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制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2239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控制大棚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培育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控制大棚,具体适用于增强大棚的环保性、实现自然调温,并具备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优点。



背景技术:

目前,植物培育所用的大棚一般采用竹竿、砖头、木材、水泥或塑料制作,其采光、通风的效果较差,导致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只能依赖空调或喷头调控,而不能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环保性较差。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682811y,授权公告日为2005年3月9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温室,由门、上墙体、下墙体和屋顶组成,上墙体和屋顶由透明材料制成,所述的屋顶内侧悬挂有喷水装置,下墙体内设有远红外覆膜,左右两侧下墙体的底部设有排风通道,所述的屋顶上设有太阳能电池板。虽然该温室通过采用太阳能电池板、喷水装置、远红外覆膜增强了温室的温度、湿度的调节功能,具备一定的环保性,但其仍旧具有以下缺陷:

首先,该发明需要在在现有的温室上设置太阳能电池板、远红外覆膜以及新的喷水装置,与原始温室相比,不仅改动太大,结构复杂,而且操作难度较高;

其次,该发明虽然采用了多个利用自然能源的设备,但其所采用的太阳能电池板、远红外覆膜成本均较高,增加了该设计的应用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复杂、操作难度较高、成本较高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难度较低、成本较低的智能控制大棚。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智能控制大棚,所述大棚顶盖的中部开设有天窗,大棚顶盖的四周与大棚的侧壁相连接;

所述天窗包括活动口、主旋转轴、上玻璃板与下玻璃板,所述大棚顶盖上位于活动口左右两端的部位分别开设有与活动口相通的左旋转槽、右旋转槽,活动口的中部设置有主旋转轴,该主旋转轴的两端分别与左旋转槽、右旋转槽旋转配合,主旋转轴的上侧部通过铰链与上玻璃板的一侧相铰连,主旋转轴的下侧部通过铰链与下玻璃板的一侧相铰连,上玻璃板的另一侧、下玻璃板的另一侧各通过一个固定栓与大棚顶盖上设置的电动机的驱动端相连接,所述电动机通过控制器与电源电路连接,且控制器位于大棚的内部;

所述控制器包括金属外壳、输入电源线、输出电源线、通电片、左感温片、右感温片,所述金属外壳的顶部开设有进温口,该进温口与左感温片、右感温片、通电片共构成一个进温腔,所述左感温片的顶端与金属外壳顶壁的左部分相连接,左感温片的底端则下延伸于金属外壳的内部,所述右感温片的顶端与金属外壳顶壁的右部分相连接,右感温片的底端则下延伸于金属外壳的内部,左感温片顶端、右感温片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左感温片底端、右感温片底端之间的距离,通电片水平的搁置在左感温片、右感温片上,通电片的左端搁置在左感温片上近其底端的部位,通电片的右端搁置在右感温片上近其底端的部位;所述输入电源线的一端与电动机相连接,输入电源线的另一端穿过金属外壳的左壁后延伸至金属外壳的内部,输出电源线的一端与电源相连接,输出电源线的另一端穿过金属外壳的右壁后延伸至金属外壳的内部,输出电源线的另一端与输入电源线的另一端正对设置,输出电源线另一端、输入电源线另一端的正上方悬挂有同一个通电片,该通电片的面积大于输出电源线、输入电源线的间距。

所述输入电源线上位于金属外壳内部的部位的底部经左绝缘柱与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接,所述输出电源线上位于金属外壳内部的部位的底部经右绝缘柱与金属外壳的底壁相连接。

所述左感温片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至85度,所述右感温片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至85度。

所述左感温片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0度,所述右感温片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0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一种智能控制大棚中大棚顶盖开设的天窗包括活动口、主旋转轴、上玻璃板与下玻璃板,主旋转轴的上下两侧分别与上、下玻璃板相铰连,上、下玻璃板的另一侧通过固定栓与与大棚顶盖上设置的电动机的驱动端相连接,电动机通过控制器与电源电路连接,使用时,上玻璃板、下玻璃板一来能给大棚的内部提供直射的阳光,二来当大棚内温度较高时,电动机可以抽开固定栓,失去固定栓的固定后,上玻璃板、下玻璃板各绕铰链向下旋转,此时,上玻璃板、下玻璃板之间形成有空气流动的空间,便于流动空气对大棚内的温度进行调节,不仅环保性较好,而且能够降低培育成本。此外,本设计只需对大棚的顶盖作出改变即可,不仅结构简单、改动较小,而且操作难度较低。因此,本发明不仅环保性较好、能实现自然调温,而且结构简单、操作难度较低。

