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5416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一边在田地里行驶一边将收获的农作物暂时地收纳于谷粒箱。



背景技术:

在像这样的联合收割机中,通过利用脱粒装置而将利用割取部割取的谷秆脱粒,从而将收获的谷粒暂时地收纳于谷粒箱,如果谷粒箱变满的话,就从谷粒箱向卡车等排出。一边重复地进行这种向谷粒箱收纳和从谷粒箱排出,一边进行田地整体的收获作业。在日本国特开平10-22974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联合收割机中,当操作收获重量(收获量)开关时,将贮存谷粒的谷物箱的测定重量减去空的谷物箱的测定重量而得到的重量作为谷物箱内部的谷粒重量(收获量)求出并显示。在联合收割机中,在收获作业行驶时实施使用了姿态变更机构的车体水平控制,即使在倾斜地面也能维持车体的水平姿态。因此,在进行收获量计量时的暂时停车时,并不限定行驶车体和谷粒箱处于平行的姿态。由于行驶车体和谷粒箱如果不处于平行的姿态的话就无法正确地测定重量,因此在收获量计量时关闭车体水平控制,通过姿态变更机构,使行驶车体和谷粒箱的姿态状态变为平行姿态。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姿态变更机构中使用了液压缸等执行机构,因此在姿态变更机构驱动时需要充分地提高成为其动力源的发动机的转速。

另外,也搭载有自动割取功能,该自动割取功能通过检测田地的凹凸自动地使割取高度一定化从而简单且高精度地进行收获作业,并且,在割取作业中断时使发动机转速降至空转转速从而实现节能。该自动割取功能虽然便利,在自动割取功能执行中进行收获量计量的情况下,由于伴随车体的停车而发动机转速下降,因此为了使姿态变更机构的执行机构充分地动作,需要关闭自动割取功能而使发动机转速上升的操作。

检测谷粒箱的重量的负载传感器一般像例如从日本国特开2013-118857号公报(参照段落编号〔0045〕、图5、图6)(专利文献2)所公知的这样,安装在谷粒箱的下部和机体架之间。像这样在谷粒箱的重量起作用的部位和机体架之间通过负载传感器进行重量检测的情况下,能够在任意的时刻检测谷粒箱内的谷粒重量。因此,与构成为通过设置在谷粒箱内部的适当的位置的光传感器或感压传感器等检测谷粒箱内的谷粒量是否已满等预先设定的规定水平的结构相比,有能够在收获作业中的任意时刻检测重量的便利。但是,在利用负载传感器计量谷粒箱的重量的上述结构中,在从作为谷粒箱结构材料的重量较大的底绞龙的所在位置向横向侧方偏离的位置检测谷粒箱重量。因此,由于该底绞龙自身的重量位于偏离负载传感器的地方,从而存在偏置的负荷对负载传感器作用的倾向,因此特别是当谷粒箱内容量较少的时候等,有可能无法检测出正确的收获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平10-2297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13-118857号公报(段落编号〔0045〕、图5、图6)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以上实际情况,要求一种用于使联合收割机的收获量计量作业进一步简单化的技术。进一步地,还要求对负载传感器相对于谷粒箱的配置进行研究,从而能够精度好进行收获量检测。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机体架,其搭载有发动机;发动机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发动机的转速;姿态变更机构,其通过执行机构的动作而变更所述机体架的姿态,该执行机构利用来自于所述发动机的动力;水平姿态控制部,其控制所述姿态变更机构而使所述机体架为水平姿态;谷粒箱,其搭载于所述机体架,并且贮存从脱粒装置搬运来的谷粒;负载传感器,其测定所述谷粒箱的重量;收获量计量部,其基于所述负载传感器的测定结果而计量贮存于所述谷粒箱的谷粒的收获量;启动操作件,其输出启动信号,该启动信号启动所述收获量计量部的收获量计量;收获量控制部,其响应所述启动信号,向所述发动机控制部发送高速旋转指令,同时向所述水平姿态控制部发送水平姿态指令,所述高速旋转指令使所述发动机以额定转速驱动,所述水平姿态指令通过所述姿态变更机构的动作而使所述机体架为水平姿态。

根据该结构,当要进行收获量计量时,只要操作用于启动收获量计量的启动操作件,即使发动机因节能等目的正在低速旋转,也能使发动机自动地高速化,并以额定转速驱动。因此,即使在使机体架返回至水平姿态必须先于收获量计量的情况下,由于从高速旋转的发动机对姿态变更机构的执行机构供应充分的动力,因此能顺畅地进行姿态变更机构的姿态变更处理。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联合收割机具备:作业状态判定部,其判定联合收割机是作业状态还是非作业状态;作业管理部,其在判定为非作业状态时设定非作业模式或者在判定为作业状态时设定作业模式,在所述非作业模式下向所述发动机控制部发送使所述发动机以无负荷转速驱动的低速旋转指令,在所述作业模式下发送高速旋转指令;所述收获量控制部在接收到所述启动信号的情况下,无论所述作业管理部的设定模式,都优先于所述作业管理部地向所述发动机控制部发送所述高速旋转指令。在该结构中,作业管理部在控制系统中设定作业模式和非作业模式中的一种,并在非作业模式中进行考虑了节能的控制管理。作业模式或非作业模式的判定基于作业状态判定部的判定结果而进行。作业模式的设定以联合收割机判定为作业状态为条件进行,非作业模式的设定以联合收割机判定为非作业状态为条件进行。在作业模式设定时对发动机控制部发送高速旋转指令,在非作业模式设定时对发动机控制部发送低速旋转指令。

进行节能控制管理的作业管理部的功能为使驾驶员的联合收割机操作部分自动化。但是,存在停止像这样的作业管理部的功能更适当的作业状况。例如,在收获量计量时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在联合收割机停止的非作业状态下,为了使行驶以外的动作设备充分地动作,也要求将发动机驱动为发动机转速为额定转速。考虑到像这样的作业状况,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作业管理部的功能停止时,具备向所述发动机控制部发送所需旋转指令的油门操作件,该所需旋转指令使所述发动机以所需的发动机转速驱动。在使作业管理部的功能停止以后,驾驶员通过操作油门操作件,从而能够实现所需的发动机转速。

像上述这样,只要操作用于启动收获量计量的启动操作件,就能优先于通过作业管理部的控制管理而使发动机高速旋转,从而顺畅地进行收获量计量时所要求的机体架的水平姿态变更。但是,如果收获量计量结束的话,发动机就不需要高速旋转。因此,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进行所述收获量控制部对于所述作业管理部的优先控制时,如果所述启动信号的收获量计量结束的话,就解除所述收获量控制部相对于所述作业管理部的优先。

一般地,收获量计量在向外部排出贮存于谷粒箱的谷粒的作业(谷粒搬出作业)之前进行。换而言之,由于紧接着收获量计量而进行谷粒搬出作业,因此在联合收割机中具备向外部排出贮存于所述谷粒箱的谷粒的谷粒搬出装置的情况下,便于响应所述启动信号,执行以下动作中的任一个或全部:对收获作业用设备的动力切断、收获作业用设备的向非作业位置的恢复、构成谷粒搬出装置的可动设备的固定。

