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224083阅读:1381来源:国知局
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吊瓜组培苗移植到田间栽培时存在的组培苗存活率低、容易受病毒再侵染等技术问题。它包括组培苗定值、浇定根水、浇水溶肥、单株引蔓及追肥、培土步骤。本发明完成了吊瓜组培苗由培养钵向自然界的过渡,并提高了吊瓜组培苗在自然界中的存活率,降低了吊瓜组培苗后期的病毒再侵染率,从而大幅提高了吊瓜的产量。
【专利说明】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吊瓜(Fructus Trichosanthis Kirilowii)是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纲(Dicotyledones)、葫芦科(Cucurbitaceae)、瓜萎属的多年生草本攀援植物,我国东部和长江及黄河流域等地均可栽种。吊瓜果实为白色与浅绿或深绿相间花纹,成熟后呈桔红色。食用吊瓜雌雄异株,目前主流的繁殖法有籽播苗繁殖法和生块根切断繁殖法两种,用籽播苗繁殖,繁殖率低后代分离严重,一致性差,不结果的雄株占总苗的70%以上,育苗成本高,且病毒病发病几率高(种传病毒);用块根切断繁殖,由于受块根数量的限制,繁殖效率低,且费工费时,直接影响播种面积的扩大及优良品种的推广。
[0003]人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开发了吊瓜种苗的无性繁殖技术,如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吊瓜组培苗育苗方法[申请号:200610161470.1]。人们通过实验室培养基培育出脱毒的食用吊瓜组培苗,再将组培苗移植到田间,该组培苗一致性好,单株组培苗生长旺盛、产量高,被广大种植户所接受,是目前吊瓜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但是吊瓜组培苗在移植到田间后,由于组培苗苗期弱,且种植户习惯了块根移栽的粗放管理,因此成活率较低,后期容易受到病毒再侵染,从而影响整体的产量。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吊瓜组培 苗移植到田间栽培时存在的组培苗存活率低、容易受病毒再侵染等技术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I,组培苗定值:将营养钵中的吊瓜组培苗移植到田间的定值穴中,用细土堆至组培苗根基茎节以上部位,所述定植穴四周设有施肥沟或施肥穴;
[0007]步骤2,浇定根水:在步骤I完成后的2天内用浓度为500-800倍的多菌灵或托布津液在定植穴中浇定根水,直至定植穴的穴面起水;
[0008]步骤3,浇水溶肥:在步骤2完成的3-5天后在施肥沟或施肥穴中浇第一次水溶肥,此后每隔5-7天浇施一次,连浇三次以上,所述水溶肥为浓度为800-1000倍的高氮复合肥;
[0009]步骤4,单株引蔓:在步骤3完成后,每株组培苗只留一个健壮侧枝作为主枝,其余侧枝及不定芽全部疏去,并用人工将组培苗通过卷须牵引上攀沿架,生成主蔓;
[0010]步骤5,追肥、培土 ;组培苗高度在60cm以上后,在施肥沟或施肥穴中埋施复合肥,每株组培苗施肥0.25-0.5kg,施肥后在种植穴中浇透水,并在组培苗根基处培细土15-25cm,栽培完成。[0011]在上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I中,所述定植穴穴深为15-25cm,穴间距为1.4-1.7m或每亩穴数为75-85个,所述定植穴内壁至少有2cm厚的细土。
[0012]在上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I中,所述定植穴与施肥沟或施肥穴的距离在15cm以上。
[0013]在上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2中,浇定根水时由组培苗外围往中心浇,并在浇完定根水后对起水的种植穴穴面进行培土。
[0014]在上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I中,当组培苗移植到种植穴中后,对组培苗用遮阴物遮阴,遮阴时间2天以上。
[0015]在上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3中,每次浇水溶肥的浓度依次递增。
[0016]在上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中,在步骤4中,所述攀沿架为铁丝架、毛线架或竹篾架中的一种或几种,且在生成主蔓后灭去主蔓上萌发的不定芽。
