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添加剂的制备技术,具体是指一种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和应用。
背景技术:
食用菌是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有各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具有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治疗高血压的作用,因此,食用菌被人们称作健康食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硒是人和动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硒蛋白P等多达23种功能蛋白的活性中心,具有抗癌、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尽管我国的湖北恩施有世界硒都之称,陕西紫阳也是一个富硒区,但是我国存在一个从东北黑龙江省一直延伸到西南云南省的低硒带,占据我国国土面积的72%。这些低硒区的硒日摄入量显著低于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硒日摄入量50-200yg,造成了严重的人体健康问题, 如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四川等严重缺硒地区有克山病、大骨节病发生,一些癌症高发区(如江苏启东市)也与缺硒有关。因此,在这些低硒区域生活的人们需要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技术生产的农副产品来补充硒的摄入。
食用菌由于其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等特点成为有效的硒营养强化农副产品。但是目前富硒食用菌生产方式是通过直接向菌基中添加无机硒酸盐(如亚硒酸钠、硒酸钠),如富硒食用菌的栽培及其下脚料生产天然富硒牛奶的方法(中国专利申请 200610046148. 4)、富硒双孢菇的工厂化栽培方法(中国专利申请200910067431. 9),但是这种技术一方面无机硒酸盐会对食用菌的生长产生毒害,严重影响食用菌产量,另一方面导致食用菌体内累积的大部分硒是无机盐的形态,被人食用后也会造成一定的毒害,补硒效果差。即使采用富硒玉米秸秆和富硒玉米芯制成的富含有机硒的食用菌培养基添加剂 (中国专利申请200910129165. 8),也由于富硒玉米秸秆和富硒玉米芯中的硒含量较低,制成的添加剂硒含量最大为10微克/克,对于生产更高硒含量的食用菌就显得无能为力。而采用富硒水稻米糠(0. 2-0. 5% )生产富硒食用菌(中国专利申请20110080205. 1)也存在同样的缺陷。本发明因此而来。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与应用,可添加到食用菌菌基中,有效提高食用菌中的总硒和有机硒的含量,达到有效富硒的效果,成为补硒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无机硒毒害效应、菌基中的硒利用率低下、食用菌中的富硒程度不高等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的有机硒添加剂。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包括有机硒源、 纳米材料载体,所述纳米材料载体含有纳米态的植物颗粒。3
优选的,所述纳米材料载体选用纳米态的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所述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中至少30%的颗粒粒径位于300-800纳米范围内。
优选的,所述有机硒源为硒酵母颗粒。
优选的,所述硒酵母颗粒需经破壁处理,且硒酵母颗粒中80-100%的颗粒粒径位于5-10微米。
优选的,所述有机硒源与纳米材料载体的重量比为1-3 7-10。
优选的,所述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中硒含量为100-1000毫克/千克。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有机硒源、纳米材料载体原料中加入适量水共溶后搅拌均勻,然后进行干燥粉碎即得所述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步骤。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有机硒源选用硒酵母,在混料前进行硒酵母的粉碎破壁处理, 并控制硒酵母颗粒的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且硒酵母颗粒中80-100%的颗粒粒径位于5-10微米。
优选的,所述方法中纳米材料载体在混料前进行粉碎处理,控制纳米材料载体的颗粒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且30% 100%以上颗粒的粒度达到300-800纳米。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在食用菌富硒培养中的应用。
本发明技术方案得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以纳米材料为载体,有机硒为硒源, 混合制成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所述纳米材料是指纳米态的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所述纳米态的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中30-100%的颗粒粒径位于300-800纳米; 所述有机硒是指硒酵母颗粒;所述硒酵母颗粒经破壁处理,颗粒中80-100%的颗粒粒径位于5-10微米。
本发明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由硒酵母颗粒和纳米态的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按照以下重量配比配制而成硒酵母颗粒纳米态的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 1-3 7-10。本发明得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硒含量为100-1000毫克/千克。