关于谷粒箱的形状和负载传感器的配置,其具备:机体架;谷粒箱,其搭载于所述机体架,并且形成为下窄状,并贮存从脱粒装置搬运来的谷粒;谷粒排出用的底绞龙,其在所述谷粒箱内设于下窄状部分的底部;负载传感器,其测定所述谷粒箱的重量;在所述谷粒箱的所述底绞龙所在的部位的下方的外部具备接触部,所述负载传感器在比所述机体架高的位置具有与所述接触部接触的检测部,且载置支承于负载传感器载置部,该负载传感器载置部设于比所述机体架低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在谷粒箱中设置的接触部配备于底绞龙所在的部位的下方。即,不是在从谷粒箱结构材料中的重量大的底绞龙的存在部位沿水平方向离开的位置,而是在较重的底绞龙的下方从接触部对负载传感器的检测部检测谷粒箱重量。因此,有以下优点:能够避免作为底绞龙自身的重量相对于负载传感器偏置的负荷起作用,且负荷总是与谷粒箱内的收纳量无关地从上方作用于负载传感器,从而精度好地检测收获量。另外,负载传感器的检测部为比机体架向上方突出的状态,且负载传感器配备于设定为位置比机体架更低的负载传感器载置部。由此,负载传感器比机体架靠向上方侧的突出量变得尽可能地少,成为在避免谷粒箱的容量降低的同时,负载传感器易于配置在底绞龙的下方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所述接触部具备与所述检测部的上表面直接地接触的向下的接触面。由此,由于谷粒箱侧的接触部的向下的接触面为与负载传感器的检测部的上表面直接地接触的状态,因此与在这些接触面和检测部的上表面之间安装其他部件的结构相比,部件个数减少,从而实现结构的简单化。另外,还能避免发生因在中间安装其他部件而引起的谷粒箱的底部位置高出该其他部件的部分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在所述谷粒箱的前壁上具备支承所述底绞龙的前端侧的前部支承板,所述接触部安装于所述前部支承板的下端。通过利用为了支承底绞龙的前端侧坚固构成的前部支承板作为接触部的安装手段,有效利用作为强度构件的前部支承板的强度,从而使接触部的结构变强。

优选为,所述谷粒箱可以构成为能够在容纳位置和非容纳位置之间变更位置,该容纳位置是在所述机体架上预先设定的位置,该非容纳位置是比该容纳位置更向机体横向外侧位移的位置。此时,所述机体架上设有引导面,所述谷粒箱构成为在存在于所述容纳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接触部与所述检测部接触,所述谷粒箱中具备引导辊,该引导辊在支承所述谷粒箱的重量的同时在所述引导面上滚动,从而将所述谷粒箱从所述非容纳位置侧向所述容纳位置侧引导。通过利用引导辊和引导面,谷粒箱在容纳位置和非容纳位置之间的位置变更变得顺畅。接触部一边沿着引导面顺畅且可靠地引导至能够检测的检测部,一边变更位置。

进一步地,优选为在所述引导面上形成有在所述容纳位置供所述引导辊落入的凹入部。通过使引导辊在容纳位置处落入凹入部,从而能够简单地构成用于在规定位置处精度良好地进行接触部和检测部的接触的结构。

进一步地,优选在所述谷粒箱的前壁上具备支承所述底绞龙的前端侧的前部支承板,在所述前部支承板的下端缘侧设置有向上方侧凹入的形状的缺口部,所述引导辊的支承轴在进入该缺口部的状态下被支承。通过在前部支承板的下端缘侧形成缺口部,能够将前部支承板用作用于固定引导辊的支承轴的手段,实现结构的进一步的简单化。另外,比起将支承轴安装于前部支承板的下端,使谷粒箱稍微向下方拉伸,能够使箱容量的减少变得少。

优选为,所述引导面构成为在比所述检测部的上表面低的位置处覆盖所述负载传感器,并在所述引导面形成使所述检测部的上表面露出的开口。通过引导引导辊滚动的引导面,能够覆盖检测部以外的负载传感器的上部,不设置专用的罩,就能以简单的结构抑制负载传感器周围的尘埃的堆积。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机体架上的重量检测机构和谷粒箱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机体架上的重量检测机构和谷粒箱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重量检测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重量检测机构的后视图。

图8是表示重量检测机构的谷粒箱的动作状态的从后表面观察时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重量检测机构的下部检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基本的控制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1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姿态变更机构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姿态变更机构的侧滚动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姿态变更机构的前后颠簸动作状态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测定谷粒箱的负载传感器的周围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测定谷粒箱的负载传感器的周围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与简易自动控制时的收获量计量相关的控制功能部的功能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均记载为以下这样。即,机体的作业行驶时的前进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f)为“前”,向后退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b)为“后”,以沿前后方向的向前姿态为基准的相当于右侧的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r)为“右”,同样地,相当于左侧的方向(参照图2的箭头l)为“左”。

图1以及图2中所示的联合收割机为扶起植立谷秆并进行割取以及脱粒处理的半喂入式。该联合收割机其机体架1通过左右一对履带式的行驶装置2而支承并构成为自走式。在机体架1上装备有驾驶室3、脱粒装置4、谷粒箱5、秸秆处理装置7等。

而且,相对于机体架1的前部,割取部8以能够以后端侧为摆动支点使前端侧上下摆动的方式设置。在像这样构成的联合收割机中,构成为:扶起收获对象的种植谷秆并割取,向机体后方搬运,通过脱粒装置4脱粒·筛选处理,使筛选回收的谷粒贮存于谷粒箱5,通过秸秆处理装置7将秸秆切碎处理并向田地排出。

在驾驶室3的底部侧配设有兼用作驾驶座位30的载置台的发动机罩31,发动机18内置于该发动机罩31内。构成为:该发动机18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变速箱从左右驱动链轮20分别向位于左右两侧的履带21传递。通过左右驱动链轮20的等速同向旋转而进行前进或者后退的直线行驶,通过左右驱动链轮20的不等速的同向旋转,或者在相互沿反方向的旋转而进行回转行驶。

在所述驾驶室3内,在驾驶座位30的前方位置配设有操纵板32,在驾驶座位30的左横侧方配设有侧面板33。在前方的操纵板32中装备有显示装置34以及能够沿前后左右操作的操纵杆35,在侧面板33中装备有能够使行驶速度变速的变速操作件36以及后述的能够进行谷粒搬出装置50的回转操作和起伏操作的搬出操作件37(参照图2)。

所述显示装置34除了能够显示车速、发动机转速以及燃料余量等以外,还能够显示基于收纳在谷粒箱5中的谷物的重量的收获量、对谷粒的一部分抽样并计量内部品质而算出的食品味道值。

所述操纵杆35构成为:通过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而进行割取部8的升降操作,通过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而进行机体的操向操作。虽然在图示中省略,但传动系统构成为:发动机18的驱动力不仅像前述这样向左右一对履带式的行驶装置2传递,其从行驶用的传动系统分支的动力还经由割取搬运用的传动系统而向割取部8传递,进一步地,来自于发动机18的动力向脱粒装置4传递,另一方面,从该处分支的动力向秸秆处理装置7传递。

