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麻栗坡产气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115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麻栗坡产气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1株对多种植物病原微生物和人体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的产气霉属真菌,它是麻粟坡产气霉(Muscodor malipoensis);它能用于植物病原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环境病原微生物的生物防治,具有开发利用的价值。CGMCC No637120120717
【专利说明】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麻栗坡产气霉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1株产气霉属真菌:麻栗坡产气 霉,它能够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和人体病原微生物,对于植物病原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环境 病原微生物具有生物防治作用。
[0002] 发明背景
[0003] 内生真菌(Endophytic fungi)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部分或全部阶段能在健康 植物组织内部定植,且不会对宿主植物造成明显伤害的一类真菌。宿主植物与内生真菌在 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植物可为内生真菌提供生存空间、水 分和其他营养成分,保护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在植物体内生存繁衍;另一方面,内生 真菌也能够产生一些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提高植物抗胁迫能力的次生代谢产物,包括激素、 酶、抗生素及其它杀虫抑菌物质。这些发现使得内生真菌在生物活性物质筛选的研究领域 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0004] 目前,对于农业生产中的植物病原菌、建筑材料的霉变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病原菌 的防治,人们主要依靠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剂,但是,这些化学成分大多数具有致癌性,且不 易降解,对人类和动物及环境均具有很大的毒性。因此,这一类化学药剂产品将会逐渐被限 制。在这种情况下,新型环保的生物杀菌剂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迫切。
[0005] 产气霉属(Muscodor)真菌属于子囊菌纲炭角菌目,该属物种的显著特征是能够 产生一系列挥发性气体化合物 [1]。经实验证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形成的混合气体可以有效 地抑制植物病原菌及人类病原微生物。这一生物学特性使得产气霉属真菌在土传病害等方 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002年,美国AgreQuest公司以白色产气霉(Malbus)为基础,首 家推出世界上第一种可以替代传统剧毒土壤熏蒸剂溴代甲烷(已被禁用)的真菌熏蒸剂。 这种真菌熏蒸剂也可以有效地防治引发"病房综合征"的病原霉菌和细菌。目前全世界已报 道8个产气霉属物种 [1_8]。本专利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兰科植物中分离得到一株产气霉属 真菌,综合形态鉴定、分子鉴定和化学分析的结果,这株真菌为产气霉属的新物种,命名为: 麻粟坡产气霉(M.malipoensis X.M.Tan et S.X.Guo)。培养皿对峙实验证明,该真菌产生 的气体混合物对终极腐霉、金黄色葡萄球菌、新型隐球酵母等多种植物病原微生物和人体 病原微生物具有强烈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显示它们具有开发为杀菌剂的巨大潜力。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株产气霉属(Muscodor)真菌:麻粟坡产气霉;它可以应用 于多种病原真菌和细菌的生物防治。
[0007] 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 麻粟坡产气霉(M. malipoensisX. M. Tan et S. X. Guo)于 2012 年 7 月 17 日保藏于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 6371。保藏单位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株的保藏和存活证 明见附件。
