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有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11933阅读:956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以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
剂为活性成分的二元复合物,主要应用于农作物上病害的防治。


背景技术:

溴菌腈(bromothalonil),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杀菌剂,能抑制和铲除真菌、
细菌、藻类的生长,对农作物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炭疽病有特效,广泛适用于果树、葡
萄、蔬菜、棉花、花生、西瓜、烟草、茶树、花卉等多种作物,防治炭疽病、黑星病、疮痂病、白粉
病、锈病、立枯病、猝倒病、根茎腐病、溃疡病、青枯病、角斑病等多种真菌性、细菌性的病害。
有机铜类杀菌剂就是结构上含有碳元素的铜制剂;既有保护作用,又有预防作用,
且兼具一定的治疗和铲除作用。噻森铜和琥胶肥酸铜均为已知且已公开普遍使用的有机铜
类杀菌剂农药品种。
噻森铜,化学名称为N、N-甲撑-双(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铜,属于有机铜类
杀菌剂,由噻唑和铜离子构成,具有双重杀菌机理。噻唑对植物具有内吸和治疗作用,对细
菌性病原菌具有特效,对真菌有有限的效果;铜离子具有预防和保护作用,对细菌性病害也
具有一定的效果。两个基团共同作用,对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效果更好,杀菌谱更广,持效时
间更长,杀菌机理更独特。
琥胶肥酸铜,属于有机铜类杀菌剂,为丁二酸铜、戊二酸铜、己二酸铜的混合物,其
主要通过铜离子与病原菌膜表面的钾离子、氢离子等交换,使病原菌细胞膜上蛋白质凝固,
同时部分铜离子渗透到病原菌细胞内与某些酸结合,影响酶的活性,起到杀菌作用,对黄瓜
细菌性角斑病、柑橘溃疡病等效果良好。
农药的单独长时间连续使用容易产生抗性风险和用量增加风险,进而增加成本和
环境负荷,而通过农药复配筛选出具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的组合物,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
量、降低使用成本、减少抗性风险,还能降低潜在的环境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含有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农作物
上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含有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包括活性
成分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剂及常用的辅助成分,所述的有机铜类杀菌剂选自噻森铜或琥
胶肥酸铜中的一种,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剂的重量比为20:1~1:40,溴菌腈和有机铜类
杀菌剂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1%~85%。
优选地,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剂的优选重量比为10:1~1:20。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中,除活性成分外,还包括溶剂、助溶剂、乳化剂、分散剂、润湿
剂、增稠剂、防冻剂、囊壁材料、pH调节剂、消泡剂、崩解剂、稳定剂、渗透剂、扩散剂、防腐剂、
增效剂、药害减轻剂、粘结剂、静电剂、密度调节剂和填料等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
辅助成分,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
方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配制成微囊悬浮
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和超低容量液剂中的一种。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农作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
如:西瓜炭疽病、水稻纹枯病、柑橘溃疡病、番茄青枯病、苹果轮纹病、烟草野火病、大白菜软
腐病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剂复配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
显提高了对农作物上病害的防治效果,且扩大了杀菌谱。
2、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剂两种活性成分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
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3、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剂两种活性成分复配,作用机理互不相同,作用位点增
加,延缓了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
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
所做的修改、替换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20%溴菌腈·噻森铜微囊悬浮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5%、噻森铜15%、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囊壁材
料)8%、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溶剂)10%、顺丁烯二酸二仲辛酯磺酸钠(乳化剂)5%、马来酸-
丙烯酸共聚物钠盐(分散剂)3%、有机硅(消泡剂)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活性
成分、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
分散剂、消泡剂的水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经剪切分散固化后,即可制得20%溴
菌腈·噻森铜微囊悬浮剂。
该实施例用于西瓜炭疽病:20%溴菌腈·噻森铜微囊悬浮剂按100ga.i./ha用量
在西瓜炭疽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
二次施药后14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为89.26%;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按100ga.i./ha用
量在西瓜炭疽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
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为51.38%;30%噻森铜悬浮剂按100ga.i./
ha用量在西瓜炭疽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
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为15.47%。可见,溴菌腈和噻森铜二元复配后
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
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西瓜产生药害。
实施例二:24%溴菌腈·琥胶肥酸铜微囊悬浮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3%、琥胶肥酸铜21%、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囊
壁材料)8%、Solvesso100(溶剂)10%、多元醇脂肪酸酯(乳化剂)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
(分散剂)4%、有机硅(消泡剂)1%,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囊壁材料、溶
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分散剂、消泡剂的水
相溶液中,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囊壁,即可制得24%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微囊悬浮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西瓜炭疽病:24%溴菌腈·琥胶肥酸铜微囊悬浮剂按100g
a.i./ha用量在西瓜炭疽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
