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

文档序号:218981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一种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采用共生植物野菊来对白术土传病害进行防治,其栽植方式为下列之一或二种以上任意组合:间种、套种、轮种。本发明采用生态种植的方法,将白术与野菊混植,实行有计划的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来防治白术土传病害,解决了白术生产上为防治病虫害而施用农药所造成的农药残留问题,生产上有效的减少了白术白绢病、根腐病的发病率,达到了绿色、安全的生产效果;同时,也为野菊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专利说明】一种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白术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土传病害是指由土传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属根病范畴。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细菌、放线菌、线虫等。其中以真菌为主,分为非专性寄生与专性寄生两类。非专性寄生是外生的根侵染真菌,如腐霉菌引起苗腐、猝倒病,丝核菌引起苗立枯病。专性寄生是植物微管束病原真菌,如尖孢镰孢、黄萎轮枝孢等引起苗的萎蔫、枯死。根病的严重程度受根端分泌物成分和浓度的左右。因此,抑制根围系统病原物是保护根系并进行土传病害防治的基础。
[0003]白术为我国大宗常用中药材之一,生产中忌地性极强,有严重的连作障碍现象,生产上为降低白术田间死亡率往往实行轮作制度,同一块土地上五年内决不重复种植白术,并且对前作植物要求严格,不能为马铃薯、玄参、芍药、桔梗、太子参、附子、地黄等多种植物。更有甚者,为降低发病死亡率,往往砍林开地种植白术,不但造成资金和人力耗费,而且也直接影响森林覆盖率,造成土地和生态资源浪费。构成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土传病害,重茬地白絹病、根腐病发病率可达40%~50%,甚至引起绝收,威胁主产区白术生产的持续性发展,同时制约着有限土地的有效利用,进而严重影响了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防治白术土传病害,进而克服忌地问题,缩短土地资源再生周期,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0004]白术生产中应对土传病害的主要方式有:一、选育优良品种,但是这种表型选育的盲目性,加上可利用的抗性品种资源少、选育时间长、耗资大、抗病品种易出现退化现象等,使得抗性品种的培育推广进展缓慢,至今还未能形成大规模应用;二、采用化学农药、生物农药,这一方法不仅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增强,而且残毒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同时也极大的影响到白术品质;三、改良土壤微生物环境,增施多效有机菌肥、生物有机肥等,但是,生物菌肥价格比较昂贵,生物有机肥的氮磷钾养分不能及时供应作物的营养需求。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防治白术土传病害的目的,但是,往往也会伴随有农药残留超标、土壤病源菌增加等诸多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利用植物化感作用防治一种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采用共生植物野菊来对白术土传病害进行防治,其栽植方式为下列之一或二种以上任意组合:间种、套种、轮种。
[0006]优选地,在一块田中,按不同行比进行白术与野菊间种,白术种植I~4行,间种野菊I~4行,白术与野菊之间的行距为20~40cm,白术行距20~40cm,株距15~25cm,野菊行距20~40cm,株距15~20cm。
[0007]优选地,在一块田中,按行比4~10:1进行白术与野菊套种,白术与野菊之间的行距为20~40cm,白术行距20~40cm,株距15~25cm,野菊行距20~40cm,株距15~20cmo
[0008]优选地,在前茬为野菊的田中,进行白术的轮种,白术行距20~40cm,株距15~25cm0
[0009]优选地,在前茬为栽种一年野菊的田中,进行白术的轮种,白术行距20~40cm,株距 15 ~25cm。
[0010]优选地,所述野菊为小黄菊或小白菊。
[0011]本发明采用生态种植的方法,将白术与野菊混植,实行有计划的轮作倒茬、间作套种,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来防治白术土传病害,解决了白术生产上为防治病虫害而施用农药所造成的农药残留问题,生产上有效的减少了白术白絹病、根腐病的发病率,达到了绿色、安全的生产效果。同时,也为野菊的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发明白术与野菊间种方式栽植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发明白术与野菊套种方式栽植的示意图。
[0014]图中:0表示白术,y表示野菊。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16]所述白术采用育苗移栽法种植,所述野菊采用扦插种植。
[0017]实施例1
一种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为将白术与野菊混植,利用野菊的化感作用对白术的土传病害进行防治,其采用的栽植方式为间种,如图1所示。
[0018]白术育苗:2010年3月25日,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新种,在30°C的温水中浸泡I天后,取出催芽进行条播,播种前,整地(土块小于Icm),深耕25cm,施腐熟鸡粪作为基肥。做高20cm、面宽100cm、步道底宽25cm的苗床。在翻整过的畦面开沟,行距15cm、深约3~5cm,沟底做平,条播。将种子播于沟内,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畦面盖草保温保湿,然后再浇I次水,播后15天左右出苗,出苗后揭掉盖草,按照常规管理,育苗。
[0019]白术移栽:2010年12月20日进行移栽,在翻整过的畦面开沟,株行距20cmX40cm,每行开沟深20cm,垫6cm焦泥灰。选择已经生长I年的大小相似、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的健康根茎,放入沟内,牙尖朝上,栽苗深8~10cm,用焦泥灰盖满行。移栽后,畦面覆盖茅草等蓬松物料,遮挡大雨以及保湿保温。