脱粒装置4为以下结构的脱粒装置:一边通过未图示的喂入链夹持并搬运从割取部8搬运的割取谷秆的茎根侧,一边在脱粒室内利用被旋转驱动的脱粒筒(未图示)而对穗梢侧进行脱粒处理来脱粒,并通过设置在脱粒筒的下部的筛选机构(未图示)筛选为谷粒和秸秆屑等尘埃。而且,构成为,回收单粒化的谷粒并向谷粒箱5搬运,并将尘埃向机外排出。脱粒处理后的秸秆被送向秸秆处理装置7,通过秸秆处理装置7进行切碎处理。

如图2所示,构成为在脱粒装置4的底部具备一次处理物回收绞龙40,并通过该一次处理物回收绞龙40而将谷粒沿着机体横宽方向横向输送地搬运至谷粒箱5侧。在脱粒装置4和谷粒箱5之间,以通过一次处理物回收绞龙40和未图示的锥齿轮传动机构联动连结的状态具备作为搬运装置的螺旋传送式的纵向送谷装置41。

而且,如图1以及图2所示,构成为:通过一次处理物回收绞龙40而横向输送的谷粒由纵向送谷装置41而向上方搬运,从形成于该纵向送谷装置41的上端部的排出口42经过形成于谷粒箱5的左侧壁5a的上部的供应口(未图示)而向谷粒箱5的内部搬运。虽然未图示,但是所述纵向送谷装置41构成为:在圆筒状的筒内内装有绞龙轴,且在绞龙轴的上端部设有使谷粒朝向谷粒箱5内飞跃的旋转叶片,从而使谷粒尽可能大范围地扩散,以平均的状态贮存于谷粒箱5内。

如图1至图3所示,谷粒箱5形成为前后方向上长的箱状,其具备:机体内侧的左侧壁5a、机体外侧的右侧壁5b、机体前侧的前壁5c、机体后侧的后壁5d。但是,谷粒箱5的底部形成为左侧壁5a和右侧壁5b越往下侧越相互接近的下窄状,以位于该下窄状部分的最下端部的状态配设有后述底绞龙51。

该谷粒箱5构成为:能够以在比后壁5d靠向后方侧设置的上下轴心y1以转动中心而左右摆动。而且,能够以上下轴心y1作为转动中心而回转的谷粒箱5构成为:能够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容纳位置和相同图中用虚线表示的维护位置(相当于非容纳位置)之间变更姿态。在谷粒箱5的谷粒排出用的底绞龙51的前端部具备输入用带轮51a。在该输入用带轮51a上缠绕有未图示的用于传递来自于发动机18的动力的传动带,并具备通过该传动带而间歇传递动力的皮带张紧式的排出离合器。因此,在进行谷粒箱5的围绕上下轴心y1的位置变更操作时,需要预先将排出离合器切换为传动切断状态。

所述容纳位置是围绕上下轴心y1而向机体内侧摆动地移动的谷粒箱5的左侧壁5a和右侧壁5b成为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状态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在该容纳位置下,谷粒箱5的几乎全部都为位于机体架1上的状态。

维护位置是围绕上下轴心y1而向机体内侧摆动地移动的谷粒箱5的前壁5c的姿态变更为朝向右方横向外侧的状态的位置。在该维护位置下,谷粒箱5的机体内侧大面积开放,谷粒箱5变为非容纳状态,从而变得易于进行维护作业。

在谷粒箱5中,前部支承板56安装于其前壁5c,后部支承板(未图示)安装于后壁5d。该前部支承板56以及后部支承板是用于在前壁5c和后壁5d之间安装重的底绞龙51时进行强度增强的部件。因此前部支承板56以及后部支承板是由厚度较大的铁板构成的、且是由左右两侧端边具备朝向谷粒箱5的外侧而立起的肋状部分的强度构件构成的、大致相同形状的部件,并以供底绞龙51的绞龙轴51b贯通的状态而支承。在由该强度构件构成的前部支承板56以及后部支承板中,相对于距离上下轴心y1较远的前壁5c侧的前部支承板56,安装有后述重量检测机构6的接触部80和引导辊70。

在设置于谷粒箱5的底部的底绞龙51的后端部,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未图示)而连接有纵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2,并构成为将从底绞龙51的搬运终端部接受到的谷粒纵向上搬。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的基端部经由锥齿轮传动机构(未图示)而联动连结于纵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2的上部,该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将纵向上搬后的谷粒横向输送搬运并从前端的排出口53a排出。通过底绞龙51、纵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2、以及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而构成谷粒搬出用的谷粒搬出装置50。通过该谷粒搬出装置50,贮存于谷粒箱5内的谷粒从排出口53a向外部排出。

纵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2构成为能够通过带有减速机的电动马达54的动作而围绕作为谷粒箱5的回转中心的上下轴心y1转动操作,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构成为能够通过液压缸55而围绕基端部的水平轴心x1上下摆动操作。因此,基于设置在侧面板33上的搬出操作件37的操作,能够对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回转操作并对其升降操作,从而能够变更排出口53a的位置。由此,能够与机外的用于搬运的卡车的装货台面的位置等对应地变更谷粒的喷出位置。

贮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的收获量通过设于机体架1上的重量检测机构6而检测。重量检测机构6以如下方式构成。如图3所示,重量检测机构6由下部侧检测部60a和上部侧检测部60b组合地构成,该下部侧检测部60a固定配备于机体架1上的相当于容纳位置的部位,该上部侧检测部60b安装于谷粒箱5侧,并能够与谷粒箱5一起移动位置。另外,如图1所示,重量检测机构6的回转支承部15以与对机体架1枢轴支承的部位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而设置于机体架1,该回转支承部15具备作为谷粒箱5的回转中心的上下轴心y1。

在下部侧检测部60a中,如图3至图7所示,用于计量贮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的重量的负载传感器60能够承受存在于容纳位置的谷粒箱5的负荷而计量重量地设置于机体架1。在该下部侧检测部60a中,作为用于将上述负载传感器60设置于机体架1的载置结构,采用以下结构:将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固定于沿前后方向的前后方向架12a、12b和沿左右方向配备的横向架11。负载传感器60载置于该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的底面13a(相当于负载传感器载置部)。前后方向架12a、12b由方管材料构成。横向架11架设于前后方向架12a和前后方向架12b。横向架11由板状的板材构成。前后方向架12a、12b以及横向架11构成机体架1。

在上部侧检测部60b中,为了使谷粒箱5侧的重量精度良好地起作用于作为负载传感器60侧的检测部63的上表面的受压面63a,在谷粒箱5的前部支承板56的下部设有接触部80,该接触部80具备与受压面63a相对置的朝下的接触面80a。另外,在该前部支承板56上,还设有引导辊70,该引导辊70用于使谷粒箱5在机体架1上的水平方向移动顺利地进行。