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为86.95%;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按
100ga.i./ha用量在西瓜炭疽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
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为53.47%;30%琥胶肥酸铜
可湿性粉剂按100ga.i./ha用量在西瓜炭疽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
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为12.98%。可
见,溴菌腈和琥胶肥酸铜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明
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西瓜产生药害。
实施例三:25%溴菌腈·噻森铜悬浮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10%、噻森铜15%、甲基萘磺酸钠甲醛缩合物
(湿润剂)2%、聚羧酸盐(分散剂)5%、丙三醇(防冻剂)3%、黄原胶(增稠剂)1.5%、山梨醇
钠(防腐剂)0.2%、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消泡剂)0.2%、三乙醇胺(pH调节剂)
0.2%、植物油(增效剂)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
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pH调节剂、增效剂和去离子水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
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25%溴菌腈·噻森铜悬浮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25%溴菌腈·噻森铜悬浮剂按100ga.i./ha用量
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
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90.46%;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按100ga.i./
ha用量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
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43.18%;30%噻森铜悬浮剂按100g
a.i./ha用量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
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27.93%。可见,溴菌腈和噻森铜二
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
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水稻产生药害。
实施例四:35%溴菌腈·琥胶肥酸铜悬浮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10%、琥胶肥酸铜25%、烷基磺酸盐(湿润剂)
3%、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分散剂)5%、乙二醇(防冻剂)3%、硅酸铝镁(增稠剂)
1.5%、多羟基苯甲酸丙酯(防腐剂)0.2%、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消泡剂)0.2%、三
乙醇胺(pH调节剂)0.2%、植物油(增效剂)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湿润
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pH调节剂、增效剂和去离子水经高速剪切分
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35%溴菌腈·
琥胶肥酸铜悬浮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35%溴菌腈·琥胶肥酸铜悬浮剂按100ga.i./ha
用量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
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84.67%;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按100g
a.i./ha用量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
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41.25%;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
粉剂按100ga.i./ha用量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
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20.72%。可见,溴菌
腈和琥胶肥酸铜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明显好于
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水稻产生药害。
实施例五:40%溴菌腈·噻森铜水乳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10%、噻森铜30%、棕榈油酸甲酯(溶剂)15%、
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乳化剂)10%、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分散剂)5%、环
氧大豆油(稳定剂)3%、丙三醇(防冻剂)2%、有机硅氧烷(消泡剂)0.2%、苯甲酸钠(防腐
剂)0.2%、尿素(密度调节剂)1.5%、聚乙烯醇(增稠剂)0.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
活性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消泡剂、防腐剂、密度调节
剂和增稠剂在去离子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
剪切约30分钟,制得40%溴菌腈·噻森铜水乳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柑橘溃疡病:40%溴菌腈·噻森铜水乳剂按50mga.i./kg用量
在柑橘溃疡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
二次施药后14d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为92.15%;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按50mga.i./kg用
量在柑橘溃疡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
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为46.98%;30%噻森铜悬浮剂按50mga.i./
kg用量在柑橘溃疡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
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为37.36%。可见,溴菌腈和噻森铜二元复
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
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柑橘产生药害。
实施例六:48%溴菌腈·琥胶肥酸铜水乳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6%、琥胶肥酸铜42%、醋酸仲丁酯(溶剂)15%、
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10%、甘油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分散剂)5%、亚磷酸三
苯酯(稳定剂)3%、丙三醇(防冻剂)2%、有机硅氧烷(消泡剂)0.2%、甲醛(防腐剂)0.1%、
尿素(密度调节剂)1.5%、黄原胶(增稠剂)0.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溶
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消泡剂、防腐剂、密度调节剂和增稠剂
在去离子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
钟,制得48%溴菌腈·琥胶肥酸铜水乳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柑橘溃疡病:48%溴菌腈·琥胶肥酸铜水乳剂按50mga.i./kg
