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人工袋栽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340阅读:2261来源:国知局
桑黄人工袋栽工艺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菌类的培育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桑黄人工袋栽工艺,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从野生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株经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桑黄母种,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原种;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栽培种;(2)将桑黄栽培种接种到菌棒中进行出芝培养;(3)出芝管理。本发明的人工袋培工艺经大量的培养实践证明,可实现真正桑黄的人工培养,并且单个子实体大小可以根据开口大小人为控制,桑黄人工袋栽,把野生稀缺资源、再生漫长的资源,人工短期再生。
CGMCC No. 8854
2014.03.07
【专利说明】桑黄人工袋栽工艺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菌类的培育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桑黄人工袋栽工艺。

【背景技术】
[0002] 桑黄,中药名,见《中药大辞典》。分类上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 (Basig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xtales)刺革菌目(Hymenochaxtaceae),是硬质的 多孔菌,为中、日、韩等地著名的药用真菌。现有的"桑黄"栽培方法出菇较难,人工培育生 长情况不好,产率低。申请号200910077398. 8、申请日2009-02-19的一种桑黄(Phellinus baumii Pil0t)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1)从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株纯化后接种到母种 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桑黄母种;(2)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原种;(3)将 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袋内的栽培种培养基中培养;(4)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出菇室 进行出菇培养;其中,所述的出菇培养是在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温度为22?25°C的 环境条件下进行出菇培养。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桑黄栽培方法,但是由于其过程较为复 杂,不易在农户中推广使用,由于目前对桑黄大面积生产的迫切需要,需要对现有的栽培方 法进行改良。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提供一种栽培相对简单,管理相对容易,出芝相对高产、可进行大面积大棚 栽培的桑黄人工袋栽工艺。
[0004]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5] -种桑黄人工袋栽工艺,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06] (1)从野生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株经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桑黄 母种,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原种;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种培养基 上培养获得桑黄栽培种;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主要是由桑枝木屑、麦皮、玉米粉和石 膏粉混合而成;
[0007] 进一步优选的是,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的各原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麦 皮10-12%,玉米粉10-12%,石膏粉1 %,余量为桑枝木屑。麦皮也称麦麸。
[0008] (2)将桑黄栽培种接种到菌棒中进行出芝培养;
[0009] 菌棒的制备:菌棒的组成同原种培养基,将桑枝木屑进行全面喷水预湿,湿度控 制在60% -70%,充分预湿后加入麦皮、玉米粉和石膏粉进行拌料,混合均匀后装塑料袋, 袋体直径为15_17cm,长度为30-35cm,得到用于培养桑黄的菌棒;菌棒经灭菌后采用桑黄 栽培种进行接种;接种后的菌棒放入培养室内避光培养,温度控制在20-30°C,湿度控制在 40-50%,培养 60-90 天;