在下部侧检测部60a中,在机体架1上设有引导板65,该引导板65具有用于谷粒箱5侧的引导辊70滚动的引导面。该引导板65安装于构成机体架1的前后方向架12a、12b和横向架11的上表面侧。该引导板65具备用于使引导辊70滚动的所述引导面部分,并且还具备将负载传感器60所在的部位整体覆盖的罩面部分。即,在与引导板65的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部63相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大小为仅能露出检测部63的程度的检测用开口66。由此,仅有检测部63从检测用开口66露出,该检测部63是作为负载传感器载置部而起作用的面,并安装于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的底面13a的负载传感器60,其他部位以隐藏在引导板65的下方侧的被覆盖状态设置。

由于负载传感器60的底面以载置于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的底面13a的状态安装,因此负载传感器60的安装高度较低。其结果,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位于离引导板65的上表面近的高度。从检测用开口66露出的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设定为位于比引导板65的上表面稍高的位置。

在引导板65上,其上表面中引导引导辊70的滚动移动的范围为引导面,位于将负载传感器60的上部覆盖的位置,且除掉形成有检测用开口66的范围的范围为罩面部分。在像这样功能性地区分的情况下,引导板65上的罩面部分和引导面部分所存在的范围一部分相互重复,从而在引导板65上存在具有双方的功能的部分。在引导板65中,在位于行驶机体10的最内侧的部分中,形成有对负载传感器60的线束60a的通孔69。

在机体架1上,配设负载传感器60的位置像以下这样设定。

如图3至图5所示,负载传感器60的位置为: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部63位于底绞龙51的正下方的、与谷粒箱5的最下方相对置的位置,该底绞龙51配设在存在于容纳位置的谷粒箱5的底部。

如图4所示,该位置是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部63在俯视观察时向比引导辊70的移动轨迹r1更靠近谷粒箱5的上下轴心y1的一侧偏离的位置。即,负载传感器60配设为检测部63位于比围绕上下轴心y1摆动动作的引导辊70的半径方向上的内端侧的移动轨迹r1更靠近上下轴心y1的一侧。因此,引导辊70在引导板65的上表面往复移动期间,引导辊70不会踏着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而滚动。

另外,负载传感器60的在水平方向观察时的位置设定为,相对于引导板65的上表面,从检测用开口66露出的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的位置比引导板65的上表面稍高。

在引导板65中,在引导辊70的移动轨迹r1上,形成有在围绕上下轴心y1而摆动动作的谷粒箱5到达容纳位置时供引导辊70落入的矩形的落入孔67(相当于凹入部)。该落入孔67具有在移动轨迹r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以供引导辊70的下部进入,如图4至图7所示,并构成为:在引导辊70落入落入孔67的状态下,接触部80的接触面80a放置在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上。即,以在引导辊70落入落入孔67的状态下,使接触部80的接触面80a放置在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上的方式,设定引导辊70、接触部80、检测部63在俯视观察时的相对位置。

另外,在落入孔67、引导辊70、接触部80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中,如图8所示,在引导辊70在引导板65的上表面上滚动的状态下,接触部80位于比引导板65的上表面以及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更高的位置。如图7所示,在引导辊70落入落入孔67的状态下,接触部80的接触面80a放置在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上。

在该状态下引导辊70位于落入孔67的存在部位,但是落入的引导辊70不是被引导板65支承的状态。即,当引导辊70落入落入孔67时,伴随于此,接触部80与检测部63抵接,即使落入了落入孔67,引导辊70也以不进一步下降的状态保持位置。此时,引导辊70为不与引导板65接触的浮在半空中的状态。因此,构成为:谷粒箱5的重量不作为负载而作用于引导辊70,仅通过接触部80和检测部63的抵接而将谷粒箱5的重量向负载传感器60传递。

而且,如图2以及图4所示,在俯视观察时,由于引导辊70和接触部80在距离作为谷粒箱5的摆动支点的上下轴心y1较远的位置,且安装在存在于在容纳位置上的谷粒箱5的前端部的前部支承板56上,因此也能够期待检测精度的提高。即,由于接触部80和负载传感器60的存在位置位于距离上下轴心y1较远的位置,因此容纳位置的负载传感器60的位置也与接触部80相对置地位于距离上下轴心y1较远的位置。像这样,在距离作为谷粒箱5的摆动支点即上下轴心y1较远的位置处检测挠曲变形量时,由谷物重量所引起的谷粒箱5自身的挠曲变形量与在距离所述上下轴心y1较近的位置处检测的情况相比,有变得比较大的倾向。因此,例如,与负载传感器60的位置离谷粒箱5的摆动支点近,从而由谷粒箱5自身的重量所引起的挠曲变形量极少的倾向的结构相比,容易利用负载传感器60精度良好地检测每个谷粒箱5自身重量的变形量。

对用于在机体架1上设置作为下部侧检测部60a的负载传感器60以及引导板65等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至图7所示,在相当于存在于容纳位置的状态的谷粒箱5的下侧的部位,台板部件14以与前后方向架12a、12b和横向架11的上表面侧连接的状态下焊接固定于位于谷粒箱5的下侧的右侧的前后方向架12a、12b和横向架11的交差部位。如图6以及图9所示,大小为能够使负载传感器60在上下方向上进出的切开口14a形成于该台板部件14。进一步地,后述的止动销92的卡止用孔14c也形成于台板部件14。

为了在台板部件14的上表面侧形成用于连结靠近引导板65的前端缘的两个部位和横向架11的上表面侧的螺栓孔,锁紧螺母14b焊接固定于台板部件14的下表面侧。该台板部件14也作为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的固定方式而使用。引导板65在与台板部件14的上侧重叠的状态下,将从上方插入的锁紧螺栓16旋入所述锁紧螺母14b,从而紧固地固定。如图4至图9所示,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将搭载有负载传感器60的底面13a的右侧、左侧以及后侧的三个方向向上弯折加工。即,形成为具备底面13a的右侧和左侧的立起片状部分13b、13b、后侧的立起片状部分13c,且前侧和上侧开放的箱状。

该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的左右的立起片状部分13b、13b在前侧以及左右两侧处焊接固定于横向架11,并焊接固定于台板部件14的下表面侧,从而与机体架1一体化。在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的后侧的立起片部分13c中形成有朝向后方较大地开放的u字状的切口13ca。切口13ca用于能够在维护的时候清扫在形成为箱状的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的底面13a上堆积的尘埃等。

锁紧螺母13cc焊接固定于该后侧的立起片状部分13c,该锁紧螺母13cc用于将下垂部分65a夹入,并从后方侧插入锁紧螺栓13cb而紧固固定,该下垂部分65a在引导板65的后端侧向下弯折。

如图5以及图6所示,负载传感器60载置于作为所述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的底面13a的负载传感器载置部,圆筒状的本体部61通过未图示的固定螺栓而一体地固定于负载传感器支承框13。在所述本体部61的上表面侧的中央突出地形成有凸部62,且相对于该凸部62而从上方侧外嵌有盖状的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是相当于检测部63的部件。作为检测部63的上表面的受压面63a以及其背面侧的面形成为相互平行的平坦面。而且,凸部62的上表面是形成为其中央部稍微鼓出的球面状、从而易于在中心位置处接受来自于上方的负荷的结构。