用量在柑橘溃疡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
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为89.75%;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按50mg
a.i./kg用量在柑橘溃疡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
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为49.13%;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
粉剂按50mga.i./kg用量在柑橘溃疡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
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为31.82%。可见,溴菌
腈和琥胶肥酸铜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明显好于
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柑橘产生药害。
实施例七:45%溴菌腈·噻森铜微乳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25%、噻森铜20%、碳酸二甲酯(溶剂)15%、乙
醇(助溶剂)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乳化剂)10%、柠檬酸钠(稳定剂)3%、有
机硅(渗透剂)1%、氮酮(增效剂)2%、三乙醇胺(pH调节剂)0.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
上述活性成分用溶剂和助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和pH
调节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45%溴菌腈·噻森铜微乳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45%溴菌腈·噻森铜微乳剂按100ga.i./ha用量
在番茄青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
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为93.05%;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按100ga.i./
ha用量在番茄青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
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为47.63%;30%噻森铜悬浮剂按100g
a.i./ha用量在番茄青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
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为31.64%。可见,溴菌腈和噻森铜二
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
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番茄产生药害。
实施例八:37%溴菌腈·琥胶肥酸铜微乳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7%、琥胶肥酸铜30%、棕榈油酸甲酯(溶剂)
15%、乙酸乙酯(助溶剂)5%、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乳化剂)10%、环氧氯丙烷
(稳定剂)3%、有机硅(渗透剂)1%、增效酯(增效剂)2%、三乙醇胺(pH调节剂)0.2%,去离
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用溶剂和助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
透剂、增效剂和pH调节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37%溴菌
腈·琥胶肥酸铜微乳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番茄青枯病:37%溴菌腈·琥胶肥酸铜微乳剂按100ga.i./ha
用量在番茄青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
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为90.14%;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按100g
a.i./ha用量在番茄青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
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为45.56%;3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
粉剂按100ga.i./ha用量在番茄青枯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
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为29.17%。可见,溴菌
腈和琥胶肥酸铜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效明显好于
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番茄产生药害。
实施例九:10%溴菌腈·噻森铜超低容量液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7%、噻森铜3%、三甲苯(溶剂)20%、甲酯化植
物油(溶剂)1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乳化剂)5%、十二烷基苯磺酸铵(静电剂)
5%、赤霉酸(药害减轻剂)0.02%、噻酮(渗透剂)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
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静电剂、药害减轻剂和渗透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最后
加入三醋酸甘油酯,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10%溴菌腈·噻森铜超低容量液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苹果轮纹病:10%溴菌腈·噻森铜超低容量液剂按50mga.i./
kg用量在苹果轮纹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
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84.17%;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按
50mga.i./kg用量在苹果轮纹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
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48.15%;30%噻森铜悬浮
剂按50mga.i./kg用量在苹果轮纹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
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17.53%。可见,溴菌腈
和噻森铜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
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苹果产生药害。
实施例十:15%溴菌腈·琥胶肥酸铜超低容量液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5%、琥胶肥酸铜10%、二甲苯(溶剂)20%、N,N-
二甲基甲酰胺(溶剂)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乳化剂)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静电剂)
5%、复硝酚钠(药害减轻剂)0.02%、异佛尔酮(渗透剂)2%,三醋酸甘油酯补足至100%。将
上述活性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湿润剂、药害减轻剂和渗透剂,充分搅拌
混合均匀,最后加入三醋酸甘油酯,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15%溴菌腈·琥胶肥酸铜超低容
量液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苹果轮纹病:15%溴菌腈·琥胶肥酸铜超低容量液剂按50mg
a.i./kg用量在苹果轮纹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
