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925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扶手架体下端是横管与上齿盘相接触或连接,可转动的上齿盘与中齿盘对应设置;中齿盘的下表面对称设置的两排阶梯齿与下齿盘上设置的齿牙能相配合;竖向设置的螺杆下端可转动式设置在转轴上,螺杆从下往上穿过下齿盘、中齿盘、上齿盘、横管,与转动套螺纹连接,转动套的下端与横管接触;在转动套上设置转动手柄。本实用新型得到的调节结构,上齿盘、中齿盘内侧分别设置上盘凸台与中盘凸台,装配时分别放置在环形凹槽内并转动,转动角度就受到了限制而满足安全标准的要求;中齿盘与下齿盘之间通过齿牙啮合,方便调节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适应不同高度驾驶者的操作需要。
【专利说明】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手扶式动力行走装置(如微耕机、割草机、手扶拖拉机等)的扶手架,尤其是对动力行走装置的扶手架进行高度和偏转角度调节的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手扶式动力行走装置(如微耕机、割草机、打草机、手扶拖拉机等)已走入很多农户家庭或耕作单位,微耕机等动力行走装置能够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0003]手扶式动力行走装置,为了适应不同高度的人的驾驶需要,以及驾驶过程中的转向等需要,都设置有扶手架调节高度和偏转角度的结构;但,现有技术中的扶手架调节结构,其虽然能上、下转动以调节高度和左、右转动以调节偏转角度,但上、下转动和左、右转动是分开设置的,需要两次操作,先分别松开各自的锁紧件(螺母等),再转动到合适的位置(角度)后再锁紧,其结构比较复杂,而且操作麻烦。
[0004]随着安全标准的提高,对扶手架左、右转动的偏转角度(偏转距离)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定,防止扶手架大角度偏转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但,现有技术的扶手架,基本没有设置限制扶手架左、右转动角度的结构,其转动角度全凭操作者的经验,很容易就超出了安全标准的规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而且,扶手架左、右转动通常是通过上、下齿盘之间的滑动进行的,由于上、下齿盘之间没有设置限位结构,理论上上、下齿盘之间可以在360度范围内卡合,导致安装时没有一个定位参照物,容易错装,错装后需要拆开,重新装配,增加了工作量,降低了装配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同时进行调节高度的上下转动操作和调节偏转角度的左右转动操作、能限制扶手架左右转动角度、调节操作简单和方便、提高装配效率的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包括扶手架体和扶手座支撑杆,扶手架体下端是横管,横管与上齿盘相接触或连接,上齿盘与中齿盘对应设置,相互之间可转动连接;上齿盘的下底面设置的上齿与中齿盘的上表面设置的下齿相配合设置;其特征在于,在上齿盘下底面内侧的环状凹槽内,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上盘凸台,在中齿盘上表面内侧的环状凹槽内,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盘凸台,在上齿盘的下底面与中齿盘的上表面配合时,上盘凸台与中盘凸台分别放置在对应的环状凹槽内;在中齿盘的下表面,对称设置有两排阶梯齿;在扶手座支撑杆的上端,设置有一个下齿盘,下齿盘上设置有两排齿牙,每排齿牙能分别与每排阶梯齿相配合,中齿盘通过阶梯齿与齿牙的啮合,围绕下齿盘转动;
[0007]在下齿盘上,设置一横向的转轴,竖向设置的螺杆下端可转动式设置在转轴上,螺杆从下往上穿过下齿盘、中齿盘、上齿盘、横管,与转动套螺纹连接,转动套的下端与横管接触;在转动套上设置转动手柄。
[0008]进一步的特征是,在下齿盘下端面,与螺杆下端对应,设置有条形孔,螺杆的下端能在条形孔的长度方向转动。
[0009]转动套的下端设置调节套,调节套的下端为弧形结构,弧度与横管管体弧度相对应。
[0010]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与转轴的轴线方向垂直。
[0011]上齿盘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弧槽,圆弧槽的弧度与横管管体弧度相对应。
[0012]本实用新型得到的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特点:
[0013]1、由于在上齿盘、中齿盘内侧分别设置上盘凸台与中盘凸台,且装配时分别放置在对应齿盘的环形凹槽内,各自只能在该环形凹槽的空腔内转动,扶手架的转动角度就收到了限制,扶手架的转动角度满足安全标准的要求;
[0014]2、由于上齿盘、中齿盘上分别设置了上盘凸台与中盘凸台,装配时分别放置在对应齿盘的空腔内,可以提高装配效率,防止错装;
[0015]3、中齿盘与下齿盘之间通过齿牙啮合,中齿盘围绕下齿盘转动,方便调节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适应不同高度驾驶者的操作需要。
[0016]4、在松开转动套后,能同时进行调节高度的上下转动操作和调节偏转角度的左右转动操作,调节操作简单和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结构主视图;
[0018]图2是图1的连接结构局部剖视图;
[0019]图3是上齿盘(件4 )立体结构图;
[0020]图4是上齿盘(件4 )下表面结构图;
[0021]图5是中齿盘(件5)立体结构图;
[0022]图6是中齿盘(件5)下表面结构图;
[0023]图7是下齿盘(件5 )立体结构图;
[0024]图8是图7的仰视图;