对上部侧检测部60b的用于设置引导辊70以及接触部80等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4、5以及图7所示,引导辊70的枢轴支承轴71像以下这样固定支承于谷粒箱5的前壁5c所具备的前部支承板56。

如图7所示,在前部支承板56的下端缘56a侧形成有向上方侧凹入的缺口部56a。引导辊70的轴支承轴71贴在该缺口部56a的最右角,进一步地,在将该枢轴支承轴71从下侧和左侧抱住的状态下,以贴在后述的曲面状板材81的向上弯曲的上表面侧前端部的状态而焊接固定。像这样,通过有效地利用缺口部56a和曲面状板材81,从而不需要特别的轴支承专用结构,用简单的结构将枢轴支承轴71固定于前部支承板56的下端部。

而且,对于向前部支承板56的前侧突出的枢轴支承轴71,引导辊70自由相对旋转地枢轴支承于其轴端侧。引导辊70由滚珠轴承构成,该滚珠轴承在与枢轴支承轴71一体转动的内圈72和外圈73之间安装了滚珠74。在前部支承板56和引导辊70的内圈72之间,安装有筒状的衬垫75,并焊接固定于前部支承板56的前表面侧。因此,通过前部支承板56的轴支承作用所涉及的范围在枢轴支承轴71的长度方向上扩大。

接触部80以大致正交的姿态而从下端侧贴在前部支承板56的下端缘56a,并由被焊接固定的在俯视观察时为矩形的曲面状板材81而构成。

该曲面状板材81形成为:沿着前部支承板56的下端缘56a,在谷粒箱5的摆动方向上的前后两端侧高、中央部低的弯曲的形状。像这样在谷粒箱5的摆动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的下表面构成接触部80的向下的接触面80a。以在该接触面80a直接承载于负载传感器60的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的状态下通过负载传感器60检测谷粒箱5的重量的方式,设定谷粒箱5的容纳位置的所述接触面80a的位置和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的位置。

引导辊70和接触部80伴随围绕谷粒箱5的上下轴心y1的摆动动作而动作,如图8所示,在谷粒箱5从非容纳姿态向容纳姿态侧摆动动作途中的引导辊70、接触部80、检测部63的相对位置关系从以下(1)的状态向(2)的状态变化。

(1)的状态表示的是,谷粒箱5从非容纳位置向容纳位置侧移动,然后引导辊70开始承载于机体架1上的引导板65的位置时的、承载开始位置。

(2)的状态是接触部80位于脱离机体架1的机体横侧外部,且检测部63在其上表面没有载置任何物体的状态。

(2)的状态是引导辊70承载于引导板65上、在引导板65上转动至谷粒箱5快要移动到容纳位置之前的状态,谷粒箱5为即将容纳之前的位置。在该位置下,虽然接触部80其一部分到达了与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相对置的位置,但是接触部80的中心位置80p和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的中心位置63p还未变为完全一致的状态。而且,该状态下的接触部80和检测部63在相互的对置面彼此之间具有微小的间隙,从而为相互间隔的状态。

图3至图7表示谷粒箱5进一步地移动并到达了容纳位置的状态。在该容纳位置下,引导辊70落入引导板65上的落入孔67,以接触部80的中心位置80p与检测部63的受压面63a的中心位置63p一致的状态而载置。在谷粒箱5存在于容纳位置的状态下,用于抑制该谷粒箱5的偏离移动的的锁定装置90安装于谷粒箱5的前部支承板56。

如图3以及图8所示,锁定装置90具备在前部支承板56的前表面中的比接触部80所在的部位靠向谷粒箱5的摆动移动方向的横向外侧的部位,构成为使从机体横向外侧的操作容易进行。

锁定装置90具备:曲柄状的安装支架91,其焊接固定于前部支承板56的前表面;止动销92,其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操作设置于在该安装支架91中形成的上下方向的贯通孔(未图示);以及螺旋弹簧93,其对该止动销92施加向下的弹性作用力。

在图8的上述(2)的状态下,通过使弯曲为l字状的止动销92的上部在安装支架91的上端卡止,止动销92保持在克服螺旋弹簧93的作用力而被向上方侧提起的状态,即非作用状态。在该状态下,止动销92与引导板65等不接触而容许谷粒箱5的自由摆动。

在谷粒箱5存在于容纳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止动销92的弯曲为l字状的部分沿水平方向稍微旋转而解除与安装支架91的上端的卡止,止动销92因螺旋弹簧93的作用力而向下压出(参照图3)。此时,如果谷粒箱5存在于容纳位置,如图6以及图7所示,止动销92的下端部位于与形成为引导板65以及台板部件14的一部分的卡止用孔68和卡止用孔14c(参照图9)相对置的位置。因此,在谷粒箱5存在于容纳位置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卡止用孔68和卡止用孔14c(参照图9)而在上下方向上插拔止动销9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能够使用接触部80和引导辊70而将谷粒箱5在非容纳位置和容纳作用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变更的结构作为例子表示,但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谷粒箱5能够装卸等、不从位于容纳位置的状态变化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了利用谷粒箱5的前部支承板56支承接触部80和引导辊70的结构,但是不仅限于该结构,也可以为例如不同于前部支承板56地另外设置用于增强的支承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接触部80,例举了在谷粒箱5的前部支承板56中设置曲面状板材81,且将该曲面状板材81安装为向前部支承板56的后侧比向前侧突出更多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

例如,在前部支承板56的下侧以各向前侧和后侧双方等量突出的状态而安装。或者,也可以是安装为向前部支承板56的后侧比向前侧突出更多的结构。

接下来,使用图10对与新的收获量计量相关的控制的基本原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此处,机体架1经由姿态变更机构200安装于行驶装置2。搭载于机体架1的发动机18的转速由发动机控制部141控制。姿态变更机构200通过利用来自于发动机18的动力的液压式或电动式的执行机构变更机体架1相对于行驶装置2的姿态。作为控制系统,具备发动机控制部141、设备控制部142、收获量计量部144、收获量控制部153、作业管理部154、作业状态判定部155。发动机控制部141控制发动机18的转速。设备控制部142包括:水平姿态控制部421,其控制姿态变更机构200而使所述机体架1为水平姿态;谷粒搬出控制部422,其控制谷粒搬出装置50而将贮存谷粒从谷粒箱5向外部排出。收获量计量部144基于作为重量检测机构6的核心构成元件的负载传感器60的测定结果而计量贮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的收获量。作业状态判定部155基于作为检测作业状态的开关、按钮、传感器等的总称为作业状态检测传感器组9等的检测信号而判定联合收割机是作业状态还是非作业状态。