本发明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是通过将载体、硒源原料混合配比后,应加入适量水,混合均勻,使混合物呈水饱和状态,并静置M小时,然后在低温下干燥、粉碎后制成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
本发明提供一种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其以纳米材料为载体,有机硒为硒源,混合制成粉剂。
作为优化,上述纳米材料是指纳米态的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且其中 30-100%以上的颗粒粒径位于300-800纳米。
作为优化,上述有机硒是指硒酵母颗粒,且该硒酵母颗粒经破壁处理,颗粒中 80-100%以上的颗粒粒径位于5-10微米。
作为优化,上述一种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由硒酵母颗粒和纳米态的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按照以下重量配比配制而成硒酵母颗粒纳米态的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1-3 7-10。
作为优化,上述一种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硒含量为100-1000毫克/千克。
本发明还提供制备上述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方法按所述混合配比后,应加入适量水,混合均勻,使混合物呈水饱和状态,并静置M小时,然后在低温下干燥、粉碎后制成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实现的技术效果如下
1、食用菌富硒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可添加到普通食用菌菌基中,可有效使食用菌中的总硒含量增加10-1000倍。
2、食用菌中有机硒含量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可添加到普通食用菌菌基中,可有效提高食用菌中的有机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75-95 %。
3、添加剂的硒缓释效应本发明提供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具有缓释功能,可有效延长硒的肥效期至60-90天,使得食用菌中的各潮菇之间的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稳定, 相对误差可控制在20 %以内。
4、无毒害作用使用本发明提供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添加到普通食用菌菌基中, 在整个生长周期中,并未发现任何毒害作用,不影响食用菌产量;而且所获食用菌中高达 75-95%的有机硒形态,被人体食用后可有效吸收,不会产生类似于无机硒的残留、毒害作用。
5、提高硒源的利用效率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获取的纳米-微米级添加剂材料,再加上硒的长效、稳定缓释效应,有效提高了硒的吸收率,实现了硒源的更好地利用。
6、可生产高硒材料由于本发明提供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的硒含量可达 100-1000毫克/千克,可培育出高达100-200毫克/千克(干重)的食用菌,可作为食品硒添加剂。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作进一步调整,未说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实施例1 4 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与应用(硒含量100毫克/千克)
(1)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硒含量100毫克/千克)
将普通玉米秸秆或玉米芯用密友集团QYF-600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功率188瓦, 出料量150-400公斤/小时)进行超微粉碎,使颗粒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同时, 30-100%以上达到300-800纳米,该过程由激光粒度仪进行监控。
将商业购买的硒酵母(硒含量为2000毫克/千克(干重))用密友集团QYF-600 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功率188瓦,出料量150-400公斤/小时)进行超微粉碎,使颗粒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同时,80-100%以上达到5-10微米,该过程由激光粒度仪进行监控。
将上述获得的纳米态的玉米秸秆或玉米芯与硒酵母颗粒按照95 5的重量配比进行混合均勻。
加入适量水,混合均勻,使混合物呈水饱和状态,并静置M小时,然后在低温下干燥、粉碎后制成粉剂,获得硒含量为100微克/千克(干重)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
(2)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应用(硒含量100毫克/千克)
采用普通的秀珍菇菌基、杏鲍菇菌基、平菇菌基、鸡腿菇菌基,将上述获得的硒含量为100毫克/千克(干重)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与不同的菌基分别按照5 95和10 90的配比混合均勻,分别得到硒含量5毫克/千克(干重)、10毫克/千克(干重)的不同的硒缓释食用菌菌基。
在上述获得的硒缓释食用菌菌基中进行接种食用菌菌种,(硒缓释秀珍菇菌基接种秀珍菇菌种,硒缓释杏鲍菇菌基接种杏鲍菇菌种,其他如平菇菌种、鸡腿菇菌种依次类推),并设空白对照,以同样的管理措施,经过完整的生长周期,采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潮菇,并检测。
(3)实施效果
食用菌富硒可有效使食用菌中的总硒含量增加25-100倍,而且混合菌基中的总硒含量越高,收获的食用菌中的总硒含量也越高。
