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能在不使驱动齿轮产生大径化及强度降低的问题的情况下提高驱动齿轮的转动感。纺车式渔线轮的驱动齿轮(11)包括:齿轮齿部(11b),其具有端面齿轮齿(11c),在端面齿轮齿(11c)的第1齿面(11d)上形成有槽部(11f),该槽部(11f)至少为1个且与转动方向啮合线交叉设置;圆板部(11a),其外周面或外周侧面上形成有所述齿轮齿部(11b)。
【专利说明】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齿轮,尤其是涉及一种钓鱼用渔线轮中所使用的驱动齿轮。【背景技术】
[0002]在钓鱼用渔线轮中使用有用于传递手柄转动的驱动齿轮。例如,在双轴承渔线轮上使用有将手柄的转动传递给卷线筒的斜齿的驱动齿轮。另外,在纺车式渔线轮上使用有具有将手柄的转动传递给转子的端面齿轮齿的驱动齿轮。
[0003]在钓鱼用渔线轮中,要求驱动齿轮具有良好的转动感。即,需要解决如何使把手能够顺畅而稳定的转动的问题。
[0004]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增加驱动齿轮齿数的方式以实现转动感的提高(参照专利文献I)。由此增加了驱动齿轮每转动一周的啮合数,从而增加了啮合的频率。随着啮合频率的增加,即使振幅相同也能够提高转动感。然而,单纯的增加齿轮齿的齿数会使驱动齿轮大径化,进而导致渔线轮的大型化。现有技术中,驱动齿轮采用模数为0.35的小模数的齿轮齿,以防止驱动齿轮的大型化。
[0005]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20444号
[0006]为了防止驱动齿轮大径化,在增加齿数的同时降低驱动齿轮的模数,而使各齿轮齿的大小变小,但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设计有可能会导致驱动齿轮的强度降低。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在不使驱动齿轮产生大径化及强度降低的问题的情况下提高驱动齿轮的转动感。
[0008]本发明技术方案I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将沿转动方向啮合线与被动齿轮相啮合。该驱动齿轮包括:齿轮齿部,其具有多个齿轮齿,每个所述齿轮齿在齿面上至少设有一个槽部,所述槽部与所述转动方向啮合线相交叉设置;圆板部,在其外周面或外周侧面上形成有所述齿轮齿部。
[0009]在该驱动齿轮中,与转动方向啮合线相交叉的至少一个槽部形成在齿轮齿的齿面上。因此,与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在与驱动齿轮啮合时,与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的齿面的接触线,也就是同时啮合接触线一定横向穿过槽部。通过与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的齿面的接触线横向穿过槽部,产生与啮合时同样的振动。由此,虚拟啮合频率以槽部的数量加I的倍数增加。这里,使与齿面的转动方向啮合线相交叉的槽部形成在驱动齿轮的齿面上,由此,能够使虚拟啮合频率增加。因此,能在不使驱动齿轮产生大径化及强度降低的问题的情况下提高驱动齿轮的转动感。
[0010]在技术方案I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中,所述至少一个槽部沿着同时啮合接触线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槽部沿着同时啮合接触线延伸,从而使与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能够切实且容易的横向穿过槽部。
[0011]在技术方案I或2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3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中,所述槽部为多个,并在所述齿面的所述转动方向啮合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槽部在齿面的转动方向啮合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虚拟啮合频率以槽部的数量加I的倍数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动感。