[0025]图9是调节套(件13)结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27]本实施例提供的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如图1、图2、图3所示,包括扶手架体I和扶手座支撑杆2,扶手架体I下端是横管3,横管3与上齿盘4相接触或连接,如通过焊接等牢固连接成一体;上齿盘4与中齿盘5对应设置,相互之间可转动连接;上齿盘4的下底面设置的上齿41与中齿盘5的上表面设置的下齿51相配合设置。
[0028]上齿盘4的下底面设置的上齿41与中齿盘5的上表面设置的下齿51相配合设置,通过不同齿之间的滑动和配合,实现可转动;图中,上齿41与下齿51分别设置在上齿盘4的下底面与中齿盘5的上表面的外侧,形成完整的或间断的环状齿;上齿41与下齿51的高度都高于上齿盘4的下底面与中齿盘5的上表面,在上齿盘4的下底面与中齿盘5的上表面的内侧,就形成了环状凹槽。在上齿盘4的下底面的环状凹槽内,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上盘凸台42,图中是间隔设置的两个上盘凸台42,两个上盘凸台42最佳是相隔180度;在中齿盘5上表面的环状凹槽内,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盘凸台52,图中是间隔设置的两个中盘凸台52,在上齿盘4的下底面与中齿盘5的上表面配合时,上盘凸台42与中盘凸台52分别放置在对应的环状凹槽内,各自在环状凹槽内转动,如果是两个上盘凸台42与两个中盘凸台52,则各自在半个环状凹槽内转动。
[0029]在中齿盘5的下表面,对称设置有两排阶梯齿53 (图中被分隔成4组);在扶手座支撑杆2的上端,设置有一个下齿盘6,下齿盘6上设置有两排齿牙61,每排齿牙61能分别与每排阶梯齿53相配合,中齿盘5通过阶梯齿53与齿牙61的啮合,围绕下齿盘6转动。
[0030]在下齿盘6上,设置一横向的转轴7,在转轴7上可转动式设置一竖向设置的螺杆8,螺杆8能围绕转轴7转动;螺杆8从下往上穿过下齿盘6、中齿盘5、上齿盘4、横管3,与转动套9螺纹连接,转动套9的下端与横管3接触;在转动套9上设置转动手柄12。即在下齿盘6、中齿盘5、上齿盘4以及横管3上,对应设置通孔,供螺杆8穿过;螺杆8上端的外螺纹与转动套9的内螺纹孔配合,操作者用手搬动转动手柄12时,转动套9的高度发生变化,转动套9与螺杆8之间相对转动,作用在横管3上产生压紧作用力,使扶手架锁紧。
[0031 ] 在下齿盘6下端面,与螺杆8下端对应,设置有条形孔11,螺杆8的下端能在条形孔11的长度方向转动,以适应中齿盘5的转动角度的需要。
[0032]条形孔11的长度方向与转轴7的轴线方向垂直。
[0033]由于横管3是横向设置的圆管,而转动套9的下端是竖向筒体,横管3与转动套9之间是线接触,接触面积很小,不利于结构上的稳定;本实用新型在转动套9的下端设置调节套13,调节套13的下端为弧形结构,弧度与横管3管体弧度相对应,扣在横管3上。这样,通过扣在横管3上的调节套13,使转动套9与横管3之间从线接触变更为面接触,显著增大了接触面积,改善了受力结构。
[0034]上齿盘4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弧槽43,圆弧槽43的弧度与横管3管体弧度相对应,横管3能嵌入该圆弧槽43内一定深度,能增强上齿盘4的上表面与横管3的接触强度,改善受力结构。
[0035]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 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包括扶手架体(I)和扶手座支撑杆(2),扶手架体(I)下端是横管(3),横管(3)与上齿盘(4)相接触或连接,上齿盘(4)与中齿盘(5)对应设置,相互之间可转动连接;上齿盘(4)的下底面设置的上齿(41)与中齿盘(5)的上表面设置的下齿(51)相配合设置;其特征在于,在上齿盘(4)下底面内侧的环状凹槽内,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上盘凸台(42),在中齿盘(5)上表面内侧的环状凹槽内,设置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中盘凸台(52),在上齿盘(4)的下底面与中齿盘(5)的上表面配合时,上盘凸台(42)与中盘凸台(52)分别放置在对应的环状凹槽内;在中齿盘(5)的下表面,对称设置有两排阶梯齿(53 );在扶手座支撑杆(2 )的上端,设置有一个下齿盘(6 ),下齿盘(6 )上设置有两排齿牙(61),每排齿牙(61)能分别与每排阶梯齿(53)相配合,中齿盘(5)通过阶梯齿(53)与齿牙(61)的啮合,围绕下齿盘(6)转动;在下齿盘(6)上,设置一横向的转轴(7),竖向设置的螺杆(8)下端可转动式设置在转轴(7)上,螺杆(8)从下往上穿过下齿盘(6)、中齿盘(5)、上齿盘(4)、横管(3),与转动套(9)螺纹连接,转动套(9)的下端与横管(3)接触;在转动套(9)上设置转动手柄(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下齿盘(6)下端面,与螺杆(8)下端对应,设置有条形孔(11),螺杆(8)的下端能在条形孔(11)的长度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转动套(9)的下端设置调节套(13),调节套(13)的下端为弧形结构,弧度与横管(3)管体弧度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条形孔(11)的长度方向与转轴(7)的轴线方向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走装置扶手架操作高度和角度调节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齿盘(4)的上表面,设置有圆弧槽(43),圆弧槽(43)的弧度与横管(3)管体弧度相对应。
【文档编号】A01B71/02GK203934302SQ201420402437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21日
【发明者】王显钢 申请人:重庆鑫源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