收获量控制部153响应启动信号,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高速旋转指令,并且向水平姿态控制部421发送水平姿态指令,该启动信号通过对启动操作件9a的操作而输出,并启动收获量计量部144的收获量计量。高速旋转指令是使发动机18以额定转速驱动的指令。水平姿态指令是使姿态变更机构200动作而使机体架1为水平姿态的指令。作业管理部154在由作业状态判定部155判定为非作业状态时,对该控制系设定非作业模式。当设定为非作业模式时,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使发动机18以无负荷转速驱动的低速旋转指令。另外,作业管理部154在由作业状态判定部155判定为作业状态时,对该控制系设定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高速旋转指令的作业模式。收获量控制部153具有优先控制功能。该所述优先控制功能是在接收到基于对启动操作件9a的操作的启动信号的情况下,无视通过作业管理部154的设定模式而优先于作业管理部154地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高速旋转指令的功能。

作业管理部154为了节能运转而执行节能自动控制。在该节能自动控制中,在作业行驶时使发动机18以额定转速水平进行高速旋转,在非作业行驶时以空转转速水平进行低速旋转。在执行该节能自动控制时,有可能发生使联合收割机停止而进行割取作业行驶以外的例外作业的例外的作业状况。作为像这样的例外作业(非作业模式),存在计量贮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的量的收获量计量作业、或者各种功能的确认作业和设定作业等作业。在像这样的例外作业中,通常,为了使机体架1向水平姿态等特定姿态变更的姿态变更作业,也需要使动作设备动作。

由于像这样的动作设备基本上利用发动机动力,因此在其动作时需要使发动机18高速旋转。但是,当执行上述这样的节能自动控制时,由于发动机18伴随联合收割机的停止或割取作业的停止而低速旋转,因此上述动作设备无法充分发挥性能。为了避免该不良情况,收获量控制部153在接收到基于对启动操作件9a的操作的启动信号的情况下,能够优先于作业管理部154而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高速旋转指令。即,收获量控制部153基于对启动操作件9a的操作的启动信号而使作业管理部154的功能暂时地停止。在像这样停止作业管理部154的功能时,为了使发动机转速的设定返回给驾驶员,而使用油门操作件9b。即,通过操作油门操作件9b,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所需旋转指令,该所需旋转指令使发动机18以基于该操作量的所需的发动机转速驱动。

能够使由作业管理部154进行的节能自动控制通过启动操作件9a的操作而暂时地停止,从而使收获量控制部153优先于作业管理部154地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旋转指令。像这样的收获量控制部153相对于作业管理部154的优先控制在成为该优先控制的起因的例外作业例如收获量计量结束时被解除,并再次恢复到作业管理部154的节能自动控制。即,在收获量控制部153相对于作业管理部154优先时在基于启动信号的收获量计量结束的情况下,收获量控制部153相对于作业管理部154的优先被解除。

需要说明的是,图10中表示了将贮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向外部排出的谷粒搬出装置50和控制该谷粒搬出装置50的谷粒搬出控制部422。收获量计量在使用谷粒搬出装置50的谷粒搬出作业之前进行。因此,如果启动操作件9a是用于谷粒搬出作业的启动操作件9a的话就很方便。此时,响应基于启动操作件9a的操作的启动信号,而产生谷粒搬出装置50的基本状态。在该基本状态下,执行对收获作业用设备的动力切断、收获作业用设备向非作业位置的恢复、构成谷粒搬出装置50的可动设备的固定等。因此,收获量控制部153向谷粒搬出控制部422发送基本状态指令、且谷粒搬出控制部422向谷粒搬出装置50发送基本状态控制信号的基本状态变更控制在收获量计量之前进行。

接下来,对使用图10说明的搭载收获量计量控制所适用的联合收割机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1为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图12为俯视图。该联合收割机为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构成行驶机体10的机体架1通过履带式的左右一对行驶装置2而对地支承。割取收获对象的种植谷秆并且将该割取谷秆向机体后方搬运的割取部8配置于机体前部,在其后方配置有无舱的操纵部300,还配置有:脱粒·筛选割取谷秆的脱粒装置4;贮存利用脱粒装置4而筛选回收的谷粒的谷粒箱5;从谷粒箱5排出谷粒的谷粒搬出装置50;处理秸秆的秸秆处理装置7等。在操纵部300的下方配置有发动机18。

割取部8围绕机体横轴心px自由升降地连结于机体架1。割取部8通过升降缸130而相对机体架1上下摆动操作。由此,割取部8在分禾器靠近田地面下降的作业状态和分禾器从田地面升高的非作业状态之间升降,该分禾器在行驶机体横向排列地设于割取部8的前端部。

脱粒装置4对从割取部8搬运的割取谷秆的穗梢侧进行脱粒处理,通过设置于脱粒装置4的内部的筛选机构(未图示)的筛选作用,而筛选为单粒化的谷粒和秸秆等尘埃,并将单粒化的谷粒作为收获物向谷粒箱5搬运。脱粒处理后的秸秆由秸秆处理装置7进行切碎处理。

从图11和图12可以理解的是,配置有用于将谷粒从脱粒装置4送入谷粒箱5的谷粒搬运机构。该谷粒搬运装置由设于脱粒装置4的底部的一次处理物回收绞龙40和螺旋传送式的纵向送谷装置41构成。由一次处理物回收绞龙40横向输送的谷粒通过纵向送谷装置41向上方搬运,并通过形成于谷粒箱5的上部的投入口而送入谷粒箱5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图示中省略,但是在纵向送谷装置41的上端区域设有使谷粒朝向谷粒箱5内飞跃的旋转叶片,设法使谷粒在谷粒箱5内以尽可能平均地水平分布状态而贮存。

如图12所示,在操纵部300中配置有启动操作件9a、油门操作件9b、简易自动控制按钮9c、操纵杆35。当操纵杆35在前后方向上操作时,使割取部8升降,当操纵杆35在左右操作上操作时,使操作方向的履带式的行驶装置2减速或停止并使行驶机体10向左回转或向右回转。启动操作件9a用于开始贮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的收获量计量。油门操作件9b用于人为地调整发动机18的旋转速度。简易自动控制按钮9c用于执行至少部分地代替驾驶员的判断而使机械自动运行的自动作业运转或仅供应所需的动力的节能控制运转等。在该实施方式中,简易自动控制按钮9c作为将割取作业中的脱粒离合器4a的on设定、割取离合器8a的on设定、以及在非作业时使发动机18低速旋转的发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等汇总而执行的按钮来使用。在此处的发动机转速的自动控制中,联合收割机在作业状态中维持使发动机转速为额定转速的高速旋转,联合收割机在非作业状态中维持使发动机转速为空转转速的低速旋转。

在图13、图14、图15中示意性地表示了姿态变更机构200设于机体架1和履带式的行驶装置2的履带架2a之间,该姿态变更机构200具有使左右履带架2a的任一方上下而使机体架1相对于机体的左右倾斜而水平的侧滚功能、使履带架2a的前后的任意一方上下而使机体架1相对于机体的前后倾斜而水平的俯仰功能。

在机体架1的前侧下方设有支承金属201,在支承金属201中自由旋转地设有机体左右方向的轴部202。在轴部202的内侧的端部固定有前方操作臂203的基部,与前方操作臂203的基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机体后方侧。在轴部202的外侧的端部固定有前方升降臂204的基部,前方升降臂204的另一端经由轴205而连结于履带架2a。