[0009] 麻栗坡产气霉的培养特性如下:
[0010] PDA培养基上形成同心环状白色菌落,菌落背面无色,生长缓慢,25°C暗培养2周 菌落直径36-38_,边缘不规则,产生特殊的气味;菌落中央的菌丝致密,形成明显的突起, 边缘的菌丝较疏松;菌丝透明,具有横膈膜,分支,壁薄,直径1-4 μ m,缠结在一起形成"绳 索链"(rope-1 ike strands)及网状结构,有些菌丝形成菌丝圈结构,菌丝圈直径22-35 μ m, 有些菌丝中间膨大,形成"8"字形结构;菌丝体不育,未见无性或有性孢子,及产孢结构。 [0011] 麻栗坡产气霉的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内转录间隔区(ITS-rDNA)序列(6371-1)、 核糖核酸聚合酶II亚基(RPB2)序列(6371-2)、β-微管蛋白(β-tublin)序列(6371-3) 和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大亚基(28S)序列¢371-4)如序列表所示。
[0012] ①麻栗坡产气霉与产气霉属真菌M. yucatanens is (Genbank accession FJ917287)的ITS序列相似性为99%。以Agaricus bisporus为外类群,基于产气霉属和 炭角菌科其他相关属真菌的ITS序列,用邻接(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发育树 (NJ树)。在这个树形图中,产气霉属真菌被分为5个分支,麻栗坡产气霉、M. yucatanensis 和产气霉属菌株S18-3-l(Genbank accession EU636700)聚类在分支D中,支持强度82%。
[0013] ②麻栗坡产气霉与产气霉属菌株ZLY-2009a(Genbank accession FJ480346)和 M25 (Genbank accession HM595623)的RPB2序列分别存在18和23个碱基的差异,相似性 均为98%。以Agaricus bisporus为外类群,基于产气霉属和炭角菌科其他相关属真菌的 RPB2序列构建NJ系统进化发育树。在这个树形图中,产气霉属真菌被分为3个分支,麻栗 坡产气霉与菌株ZLY-2009a和M25聚类在分支B中,支持强度100 %。
[0014] ③麻栗坡产气霉与产气霉属菌株S18-3-1 (Genbank accession HM034846)和白 色产气霉菌株B-23 (Genbank accession FJ480345)的β-tublin基因序列相似性分别为 89%和84%。以Sordaria fimicola为外类群,基于产气霉属和炭角菌科其他相关属真菌 的β-tublin序列构建NJ系统进化发育树。在这个树形图中,产气霉属真菌被分为3个分 支,麻栗坡产气霉、勐海产气霉菌株CGMCC No. 6378和菌株S18-3-1聚类在分支A中,支持 强度79%。
[0015] ④麻栗坡产气霉与白色产气霉菌株9-6 (Genbank accession HM034865)的28S序 列存在2个碱基的差异,相似性99%。以Taphrina deformans和Taphrina sp.为外类群, 基于产气霉属和炭角菌科其他相关属真菌的28S序列构建NJ系统进化发育树。在这个树 形图中,产气霉属真菌被分为3个分支,麻栗坡产气霉、勐海产气霉菌株CGMCC No. 6378和 白色产气霉菌株9-6聚类在分支A中,支持强度99 %。
[0016] 在形态学上,麻栗坡产气霉部分菌丝中间膨大形成具有"8"字形结构的菌丝 细胞,已报道的产气霉属其他物种均不具有这一特点。分析麻栗坡产气霉释放的挥 发性气体的化学成分,其中能检测到多种萘衍生物、Verrucarol和Benzoic acid, 2, 5_bis (trimethylsiloxy) _,trimethylsilylester 等。M. yucatanensis 释放的挥发性气体 中不能检测到萘及其衍生物[4]。
[0017] 综合形态鉴定、分子鉴定和化学分析的结果,麻栗坡产气霉是产气霉属的一个新 物种,命名为 Mmalipoensis X. M.Tan et S.X. Guo,模式菌株为 CGMCC No. 6371。
[0018] 麻栗坡产气霉产生的挥发性气体是有效的混合杀菌剂,能抑制或杀灭多种病 原细菌和真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新型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 neoformans、烟曲霉 Aspergillus fumigatu、终极 腐霉Pythium ultimum、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锈腐柱孢 Cylindrocarpon distructans。它能用于对植物病原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环境病原微生物的 生物防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 图1 :基于ITS-rDNA序列构建的NJ(Neighbor-Joining)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麻 栗坡产气霉与同属真菌及炭角菌目其他类群的亲缘关系。