[0010] (3)出芝管理:
[0011] a、当桑黄菌棒开始转色变成黄色或者棕黄色时,移入大棚栽培,进行散射光培养, 在移入前对大棚内放置菌棒处进行松土,松土深度IOcm以上,松土后用石灰水进行消毒, 然后将菌棒直立摆放,间距在IOcmX IOcm?15cmX 15cm,大棚温度控制在15-32°C,湿度控 制在 80-90% ;
[0012] b、培养10天以上,待菌棒完全转色成黄色或者棕黄色之后,在菌棒的底部进行打 孔,孔的数量为4-8个,并且每个菌棒的侧面再开口 4-5个,然后菌棒按原样放回原处;
[0013] c、大棚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40分钟;培养60-90天后得到桑黄子实体。
[0014] 作为优选,菌棒进行高压或常压灭菌,高压灭菌时压力为3-5个大气压,温度 120°C,灭菌时间为6-8小时;常压灭菌时压力为1个大气压,温度KKTC,灭菌时间为24-36 小时;灭菌后冷却18小时以上至室温。
[0015] 作为优选,步骤(2)中菌棒的接种过程如下:
[0016] a、在接种开始前,对接种箱进行清洗,然后把气雾消毒剂按照每立方米8克进行 点燃消毒;
[0017] b、将灭菌冷却后的菌棒和桑黄栽培种放置在已消毒过的接种箱内,接种箱内用菌 用气雾消毒剂8g进行消毒,气雾消失后进行接种;
[0018] C、打开栽培种和菌棒袋口,取栽培种直径3-4cm,厚度0· 5-lcm放入菌棒袋口,用 手捏紧菌棒袋口,将栽培种往菌棒袋中按结实,然后套上套环及套环盖封口。
[0019] 作为优选,出芝管理的步骤b中,将菌棒的柱面分成四边,在相对的两边各开1个 口,开口距地面5厘米,另外两边在距地面10厘米处开口,使4个开口交错。
[0020] 作为优选,所述的开口为弧形口,弧形口的两端朝上。使子实体长成后成形美观。
[0021] 作为优选,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的各原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麦皮 10 %,玉米粉10%,石膏粉1%,余量为桑枝木屑。进一步的,所述的玉米粉的粒度为 0. 1-0. 5mm,桑枝木屑的粒度为0. 5-1. 0cm。
[002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人工袋栽工艺经大量的培养实践证明,可实现真 正桑黄的人工培养,并且单个子实体大小可以根据开口大小人为控制,桑黄人工袋栽,把野 生稀缺资源、再生漫长的资源,人工短期再生。而且人工袋栽子实体成分含量跟野生桑黄成 分含量相当。目前的培养规模约为35亩、25万袋,长成桑黄成扇形、马蹄形,子实层(子实 体腹面)具有孔状结构、表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老时变为黄棕色。菌肉黄色、棕色或具光 泽的木色,在菌盖表面附近颜色较深。子实层为有光泽的木色至深棕色,常分为两层或多 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3] 图1是多糖含量分析的葡萄糖标准曲线;
[0024] 图2是12种不同来源桑黄的多糖的含量;
[0025] 图3是水浸出物分析的氨基酸标准曲线图;
[0026] 图4是各种来源桑黄的氨基酸含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应当理解,本发 明的实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对本发明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变通和/或改变都将落 入本发明保护范围。
[0028] 在本发明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为重量单位,所有的设备和原料等均 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行业常用的。
[0029] 实施例1 :
[0030] a、菌种的制作:
[0031] (1)、桑黄菌种按使用目的可以分为生产用菌种和保藏用菌种;按生产繁殖程序可 分为母种(可称试管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3个级别。
[0032] (2)、母种是指通过孢子分离、组织分离并经过纯化、培养获得的桑黄菌丝纯培养。 容器为试管,故又称为试管种或一级种。它既适于用试管斜面移植,再次扩大繁殖,供生产 上使用,又适于纯种保藏。
[0033] 本发明提供的桑黄菌Inonotus sanghuang Sheng H. Wu, T. Hatt. &Y. C. Dai来自浙 江省淳安千岛湖桑都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从千岛湖桑树上寄生的野生桑黄子实体中经组 织分离、传代复壮获得。该菌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 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其生物学特征为:桑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C,最适 pH值为6. 5,母种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丝最适生长袋料培养基是桑树木屑培 养基。以该菌体接种于桑树木屑培养基中栽培所得子实体形态为菌盖扇形、贝壳形、马蹄 形,上表面无瘤状凸起和裂纹,菌盖呈金黄色或棕黄色。其它生理生化特征为:水分不得过 10.0% ;总灰分不得过6%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15% ;多糖以无水葡萄糖(C6H12O6) 计,不得少于2. 60%。该菌株于2014年3月07日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 藏,编号为CGMCC No. 8854。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 研究所邮编100101。本发明保藏提供的生物材料为桑都1号,分类命名为:桑黄Inonotus Sanghuang 0