2、本发明一种智能控制大棚中的控制器包括金属外壳、输入电源线、输出电源线、通电片、左感温片、右感温片,使用时,大棚内产生的高温蔓延至进温腔后会与左感温片、右感温片相接触,导致左感温片、右感温片产生弯曲形变,弯曲后的左感温片、右感温片的底端之间的距离扩大,通电片的两端沿左感温片、右感温片下滑,脱落与感温片的接触,直至同时压住输出电源线、输入电源线,从而导通电路,进而自动旋转玻璃板进行通风降温,实现温控的目的。因此,本发明不仅散热效率较高,而且控制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大棚1、活动口2、主旋转轴3、左旋转槽31、右旋转槽32、铰链33、上玻璃板4、下玻璃板5、控制器6、金属外壳61、进温口611、进温腔612、输入电源线62、左绝缘柱621、输出电源线63、右绝缘柱631、通电片64、左感温片65、右感温片66、电动机7、固定栓71、电源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图2,一种智能控制大棚,所述大棚1顶盖的中部开设有天窗,大棚1顶盖的四周与大棚1的侧壁相连接;

所述天窗包括活动口2、主旋转轴3、上玻璃板4与下玻璃板5,所述大棚1顶盖上位于活动口2左右两端的部位分别开设有与活动口2相通的左旋转槽31、右旋转槽32,活动口2的中部设置有主旋转轴3,该主旋转轴3的两端分别与左旋转槽31、右旋转槽32旋转配合,主旋转轴3的上侧部通过铰链33与上玻璃板4的一侧相铰连,主旋转轴3的下侧部通过铰链33与下玻璃板5的一侧相铰连,上玻璃板4的另一侧、下玻璃板5的另一侧各通过一个固定栓71与大棚1顶盖上设置的电动机7的驱动端相连接,所述电动机7通过控制器6与电源8电路连接,且控制器6位于大棚1的内部;

所述控制器6包括金属外壳61、输入电源线62、输出电源线63、通电片64、左感温片65、右感温片66,所述金属外壳61的顶部开设有进温口611,该进温口611与左感温片65、右感温片66、通电片64共构成一个进温腔612,所述左感温片65的顶端与金属外壳61顶壁的左部分相连接,左感温片65的底端则下延伸于金属外壳61的内部,所述右感温片66的顶端与金属外壳61顶壁的右部分相连接,右感温片66的底端则下延伸于金属外壳61的内部,左感温片65顶端、右感温片66顶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左感温片65底端、右感温片66底端之间的距离,通电片64水平的搁置在左感温片65、右感温片66上,通电片64的左端搁置在左感温片65上近其底端的部位,通电片64的右端搁置在右感温片66上近其底端的部位;所述输入电源线62的一端与电动机7相连接,输入电源线62的另一端穿过金属外壳61的左壁后延伸至金属外壳61的内部,输出电源线63的一端与电源8相连接,输出电源线63的另一端穿过金属外壳61的右壁后延伸至金属外壳61的内部,输出电源线63的另一端与输入电源线62的另一端正对设置,输出电源线63另一端、输入电源线62另一端的正上方悬挂有同一个通电片64,该通电片64的面积大于输出电源线63、输入电源线62的间距。

所述输入电源线62上位于金属外壳61内部的部位的底部经左绝缘柱621与金属外壳61的底壁相连接,所述输出电源线63上位于金属外壳61内部的部位的底部经右绝缘柱631与金属外壳61的底壁相连接。

所述左感温片65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至85度,所述右感温片66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45度至85度。

所述左感温片65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0度,所述右感温片66的底端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0度。

使用中,当大棚1内的温度升高时(植物培育过程中易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提高室温,同时,为了培育的必要,大棚1内的常温也维持较高的数值),高温会升高金属外壳61的温度,从而升高进温腔612的温度,进而升高左感温片65、右感温片66的温度,并导致它们发生弯曲形变,弯曲后的左感温片65、右感温片66底端之间的距离扩大,原本被水平搁置的通电片64沿左感温片65、右感温片66下滑,直至脱离与左感温片65、右感温片66的接触,并下压住输出电源线63、输入电源线62时,电路导通,从而导通电动机7与电源8,启动的电动机7抽开固定栓71,失去固定栓71的固定后,上玻璃板4、下玻璃板5各绕铰链33向下旋转,此时,上玻璃板4、下玻璃板5之间形成有空气流动的空间,便于流动空气对大棚1内的温度进行调节,不仅环保性较好,而且能够降低培育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以上述实施方式为限,但凡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所揭示内容所作的等效修饰或变化,皆应纳入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