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物培养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植物培养装置,属于植物培养设备【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植物培养装置缺少光照、保温、排水的问题。本植物培养装置,包括一托盘,托盘底面上设有排水孔,托盘上沿径向固连有若干环形支杆,若干环形支杆与托盘同轴心且水平设置,在每相邻两环形支杆之间架设有若干培养皿,托盘的上方设有高度能够调节的探照灯,在托盘的边沿转动连接有盖合时能够与托盘形成密闭空腔的罩盖。本植物培养装置能够具有光照、保温、排水等多项功能,适合于植物培养实验和教学。
【专利说明】一种植物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植物培养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植物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通过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观察和试验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对绿色植物的保护和繁衍。目前植物培养普遍采用培养基,培养基好比土壤,是组织培养中离体材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地,由于培养基移动、保管放置比较方便,同时能够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元素,因此经常用来进行植物生长试验和教学等,但是培养基还仅仅是一个用于培养植物的容器,它还需要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条件的支持,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培养基通常与其他装置一起配合使用。
[0003]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申请号:200620055522.2)公开了一种植物栽培架,包括有花盆托盘以及立柱,所述立柱包括有排水腔,所述花盆托盘固定于所述立柱并且底部设有渗水结构以及导流腔,所述导流腔与立柱的排水腔连通,花盆托盘包括滑动连接结构,所述花盆托盘与立柱的管壁通过滑动连接结构相固连,所述滑动连接结构使得花盆托盘绕立柱管壁旋转,该植物栽培架通过将花盆托盘的渗水结构连通到统一的排水腔,使得植物栽培及浇灌过程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但是植物培养还需要关照、温度的环境必要因素,该植物栽培架在实际使用时还需要放置到阳关光照处,在室内使用局限性较大,且对温度难以控制,使用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植物培养装置,该植物培养装置能够具有光照、保温、排水等多项功能,适合于植物培养实验和教学。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植物培养装置,包括一托盘,所述托盘底面上设有排水孔,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上沿径向固连有若干环形支杆,所述若干环形支杆与托盘同轴心且水平设置,在每相邻两环形支杆之间架设有若干培养皿,所述托盘的上方设有高度能够调节的探照灯,在托盘的边沿转动连接有盖合时能够与托盘形成密闭空腔的罩盖。
[0006]托盘底面上具有四根支脚,使得托盘水平架设,培养皿与托盘底面之间具有间隙,培养皿过滤出的水直接滴落至托盘内,并可以通过排水孔排出,培养皿能够从环形支杆上取下单独操作,待培养皿内环境设置完毕,将培养皿放置在两环形支杆之间,也可相对移动,使用较为方便;探照灯位于托盘中心位置的上方,能够对培养皿内的植物进行光照,而探照灯的高度调节使得探照灯能够对植物进行不同光照强度、光照角度的调节,适用性更强;罩盖能够开启和盖合,盖合时能够与托盘形成密闭空腔,从而根据需要控制空腔内的温度,整个装置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各项环境必须因素,因此适合于植物培养实验和教学。
[0007]在上述的植物培养装置中,所述托盘的中心位置垂直固连有一套管,所述套管的外侧壁上沿托盘径向固连有两支撑杆,所述两支撑杆的端部与托盘开口边沿相固连,且两支撑杆相对套管轴心线对称设置,上述环形支杆固连在支撑杆上。两支撑杆保持水平对称,用于固定环形支杆,其数量为两根,尽量减少对培养皿移动的限制。
[0008]在上述的植物培养装置中,所述套管内滑动插接有一灯杆,上述探照灯固连在灯杆上端端部,所述灯杆与套管之间设有能够将灯杆固定住的定位机构。定位机构松开时,灯杆能够相对套管上下移动,实现探照灯的高度调节,待灯杆移动到合适位置后通过定位机构固定住。
[0009]在上述的植物培养装置中,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套管内侧壁上开设有一盲孔,所述盲孔内设有弹簧和钢球,所述弹簧的一端抵压在钢球上,另一端抵压在盲孔底面上,所述灯杆外侧壁上沿轴向开设有若干定位槽,上述钢球抵压在定位槽内。需要移动灯杆时,手动施力,钢球压缩弹簧并脱离定位槽,待移动到位后,钢球在弹簧的作用下抵压在定位槽内,实现对灯杆的固定,操作方便。