[0034] 母种培养基配方(PDA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蔗糖20克,琼脂20克,水1000毫 升。
[0035] (3)、原种是由母种扩大培养而成的菌种,本发明的桑黄原种为固体原种。容器多 为无色的750毫升小口径的菌种瓶或者聚乙烯塑料袋。此菌种必须要严格检查,无杂菌污 染的纯菌种方可用于生产。
[0036] 菌种培养基各原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麦皮10%,玉米粉10% (粒度 0. 1-0. 5mm),石膏粉1 %,余量为桑枝木屑(粒度0. 5-1. Ocm)。
[0037] (4)、栽培种是由原种扩大繁殖而成的菌种。培养基和容器与原种相同。
[0038] b、菌棒的制备:
[0039] 菌棒的组成同原种培养基,将桑枝木屑进行全面喷水预湿,湿度控制在 60%-70%;次日加入麦皮10%,玉米粉10% (粒度0.1-0. 5mm),石膏粉1%,进行拌料。培 养基混合均匀后装聚乙烯袋(袋体直径为15-17cm,长度< 35cm),得到用于培养桑黄的菌 棒。
[0040] c、菌棒灭菌:
[0041] 菌棒进行高压或常压灭菌,高压灭菌时压力为3-5个大气压,温度120°C,灭菌时 间为6-8小时;常压灭菌时压力为1个大气压,温度KKTC,灭菌时间为24-36小时;灭菌后 冷却18小时以上至室温。
[0042] d、接种:
[0043] (I)、在接种开始前,要对接种箱进行清洗,然后把气雾消毒剂按照每立方米8克 的点燃消毒。
[0044] (2)、将灭菌冷却后的菌棒、桑黄栽培种放置在已消毒过的接种箱内,接种箱内用 菌用气雾消毒剂8g进行消毒,半小时左右,气雾消失后进行接种。
[0045] (3)、接种人员准备接种前,双手用清洁的水洗净,伸入接种箱内,用70% -75%的 酒精棉擦洗双手,然后把医用不锈钢镊子进行酒精消毒灭菌。完毕后打开栽培种、菌棒袋 口,用镊子取栽培种直径3-4cm,厚度0. 5-lcm放入菌棒袋口,用手捏紧菌棒袋口,将栽培种 往菌棒袋中按结实,然后套上套环及套环盖封口,逐个接种。
[0046] (4)、接种后的菌棒放入培养室内避光培养,温度控制在20_30°C,湿度控制在 40-50%,培养 60-90 天。
[0047] e、出芝管理:
[0048] (1)、当接种了桑黄的菌棒开始转色变成黄色或者棕黄色时,移入大棚栽培,进行 散射光培养。在移入前对大棚内放置菌棒处进行松土,松土深度IOcm以上,松土后用石灰 水进行消毒。在摆放时,应把菌棒直立摆放,间距在IOcmX 10cm。大棚温度控制在15-32°C, 湿度控制在80-90%。
[0049] (2)、培养10天左右,待菌棒完全转色成黄色或者棕黄色之后,将菌棒逐个进行菌 袋底部打孔,并且每个菌棒的侧面再开口 4个,即将菌棒的柱面分成四边,在相对的两边各 开1个口,使4个开口交错。
[0050] 底部打孔要求:直径0. 5-0. 8CM,花瓣型打6孔,中间再打1孔,共计7个孔。
[0051 ] 侧壁面开口要求:对菌棒外塑料袋开弧形口,弧形口的两端朝上,使子实体长成后 成形美观。一组开口距菌棒底部5厘米左右,另外相对两边在距底部10厘米处开口,使4 个开口呈品字型交错。然后原样直立放回土上。
[0052] (3)、大棚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40分钟;培养60天以上得到桑黄子实体。
[0053] 根据本发明方法得到的桑黄子实体出现在桑黄培养口处,收货时横切面呈弧形 口,成型美观。单个子实体的重量较大。长6-12厘米,厚3-6厘米,单个子实体重15克-50 克。
[0054] 桑黄子实体的栽培结果:鲜品子实体颜色金黄色,干品子实体颜色棕黄色,子实体 无柄,形状呈扇形,少许呈马蹄形,每袋可产桑黄子实体干品15_30g。
[0055] 采收时,随机取3个子实体进行测量:
[0056] 子实体鲜品长为Ilcm,宽6cm,厚3cm,重量为21g。
[0057] 子实体鲜品长为9cm,宽5cm,厚5cm,重量为26g。
[0058] 子实体鲜品长为6cm,宽3. 5cm,厚3cm,重量为18g。
[0059] 实施例2 :
[0060] 具体方法同实施例2,不同之处在于,采用的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的各原料 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麦皮12%,玉米粉12%,石骨粉1%,余量为桑枝木屑。
[0061] 本发明的人工袋栽工艺经大量的培养实践证明,可实现真正桑黄的人工培养,并 且单个子实体大小可以根据开口大小人为控制,桑黄人工袋栽,把野生稀缺资源、再生漫长 的资源,人工短期再生。而且人工袋栽子实体成分含量跟野生桑黄成分含量相当。目前的 培养规模约为35亩、25万袋,长成桑黄成扇形、马蹄形,子实层(子实体腹面)具有孔状结 构、表面呈金黄色或棕黄色,老时变为黄棕色。菌肉黄色、棕色或具光泽的木色,在菌盖表面 附近颜色较深。子实层为有光泽的木色至深棕色,常分为两层或多层。
[0062] 不同来源的桑黄有效成分分析
[0063] 以下实验采用的是本发明栽培得到的桑黄子实体(简称为桑都1号),其他品种的 桑黄均购自市场,其中,金寨桑黄购自安徽省金寨县绍新食药用菌研究所,桑都2-4号为本 发明人从千岛湖桑树上采集。