[0020] 图2 :基于RPB2基因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麻栗坡产气霉与同属真 菌及炭角菌目其他类群的亲缘关系。
[0021] 图3 :基于β-微管蛋白(β-tublin)基因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 麻栗坡产气霉与同属真菌及炭角菌目其他类群的亲缘关系。
[0022] 图4 :基于28S基因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麻栗坡产气霉与同属真 菌及炭角菌目其他类群的亲缘关系。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实施例1.麻栗坡产气霉的形态学鉴定
[0024] 在PDA培养基上,菌株CGMCC No. 6371形成同心环状白色菌落,菌落背面无色, 生长缓慢,25°C暗培养2周菌落直径36-38mm,边缘不规则,产生特殊的气味;菌落中央的 菌丝致密,形成明显的突起,边缘的菌丝较疏松;菌丝透明,具有横膈膜,分支,壁薄,直径 1-4 μ m,缠结在一起形成"绳索链"(rope_like strands)及网状结构,有些菌丝形成菌丝圈 结构,菌丝圈直径22-35 μ m,部分菌丝细胞中间膨大形成具有"8"字形结构的菌丝细胞;菌 丝体不育,未见无性或有性孢子,及产孢结构。
[0025] 菌株CGMCC No. 6371部分菌丝中间膨大形成具有"8"字形结构的菌丝细胞,已报 道的产气霉属其他物种均不具有这一特点[1_ 8]。
[0026] 实施例2.麻栗坡产气霉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0027] 将真菌接种到PDA培养基上,在暗室内25°C培养2周后提取DNA。DNA提取方法 参照真菌DNA提取试剂盒的使用指南进行(E.Z.N. ATM Fungal DNA Kit, Omega Bio-Tek, Doraville, Georgia, USA) 〇
[0028] 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内转录间隔区(ITS-rDNA)的扩增采用真菌通用引物 ITS1(5 ' -TCCGTAGGTGAACCTGCGG-3 ')和 ITS4(5 ' -TCCTCCGCTTATTGATATGC-3 ')。 50 μ LPCR 扩增反应体系:Mix25 μ L,引物各 2 μ L (5 μ M),模板 2-10 μ L,CldH2O 补足 50 μ L。 PCR扩增反应条件:94°C预变性3min,94°C变性30s,55°C退火25s,72°C延伸30s,共35个 循环后,72°C再延伸7min,暂时4°C保存;如保存时间在2天以上,-20°C保存。PCR扩增产 物经0.8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紫外灯下观察,有条带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所用 引物与扩增反应的相同。
[0029] 核糖核酸聚合酶II亚基(RPB2)的扩增采用引物RPB2-5f(5' -GAYGAYMGWGATCAY TTYGG-3')和 RPB2-7cr(5' -CCCATRGCTTGYTTRCCCAT-3')。5(^1^?0?扩增反应体系: Mix25 μ L,引物各 2 μ L(5 μ M),模板 2-10 μ L,CldH2O 补足 50 μ L。PCR 扩增反应条件:95°C 预变性5min,95°C变性60s,55°C退火120s,72°C延伸I. 5min,共35个循环后,72°C再延伸 lOmin,暂时4°C保存;如保存时间在2天以上,-20°C保存。PCR扩增产物经0. 8%琼脂糖凝 胶电泳检测,在紫外灯下观察,有条带的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所用引物与扩增反应的相 同。
[0030] β -微管蛋白(β -tublin)的扩增采用 bena-Tl (5,-MCATGCGTGAGATTG TMGT-3,)和be na-T22 W -TCTGGATGTTCTTGGGMTaKV )。50 μ L· PCR扩增反应体系:Mix25 μ L,引物各 2 μ L· (5 μ Μ), 模板2-10 μ L,CldH2O补足50 μ L。PCR扩增反应条件: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53?退火50s, 72°C延伸I. 5min,共35个循环后,72°C再延伸lOmin,暂时4°C保存;如保存时间在2天以上,-20°C 保存。PCR扩增产物经0. 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紫外灯下观察,有条带的PCR产物进行测序。 测序所用弓丨物与扩增反应的相同。