[0010]在上述的植物培养装置中,所述定位槽为弧形槽,且若干定位槽沿灯杆轴向均勻分布。弧形槽能够与钢球外表面相贴合,其定位能够更强,均匀分布能够使灯杆的最小移动距离一定,适合于记忆操作。
[0011]在上述的植物培养装置中,所述罩盖包括左罩盖和右罩盖,所述左罩盖和右罩盖的两端均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托盘边沿上,所述销轴轴向与托盘径向一致,所述左罩盖和右罩盖相互盖合时与托盘形成半球状密闭空腔。左罩盖和右罩盖均呈四分之一个球面状,打开时转至托盘的两侧,盖合时在托盘上方相互抵靠。
[0012]在上述的植物培养装置中,所述托盘开口边沿的外侧壁上还具有一环形凸沿,所述环形凸沿上开设有两半环形的贯穿槽,上述左罩盖和右罩盖分别穿过两贯穿槽。贯穿槽用于左罩盖和右罩盖的通过,同时也是对左罩盖和右罩盖移动的限位,使左罩盖和右罩盖移动更加稳定。
[0013]在上述的植物培养装置中,所述左罩盖和右罩盖采用透明塑料制成。透明的塑料在左罩盖和右罩盖盖合时也能够观察罩盖内的植物生长情况。
[0014]在上述的植物培养装置中,所述培养皿呈圆形,培养皿的外侧壁上具有一环形支撑部,当培养皿架设在环形支杆上时,所述支撑部下侧面与环形支杆相抵靠,所述培养皿的底面上开设有若干滤水孔。培养皿在环形支杆上移动和取出均较为方便,也使得培养皿与托盘底面之间保持间隙,滤水孔用于过滤培养皿中的水分。
[0015]在上述的植物培养装置中,托盘底面上具有一环形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与排水孔相连通。托盘内的水溃能够汇集到导流槽内并从排水孔排出,避免托盘内出现积水而滋生细菌,使整个装置保持清洁。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植物培养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17]1、由于托盘上方设有探照灯,能够对培养皿内的植物进行光照,且探照灯的高度能够调节,因此使得探照灯能够对植物进行不同光照强度、光照角度的调节,适用性更强。
[0018]2、由于托盘上设有罩盖,能够开启和盖合,盖合时能够与托盘形成密闭空腔,因此能够根据需要控制空腔内的温度。
[0019]3、由于左罩盖和右罩盖采用透明塑料制成,因此在盖合时也能够观察罩盖内的植物生长情况,使用方便。【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植物培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植物培养装置的结构俯视图。
[0022]图3是本植物培养装置的结构侧视图。
[0023]图4是本植物培养装置的罩盖盖合时的结构剖视图。
[0024]图5是图1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0025]图6是本培养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托盘;11、排水孔;12、导流槽;13、环形凸沿;131、贯穿槽;2、环形支杆;
3、支撑杆;4、套管;5、探照灯;51、灯杆;6、定位机构;61、盲孔;62、弹簧;63、钢球;64、定位槽;7、培养皿;71、支撑部;72、滤水孔;8、左罩盖;9、右罩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8]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一种植物培养装置,包括一托盘1,托盘I底面上具有四根支脚,使得托盘I水平架设,托盘I底面上设有排水孔11,托盘I上沿径向固连有四根环形支杆2,该四根环形支杆2与托盘I同轴心且水平设置,在每相邻两环形支杆2之间架设有若干培养皿7,培养皿7与托盘I底面之间具有间隙,培养皿7过滤出的水直接滴落至托盘I内,并可以通过排水孔11排出,培养皿7能够从环形支杆2上取下单独操作,待培养皿7内环境设置完毕,将培养皿7放置在两环形支杆2之间,也可相对移动,使用较为方便。托盘I的上方设有高度能够调节的探照灯5,探照灯5位于托盘I中心位置的上方,能够对培养皿7内的植物进行光照,而探照灯5的高度调节使得探照灯5能够对植物进行不同光照强度、光照角度的调节,适用性更强。在托盘I的边沿转动连接有盖合时能够与托盘I形成密闭空腔的罩盖,罩盖能够开启和盖合,盖合时能够与托盘I形成密闭空腔,从而根据需要控制空腔内的温度,整个装置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各项环境必须因素,因此适合于植物培养实验和教学。
[0029]具体来说,结合图5、图6所示,托盘I的中心位置垂直固连有一套管4,套管4的外侧壁上沿托盘I径向固连有两支撑杆3,两支撑杆3的端部与托盘I开口边沿相固连,且两支撑杆3相对套管4轴心线对称设置,环形支杆2固连在支撑杆3上,两支撑杆3保持水平对称,用于固定环形支杆2,其数量为两根,尽量减少对培养皿7移动的限制。套管4内滑动插接有一灯杆51,探照灯5固连在灯杆51上端端部,灯杆51与套管4之间设有定位机构
6,该定位机构6能够将灯杆51固定住,定位机构6松开时,灯杆51能够相对套管4上下移动,实现探照灯5的高度调节,待灯杆51移动到合适位置后通过定位机构6固定住。培养皿7呈圆形,培养皿7的外侧壁上具有一环形支撑部71,当培养皿7架设在环形支杆2上时,所述支撑部71下侧面与环形支杆2相抵靠,培养皿7的底面上开设有若干滤水孔72,培养皿7在环形支杆2上移动和取出均较为方便,也使得培养皿7与托盘I底面之间保持间隙,滤水孔72用于过滤培养皿7中的水分。托盘I底面上具有一环形的导流槽12,导流槽12与排水孔11相连通,托盘I内的水溃能够汇集到导流槽12内并从排水孔11排出,避免托盘I内出现积水而滋生细菌,使整个装置保持清洁。
