产杏鲍菇的培养料,所述杏鲍菇培养料含有山核桃蒲,其组成包括山核桃蒲75-85%、麦皮 12-18%,豆饼1-4%、玉米粉1-4%、碳酸钙0. 5-2%,或山核桃蒲25-40%,杂木屑45-58%、 麦皮10-25%、豆饼1-4%、玉米粉1-4%、碳酸钙0. 5-2% ο所述杏鲍菇培养料优选山核桃蒲80 %、麦皮15 %、豆饼2 %、玉米粉2 %、碳酸钙 1%,或山核桃蒲30%,杂木屑50%、麦皮15%、豆饼2%、玉米粉2%、碳酸钙1%。本发明所述的杏鲍菇培养料,其中所用的山核桃蒲也可以用山核桃蒲壳代替。本发明所用的杂木屑,即木屑,其可以是单一种类的木屑,也可以是几种不同种类木屑的混合物。本发明的目的之一还在于提供一种杏鲍菇的生产方法,其培养料含有山核桃蒲,具体组成包括山核桃蒲75-85%、麦皮12-18%、豆饼1_4%、玉米粉1_4%、碳酸钙 0. 5-2 %,或山核桃蒲25-40 %,杂木屑45-58 %、麦皮10-25 %、豆饼1_4 %、玉米粉1_4 %、碳酸钙0.5-2%。将所述培养料装袋进行预处理,随后接种后培养,搔菌、催蕾后疏蕾,待杏鲍菇菇盖基本展开且孢子未弹射时采收。所述预处理包括采用熟料袋栽方法,将培养料装袋后盖好盖进行消毒灭菌,高压下温度高于室温保持3小时,随后大气压下100°C保持10-12小时,随后待袋温降到大气压下30°C以下搬无菌室消毒接菌。所述装袋优选采用17X50厘米塑料袋装培养料1公斤。所述高压指压力高于1个大气压,优选1. 5-5个大气压。所述接种后培养包括在培养室恒温23-25°C、黑暗条件下,24小时后菌丝萌发, 随后进行通风3-4天,继续培养30-35天菌丝满袋。所述搔菌包括当菌丝满袋后将其转入育菇房,打开袋盖并搔去老菌皮并保湿。所述催蕾包括开盖2-9天,室内保持22_M°C,随后4_5天温度降到12_14°C, 空间相对湿度保持为90% -95%,每日通风两次,6-8天菇蕾就能形成,随后保持温度在 17-18°C,空间相对湿度为80% -85% ο所述疏蕾包括杏鲍菇菇蕾有黄豆或小手指大小时,疏去奇形和部分过密菇蕾,每袋留1-2朵,室内温度保持17-18°C,相对湿度保持为80% -85%,早晚通风。本发明所述的杏鲍菇的生产方法,所获得的一级菇标准每朵重量200克以上,长度20cm以上。从菇蕾到采收只需15-17天即可获得第一潮菇,第一潮菇的生物转化物高达 70%,第二潮菇的生物转化率为20%。本发明的杏鲍菇培养料,利用现有技术废弃的山核桃蒲壳作为主料,不仅大大节省了生产杏鲍菇培养料的成本,还减少了山核桃蒲壳废弃时产生的污染。现有技术无法利用山核桃蒲壳作为杏鲍菇培养料,主要是因为山核桃蒲壳中含有生物碱等影响杏鲍菇生长的碱性有害物质。本发明采用独特的配方,选择以山核桃蒲或山核桃蒲壳为主料,添加杂木屑、麦皮、豆饼和玉米粉等营养物质,以及碳酸钙,可以有效消除山核桃蒲壳中的碱性物质的影响,从而能够将现有技术无法用作杏鲍菇培养料的山核桃蒲壳,用于杏鲍菇培养料。采用本发明的杏鲍菇培养方法,其生物转化率在70% -98%,远远高于现有技术的其他方法。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杏鲍菇培养料组成为山核桃蒲80%、麦皮15 %、豆饼2%、玉米粉2%、碳酸钙 1%。利用该培养料,杏鲍菇的生产方法如下菇房分为培养室、催蕾室和育菇房,菇房宽3. 5米,长10米,高3. 5-4米,各室门统一开向走廊,走廊宽1.5米,墙面用水泥粉刷,隔热、保湿。菇架双向排列,四周中间留有过道,便于操作和管理,发菌室菇架床为7层,层距40公分,菇房设备有制冷、光照、通风三种设备。采用熟料袋栽方法,将培养料装袋,装袋采用17X50厘米塑料袋装培养料1公斤, 装袋后盖好盖进行消毒灭菌,高压下温度高于室温保持3小时,随后大气压下100°C保持10 小时,随后待袋温降到大气压下30°C以下搬无菌室消毒接菌。在培养室恒温25°C、黑暗条件下,M小时后菌丝萌发,随后进行通风3天,继续培养32天菌丝满袋。当菌丝满袋后将其转入育菇房,打开袋盖并搔去老菌皮并保湿。开盖3天,室内保持22°C,随后4天温度降到12°C,空间相对湿度保持为90%,每日通风两次,6天菇蕾就能形成,随后保持温度在17°C,空间相对湿度为85%。杏鲍菇菇蕾有黄豆或小手指大小时,疏去奇形和部分过密菇蕾,每袋留2朵,室内温度保持18 °C,相对湿度保持为85 %,早晚通风。待杏鲍菇菇盖基本展开,孢子还未弹射时采收,采大留小,分次采完,采收菇时用手轻握菌柄转拔,所获得的一级菇标准每朵重量230克,长度25cm,从菇蕾到采收只需17天即可获得第一潮菇,第一潮菇的生物转化物高达98%。实施例二杏鲍菇培养料组成为山核桃蒲30%,杂木屑50%、麦皮^^、豆饼?^^玉米粉 2%、碳酸钙1%。利用该培养料,杏鲍菇的生产方法如下菇房分为培养室、催蕾室和育菇房,菇房宽3. 5米,长10米,高3. 5-4米,各室门统一开向走廊,走廊宽1.5米,墙面用水泥粉刷,隔热、保湿。菇架双向排列,四周中间留有过道,便于操作和管理,发菌室菇架床为8层,层距40公分,菇房设备有制冷、光照、通风三种设备。采用熟料袋栽方法,将培养料装袋,装袋采用17X50厘米塑料袋装培养料1公斤, 装袋后盖好盖进行消毒灭菌,高压下温度高于室温保持3小时,随后大气压下100°C保持12 小时,随后待袋温降到大气压下30°C以下搬无菌室消毒接菌。在培养室恒温23°C、黑暗条件下,M小时后菌丝萌发,随后进行通风4天,继续培养30天菌丝满袋。当菌丝满袋后将其转入育菇房,打开袋盖并搔去老菌皮并保湿。CN 102381904 A