[0012]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4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中,所述槽部在所述齿面上形成为7~15个。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钓鱼人感觉到的振动频率超过了 200Hz,而使转动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0013]在技术方案I~4中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5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中,所述齿轮齿包含有在所述圆板部的外周侧面上形成的端面齿轮齿。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具有端面齿轮齿的端面齿轮能够提高纺车式渔线轮的驱动齿轮的转动感。
[0014]在技术方案5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6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中,所述槽部在所述齿面上形成为弯曲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槽部弯曲,沿着与端面齿轮齿啮合的斜齿的被动齿轮的同时啮合接触线能够形成槽部。
[0015]在技术方案I~4中任意一项的基础上,本发明技术方案7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中,所述齿轮齿包含有在所述圆板部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直齿、斜齿及山形齿中的任意一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使用直齿、斜齿或山形齿的圆筒齿轮的双轴承渔线轮的转动感。
[0016]发明效果
[0017]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齿面上设置与转动方向啮合线交叉的槽部,会增加虚拟啮合频率。因此,能在不使驱动 齿轮产生大径化及强度降低的问题的情况下提高驱动齿轮的转动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纺车式渔线轮的侧剖面图;
[0019]图2是表示沿图1中切线I1-1I剖切的后视侧的剖面图;
[0020]图3是表示转子驱动机构的立体的分解示意图;
[0021]图4是表示转子驱动机构的俯视图;
[0022]图5是表示驱动齿轮的端面齿轮部的示意图;
[0023]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纺车式渔线轮的俯视图;
[0024]图7是表示图6所示图面的俯视侧的剖面图;
[0025]图8是表示齿轮机构的立体的分解示意图;
[0026]图9是表示驱动齿轮的斜齿的齿轮齿部的示意图;
[0027]图10是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的驱动齿轮的相当于图9的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0029]11驱动齿轮;lla圆板部;llb齿轮齿部;llc齿轮齿;I Id第I齿面;I If槽部;llg转动方向啮合线;100纺车式渔线轮;131驱动齿轮;131a圆板部;131b齿轮齿部;131c齿轮齿;131d第I齿面;131e第2齿面;131f槽部;131g转动方向啮合线;200双轴承渔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30]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纺车式渔线轮(钓鱼用渔线轮的一个例子)100主要具有:手柄I ;渔线轮主体2,用于支承手柄1,且手柄I能够在渔线轮主体2上自由转动?’转子3 ;卷线筒4。转子3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渔线轮主体2的前部。卷线筒4设置在转子3的前部且可沿前后自由移动,用于将渔线卷绕在卷线筒4的外周面上。手柄I可安装在渔线轮主体2的左、右的任意一侧。
[0031]手柄I具有手柄轴la、沿着手柄轴Ia的径向延伸的手柄臂lb、设置在手柄臂Ib的顶端且可自由转动的手柄把手lc。
[0032]渔线轮主体的结构
[0033]如图1所示,渔线轮主体2具有:渔线轮体2a,其内部具有在侧部开口的收装空间;盖部件2b (参照图2),其以可自由拆装的方式安装在渔线轮体2a上,用于封闭渔线轮体2a的收装空间。另外,渔线轮主体2具有覆盖渔线轮体2a及盖部件2b的后部的主体护罩26。
[0034]渔线轮体2a为例如镁合金或者铝合金等的轻合金制件,其与在上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呈T字形的钓竿安装腿部2c —体成型。如图1所示,在渔线轮轮体2a的收装空间内设置有转子驱动机构5和摆动机构6。