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88.34%;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
按50mga.i./kg用量在苹果轮纹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
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52.73%;30%琥胶肥酸
铜可湿性粉剂按50mga.i./kg用量在苹果轮纹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
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为20.32%。可
见,溴菌腈和琥胶肥酸铜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明
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苹果产生药害。
实施例十一:60%溴菌腈·噻森铜水分散粒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20%、噻森铜40%、丁基萘磺酸钠(湿润剂)5%、
丙烯酸钠与丙有机铜共聚物(分散剂)5%、聚萘甲醛磺酸钠盐5%(扩散剂)、聚乙烯吡咯烷
酮(崩解剂)5%、羧甲基纤维素钠(粘结剂)0.2%、无水氯化钙(稳定剂)0.2%、有机硅氧烷
(消泡剂)0.2%、甘露醇(pH调节剂)0.2%,硅藻土(填料)补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湿润
剂、分散剂、扩散剂、崩解剂、粘结剂、稳定剂、消泡剂、pH调节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
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60%
溴菌腈·噻森铜水分散粒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烟草野火病:60%溴菌腈·噻森铜水分散粒剂按100ga.i./ha
用量在烟草野火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
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效为94.67%;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按100g
a.i./ha用量在烟草野火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
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效为49.21%;30%噻森铜悬浮剂按
100ga.i./ha用量在烟草野火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
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效为39.02%。可见,溴菌腈和噻
森铜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
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烟草产生药害。
实施例十二:65%溴菌腈·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30%、琥胶肥酸铜35%、十二烷基硫酸钠(湿润
剂)5%、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分散剂)5%、聚萘甲醛磺酸钠盐5%(扩散剂)、碳酸氢
钠(崩解剂)5%、葡萄糖(粘结剂)0.2%、无水氯化钙(稳定剂)0.2%、有机硅氧烷(消泡剂)
0.2%、甘露醇(pH调节剂)0.2%,高岭土(填料)补足100%。将上述活性成分、湿润剂、分散
剂、扩散剂、崩解剂、粘结剂、稳定剂、消泡剂、pH调节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
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65%溴菌腈·
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烟草野火病:65%溴菌腈·琥胶肥酸铜水分散粒剂按100g
a.i./ha用量在烟草野火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
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效为90.45%;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
按100ga.i./ha用量在烟草野火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
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效为46.58%;30%琥胶肥酸
铜可湿性粉剂按100ga.i./ha用量在烟草野火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
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效为26.33%。可
见,溴菌腈和琥胶肥酸铜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烟草野火病的防效明
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烟草产生药害。
实施例十三:75%溴菌腈·噻森铜可湿性粉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20%、噻森铜55%、烷基硫酸盐(湿润剂)5%、丙
烯酸钠与丙有机铜共聚物(分散剂)5%、聚萘甲醛磺酸钠盐5%(扩散剂)、白炭黑(填料)
5%,凹凸棒土(填料)补足100%。将上述将活性成分、湿润剂、分散剂、扩散剂和填料混合,
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75%溴菌腈·噻森铜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大白菜软腐病:75%溴菌腈·噻森铜可湿性粉剂按100ga.i./
ha用量在大白菜软腐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
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为91.13%;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
按100ga.i./ha用量在大白菜软腐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
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为49.32%;30%噻森铜悬
浮剂按100ga.i./ha用量在大白菜软腐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
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为36.81%。可见,溴菌
腈和噻森铜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
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大白菜产生药害。
实施例十四:70%溴菌腈·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以下物质均为重量百分比:溴菌腈30%、琥胶肥酸铜40%、烷基萘磺酸盐(湿润剂)
5%、丙烯酸钠与丙有机铜共聚物(分散剂)5%、聚萘甲醛磺酸钠盐5%(扩散剂)、白炭黑(填
料)5%,陶土(填料)补足100%。将上述将活性成分、湿润剂、分散剂、扩散剂和填料混合,机
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70%溴菌腈·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
该实施例用于防治大白菜软腐病:70%溴菌腈·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按100g
a.i./ha用量在大白菜软腐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
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为87.95%;25%溴菌腈可湿性
粉剂按100ga.i./ha用量在大白菜软腐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
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为47.17%;30%
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按100ga.i./ha用量在大白菜软腐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
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大白菜软腐病的防效
为26.83%。可见,溴菌腈和琥胶肥酸铜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大白菜
