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蛙与林业互补共生养殖方法

文档序号:206094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中国林蛙与林业互补共生养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林业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国林蛙与林业互补共生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人类生存离不开生态条件,调节生态气候条件是广阔的森林和地表植被资源,对森林和地表植被造成较大危害的是火灾和虫害,每年国家对森林防火和森保防害(虫)专项资金投入巨大。目前,我们国家大量的荒山、天然林和人工林下空间未有被充分开发利用,人工种植的经济林因其成材特性原因,少则几年成材,多则十几年成材,投资回收期较长,并且林下资源大量闲置,各种林下自然各种昆虫较多,导致经济效益差。现有在林下生态养殖技术虽然能够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但是品种搭配和数量等 均不合理,有效互补共生空白,无法综合发挥林地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中国林蛙与林业互补共生养殖方法,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一方面涉及一种中国林娃与林业互补共生养殖方法,包括以两山夹一沟地形为养殖场地,在两侧山顶并两侧沟口处植入落叶松树,在林地较为平整的地块挖长2m-5m,宽lm_3m,深20公分-50公分林蛙功能池,以10亩场地设置一个功能池,在峡谷的沟口设置水坝,所述的水坝上设有过水不过蛙护栏网,在每100亩林地投放4-6万只林蛙。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功能池设置功能池池梗植被,池底设置卵石和植被,池梗周围设置生态防污沿。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空旷地设置若干仿真鹰或仿真人,以此惊吓空中其它鸟类(林蛙天敌)。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林地为天然林或人工林。本发明的方法利用食虫动物与存在害虫植物相互间的特性进行一地共存,互补共生,生态养殖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


图I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1、落叶松防护带,2、山坡,林蛙栖息地;图2为位于林地平整地块的功能池示意图1、功能池池梗植被,2、水面,3、卵石,4、池底植被,5、池底形状,6、生态防污沿;图3 :护栏网示意图1、作业台,2、护墙,3、护栏网把手,4、护栏网,5、护栏网骨架。
具体实施例方式选用一块面积为100亩,两山夹一沟地形状林地,在两侧山顶并两侧沟口处植入落叶松树,因落叶松树所落针叶林蛙不愿靠近,所以,在林地四周界线(山梁)植入落叶松树可有效起到防止林蛙外逃(参见附图I);在林地较平整地块挖长2m-5m,宽lm_3m,深20公分-50公分林蛙产卵、孵化、育蝌、回捕一体功能池(参见附图2);在峡谷的沟口处设置一水坝,水坝中间具两山夹一沟主水道设一过水不过蛙护栏网(参见附图3);在林地较空旷地设置若干个仿真鹰或仿真人,以此惊吓空中其它鸟类林蛙天敌。每100亩林地投放中国幼成林蛙5万只,林地主要植物包括天然林或人工林。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收益是改变传统在林下粗放性养殖模式,使每亩林蛙回捕率高于原传统养殖方法10倍。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出于示例性说明的目的,其 不以任何方式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中国林娃与林业互补共生养殖方法,包括以两山夹一沟地形为养殖场地,在两侧山顶并两侧沟口处植入落叶松树,在林地较为平整的地块挖长2m-5m,宽lm_3m,深20公分-50公分林蛙功能池,以10亩场地设置一个功能池,在峡谷的沟口设置水坝,所述的水坝上设有过水不过蛙护栏网,在每100亩场地投放4-6万只林蛙。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养殖方法,所述功能池设置功能池池梗植被,池底设置卵石和植被,池梗周围设置生态防污沿。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空旷地设置若干仿真鹰或仿真人,以此惊吓空中其它鸟类(林蛙天敌)。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养殖方法,所述的林地林木种类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等地表各种天然阔叶植被。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国林蛙与林业互补共生养殖方法,包括以两山夹一沟地形为养殖场地,在两侧山顶并两侧沟口处植入落叶松树,在林地较为平整的地块挖长2m-5m,宽1m-3m,深20公分-50公分林蛙功能池,以10亩场地设置一个功能池,在峡谷的沟口设置水坝,所述的水坝上设有过水不过蛙护栏网,在每100亩场地投放4-6万只林蛙。本发明的方法利用食虫动物与存在害虫植物相互间的特性进行一地共存,互补共生,生态养殖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
文档编号A01K67/02GK102726339SQ20121023450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9日
发明者朱志明 申请人:朱志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