[0020]同时,在两行白术苗之间同时扦插一行小白菊苗,白术与小白菊之间的行距为40cm,白术行距20cm,株距15cm,小白菊行距40cm,株距20cm。
[0021]按常规的田间管理要求,进行中耕除草、施肥、摘蕾等工作,并在小白菊长至株高约30cm时做打顶处理,残枝叶留在田间。
[0022]同时期,在相邻地块按同法只种植白术不间种小白菊,同期进行田间管理。
[0023]结果表明,采用间种方式栽植后,白术白絹病、根腐病的发病率为12%,生长正常。而单种的白术(对照)白絹病、根腐病的发病率为42%。[0024]实施例2
一种白术土传病害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为将白术与野菊混植,利用野菊的化感作用对白术的土传病害进行防治,其采用的栽植方式为套种,如图2所示。
[0025]白术育苗:2010年3月25日,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新种,在30°C的温水中浸泡I天后,取出催芽进行条播,播种前,整地(土块小于Icm),深耕25cm,施腐熟鸡粪作为基肥。做高20cm、面宽100cm、步道底宽25cm的苗床。在翻整过的畦面开沟,行距15cm、深约3~5cm,沟底做平,条播。将种子播于沟内,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畦面盖草保温保湿,然后再浇I次水,播后15天左右出苗,出苗后揭掉盖草,按照常规管理,育苗。
[0026]白术移栽:2010年12月20日进行移栽,在翻整过的畦面开沟,株行距20cmX 30cm,每行开沟深20cm,垫6cm焦泥灰。选择已经生长I年的大小相似、无病虫害及机械损伤的健康根茎,放入沟内,牙尖朝上,栽苗深8~10cm,用焦泥灰盖满行。移栽后,畦面覆盖茅草等蓬松物料,遮挡大雨以及保湿保温。[0027]2011年4月15日,将小白菊扦插入同一块田中,白术苗与小白菊苗按5:1的比例种植,小白菊株距为20cm。
[0028]按常规的田间管理要求,进行中耕除草、施肥、摘蕾等工作,并在小白菊长至株高约30cm时做打顶处理,残枝叶留在田间。
[0029]同时期,在相邻地块按同法只种植白术不套种小白菊,同期进行田间管理。
[0030]结果表明,采用套种方式栽植后,白术白絹病、根腐病的发病率为18%,生长正常。而单种的白术(对照)白絹病、根腐病的发病率为42%。
[0031]实施例3
一种白术土传病害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为将白术与野菊混植,利用野菊的化感作用对白术的土传病害进行防治,其采用的栽植方式为轮种。
[0032]白术育苗:2010年3月25日,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新种,在30°C的温水中浸泡I天后,取出催芽进行条播,播种前,整地(土块小于Icm),深耕25cm,施腐熟鸡粪作为基肥。做高20cm、面宽100cm、步道底宽25cm的苗床。在翻整过的畦面开沟,行距15cm、深约3~5cm,沟底做平,条播。将种子播于沟内,播后覆土,稍加镇压,畦面盖草保温保湿,然后再浇I次水,播后15天左右出苗,出苗后揭掉盖草,按照常规管理,育苗。
[0033]2010年4月15日,小白菊扦插种植,2010年10月25日,小白菊收获后,将田中土壤进行深翻耕,耙平整细后,将白术苗移栽入同一块田中。白术移栽按实施例1所述。
[0034]按常规的田间管理要求,进行中耕除草、施肥、摘蕾等工作,并在小白菊长至株高约30cm时做打顶处理,残枝叶留在田间。
[0035]同时期,在前茬为种植3年蔬菜的田地,按同法只种植白术不种小白菊,同期进行
田间管理。
[0036]结果表明,采用轮种方式栽植后,白术白絹病、根腐病的发病率为4%,生长正常。而单种的白术(对照)白絹病、根腐病的发病率为42%。
[0037]实施例4
一种白术土传病害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为将白术与野菊混植,利用野菊的化感作用对白术的土传病害进行防治,其采用的栽植方式为轮种和间种结合。
[0038]在前茬种植一年小白菊的田间移栽入白术苗,同时按照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种植白术间种小白菊。在每一行白术苗边上同时扦插一行小白菊苗,沟行距为40cm,株距为20cm,如图1所示。
[0039]按常规的田间管理要求,进行中耕除草、施肥、摘蕾等工作,并在小白菊长至株高约30cm时做打顶处理,残枝叶留在田间。
[0040]结果表明,采用轮种和间种结合方式栽植后的白术白絹病、根腐病发病率为3%,生长正常。而单种的白术(对照)白絹病、根腐病的发病率为42%。
[0041]本发明 利用野菊成分中所含的化感物质对白术土传病害的化感作用来抑制白术的土传病害,从而将白术调整至健康生长的状态,使之不受病虫害的浸染,生产过程中无需施用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治白术的土传病害,而且达到了绿色生产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方法采用共生植物野菊来对白术土传病害进行防治,其栽植方式为下列之一或二种以上任意组合:间种、套种、轮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块田中,按不同行比进行白术与野菊间种,白术种植I~4行,间种野菊I~4行,白术与野菊之间的行距为20~40cm,白术行距20~40cm,株距15~25cm,野菊行距20~40cm,株距15~20c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一行白术一行野菊进行白术与野菊间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块田中,按行比4~10:1进行白术与野菊套种,白术与野菊之间的行距为20~40cm,白术行距20~40cm,株距15~25cm,野菊行距20~40cm,株距15~2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茬为野菊的田中,进行白术的轮种,白术行距20~40cm,株距15~25c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巷为栽种一年野菊的田中,进行白术的轮种,白术行距20~40cm,株距15~25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术土传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野菊为小黄菊或小白菊。`
【文档编号】A01G1/00GK103621272SQ201210300663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3日
【发明者】田薇, 陈磊 申请人:浙江农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