食用菌中有机硒含量高可有效提高食用菌中的有机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75-90%,而其中又以硒代蛋氨酸为主。
添加剂的硒缓释效应可有效缓释有机硒到菌基中,使得食用菌中的各潮菇之间的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稳定,相对误差可控制在20 %以内。
提高硒源的利用效率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获取的纳米-微米级添加剂材料,再加上硒的长效、稳定缓释效应,有效提高了硒的吸收率,实现了硒源的更好地利用,硒源的利用率达到30-50%,较对照组提高1倍以上。
实施例2 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与应用(硒含量500毫克/千克)
(1)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硒含量500毫克/千克)
将普通玉米秸秆或玉米芯用密友集团QYF-600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功率188瓦, 出料量150-400公斤/小时)进行超微粉碎,使颗粒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同时, 30-100%以上达到300-800纳米,该过程由激光粒度仪进行监控。
将商业购买的硒酵母(硒含量为2000毫克/千克(干重))用密友集团QYF-600 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功率188瓦,出料量150-400公斤/小时)进行超微粉碎,使颗粒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同时,80-100%以上达到5-10微米,该过程由激光粒度仪进行监控。
将上述获得的纳米态的玉米秸秆或玉米芯与硒酵母颗粒按照75 25的重量配比进行混合均勻。
加入适量水,混合均勻,使混合物呈水饱和状态,并静置M小时,然后在低温下干燥、粉碎后制成粉剂,获得硒含量为500微克/千克(干重)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
(2)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应用(硒含量500毫克/千克)
采用普通的秀珍菇菌基、杏鲍菇菌基、平菇菌基、鸡腿菇菌基,将上述获得的硒含量为500毫克/千克(干重)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与不同的菌基分别按照5 95和10 90 的配比混合均勻,分别得到硒含量25毫克/千克(干重)、50毫克/千克(干重)的不同的硒缓释食用菌菌基。
在上述获得的硒缓释食用菌菌基中进行接种食用菌菌种,(硒缓释秀珍菇菌基接种秀珍菇菌种,硒缓释杏鲍菇菌基接种杏鲍菇菌种,其他如平菇菌种、鸡腿菇菌种依次类推),并设空白对照,以同样的管理措施,经过完整的生长周期,采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潮菇,并检测。
(3)实施效果
食用菌富硒可有效使食用菌中的总硒含量增加100-300倍,而且混合菌基中的总硒含量越高,收获的食用菌中的总硒含量也越高。食用菌中有机硒含量高可有效提高食用菌中的有机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80-95%,而其中又以硒代蛋氨酸为主。添加剂的硒缓释效应可有效缓释有机硒到菌基中,使得食用菌中的各潮菇之间的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稳定,相对误差可控制在20 %以内。提高硒源的利用效率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获取的纳米-微米级添加剂材料,再加上硒的长效、稳定缓释效应,有效提高了硒的吸收率,实现了硒源的更好地利用,硒源的利用率达到30-50%,较对照组提高1倍以上。实施例3 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与应用(硒含量800毫克/千克)(1)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硒含量800毫克/千克)将普通玉米秸秆或玉米芯用密友集团QYF-600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功率188瓦, 出料量150-400公斤/小时)进行超微粉碎,使颗粒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同时, 30-100%以上达到300-800纳米,该过程由激光粒度仪进行监控。将商业购买的硒酵母(硒含量为2000毫克/千克(干重))用密友集团QYF-600 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功率188瓦,出料量150-400公斤/小时)进行超微粉碎,使颗粒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同时,80-100%以上达到5-10微米,该过程由激光粒度仪进行监控。将上述获得的纳米态的玉米秸秆或玉米芯与硒酵母颗粒按照60 40的重量配比进行混合均勻;加入适量水,混合均勻,使混合物呈水饱和状态,并静置M小时,然后在低温下干燥、粉碎后制成粉剂,获得硒含量为800微克/千克(干重)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2)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应用(硒含量800毫克/千克)采用普通的秀珍菇菌基、杏鲍菇菌基、平菇菌基、鸡腿菇菌基,将上述获得的硒含量为800毫克/千克(干重)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与不同的菌基分别按照5 95和10 90 的配比混合均勻,分别得到硒含量40毫克/千克(干重)、80毫克/千克(干重)的不同的硒缓释食用菌菌基。在上述获得的硒缓释食用菌菌基中进行接种食用菌菌种,(硒缓释秀珍菇菌基接种秀珍菇菌种,硒缓释杏鲍菇菌基接种杏鲍菇菌种,其他如平菇菌种、鸡腿菇菌种依次类推),并设空白对照,以同样的管理措施,经过完整的生长周期,采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潮菇,并检测。(3)实施效果食用菌富硒可有效使食用菌中的总硒含量增加200-500倍,而且混合菌基中的总硒含量越高,收获的食用菌中的总硒含量也越高。食用菌中有机硒含量高可有效提高食用菌中的有机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80-95%,而其中又以硒代蛋氨酸为主。