[0031] 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大亚基(28S)的扩增采用引物LR7(5' -TACTACCACCMGAim ) 和 LROR (5' -ACC0GCTGMCTTMGC-3' )。50 μ LPCR 扩增反应体系:Mix25 μ L,引物各 2 μ L (5 μ Μ),模 板2-10 μ L,CldH2O补足50 μ L。PCR扩增反应条件:95°C预变性3min,95°C变性45s,53°C退火45s, 72°C延伸30s,共30个循环后,72°C再延伸7min,暂时4°C保存;如保存时间在2天以上,-20°C保 存。PCR扩增产物经0. 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紫外灯下观察,有条带的PCR产物进行测序。 测序所用引物与扩增反应的相同。
[0032] 菌株 CGMCC No. 6371 的 ITS-rDNA、RPB2、β -tublin 和 28S 基因序列见序列表,序 列编号分别为 6371-1,6371-2,6371-3 和 6371-4。
[0033] BLASTn搜索结果表明,菌株CGMCC No. 6371与M. yucatanensis的ITS序列相似性 为99% ;与产气霉属菌株ZLY-2009a和M25的RPB2序列分别存在18和23个碱基的差异, 相似性均为98% ;与产气霉属菌株S18-3-1和白色产气霉菌株B-23的β -tublin序列相 似性分别为89%和84% ;与白色产气霉菌株9-6的28S序列存在2个碱基的差异,相似性 99%。
[0034] 以Agaricus bisporus为外类群,基于产气霉属和炭角菌科其他相关属真菌的 ITS序列构建的NJ系统进化发育树状图(图1)中,菌株CGMCC No. 6371与M. yucatanensis 和菌株318-3-1聚类在支持强度为82%的分支0中。
[0035] 以Agaricus bisporus为外类群,基于产气霉属和炭角菌科其他相关属真菌的 RPB2序列构建的NJ系统进化发育树状图(图2)中,菌株CGMCC No. 6371与菌株ZLY-2009a 和M25聚类在支持强度为100 %的分支B中。
[0036] 以Sordaria fimicola为外类群,基于产气霉属和炭角菌科其他相关属真菌的 β -tublin序列构建的NJ系统进化发育树状图(图3)中,菌株CGMCC No. 6371与勐海产气 霉菌株CGMCCNo. 6378和菌株S18-3-1聚类在支持强度为79 %的分支A中。
[0037] 以Taphrina deformans和Taphrina sp.为外类群,基于产气霉属和炭角菌科其 他相关属真菌的28S序列构建的NJ系统进化发育树(图4)中,菌株CGMCC No. 6371与勐 海产气霉菌株CGMCC No. 6378和白色产气霉菌株9-6聚类在支持强度为99%的分支A中。
[0038] 综合多基因序列片段的比对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状图的结果,菌株CGMCC No. 6371①与M. yucatanensis的ITS序列同源性较高,但在形态上,M. yucatanensis的菌 丝多形成串珠状膨大的菌丝细胞;②与勐海产气霉菌株CGMCC No. 6378的β -tublin序列 同源性较高,但在形态上,勐海产气霉部分菌丝膨大形成不规则块状的菌丝细胞;③与白色 产气霉菌株9-6的28S序列也有较高的同源性,但在形态上,白色产气霉不具有菌丝膨大的 特点。因此,菌株CGMCCNo. 6371是产气霉属的一个新物种,命名为麻栗坡产气霉(Muscodor malipoensis X. M. Tan etS. X. Guo) 〇 [0039] 实施例3.麻栗坡产气霉的抑菌谱测试及分析
[0040] 供试菌为麻栗坡产气霉。指示菌包括:①3种人体病原细菌: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 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枯草芽抱杆菌 (Bacillus subtilis);②2种人体病原酵母菌:白色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新 型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neoformans);③6种植物病原真菌: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终极腐霉(Pythium ultimum)、灰葡萄抱(Botrytis cinerea)、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腐皮鎌抱菌(Fusarium solani)、诱腐柱抱(Cylindrocarpon distructans)〇
[0041] 将新鲜的PDA倒入一次性分隔塑料培养皿(two-section Petri dish)中,在其中 一侧接入一块直径为5mm的供试菌菌块,25°C暗培养7天后,在分隔塑料培养皿的另一侧接 种指示菌。指示菌的类型不同,接种方法会有差别。对细菌和酵母菌,采用划线接种的方法; 对其它指示菌,接种相同直径大小的菌块。每个处理重复3皿,以不加供试菌菌块的处理为 空白对照。25°C暗培养3天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细菌和酵母菌的抗菌活性通过与空白 对照比较得出的百分比进行估算;对其它指示菌,用游标卡尺测量供试菌处理组和空白对 照组中指示菌的菌落直径。测量完成后,将指示菌菌块转接到新的PDA培养基上,观察指示 菌的存活能力 [1'3]。研究结果见表1。