[0017]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完成了吊瓜组培苗由培养钵向自然界的过渡,并提高了吊瓜组培苗在自然界中的存活率,降低了吊瓜组培苗后期的病毒再侵染率,从而大幅提高了吊瓜的产量。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一种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9]步骤I,组培苗定值:将营养钵中的吊瓜组培苗移植到田间的定值穴中,用细土堆至组培苗根基茎节以上部位,所述定植穴四周设有施肥沟或施肥穴;所述定植穴与施肥沟或施肥穴的距离在15cm以上;所述定植穴穴深为15-25cm,穴间距为1.4-1.7m或每亩穴数为75-85个,所述定植穴内壁至少有2cm厚的细土,当组培苗移植到种植穴中后,对组培苗用遮阴物遮阴,遮阴时间2天以上。
[0020]步骤2,浇定根水:在步骤I完成后的2天内用浓度为500-800倍的多菌灵或托布津液在定植穴中浇定根水,直至定植穴的穴面起水;浇定根水时由组培苗外围往中心浇,并在浇完定根水后对起水的种植穴穴面进行培土。
[0021]步骤3,浇水溶肥:在步骤2完成的3-5天后在施肥沟或施肥穴中浇第一次水溶肥,此后每隔5-7天浇施一次,连浇三次以上,所述水溶肥为浓度为800-1000倍的高氮复合肥;每次浇水溶肥的浓度依次递增。
[0022]步骤4,单株引蔓:在步骤3完成后,每株组培苗只留一个健壮侧枝作为主枝,其余侧枝及不定芽全部疏去,并用人工将组培苗通过卷须牵引上攀沿架,生成主蔓;所述攀沿架为铁丝架、毛线架或竹篾架中的一种或几种,且在生成主蔓后灭去主蔓上萌发的不定芽。
[0023]步骤5,追肥、培土 ;组培苗高度在60cm以上后,在施肥沟或施肥穴中埋施复合肥,每株组培苗施肥0.25-0.5kg,施肥后在种植穴中浇透水,并在组培苗根基处培细土15-25cm,栽培完成。
[0024]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在步骤I中,定植穴穴深为20cm,穴间距为1.6m或每亩穴数为80个;在步骤2中,在当天浇透根水;在步骤4中,每天傍晚检测主蔓藤头是否掉下,如掉下应及时牵引主蔓藤头至攀沿架上;在步骤5中,组培苗根基处培细土 20cm。[0025]本发明完成了吊瓜组培苗由培养钵向自然界的过渡,并提高了吊瓜组培苗在自然界中的存活率,存活率可达90%以上,降低了吊瓜组培苗后期的病毒再侵染率,病毒再侵染率降低到5%以下,从而大幅提高了吊瓜的产量。
[0026]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组培苗定值:将营养钵中的吊瓜组培苗移植到田间的定值穴中,用细土堆至组培苗根基茎节以上部位,所述定植穴四周设有施肥沟或施肥穴; 步骤2,浇定根水:在步骤I完成后的2天内用浓度为500-800倍的多菌灵或托布津液在定植穴中浇定根水,直至定植穴的穴面起水; 步骤3,浇水溶肥:在步骤2完成的3-5天后在施肥沟或施肥穴中浇第一次水溶肥,此后每隔5-7天浇施一次,连浇三次以上,所述水溶肥为浓度为800-1000倍的高氮复合肥; 步骤4,单株引蔓:在步骤3完成后,每株组培苗只留一个健壮侧枝作为主枝,其余侧枝及不定芽全部疏去,并用人工将组培苗通过卷须牵引上攀沿架,生成主蔓; 步骤5,追肥、培土 ;组培苗高度在60cm以上后,在施肥沟或施肥穴中埋施复合肥,每株组培苗施肥0.25-0.5kg,施肥后在种植穴中浇透水,并在组培苗根基处培细土 15-25cm,栽培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中,所述定植穴穴深为15-25cm,穴间距为1.4-1.7m或每亩穴数为75-85个,所述定植穴内壁至少有2cm厚的细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中,所述定植穴与施肥沟或施肥穴的距离在15c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浇定根水时由组培苗外围往中心浇,并在浇完定根水后对起水的种植穴穴面进行培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I中,当组培苗移植到种植穴中后,对组培苗用遮阴物遮阴,遮阴时间2天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每次浇水溶肥的浓度依次递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吊瓜组培苗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所述攀沿架为铁丝架、毛线架或竹篾架中的一种或几种,且在生成主蔓后灭去主蔓上萌发的不定芽。
【文档编号】A01G1/00GK103597995SQ201310582710
【公开日】2014年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8日
【发明者】郑琪, 孙叶芳, 羊安兴, 邢海, 赵虎, 黄岳夫 申请人: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