[0035]转子驱动机构的结构
[0036]转子驱动机构5用于将手柄I的转动传递给转子3而使转子3转动,该转子驱动机构5与手柄I的转动连动。如图2及图3所示,转子驱动机构5具有:驱动齿轮11,其与驱动轴10 —同转动,该驱动轴10连接在手柄I的手柄轴Ia上且可与之一体转动;被动齿轮12,其与驱动齿轮11啮合。
[0037]如图2所示,驱动齿轮11与驱动轴10 —体或分体(在本实施中为一体)设置。驱动轴10可通过螺纹结合或者非圆形卡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螺纹结合)连接在手柄轴Ia上而可与之一体转动。驱动轴10通过安装在盖部件2b上的轴承27a及安装在渔线轮体2a上的轴承27b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渔线轮主体2上。在驱动轴10的两端的内周面上形成有螺合在手柄轴Ia上的左旋内螺纹部IOa及右旋外螺纹部10b。这里,靠近驱动齿轮11侧的左旋内螺纹部IOa为左旋螺纹,远离驱动齿轮11侧的右旋外螺纹部IOb为右旋螺纹。因此,手柄轴Ia具有右旋螺纹用和左旋螺纹用两种设置。
[0038]如图2~图4所示,驱动齿轮11为端面齿轮的形式。驱动齿轮11具有与驱动轴10—体成型的圆板部Ila和形成在圆板部Ila的外周侧的侧面上的齿轮齿部lib。齿轮齿部Ilb具有多个端面齿轮齿lie,该端面齿轮齿Ilc形成在圆板部Ila的一侧面的外周侧且沿周向间隔设置。驱动齿轮11与驱动轴10—样,例如都由铝合金锻造而成。如图5所示,端面齿轮齿Ilc分别具有第I齿面Ild和第2齿面lie,该第I齿面Ild是指在将手柄I向卷线方向转动时与被动齿轮12啮合的齿面,该第2齿面Ile是指在将手柄I向放线方向转动时与被动齿轮12啮合的齿面。第I齿面Ild为齿向的中间部内凹的凹面,第2齿面Ile为齿向的中间部突出的凸面。至少第I齿面Ild具有至少一个槽部llf,该槽部Ilf沿着与转动方向啮合线Hg交差的方向设置,具体为沿着同时啮合接触线的方向设置。槽部Ilf的数量也可以为I个。在槽部Hf为多个的情况下,优选设置为7个以上15个以下。由此,表面上的啮合的频率能够提高到8~16倍,从而能够提高转动感。
[0039]在第I实施方式中,槽部Ilf为多个(例如13个)且间隔设置在表示同时啮合接触线行进方向的转动方向啮合线Ilg的方向上。槽部Ilf例如槽宽为25μπι到IOOym的范围内,深度为ΙΟμπι到50 μ m的范围内。通过模具成型而形成驱动齿轮11时,槽部Ilf也通过模具成型。
[0040]驱动齿轮11的各参数,例如为,齿数31、外径25.9mm、内径21.4mm、基准偏置
6.Smnin
[0041]被动齿轮12具有:齿轮主体12a,其呈筒状;齿轮部12b,其具有形成在齿轮主体12a的后部外周面上的斜齿12c。齿轮主体12a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在渔线轮体2a上,且绕着与手柄轴Ia交错的轴转动(绕着卷线筒轴15转动)。齿轮主体12a通过位于齿轮部12b前后的前轴承14a及后轴承14b被支承在渔线轮体2a上且可自由转动。在齿轮主体12a的中心形成有可使卷线筒轴15贯通的通孔12d。在齿轮主体12a的前端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12e,该外螺纹部12e用于与固定转子3的螺母13螺合,在齿轮主体12a的前部外周面上形成有平行的转动锁定平面12f,该转动锁定平面12f用于连接转子3且可与其一体转动。驱动齿轮11和被动齿轮12设置为以基准啮合高度啮合。
[0042]被动齿轮12的各参数,例如为,模数0.65mm、压力角20°、齿数6、变位系数+0.5、螺旋角55°。
[0043]其他的结构
[0044]如图1及图2所示,卷线筒轴15经由卸力机构60连接在卷线筒4的中心部,摆动机构6使卷线筒轴15在前后方向移动,从而使卷线筒4在该方向上移动。摆动机构6具有:旋转凸轮轴21,其设置在卷线筒轴15的下方并与之平行;滑块22,其可沿着旋转凸轮轴21在前后方向上在渔线轮体2a内被导向;中间齿轮23,其固定在旋转凸轮轴21的顶端。卷线筒轴15的后端固定在滑块22上,且不能相对其转动。中间齿轮23与被动齿轮12啮合。
[0045]如图1所示,转子3例如为由镁合金或铝合金制等的轻质合金制件,并与被动齿轮12以不能相对转动的方式连接,且相对于渔线轮主体2能够自由转动。转子3具有:筒部30,其以能够与之一体转动的方式连接在被动齿轮12上;第I转子臂31及第2转子臂32,其连接在筒部30后部的相对向的位置上且与筒部30隔开一定间隔而向前方延伸。
[0046]筒部30在其前部内周侧上具有圆板状的壁部30d,在壁部30d的中心部形成有以可与被动齿轮12 —体转动的方式连接的环状凸台部30e。被动齿轮12的前部贯通该凸台部30e的内周部,位于被动齿轮12的前部的转动锁定平面12f被锁定在凸台部30e的内周面且可与之一体转动。在该状态下,通过将螺母13螺合在被动齿轮12的外螺纹部12e上,将转子3固定在被动齿轮12上。在第I转子臂31的顶端的外周侧上安装有导环臂44,该导环臂44用于将渔线向卷线筒4引导,并可在放线状态和卷线状态之间自由摆动。