[0042] 表1麻栗坡产气霉产生的挥发性气体对指示菌生长的影响
[0043]

【权利要求】
1. 能够抑制植物病原微生物和人体病原微生物的一株真菌,它是保藏编号为CGMCC 1'1〇.6371 的麻粟坡产气霉(1\1118(30(1〇1'1]^11。0611818乂.]\113116七3.乂.6110);它能够用于对植 物病原微生物和人类生活环境病原微生物的生物防治。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株真菌,其形态特征为: PDA培养基上形成同心环状白色菌落,菌落背面无色,生长缓慢,25°C暗培养2周菌落 直径36-38mm,边缘不规则,产生特殊的气味;菌落中央的菌丝致密,形成明显的突起,边 缘的菌丝较疏松;菌丝透明,具有横膈膜,分支,壁薄,直径1-4 y m,缠结在一起形成"绳索 链"(rope-like strands)及网状结构,有些菌丝形成菌丝圈结构,菌丝圈直径22-35 y m,部 分菌丝中间膨大形成"8"字形结构的菌丝细胞;菌丝体不育,未见无性或有性孢子,及产孢 结构。
3. 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株真菌,其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内转录间隔区(ITS-rDNA)、核 糖核酸聚合酶II亚基(RPB2)、¢-微管蛋白(P-tublin)和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大亚基 (28S)的序列分别为: (1) ITS-rDNA 序列 GAGGAAGTAAAAGTCGTAACAAGGTCTCCGTTGGTGAACCAGCGGAGGGATCATTACAGA 60 GTTTTCTAAACTCCCAACCCTATGTGAACTTACCTTTGTTGCTTCGGCGGCGGAGGCTAC 120 CCTGCGGGGGATTACCACCTAGTGGTTACCCTGCAGTCTCAGGTACATCTGTTACCCGGT 180 AGTCATCCCCGCCGGCGGCCAACTAAACTCTGTTTTCTTTGGAATTCTGAATCATAAACT 240 TAATAAGTTAAAACTTTCAACAACGGATCTCTTGGTTCTGGCATCGATGAAGAACGCAGC 300 GAAATGCGATAAGTAATGTGAATTGCAGAATTCAGTGAATCATCGAATCTTTGAACGCAC 360 ATTGCGCCCATTAGCATTCTAGTGGGCATGCCTGTTCGAGCGTCATTTCACCACTTAAGC 420 CCTGTTGCTTAGCGTTGGAAGCCTACGGCATAGCCCGTAGCTCCTTAAAGTGATTGGCGG 480 AGTTGGTTCTCACTCTAAGCGTAGTAACTATATCTCGCTTCTGTAGTAGTTCCGGCCCCT 540 GCCGTAAAACCCCTTATACAAAGGTTGACCTCGGATCAGGTAGGAATACCCGC ; (2) RPB2 序列 TCTACTGGCCAAGCTCTTCCGCAACATTGTCCGACGCATGACGCAAGAAGTCCTGTCTCA 60 CTTGAAGCGAAGCATCGAACAGGGCAAGCAGTTCAACATCGCCCTGGCCGTTAAGTCTAA 120 CATCATTACCGCCGGGCTCAAGTACTCCCTCGCCACCGGCAACTGGGGCGACCAGAAGAA 180 AGCCATGTCCTCGACCGCAGGTGTCTCCCAGGTGCTGAACAGATACACTTTTGCGTCCAC 240 ACTCTCGCATCTGCGGAGAACCAACACTCCGGTCGGCCGAGATGGCAAGCTTGCGAAGCC 300 CCGCCAGCTTCACAACACACACTGGGGCCTGGTCTGTCCCGCTGAGACGCCCGAGGGCCA 360 GGCCTGTGGTCTGGTCAAGAACTTGTCTCTCATGTGCTCCGTCAGTGTCGGTACTTCGAC 420 AGAGCCCATCATCGAGTACATGGCCTCGCGAAACATGGAGATTCTGGAAGAATACGAGCC 480 CCAGCGCTATCCTAACGCCACCAAGATCTTCCTCAACGGCTCATGGATCGGTGTACATCA 540 CGACCCCAAGTCTCTGGTGAGAGATGTCCAGCAGCTGCGCCGAAGCAATCAGATCCCTGC 600 AGAGGTATCTTTGGTTCGTGACATTCGTGATCGTGAGTTCAAGATCTTTTCGGATGCGGG 660 CCGAGTCATGCGCCCCCTGTACGTTGTGGAACAAGAGGATACGGGAACTGCCGTCAAGGG 720 ACAACTGGCCCTGACCAGAGAGATGATCAAAGAACTCAAAGATGACGGAGAGCCTGAAAA 