软腐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二元复配药剂对大
白菜产生药害。
实施例十五:溴菌腈和噻森铜复配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靶标:西瓜炭疽病病原菌。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4-2008》,采用盆栽法。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
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
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
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溴菌腈和噻森铜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溴菌腈
10.27
100.00
-
-
噻森铜
41.35
24.84
-
-
溴菌腈:噻森铜(20:1)
6.96
147.56
96.42
153.04
溴菌腈:噻森铜(15:1)
6.15
166.99
95.30
175.23
溴菌腈:噻森铜(10:1)
5.37
191.25
93.17
205.27
溴菌腈:噻森铜(7:1)
4.81
213.51
90.61
235.64
溴菌腈:噻森铜(3:1)
4.52
227.21
81.21
279.78
溴菌腈:噻森铜(1:1)
5.67
181.13
62.42
290.18
溴菌腈:噻森铜(1:3)
7.59
135.31
43.63
310.13
溴菌腈:噻森铜(1:7)
10.74
95.62
34.24
279.26
溴菌腈:噻森铜(1:10)
13.42
76.53
31.67
241.65
溴菌腈:噻森铜(1:15)
16.17
63.51
29.54
215.00
溴菌腈:噻森铜(1:20)
19.08
53.83
28.42
189.41
溴菌腈:噻森铜(1:30)
23.19
44.29
27.26
162.47
溴菌腈:噻森铜(1:40)
28.56
35.96
26.67
134.83从表1可以看出,溴菌腈和噻森铜在20:1~1:40(按重量)的比例范围内复配时,共
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溴菌腈和噻
森铜在1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可见,溴菌腈和噻森铜复配
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十六:溴菌腈和琥胶肥酸铜复配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靶标:西瓜炭疽病病原菌。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4-2008》,采用盆栽法。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
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
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
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2、溴菌腈和琥胶肥酸铜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2可以看出,溴菌腈和琥胶肥酸铜在20:1~1:4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
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溴菌腈和琥
胶肥酸铜在1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可见,溴菌腈和琥胶肥
酸铜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十七:溴菌腈和噻森铜复配对柑橘溃疡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靶标:柑橘溃疡病病原菌。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6-2008》,采用浑浊度法。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
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
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
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3、溴菌腈和噻森铜对柑橘溃疡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溴菌腈和噻森铜在20:1~1:40(按重量)的比例范围内复配时,共
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柑橘溃疡病病原菌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溴菌腈和噻
森铜在1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可见,溴菌腈和噻森铜复配
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十八:溴菌腈和琥胶肥酸铜复配对柑橘溃疡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靶标:柑橘溃疡病病原菌。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6-2008》,采用浑浊度法。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
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
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
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4、溴菌腈和琥胶肥酸铜对柑橘溃疡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溴菌腈
38.65
100.00
-
-
琥胶肥酸铜
87.41
44.22
-
11-->溴菌腈:琥胶肥酸铜(20:1)
29.36
131.64
97.34
135.24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15:1)
25.29
152.83
96.51
158.36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10:1)
22.47
172.01
94.93
181.20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7:1)
19.02
203.21
93.03
218.43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3:1)
18.72
206.46
86.06
239.90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1:1)
19.31
200.16
72.11
277.58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1:3)
22.17
174.33
58.17
299.69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1:7)
24.05
160.71
51.19
313.95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1:10)
27.86
138.73
49.29
281.46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1:15)
32.48
119.00
47.71
249.42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1:20)
38.91
99.33
46.88
211.88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1:30)
47.35
81.63
46.02
177.38
溴菌腈:琥胶肥酸铜(1:40)
59.12
65.38
45.58
143.44从表4可以看出,溴菌腈和琥胶肥酸铜在20:1~1:40(按重量)的比例范围内复配
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对柑橘溃疡病病原菌均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溴菌腈
和琥胶肥酸铜在10: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可见,溴菌腈和琥
胶肥酸铜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含有溴菌腈和有机铜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协同
增效作用显著,与现有的单一制剂相比,防治农作物上病害的效果明显提高,对农作物安
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