[0047]在转子3的筒部30的内部设置有防止逆转机构50,该防止逆转机构50用于禁止/解除转子3的逆转。防止逆转机构50具有:单向超越离合器51,其为内轮空转的辊子型;切换杆52,其用于对单向超越离合器51进行动作状态(禁止逆转状态)和非动作状态(允许逆转状态)之间的切换。切换杆52安装在渔线轮体2a上且可自由摆动。在切换杆52的顶端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凸轮,使切换杆52摆动,则单向超越离合器51通过凸轮在动作状态和非动作状态之间切换。
[0048]如图1所示,卷线筒4设置在转子3的第I转子臂31和第2转子臂32之间,并经由卸力机构60安装在卷线筒轴15的顶端上。卷线筒4具有:卷线筒体部4a,其外周用于卷取渔线;裙部4b, 其为筒状,并在卷线筒体部4a的后方与卷线筒体部4a—体成型;法兰部4c,其设置在卷线筒体部4a的前端,且具有较大直径。
[0049]卸力机构60用于制动卷线筒4的转动,具有:阻力调整按钮61,其螺合在卷线筒轴15的顶端上;制动部62,其通过对阻力调整按钮61的按压操作对卷线筒4实施制动。
[0050]纺车式渔线轮的动作
[0051]在上述结构的纺车式渔线轮100中,抛饵后在导环臂44的渔线导引状态下,钓鱼人将手柄I向卷线方向转动,该转动带动驱动齿轮11转动,驱动齿轮11驱动与驱动齿轮11啮合的被动齿轮12转动。由此,使转子3向卷线方向转动,从而将放出的渔线卷绕在卷线筒4上。此时,被动齿轮12的齿顶与沿着同时啮合接触线形成的槽部Ilf接触。由此,在被动齿轮12转动时,与未设置槽部情况下的啮合频率相比较,驱动齿轮11能够以槽部Ilf的数N加I 即(N+1)倍的啮合频率振动。即,表面上的啮合的频率为(N+1)倍。由此,能够提高钓鱼人的转动感。
[0052]这里,通过设置槽部Ilf使表面上的啮合频率增加,能够提高转动感,因而能在不使驱动齿轮11产生大径化及强度降低的问题的情况下提高驱动齿轮11的转动感。
[0053]第2实施方式
[0054]在第I实施方式中,以作为钓鱼用渔线轮的纺车式渔线轮100的端面齿轮形式的驱动齿轮11为例对本发明进行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以双轴承渔线轮(钓鱼用渔线轮的一个例子)200的驱动齿轮131为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0055]如图6及图7所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双轴承渔线轮200,为投饵用的小型的扁平型的渔线轮。双轴承渔线轮200具有:渔线轮主体101 ;手柄102,其设置在渔线轮主体101的一侧,用来转动卷线筒;星型卸力机构103,其设置在手柄102的渔线轮主体101—侧,用于调整制动力。`
[0056]渔线轮主体
[0057]渔线轮主体101具有框架105和安装在框架105两侧的第I侧罩106a及第2侧罩106b。另外,渔线轮主体101具有用来覆盖前侧部分的前罩107和用来覆盖上侧部分的拇指支承部108。又有,如图7所示,渔线轮主体101具有通过螺纹固定在第I侧罩106a上的轴支承部109。渔线轮主体101的内部安装有可自由转动且能自由拆装并用来卷绕渔线的卷线筒112。
[0058]框架105具有一对侧板即第I侧板105a、第2侧板105b和多个未图示的连接部。其中,第I侧板105a、第2侧板105b隔开规定距离而相向设置,由多个连接部连接第I侧板105a和第2侧板105b。在第I侧板105a上形成有可供卷线筒112贯通的第I开口部105co
[0059]第I侧罩106a被支承在第I侧板105a及第2侧板105b的后部,并且在轴向可自由移动且能够自由摆动。第I侧罩106a可开闭。
[0060]前罩107及拇指支承部108 (参照图6)被螺纹固定在框架105上。轴支承部109为有底筒状的部件。轴支承部109用于支承卷线筒轴116的一端。
[0061]第2侧罩106b被螺纹固定在第2侧板105b上。在第2侧罩106b上设置有第I凸缘部106c和第2凸缘部106d。第I凸缘部106c用于支承与手柄102连接的后述的驱动轴130。第2凸缘部106d用于支承卷线筒轴116,该卷线筒轴116用于固定卷线筒112。
[0062]在框架105内设置有:卷线筒112 ;均匀绕线机构115,其用于将渔线均匀地卷绕在卷线筒112上;离合操作部件117,其用于在用拇指控制放线时放置拇指。卷线筒112能贯穿第I侧板105a的第I开口部105c。另外,在框架105和第2侧罩106b之间设置有:齿轮机构118 ;未图示的离合机构;离合控制机构;抛投控制机构;卸力机构121。齿轮机构118用于将来自手柄102的转动力传递至卷线筒112和均匀绕线机构115。离合控制机构,根据对离合操作部件117的操作,对离合机构进行控制而使其接通或者断开。抛投控制机构用于调整卷线筒112转动时的阻力。此外,在框架105和第I侧罩106a之间设置有卷线筒制动装置123。卷线筒制动装置123用于防止抛投时渔线缠绕在一起。