780 GGTATTAAAGAGAGGATACTACTACGGCTGGCAGGGCTTGGTCCACGCCGGTGCGATCGA 840 GTATTTAGACGCCGAGGAAGAAGAGACGGCCATGATTTGCATGACGCCCGAAGACCTTGA 900 AAACTACCGAC ; (3) @ -tublin 序列 GCGCCTCGCCCGTGACCCTCTGTTTACTTCGCCGCTGAGCCCAACCAAACCACACATTGA 60 GTTTGCCTGTCTCTGAACGCGTTTGGGTCCAATCATCCTAGGTTCTGCGCCTCTCTACAT 120 CTATACTACAGTTATGATATCAGCAACTTGGGCAACTACTGCCAGATCATGGCCTACCTA 180 CCTGTTCAGAGGAAAATTGTCGACAAGAGAATCATGCTAACCCGTGTTCCTGCTTCTAGG 240 TTCATCTTCAGACCGGTCAGTGCGTAAGTCAACCCTCAATCTTCTCTCCGCGATCTGCCA 300 GTCATTTTGTTTAGATGTACTGACAAGGCTCTATAGGGTAACCAAATTGGTGCTGCTTTC 360 TGGTGTGTACCACCGACGCGAAACACGGCCTGCCGCATCGATATTGACTCTTGTACTACA 420 GGCAACAGATCTCCGGCGAGCATGGTCTCGACGGCAATGGCGTGTATGTTTCCATCGTAT 480 TTCTACCATTTCTGATGTCCATTGGCTGACTTGGCAAACAGCTACAACGGCACCTCCGAG 540 CTCCAGCTCGAGCGCATGAGCGTCTACTTCAACGAGGTATGTACACAATGTGCTCCTTCC 600 ATACGGCATGCTTGTAAAGACTGGCCGTCTGACATTACATCTCTCTGTAGGGTGCCGGCA 660 ACAAGTATGTTCCCCGCGCCGTCCTCGTCGATCTCGAGCCCGGCACCATGGATGCCGTTC 720 GCGCCGGTCCCTTCGGTCAGCTCTTCCGCCCCGACAACTTCGTCTTCGGCCAGTCTGGTG 780 CCGGCAACAACTGGGCCAAGGGTCACTACACTGAGGGTGCCGAGCTTGTCGACCAGGTCC 840 TCGATGTCGTCCGTCGCGAGGCTGAGGGCTGCGACTGCCTCCAGGGCTTCCAGATCACCC 900 ACTCGCTCGGTGGTGGTACCGGTGCCGGTATGGGCACGCTGTTGATCTC ; (4) 28S序列 GGGATTGCCCTAGTAACGGCGAGTGAAGCGGCAACAGCTCAAATTTGAAATCTGGCTCTA 60 GGGCCCGAGTTGTAATTTGCAGAGGATGATTTTGGCGCGGTGCCTTCCGAGTTCCCTGGA 120 ACGGGACGCCTTAGAGGGTGAGAGCCCCGTACGGTTGGACACCAAGCCTCTGTAAATCTC 180 CTTCGACGAGTCGAGTAGTTTGGGAATGCTGCTCTAAATGGGAGGTAAATTTCTTCTAAA 240 GCTAAATACCGGCCAGAGACCGATAGCGCACAAGTAGAGTGATCGAAAGATGAAAAGCAC 300 TTTGAAAAGAGGGTTAAATAGCACGTGAAATTGTTGAAAGGGAAGCATTTACTACCAGAC 360 CTTCTCCCTGCGGATCATACGGTGTTCTCACCGCTGCACTTCGCTTGGTTTAGGCCAGCA 420 TCGGTTTTCGTAGAGGGATAAAAGCTTTAGGAACGTAGCTCCCTCGGGAGTGTTATAGCC 480 TTTTGCATAATACCTTTACGGGGACCGAGGACCGCGCTTTTGCAAGGATGCTGGCATAAT 540 GGTAGTCAATGACCCGTCTTGAAACACGGACCAAGGAGTCGAACATTTGTGCGAGTGTTT 600 GGGTGTTAAACCCTCACGCGTAATGAAAGTGAACGTAGGTGAGAGCCCTTACGGGTGCAT 660 CATCGACCGATCTTGATGTCTTCGGATGGATTTGAGTAAGAGCATAACTGTTCGGACCCG 720 AAAGATGGTGAACTATGCGTGGATAGGGTGAAGCCAGAGGAAACTCTGGTGGAGGCTCGC 780 AGCGGTTCTGACGTGCAAATCGATCGTCAAATCTGCGCATGGGGGCGAAAGACTTATCGA 840 ACCATTAAACCAGCGGTAAAAATATTTACTAGGTGGTTAAGAGGCCCTCTGTAAAGAGAA 900 AAAGGCCTAG。
【文档编号】A01P3/00GK104419647SQ201310400774
【公开日】2015年3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6日
【发明者】郭顺星, 谭小明, 陈晓梅, 邢咏梅, 王春兰 申请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