[0064] 一、水分分析
[0065] 样品预处理测定用的供试品,一般先破碎过80目筛。
[0066] 水分测定法取供试品2?5g,平铺于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称量瓶中,厚度不超过 5mm ;疏松供试品不超过IOmm ;精密称定,打开瓶盖在100?105°C干燥5小时,将瓶盖盖好, 移置干燥器中,冷却30分钟,精密称定,再在上述温度干燥1小时,冷却,称重,至连续两次 称重的差异不超过5mg为止。根据减失的重量,计算供试品中含水量(%)。结果如表1所 /Jn 〇
[0067] 表1五种不同来源桑黄中水分含量表

【权利要求】
1. 一种桑黄人工袋栽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 从野生桑黄子实体上分离的菌株经纯化后接种到母种培养基中培养获得桑黄母 种,桑黄母种接种到原种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桑黄原种;将桑黄原种接种到栽培种培养基上 培养获得桑黄栽培种;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主要是由桑枝木屑、麦皮、玉米粉和石膏 粉混合而成; (2) 将桑黄栽培种接种到菌棒中进行出芝培养: 菌棒的制备:菌棒的组成同原种培养基,将桑枝木屑进行全面喷水预湿,湿度控制在 60%-70%,充分预湿后加入麦皮、玉米粉和石膏粉进行拌料,混合均匀后装塑料袋,袋体直径 为15-17cm,长度为30-35cm,得到用于培养桑黄的菌棒;菌棒经灭菌后采用桑黄栽培种进 行接种;接种后的菌棒放入培养室内避光培养,温度控制在20-30°C,湿度控制在40-50%, 培养60-90天; (3) 出芝管理: a、 当桑黄菌棒开始转色变成黄色或者棕黄色时,移入大棚栽培,进行散射光培养,在移 入前对大棚内放置菌棒处进行松土,松土深度IOcm以上,松土后用石灰水进行消毒,然后 将菌棒直立摆放,间距在IOcmX IOcm?15cmX 15cm,大棚温度控制在15-32°C,湿度控制在 80-90% ; b、 培养10天以上,待菌棒完全转色成黄色或者棕黄色之后,在菌棒的底部进行打孔, 孔的数量为4-8个,并且每个菌棒的侧面再开口 4-5个,然后菌棒按原样放回原处; c、 大棚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40分钟;培养60-90天后得到桑黄子实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桑黄人工袋栽工艺,其特征在于:菌棒进行高压或常压灭菌, 高压灭菌时压力为3-5个大气压,温度120°C,灭菌时间为6-8小时;常压灭菌时压力为1个 大气压,温度l〇〇°C,灭菌时间为24-36小时;灭菌后冷却18小时以上至室温。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桑黄人工袋栽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菌棒的接种 过程如下: a、 在接种开始前,对接种箱进行清洗,然后把气雾消毒剂按照每立方米8克进行点燃 消毒; b、 将灭菌冷却后的菌棒和桑黄栽培种放置在已消毒过的接种箱内,接种箱内用菌用气 雾消毒剂8g进行消毒,气雾消失后进行接种; c、 打开栽培种和菌棒袋口,取栽培种直径3-4cm,厚度0. 5-lcm放入菌棒袋口,用手捏 紧菌棒袋口,将栽培种往菌棒袋中按结实,然后套上套环及套环盖封口。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桑黄人工袋栽工艺,其特征在于:出芝管理的步骤b中, 将菌棒的柱面分成四边,在相对的两边各开1个口,开口距地面5厘米,另外两边在距地面 10厘米处开口,使4个开口交错。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桑黄人工袋栽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口为弧形口,弧形 口的两端朝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桑黄人工袋栽工艺,其特征在于: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 培养基的各原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麦皮10-12%,玉米粉10-12%,石膏粉1%,余量为桑枝 木屑。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桑黄人工袋栽工艺,其特征在于:原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 基的各原料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麦皮10%,玉米粉10%,石當粉1%,余量为桑枝木屑。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桑黄人工袋栽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玉米粉的粒度为 0? 1-0. 5mm,桑枝木屑的粒度为0? 5-1. 0 cm。
【文档编号】A01G1/04GK104322273SQ201410477724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8日
【发明者】王建功, 蔡为明, 金群力, 鲁浙安, 余建妹, 何爱珍, 柳启财, 王建立, 方锦棋 申请人:杭州千岛湖桑之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