开盖8天,室内保持,随后5天温度降到14°C,空间相对湿度保持为95%,每日早晚通风两次,同时增加房内光线达30支光,7天菇蕾就能形成,随后保持温度在18°C, 空间相对湿度为80%。杏鲍菇菇蕾有黄豆或小手指大小时,疏去奇形和部分过密菇蕾,每袋留1朵,室内温度保持17 °C,相对湿度保持为80 %,早晚通风。待杏鲍菇菇盖基本展开,孢子还未弹射时采收,采大留小,分次采完,采收菇时用手轻握菌柄转拔,所获得的一级菇标准每朵重量240克,长度^cm,从菇蕾到采收只需15天即可获得第一潮菇,第一潮菇的生物转化物高达75%。本发明实施例记载的各个数值或点值,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非紧密联系、一一对应的。因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实施例中的具体点值或数值,与发明内容部分或实施例之间互相组合,产生的技术方案仍是在本发明的记载之内。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其掌握的知识,对本发明的培养料及生产方法,做的任何改动、替换以及要素省略或变更,均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详细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 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详细工艺设备和工艺流程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 对本发明产品各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杏鲍菇培养料,其组成包括山核桃蒲75-85%、麦皮12-18%、豆饼1_4%、玉米粉1_4%、碳酸钙0. 5-2% ;或山核桃蒲25-40%,杂木屑45-58%、麦皮10-25 %、豆饼1_4%、玉米粉1_4%、碳酸钙 0. 5-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养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杏鲍菇培养料包括山核桃蒲80%、麦皮15%、豆饼2%、玉米粉2%、碳酸钙;或山核桃蒲30%,杂木屑50%、麦皮15%、豆饼2%、玉米粉2%、碳酸钙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培养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山核桃蒲用山核桃蒲壳代替。
4.一种杏鲍菇的培养方法,其培养料为权利要求1-2之一所述的杏鲍菇培养料,将所述培养料装袋进行预处理,随后接种后培养,搔菌、催蕾后疏蕾,待杏鲍菇菇盖基本展开且孢子未弹射时采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包括采用熟料袋栽方法,将培养料装袋后盖好盖进行消毒灭菌,高压下温度高于室温保持3小时,随后大气压下100°C保持10-12小时,随后待袋温降到大气压下30°C以下搬无菌室消毒接菌;所述装袋优选采用 17X50厘米塑料袋装培养料1公斤。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种后培养包括在培养室恒温 23-25°C、黑暗条件下,24小时后菌丝萌发,随后进行通风3-4天,继续培养30-35天菌丝满袋。
7.如权利要求4-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搔菌包括当菌丝满袋后将其转入育菇房,打开袋盖并搔去老菌皮并保湿。
8.如权利要求4-7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蕾包括开盖2-9天,室内保持22-24°C,随后4-5天温度降到12-14°C,空间相对湿度保持为90% -95%,每日通风两次,6-8天菇蕾就能形成,随后保持温度在17-18°C,空间相对湿度为80% -85%。
9.如权利要求4-8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疏蕾包括杏鲍菇菇蕾有黄豆或小手指大小时,疏去奇形和部分过密菇蕾,每袋留1-2朵,室内温度保持17-18°C,相对湿度保持为80% -85%,早晚通风。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山核桃蒲栽培杏鲍菇的培养料及培养方法,所述杏鲍菇培养料含有山核桃蒲,其组成包括山核桃蒲75-85%、麦皮12-18%、豆饼1-4%、玉米粉1-4%、碳酸钙0.5-2%,或山核桃蒲25-40%,杂木屑45-58%、麦皮10-25%、豆饼1-4%、玉米粉1-4%、碳酸钙0.5-2%。本发明的杏鲍菇培养料,利用现有技术废弃的山核桃蒲壳作为主料,不仅大大节省了生产杏鲍菇培养料的成本,还减少了山核桃蒲壳废弃时产生的污染。
文档编号A01G1/04GK102381904SQ201110203139
公开日2012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0日
发明者朱皖南 申请人:朱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