[0063]卷线筒112在其外周上卷取渔线。卷线筒轴116贯通第2侧板105b并向第2侧罩106b的外侧延伸。卷线筒轴116的另一端部被支承在第2侧罩106b上。
[0064]齿轮机构
[0065]如图7及图8所示,齿轮机构118具有:驱动轴130,其被连接在手柄102上且可与之一体转动;驱动齿轮131,其被安装在驱动轴130上;被动齿轮132 (参照图8),其与驱动齿轮131啮合;第I齿轮133,其被连接在驱动轴130上且可与之一体转动;第2齿轮134,其与第I齿轮133啮合。第2齿轮134使均匀绕线机构115根据手柄102的转动而左右往 复移动。
[0066]通过单向超越离合器140,驱动轴130仅可向卷线方向转动,该单向超越离合器140安装在渔线轮主体101的第I凸缘部106c上。驱动轴130通过第I轴承135a及第2轴承135b被支承在渔线轮主体101上且可自由转动。第I轴承135a被安装在第2侧罩106b的第I凸缘部106c上。第2轴承135b被安装在第2侧板105b上。
[0067]在驱动轴130上安装有可与之一体转动的棘轮136,该棘轮136作为制动力承载部件承载卸力机构121的制动力。棘轮136具有制动力承载部件功能,同时还可作为将离合机构由离合断开状态恢复至离合接通状态的离合恢复机构。
[0068]另外,在驱动轴130上安装有可自由转动的驱动齿轮131,同时还安装有可与驱动轴130 —体转动的卸力机构121的卸力板137。又有,在驱动轴130上螺合有星型卸力机构103。在驱动轴130上固定有可与之一体转动的手柄102。
[0069]驱动齿轮131,例如为,模数约为1,齿数约为42的圆筒状齿轮。因此,分度圆直径大致为42mm。在图8中,为了制图方便,圆筒状齿轮表示为直齿,但实际情况下应为斜齿。驱动齿轮131具有:圆板部131a ;齿轮齿部131b,其形成在圆板部131a的外周面上。驱动齿轮131为例如对不锈钢合金进行切齿加工而形成。齿轮齿部131b具有在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齿轮齿131c。齿轮齿部131b例如包含有螺旋角为20度以下的斜齿。如图9所示,各齿轮齿131c具有,在将手柄102向卷线方向转动时与被动齿轮132啮合的第I齿面131d、在将手柄102向放线方向转动时与被动齿轮132啮合的第2齿面131e。至少第I齿面131d具有沿着同时啮合接触线形成的至少一个槽部131f。槽部131f的数量可以为I个。在为多个的情况下,优选在转动方向啮合线131g的方向上间隔设置3~15个槽部131f。由此,表面上的啮合频率形成为4~16倍,从而提高了转动感。
[0070]在第2实施方式中,槽部131f为多个(例如,4个)并沿着与同时啮合接触线相交叉的转动方向啮合线131g呈间隔设置。槽部131f例如槽宽为25μπι~IOOym的范围内,深度为10 μ m~50 μ m的范围内。槽部131f在切齿加工后通过机加工形成。
[0071]被动齿轮132为其中心由卷线筒轴116贯通的筒状部件。被动齿轮132被支承在渔线轮主体101上且可自由转动。另外,被动齿轮132在卷线筒轴方向上能够自由移动。如图8所示,在被动齿轮132的一端上形成有沿着直径的啮合槽132a,该啮合槽132a与未图示的接合销接合。在被动齿轮132的另一端上形成有与驱动齿轮131啮合的齿轮部132b。在啮合槽132a和齿轮部132b之间形成有缩颈部132c。在缩颈部132c上接合有离合控制机构。将离合操作部件117操作至离合断开位置时,被动齿轮132从接通位置向图7右侧(第2侧罩106b侧)的断开位置移动。由此,使离合机构处于离合断开状态。
[0072]第2齿轮134与均匀绕线机构115的未图示的螺轴连接且可与之一体转动。
[0073]卸力机构
[0074]在离合接通状态下,卸力机构121经由驱动齿轮131对卷线筒112的放线方向的转动进行制动。卸力机构121通过星型卸力机构103对制动力进行调整。如图7及图8所示,卸力机构121通过单向超越离合器140的内圈140a传递手柄102的转动及星型卸力机构103的按压力而使驱动齿轮131滑动,由此能够对卷线筒112在放线方向的转动进行制动。卸力机构121具有连接在内圈140a上的且可与之一体转动的卸力板137和棘轮136。在卸力板137和驱动齿轮131之间以及驱动齿轮131和棘轮136之间安装有毛毡制或者石墨板制的第I卸力垫圈141a及第2卸力垫圈141b,用以在做卸力动作时使驱动齿轮131平顺的滑动。
[0075]双轴承渔线轮的动作
[0076]接下来对双轴承渔线轮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7]在放线时,操作离合器操作部件117使离合器机构为离合断开状态。此时,卷线筒112为自由转动状态,通过进行抛饵动作使卷线筒112向放线方向转动,从而使顶端安装有钓钩组件的渔线由卷线筒112放出。