在机体架1的后侧下方设有支承金属206,在支承金属206中自由旋转地设有机体左右方向的轴部207。在轴部207的内侧的端部固定有后方操作臂208的基部,与后方操作臂208的基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机体后方侧。在轴部207的外侧的端部固定有后方升降第一臂209的一端,后方升降第一臂209的另一端安装于轴210。后方升降第二臂211的基部自由摆动地安装于轴210,后方升降第二臂211的另一端经由轴212而连结于履带架2a。

侧滚用的单动型的液压缸213的活塞杆214可旋转地轴支承于前方操作臂203的端部。液压缸213在前方操作臂203和机体架1之间沿垂直方向配置。另外,侧滚兼俯仰用的单动型的液压缸216的活塞杆217可旋转地轴支承于后方操作臂208的端部。液压缸216在后方操作臂208和机体架1之间沿垂直方向配置。

相对于左右履带架2a,在其前后配置有两个液压缸213、216。构成为通过使各液压缸213、216独立地动作并控制动作量,而使机体俯仰动作以及侧滚动作。使侧滚用的液压缸213和侧滚兼俯仰用的液压缸216的截面积为相同的结构,在使机体侧滚动作时使右或左液压缸213、216等量伸缩,在使机体俯仰动作时仅使左右液压缸216伸缩。

如图13所示,前方操作臂203和前方升降臂204均相对于轴部202而朝向机体的后方延设,前方操作臂203的从轴部202开始的机体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与前方升降臂204的从轴部202开始的机体后方向的长度相同或比其长度短。具有向下方退出的活塞杆214的液压缸213沿垂直方向配置于这样的前方操作臂203的端部。

另外,后方操作臂208和后方升降第一臂209以及后方升降第二臂211均相对于轴部207而朝向机体的后方延伸设置,后方操作臂208的从轴部207的机体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与后方升降第一臂209以及后方升降第二臂211的从轴部207的机体后方向的长度相同或比其长度短。具有向下方退出的活塞杆217的液压缸216沿垂直方向配置于这样的后方操作臂208的端部。

通过控制上述姿态变更机构200的液压缸213、216,能够无视地表面的状态而产生行驶机体10的水平姿态,更能够做出地上高度变得最低的水平姿态即下限姿态。

如图11、图12所示,谷粒搬出装置50具备:设于谷粒箱5的底部的底绞龙51;设于谷粒箱5的机体后部侧的纵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2;将脱粒装置4的上方延伸的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

贮存于谷粒箱5内的谷粒从底绞龙51经过纵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2而送向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并从设于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的前端的排出口53a向外部排出。纵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2构成为能够通过电动马达54的动作而围绕纵轴心y1转动操作,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构成为能够通过液压缸55而围绕基端部的水平轴心x1而上下摆动操作。由此,能够将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的排出口53a定位于能够将谷粒向机外的搬运用卡车等排出的位置处。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为大致水平,且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的整体在俯视观察时容纳在收割机的外形内的姿态位置为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的静止位置(谷粒搬出装置50的静止位置),在该静止位置处,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通过保持装置57而从下方牢固地保持固定。

谷粒箱5的底部的左底壁和右底壁以作出朝向下方的楔形的方式倾斜,并在其尖端区域配置有底绞龙51。与左底壁和右底壁的各自的上端连接的左侧壁5a和右侧壁5b大致直立。通过像这样的谷粒箱5的结构,投入谷粒箱5的谷粒朝向底绞龙51流下。

如图11所示,在谷粒箱5的后端部设有作为筒状的摆动支承轴的回转支承部15。该回转支承部15的摆动轴心是与上下轴心y1一致的上下轴心x1。谷粒箱5如图12中虚线所示,能够围绕上下轴心x1在外部水平摆动。即,谷粒箱5能够在作业位置和维护位置之间变更位置,在该作业位置谷粒箱5能够从纵向送谷装置41获取谷粒,在该维护位置谷粒箱5向横侧外部突出且前部侧从脱粒装置4分离从而开放操纵部300的后方以及脱粒装置4的右侧方。

如图11、图16、图17所示,在该联合收割机中具备有将贮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的重量作为测定结果而输出的负载传感器60。图16是谷粒箱5在从维护位置向作业位置变更途中的、负载传感器60附近的立体图。图17是谷粒箱5返回至作业位置时的负载传感器60附近的剖视图。在该位置,负载传感器60承受谷粒箱5的重量,并将其重量作为测定结果而输出。负载传感器60安装于机体架1上,将谷粒箱5的下部朝向负载传感器60的重量检测部602引导的承受引导片621配置为覆盖负载传感器60。伴随谷粒箱5从维护位置朝向作业位置转动,承受引导片621在承受支承谷粒箱5的下端的同时,将谷粒箱5引向至负载传感器60的重量检测部602的上方,由此进行通过负载传感器60的谷粒箱5的重量测定。在承受引导片621上形成有倾斜面,其伴随谷粒箱5从维护位置向作业位置转动,将谷粒箱5抬起并引起。从该倾斜面进一步地延伸有平坦面,位于其前方的前端部为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

承受引导片621具有套筒部,并通过枢轴支承销而能够绕沿机体前后方向的机体前后轴心p4摆动地枢轴支承于固定在机体架1上的支架110a。形成为向下的圆筒状的盖部件601从上方覆盖负载传感器60的重量检测部602。因此,在谷粒箱5的作业位置处,盖部件601的上表面与承受引导片621的下表面抵接,且盖部件601的下表面与重量检测部602的受压面63a从上方抵接。即,谷粒箱5的前侧的负荷经由承受引导片621和盖部件601而被负载传感器60接受。

进一步地,在谷粒箱5的下部安装有角状的支承台624,辊622经由水平的支承轴623而自由转地支承于该支承台624的垂直壁。为了使辊622被承受引导片621抵接地引导,从而使辊622的下端位于比支承台624的水平壁的下表面靠向下方。因此,在辊622被承受引导片621引导的状态下支承台624的水平壁与承受引导片621不接触,支承台624的水平壁通过辊622从承受引导片621的前端部脱离而开始与承受引导片621的平坦面面接触。为了使该面接触可靠,支承台624经由调整机构而能够调整高度地安装于谷粒箱5。如图17所示,调整机构可以由例如使用长孔将支承台624固定于谷粒箱5的固定螺栓和将上端压抵于谷粒箱5的下表面的调整螺栓的组合而简单地构成。

进一步地,在谷粒箱5的下部设有与支承台624相邻的辅助引导件625。辅助引导件625是安装于保持装58的前表面的曲面状部件,并具备辅助辊626。当谷粒箱5从维护位置移动至作业位置时,辅助辊626沿着设于机体架1的倾斜台111的倾斜面滚动。辅助引导件625和倾斜台111设计为具有在辊622穿过承受引导片621时,辅助辊626也与倾斜台111分离的相互位置关系。即,在谷粒箱5的作业位置处。辊622和辅助辊626为浮在半空的状态,在支承台624的水平壁的下表面和承受引导片621的平坦面为面接触的稳定状态下,谷粒箱5的重量、结果上为贮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的重量(收获量)由负载传感器60进行测定。

