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杀虫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744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生物杀虫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杀虫剂。
背景技术
进入本世纪以来,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农牧业发展始终在我国的大政方针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频发的病虫害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每年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千亿元以上,受灾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防治病虫害最主要的的方法是化学防治法,即应用化学农药杀死害虫,由于其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受地区季节性限制,因此被大量使用。但在病虫害的防治上,为了对付害虫越来越强的抗药性,人们不得不逐年加大化学农药的剂量。化学农药残留在水、土、动物以及人类的身体内,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研发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目标生物安全、易分解且分解产物对环境无污染的生物杀虫剂是当前病虫害防治的主流方向。生物杀虫剂的主要特点是对人和畜禽绝对安全,在毒杀害虫的同时不会伤害人和畜禽。使用后对害虫具有物理触杀,拒食、忌避、破坏消化系统,切割害虫防护外膜达到脱水死亡的独特作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同时在自然环境下能够达到可控范围内(通过对药效的有效时间进行控制)的迅速光化,降解,没有任何残留。从2002年起,农业部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力争用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污染公害。开发创制高效、无公害的生物农药是构筑食品安全防护体系的首要环节。为了保证10年内顺利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我国从现在起开始大力推广和普及生物农药。产品结构调整将是未来几年中国农药工业发展的主线。加快发展中国绿色环保农药产业,改变目前农药品种老化、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进一步扩大国内农药需求,增强农药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药工业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促进中国农药工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明内容本发明根据上述情况,为改变目前农药品种老化、结构不合理的状况,用轻质稀土为原料,配以乳化剂、水并辅以天然生物成份组合经加工制成的多元广谱杀虫齐U,具有使用后无残留,无抗药性,杀虫广谱等特性,适用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出口农产品的虫咅防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将轻质稀土筛分混合后再和其它原料喷雾混配,经搅拌、检验、分装等工序,制成生物杀虫剂。本发明提供的生物杀虫剂的成分重量配比是%:腐植酸15-30 K7稀土 1-3 稀土氧化铺1_2 除虫菊酯0.04-0.08 悬浮剂0.30-0.50 乳酸钾15-18蒙脱石粉40-50 沸石粉10-15。本发明提供的生物杀虫剂的成分最优重量配比是%:腐植酸20K7 稀 土 2 稀土氧化铈1.5 除虫菊酯0.06悬浮剂0.44 乳酸钾17蒙脱石粉47沸石粉12。本发明提供的生物杀虫剂,具有使用后无残留,无抗药性,杀虫广谱等特性,可以解决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的污染问题,适用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出口农产品的虫害防
治,可有效的促进我国有机农产品产业的发展,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
益实施的方式实施例一:小白菜蚜虫杀虫试验。1、试验时间:2011年4月。2、试验地点:云南省宾川县。3、试验设计:实验地选在云南省宾川县杨忠文家房前屋后菜地。试验田总面积33m2,对照田面积4.5m2。试验作物小白菜,虫害为蚜虫,每小区随机选三棵,每棵选一叶,在10倍放大镜下数虫口数量,再求其单叶平均虫口数,计算虫口密度。4、试验方法:试验设清水为对照,采取三种不同用量与其对比,即将生物杀虫剂按每亩45克、60克、75克用量,兑水15公斤计算,按照试验田面积,分别称取生物杀虫剂1.0克、1.33克、1.66克,兑水0.74公斤,装入预先编好号的小塑料袋中备用。将IOOOml手持喷雾器装清水至标准刻度,再加入生物杀虫剂试样,搅匀,各试样分别进行。将喷雾器打气至合适程度,喷撒时以叶面湿润,但不滴水为宜。为了便于观察记录,选择在上午10时喷施。5、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见下表。
权利要求
1.一种生物杀虫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物杀虫剂成分重量配比是%:腐植酸15-30 K7稀土 1-3 稀土氧化铈1-2除虫菊酯0.04-0.08 悬浮剂0.30-0.50 乳酸钾15-18蒙脱石粉40-50 沸石粉10-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杀虫剂的成分最优重量配比是%:腐植酸20 K7稀土 2 稀土氧化铈1.5 除虫菊酯0.06悬浮剂0.44乳酸钾17 蒙脱石粉47 沸石粉12。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杀虫剂,该生物杀虫剂主要成份为腐植酸、K7稀土、稀土氧化铈、除虫菊酯、悬浮剂、乳酸钾、蒙脱石粉和沸石粉,加工方法是将稀土筛分混合后再和其它原料喷雾混配,经搅拌、检验、分装等工序,制成生物杀虫剂。该生物杀虫剂具有使用后无残留,无抗药性,杀虫广谱等特性,适用于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出口农产品的虫害防治。
文档编号A01N53/04GK103155950SQ20111042103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8日
发明者戴树华 申请人:戴树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