[0078]当钓钩组件着水后将手柄102向卷线方向转动而使离合器机构为接通状态。由此,使手柄102和卷线筒112连接。当钓钩组件上有鱼上钩时将手柄102向卷线方向转动,手柄102的转动由驱动齿轮131经由被动齿轮132向卷线筒112传递,从而使卷线筒112向卷线方向转动。此时,当使手柄102在I分钟内转动2次时,在单向超越离合器140中,转动方向为卷线方向的驱动齿轮131的表面上的啮合频率为200次以上,手柄102的振动为200Hz以上。因此,即使振幅增大也不会感到不舒适,从而抑制了齿轮噪音而提升了转动感。
[0079]接下来,由于鱼的拉拽等而使渔线被放线时,卷线筒112的转动传递给驱动齿轮131,而驱动齿轮131的转动经由卸力机构121传递给驱动轴130及单向超越离合器140。在单向超越离合器140中禁止驱动轴130逆向转动。如果鱼的拉拽力较弱,卷线筒112则不会转动而不会使渔线被放出。当鱼的拉拽力较强而使卷线筒112的转动力较大时,被传递的转动力会超出卸力机构121的设定转动阻力。此时,由于卸力机构121产生滑动,使包含有驱动齿轮131的卷 线筒112开始转动。此时,来自卸力机构121的一定的阻力(制动力)会作用在卷线筒112上。
[0080]特征
[0081]上述的实施方式可通过如下方式表述。
[0082](A)钓鱼用渔线轮(纺车式渔线轮100或双轴承渔线轮200)的驱动齿轮11 (131)为用于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11 (131)包括:齿轮齿部lib (131b),其具有端面齿轮齿Ilc (或齿轮齿131c),在端面齿轮齿Ilc (或齿轮齿131c)的第I齿面Ild(131d)上形成有槽部Ilf (131f),该槽部Ilf (131f)至少为I个且与转动方向啮合线Ilg(131g)相交叉设置;圆板部Ila (131a),其外周面及外周面侧的侧面的任意一处形成有齿轮齿部 lib (131b)。
[0083]在该驱动齿轮11 (131)中,与转动方向啮合线Ilg (131g)相交叉的至少一个槽部Ilf (131f)形成在端面齿轮齿Ilc (或齿轮齿131c)的第I齿面lid (131d)上。因此,与驱动齿轮11 (131)啮合的被动齿轮12 (132)在与驱动齿轮11 (131)啮合时,被动齿轮12 (132)的齿面的接触线,也就是同时啮合接触线一定横向穿过槽部Ilf (131f)。通过被动齿轮12 (132)的齿面的接触线横向穿过槽部Ilf (131f),产生与啮合时同样的振动。由此,虚拟啮合频率以槽部Ilf (131f)的数量加I的倍数增加。这里,使与转动方向啮合线Ilg (131g)相交叉的槽部Ilf (131f)形成在驱动齿轮11 (131)的第I齿面lid (131d)上,由此,能够使虚拟啮合频率增加。因此,不会使驱动齿轮11 (131)产生大径化及强度降低的问题,并能够提高驱动齿轮11 (131)的转动感。
[0084](B)在驱动齿轮11 (131)中,至少一个槽部Ilf (131f)沿着同时啮合接触线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槽部Ilf (131f)沿着同时啮合接触线延伸,从而使与驱动齿轮啮合的齿轮能够切实且容易的与槽部接触。
[0085](C)在驱动齿轮11 (131)中,槽部Ilf (131f)为多个,并在齿面的转动方向啮合线Ilg (131g)的方向上间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槽部Ilf (131f)在齿面的转动方向啮合线Ilg (131g)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个,虚拟啮合频率以槽部Ilf (131f)的数量加I的倍数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动感。
[0086](D)在驱动齿轮11中,槽部Ilf在第I齿面Ild上形成为7~15个。
`[0087](E)在驱动齿轮11中,齿轮齿部Ilb包含有在圆板部Ila的外周侧的侧面上形成的端面齿轮齿He。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具有端面齿轮齿Ilc的端面齿轮能够提高纺车式渔线轮的驱动齿轮11的转动感。
[0088](F)在驱动齿轮11中,槽部Ilf在第I齿面Ild上形成为弯曲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槽部Ilf弯曲,沿着与端面齿轮齿Ilc啮合的斜齿的被动齿轮12的同时啮合接触线能够形成槽部Hf。
[0089](G)在驱动齿轮131中,齿轮齿131c包含有在圆板部131a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斜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高使用斜齿的圆筒齿轮的双轴承渔线轮200的驱动齿轮131的转动感。
[0090]其他的实施方式