图18是表示控制系统中的与简易自动控制时的收获量计量相关的功能元件的功能框图。该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中的控制功能和控制流程流用使用图10而说明的基本原理。在图18所示的控制单元100中,为了便于说明,划分为进行直接联合收割机的动作设备和信号的来往的第一模块140和在该第一模块140之间进行控制数据的交换的第二模块150。第一模块140和第二模块150通过信号传送线、车载lan、其他的数据传送线而相互连接。

第一模块140包括发动机控制部141、设备控制部142、输入信号处理部143、收获量计量部144。发动机控制部141控制发动机18的转速。设备控制部142控制联合收割机的各种动作设备。特别是,设备控制部142的水平姿态控制部421具有控制姿态变更机构200而使所述机体架1为水平姿态的功能,谷粒搬出控制部422具有控制谷粒搬出装置50从而从谷粒箱5向外部排出贮存谷粒的功能。输入信号处理部143输入来自于启动操作件9a、油门操作件9b、简易自动控制按钮9c、操纵杆35等人为操作设备的的信号、以及来自于检测构成联合收割机的设备的状态的传感器或开关等作业状态检测传感器组9的信号,并向控制单元100的各功能部转送。在作业状态检测传感器组9中包含例如检测联合收割机的停车的速度检测器、装备于联合收割机中的检测车体向作为水平控制机构的静止位置的水平姿态的变更的检测器、检测控制向割取部8和脱粒装置4的动力传递的离合器的状态的检测器、检测作为通过横向输送绞龙输送装置53的保持装置57而保持固定的状态的谷粒搬出装置50的静止位置(谷粒搬出装置50的收纳位置)的检测器等。收获量计量部144基于负载传感器60的测定结果而计量贮存于谷粒箱5的谷粒的收获量。将从负载传感器60的测定结果求出的重量减去谷粒箱5的重量从而得到谷粒收获量。

第二模块150包括行驶装置控制部151、作业装置控制部152、收获量控制部153、作业管理部154、作业状态判定部155。行驶装置控制部151基于经由输入信号处理部143而获取的通过操纵设备的操作指令,生成用于对行驶装置2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指令。在行驶装置控制部151中生成的控制指令通过设备控制部142而送至变速机构等动作设备。作业装置控制部152也同样地,基于来自作业操作设备的操作指令或来自于作业状态检测传感器组9的检测信号,生成用于对割取部8、脱粒装置4或其周边装置进行驱动控制的控制指令。在作业装置控制部152中生成的控制指令通过设备控制部142而送至变速机构等动作设备。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上述中将水平姿态控制部421和谷粒搬出控制部422区分开,但是水平姿态控制部421以及谷粒搬出控制部422可以编入作业装置控制部152。

收获量控制部153、作业管理部154、作业状态判定部155的各功能沿用使用了图10的说明。作业状态判定部155具有基于作业状态检测传感器组9等的检测信号而判定联合收割机是作业状态还是非作业状态的功能。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业管理部154在将割取作业中的脱粒离合器4a的on设定和割取离合器8a的on设定、进一步地、在非作业时使发动机18低速旋转的发动机转速自动控制等联合的同时,管理执行的简易自动控制。由作业管理部154的管理下的简易自动控制通过简易自动控制按钮9c而启动。在作业状态判定部155判定为作业状态时,作业管理部154对该控制单元100设定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高速旋转指令的作业模式。另外,在作业状态判定部155判定为非作业模式时,作业管理部154对该控制单元100设定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低速旋转指令的非作业模式。

收获量控制部153具有管理收获量计量部144的收获量计量的功能,收获量计量部144进行从作为负载传感器60的测定结果的测定值导出收获量时使用的测定值/收获量变换表的设定。另外,收获量控制部153为了启动通过启动操作件9a的收获量计量而将启动信号作为触发事件,考虑控制单元100是否处于简易自动控制状态,或者在控制单元100中设定的模式(作业模式或非作业模式)等,对各功能部生成并发送各种指令。

例如,当控制单元100在简易自动控制状态下设定为非作业模式时,为了节能,作业管理部154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低速旋转指令,当设定为作业模式时,为了高效地进行收获作业而发送高速旋转指令。在简易自动控制状态下设定为非作业模式时,当基于通过启动操作件9a的启动信号而要求收获量计量时,收获量控制部153使通过作业管理部154的简易自动控制的功能暂时停止,而强制的地向发动机控制部141发送高速旋转指令。接下来,收获量控制部153对水平姿态控制部421发送使机体架1为水平姿态的水平姿态指令。由此,姿态变更机构200能够进行基于发动机18的充分的动力的姿态变更动作。同时,收获量控制部153向谷粒搬出控制部422发送基本状态指令,如果谷粒搬出装置50不是在适合收获量计量的静止位置状态的话,就使其变更至该静止位置状态。当向水平姿态的姿态变更以及谷粒搬出装置50的向静止位置的变更结束时,收获量控制部153向收获量计量部144发送收获量计量指令。由此,收获量计量部144执行收获量计量,从负载传感器60得到测定值,算定收获量。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通过启动操作件9a的启动信号与谷粒搬出作业关联的话,当收获量计量完成时,收获量控制部153向谷粒搬出控制部422发送实质性的谷粒排出作业的开始命令。

控制单元100将用收获量计量部144算出的收获量记录至内存中。此时,田地名称、收获物类别等也作为收获量的属性值而记录。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和图18中所示的控制单元100中所包含的功能部的划分只是一个例子,各自的功能部的统合或各功能部的分割是任意的。无论是何种结构只要实现本发明的控制功能即可,另外,这些功能可以通过硬件或软件或者其双方而实现。

启动操作件9a、油门操作件9b、简易自动控制按钮9c、操纵杆35等人为操作设备可以通过机械式而实现,也可以通过在触摸屏上配置的软件操作体来实现。另外,这些人为操作设备还可以任意地组合来实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仅限于半喂入式的联合收割机也可以适用于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而且除了联合收割机以外,也可以适用于玉米收获机或其他的农作物收获机。

附图标记说明

1:机体架

2:行驶装置

4:脱粒装置

4a:脱粒离合器

5:谷粒箱

5a:左侧壁

5b:右侧壁

5c:前壁

6:重量检测机构

8:割取部

8a:割取离合器

9:作业状态检测传感器组

9a:启动操作件

9b:油门操作件

9c:简易自动控制按钮

13:负载传感器支承框

13a:底面(负载传感器载置部)

18:发动机

50:谷粒搬出装置

51:底绞龙

60:负载传感器

60a:下部侧检测部

60b:上部侧检测部

63:检测部

63a:受压面

70:引导辊

80a:接触面

100:控制单元

140:第一模块

141:发动机控制部

142:设备控制部

143:输入信号处理部

144:收获量计量部

150:第二模块

151:行驶装置控制部

152:作业装置控制部

153:收获量控制部

154:作业管理部

155:作业状态判定部

200:姿态变更机构

421:水平姿态控制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