[0030]定位机构6包括套管4内侧壁上开设有一盲孔61,盲孔61内设有弹簧62和钢球63,弹簧62的一端抵压在钢球63上,另一端抵压在盲孔61底面上,灯杆51外侧壁上沿轴向开设有若干定位槽64,钢球63抵压在定位槽64内,需要移动灯杆51时,手动施力,钢球63压缩弹簧62并脱离定位槽64,待移动到位后,钢球63在弹簧62的作用下抵压在定位槽64内,实现对灯杆51的固定,操作方便。定位槽64为弧形槽,且若干定位槽64沿灯杆51轴向均勻分布,弧形槽能够与钢球63外表面相贴合,其定位能够更强,均勻分布能够使灯杆51的最小移动距离一定,适合于记忆操作。
[0031]罩盖包括左罩盖8和右罩盖9,左罩盖8和右罩盖9的两端均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托盘I边沿上,销轴轴向与托盘I径向一致,左罩盖8和右罩盖9均呈四分之一个球面状,打开时转至托盘I的两侧,盖合时在托盘I上方相互抵靠,与托盘I形成半球状密闭空腔,托盘I开口边沿的外侧壁上还具有一环形凸沿13,环形凸沿13上开设有两半环形的贯穿槽131,左罩盖8和右罩盖9分别穿过两贯穿槽131,对左罩盖8和右罩盖9移动进行限位,使左罩盖8和右罩盖9移动更加稳定。左罩盖8和右罩盖9米用透明塑料制成,在盖合时也能够观察罩盖内的植物生长情况。
[0032]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0033]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托盘1、排水孔11、导流槽12、环形凸沿13、贯穿槽131、环形支杆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
1.一种植物培养装置,包括一托盘(I),所述托盘(I)底面上设有排水孔(11),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I)上沿径向固连有若干环形支杆(2 ),所述若干环形支杆(2 )与托盘(I)同轴心且水平设置,在每相邻两环形支杆(2)之间架设有若干培养皿(7),所述托盘(I)的上方设有高度能够调节的探照灯(5),在托盘(I)的边沿转动连接有盖合时能够与托盘(I)形成密闭空腔的罩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I)的中心位置垂直固连有一套管(4),所述套管(4)的外侧壁上沿托盘(I)径向固连有两支撑杆(3),所述两支撑杆(3)的端部与托盘(I)开口边沿相固连,且两支撑杆(3)相对套管(4)轴心线对称设置,上述环形支杆(2 )固连在支撑杆(3 )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4)内滑动插接有一灯杆(51),上述探照灯(5)固连在灯杆(51)上端端部,所述灯杆(51)与套管(4)之间设有能够将灯杆(51)固定住的定位机构(6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6)包括套管(4)内侧壁上开设有一盲孔(61),所述盲孔(61)内设有弹簧(62)和钢球(63),所述弹簧(62)的一端抵压在钢球(63)上,另一端抵压在盲孔(61)底面上,所述灯杆(51)外侧壁上沿轴向开设有若干定位槽(64),上述钢球(63)抵压在定位槽(64)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槽(64)为弧形槽,且若干定位槽(64)沿灯杆(51)轴向均勻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盖包括左罩盖(8)和右罩盖(9),所述左罩盖(8)和右罩盖(9)的两端均通过销轴转动连接在托盘(I)边沿上,所述销轴轴向与托盘(I)径向一致,所述左罩盖(8)和右罩盖(9)相互盖合时与托盘(I)形成半球状密闭空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I)开口边沿的外侧壁上还具有一环形凸沿(13),所述环形凸沿(13)上开设有两半环形的贯穿槽(131),上述左罩盖(8)和右罩盖(9)分别穿过两贯穿槽(13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罩盖(8)和右罩盖(9)采用透明塑料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7)呈圆形,培养皿(7)的外侧壁上具有一环形支撑部(71),当培养皿(7)架设在环形支杆(2)上时,所述支撑部(71)下侧面与环形支杆(2 )相抵靠,所述培养皿(7 )的底面上开设有若干滤水孔(72 )。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植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托盘(I)底面上具有一环形的导流槽(12 ),所述导流槽(12 )与排水孔(11)相连通。
【文档编号】A01G9/10GK203608611SQ201320731975
【公开日】2014年5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19日
【发明者】周丽娟 申请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