[0091]以上说明了一种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对其做各种改变。尤其是在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多个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在需要时可做任意的组合。
[0092](a)在第I实施方式中,驱动齿轮通过模具成型,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通过机加工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槽部可通过机加工形成,也可以通过冲压加工形成。
[0093](b)在第2实施方式中,以斜齿的圆筒状齿轮为例对本发明进行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山形齿或直齿的圆筒状齿轮也同样适用于本发明。
[0094](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槽部整体都沿着同时啮合接触线形成,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如果本发明的槽部与转动方向啮合线交叉形成,可为任何形式。例如,该槽部也可并不沿着同时啮合接触线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形成。
[0095]另外,如图10所示,多个槽部231f也可在与齿形垂直且在齿形方向上呈平行状间隔设置。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槽部231f也与转动方向啮合线231g交叉。在形成该槽部231f的情况下,可通过机加工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将多个金属板的坯料在齿形方向上重叠,然后在该重叠状态下进行齿切加工,齿切完成后,在金属板之间设置空间而形成槽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对槽部的宽度进行调整。在图10中,与图9所表示的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在图9的表示符号的基础上加100表示。因此,由于槽部231f及转动方向啮合线231g以外的结构与图9相同,在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0096](d)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以作为钓鱼用渔线轮的双轴承渔线轮(包含电动渔线轮)和纺车式渔线轮为例进行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其他的钓鱼用渔线轮同样适用于本发明。例如,具有驱动齿轮的密闭式渔线轮以及单轴承渔线轮也同样适用于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该驱动齿轮将沿转动方向啮合线与被动齿轮相啮合,其特征在于, 包括:齿轮齿部,其具有多个齿轮齿,每个所述齿轮齿在齿面上至少设有一个槽部,所述槽部与所述转动方向啮合线相交叉设置; 圆板部,在其外周面或外周侧面上形成有所述齿轮齿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槽部沿着同时啮合接触线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为多个,并在所述齿面的所述转动方向啮合线的方向上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在所述齿面上形成为7~15个。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齿包含有在所述圆板部的外周侧面上形成的端面齿轮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在所述齿面上形成为弯曲状。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钓鱼用渔线轮的驱动齿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轮齿包含有在所述圆板部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直齿、斜齿及山形齿中的任意一`种。
【文档编号】A01K89/00GK103651288SQ201310337442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5日
【发明者】井上徹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