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33632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镉污染水体中的鱼类养殖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品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其中淡水鱼产量占世界淡水鱼养殖总产量的73%。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缓解了长期以来对天然渔业资源的依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鱼难”问题,在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国在长期的矿产开采、加工以及农业和工业化进程中累积形成的重金属污染近年来逐渐显现,污染事件呈多发态势,对生态环境和群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食品安全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大背景下,水产品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重金属污染具有持续时间长、危害面广、毒害作用大和难治理等特点。目前治理消除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类。物理和化学方法虽见效快,但投入高,投资回报低,在日常作业中很难推广应用。生物法则利用生物的富集能力对水体重金属进行原位修复。目前用于重金属治理的生物修复方法主要以植物修复为主,该方法持续时间长,见效慢,易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回收利用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重金属镉对动物和人体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三致”作用,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日本富山县发生“骨痛病”之后,人类对重金属危害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酸雨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而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又是我国水产品的主要养殖和产出区域。酸雨会大幅度降低水体的pH值,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表皮和黏膜,而且pH值越低,镉的毒性越大,对生物的危害也就越大。因而如何消除或有效降低受污染水体中镉在养殖鱼类体内的富集,保证养殖鱼类的质量安全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其能降低水体中重金属镉在养殖鱼类体内的富集,从而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的含量,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减少人类的潜在危害。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有效降低养殖鱼类体内重金属镉含量的养殖方法,其采用以鱼类和珍珠蚌养殖为主的混合养殖方法,且放养前,每亩水面施用生石灰70~100kg;养殖过程中,每两个星期施用一次生石灰,每次施用量根据季节和天气状况适当调整,4~5月控制在7~9kg/亩;6~10月控制在10~12kg/亩;11月~次年3月控制在4~8kg/亩。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水面下30~50cm处吊养所述珍珠蚌,密度600~900只/亩。所述珍珠蚌优选为三角帆蚌。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鱼类为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团头鲂。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混合养殖品种还包括中华绒螯蟹放养150~200只/亩;克氏原螯虾放养1200~2000尾/亩。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酸雨地区应在大雨过后的晴天上午增加施用生石灰1.5~3kg/亩的用量。镉是一种生物非必需的金属元素,而钙是生物所必须的金属元素,本申请人在水体中投放生石灰,就等于是增加了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镉的离子半径为0.099nm,钙的离子半径为0.097nm,它们的离子半径很相近,进入鱼体的途径或通道也相同,均通过鳃氯细胞上的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进入,故两者存在竞争性抑制。因此适当提高钙离子浓度能显著地抑制鳃对镉的吸收,从而有效降低水体镉在鱼及其他水生生物体内的富集。另外,本申请人将鱼类和珍珠蚌混合养殖,由于绝大数贝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高于鱼类,因此可进一步分担鱼类富集重金属的量。为证明本发明方法的效果,申请人特提供了如下试验数据:试验在湖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进行。本试验采用1+龄的白鲢和1龄(1龄是从孵化后生长了一年,1+龄是不到两年)的三角帆蚌为试验对象。试验分四个组,每个组两个平行,每个平行放平均体重为55.96g的白鲢10尾和平均体重为29.34g的三角帆蚌6个,具体操作见表1。试验期间的平均水温为24.7℃,平均溶氧为7.37mg/L,平均pH为7.84,试验为静水试验,周期为7d,期间不进行喂食和换水。试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述:表1试验水箱中添加CaCl2和CdCl2试剂后的浓度(单位:mg/L)注:“—”表示未添加试剂。表2钙处理对镉在白鲢背部肌肉富集量的影响(单位:ng/g)注:不同字母表示各组差异性显著(P<0.05)。表3钙处理对镉在三角帆蚌内脏团富集的影响(单位:μg/g)注:不同字母表示各组差异性显著(P<0.05)。从试验结果表2可以看出,与未添加CaCl2的处理1组相比较,100mg/LCaCl2的处理2组和400mg/LCaCl2的处理3组白鲢背部肌肉中镉含量均显著性降低,平均消减率分别为48.29%和71.92%。从试验结果表3可以看出,与未添加CaCl2的处理1组相比较,100mg/LCaCl2的处理2组和400mg/LCaCl2的处理3组三角帆蚌内脏团中镉含量均显著性降低,平均消减率分别为39.74%和46.62%。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三角帆蚌对镉的富集量远高于白鲢。由此说明,本发明方法可有效降低镉在鱼体内的富集。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1)通过施用生石灰可有效提高水体中钙离子的含量,从而对水体中的镉离子通过鳃进入鱼体产生竞争性抑制,达到有效降低镉离子进入鱼体的含量,减缓或消除镉对鱼类的危害,保障养殖鱼类的质量安全;(2)通过施用生石灰可有效调节水体的pH值,降低镉的毒性,既可以消除酸雨对养殖水产品的影响,又可降低重金属镉对生物的毒害作用;(3)通过施用生石灰,可增加水生生物钙的摄入,减少钙的流失,从而促进生物的生长发育,防止骨骼的畸形发育,尤其能为淡水珍珠的养殖提供钙源,充分利用施用的钙,促进珍珠的“发育”;(4)通过施用生石灰,可为虾、蟹外壳的形成提供充足的钙源,有效促进虾、蟹的蜕壳生长;(5)充分利用三角帆蚌及其它低值蚌类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可将珍珠蚌等低值的蚌类与鱼类混养,可吸收部分重金属镉,降养殖鱼类富集重金属镉的量;(6)本发明具有方法简单、操作简便、原料来源广、成本低、效果明显,便于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优点。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1)养殖品种下塘前,可每亩施用生石灰70~100kg,根据养殖水体底质和水深适当调整。2)水面下30~50cm处吊养珍珠蚌,密度600~900只/亩;鱼类主要放养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和团头鲂等大宗淡水鱼类为主,养殖密度控制在每亩3000~5000斤。各地区可根据地方消费习惯,适当搭配地方性特色品种,如中华绒螯蟹放养150~200只/亩;克氏原螯虾(小龙虾)放养1200~2000尾/亩等。3)养殖过程中,每两个星期施用一次生石灰,每次施用量根据季节和天气状况适当调整,一般4~5月控制在7~9kg/亩左右;6~10月控制在10~12kg/亩左右;11月~次年3月,视天气情况适当施用,用量控制在4~8kg/亩。4)酸雨区,还应在大雨过后的晴天上午增加施用生石灰1.5~3kg/亩的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