添加剂的硒缓释效应可有效缓释有机硒到菌基中,使得食用菌中的各潮菇之间的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稳定,相对误差可控制在15 %以内。提高硒源的利用效率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获取的纳米-微米级添加剂材料,再加上硒的长效、稳定缓释效应,有效提高了硒的吸收率,实现了硒源的更好地利用,硒源的利用率达到30-50%,较对照组提高1倍以上。可生产高硒材料可培育出高达100-200毫克/千克(干重)的食用菌,可作为食品硒添加剂。实施例4 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与应用(硒含量1000毫克/千克)(1)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硒含量1000毫克/千克)将普通玉米秸秆或玉米芯用密友集团QYF-600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功率188瓦, 出料量150-400公斤/小时)进行超微粉碎,使颗粒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同时, 30-100%以上达到300-800纳米,该过程由激光粒度仪进行监控。将商业购买的硒酵母(硒含量为2000毫克/千克(干重))用密友集团QYF-600 流化床气流粉碎机(功率188瓦,出料量150-400公斤/小时)进行超微粉碎,使颗粒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同时,80-100%以上达到5-10微米,该过程由激光粒度仪进行监控。将上述获得的纳米态的玉米秸秆或玉米芯与硒酵母颗粒按照50 50的重量配比进行混合均勻;加入适量水,混合均勻,使混合物呈水饱和状态,并静置M小时,然后在低温下干燥、粉碎后制成粉剂,获得硒含量为500微克/千克(干重)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2)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应用(硒含量1000毫克/千克)采用普通的秀珍菇菌基、杏鲍菇菌基、平菇菌基、鸡腿菇菌基,将上述获得的硒含量为1000毫克/千克(干重)的高效有机硒添加剂与不同的菌基分别按照5 95和 10 90的配比混合均勻,分别得到硒含量50毫克/千克(干重)、100毫克/千克(干重) 的不同的硒缓释食用菌菌基。在上述获得的硒缓释食用菌菌基中进行接种食用菌菌种,(硒缓释秀珍菇菌基接种秀珍菇菌种,硒缓释杏鲍菇菌基接种杏鲍菇菌种,其他如平菇菌种、鸡腿菇菌种依次类推),并设空白对照,以同样的管理措施,经过完整的生长周期,采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潮菇,并检测。(3)实施效果食用菌富硒可有效使食用菌中的总硒含量增加400-1000倍,而且混合菌基中的总硒含量越高,收获的食用菌中的总硒含量也越高。食用菌中有机硒含量高可有效提高食用菌中的有机硒含量,有机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80-95%,而其中又以硒代蛋氨酸为主。添加剂的硒缓释效应可有效缓释有机硒到菌基中,使得食用菌中的各潮菇之间的总硒含量和有机硒含量稳定,相对误差可控制在15 %以内。提高硒源的利用效率采用超微粉碎技术获取的纳米-微米级添加剂材料,再加上硒的长效、稳定缓释效应,有效提高了硒的吸收率,实现了硒源的更好地利用,硒源的利用率达到30-50%,较对照组提高1倍以上。可生产高硒材料可培育出高达100-200毫克/千克(干重)的食用菌,可作为食品硒添加剂。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包含有机硒源、纳米材料载体,所述纳米材料载体含有纳米态的植物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材料载体选用纳米态的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所述玉米秸秆颗粒或玉米芯颗粒中至少30 %的颗粒粒径位于300 - 800纳米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硒源为硒酵母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硒酵母颗粒需经破壁处理,且硒酵母颗粒中80 - 100 %的颗粒粒径位于5-10微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硒源与纳米材料载体的重量比为1-3 :7-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中硒含量为100-1000毫克/千克。
7.—种权利要求1 6任意一项所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有机硒源、纳米材料载体原料中加入适量水共溶后搅拌均勻,然后进行干燥粉碎即得所述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有机硒源选用硒酵母,在混料前进行硒酵母的粉碎破壁处理,并控制硒酵母颗粒的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且硒酵母颗粒中80 - 100 %的颗粒粒径位于5-10微米。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纳米材料载体在混料前进行粉碎处理,控制纳米材料载体的颗粒平均粒度在0. 5-10. 0微米,且30% 100 %以上颗粒的粒度达到300-800纳米。
10.一种权利要求1 6任意一项所述的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在食用菌富硒培养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有机硒添加剂包括有机硒源、纳米材料载体,所述纳米材料载体含有纳米态的植物颗粒。该添加剂可添加到食用菌菌基中,有效提高食用菌中的总硒和有机硒的含量,达到有效富硒的效果,成为补硒的有效途径,而且解决了常规的无机硒毒害效应、菌基中的硒利用率低下、食用菌中的富硒程度不高等问题。
文档编号C05F11/00GK102515884SQ20111040218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7日
发明者罗磊, 袁林喜 申请人: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