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为一种降低重度汞污染稻田中水稻籽粒汞含量的施硒方法,属于农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
背景技术:
在中国的工业区及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及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农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据调查,全国受重金属污染的农业土地面积约有2500万公顷,每年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多达1200万吨。农业部环保监测系统对全国24省、市320个严重污染区8223万亩土地调查发现,大田类农产品农田污染超标面积约占污染农田面积的20%,其中80%的土壤和农作物污染超标是由于重金属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汞(Hg)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在工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城市及周边地区。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污染环境的Hg达1.9×108kg,被Hg污染的耕地面积有3.2×104hm2,问题十分严重。据研究,在苏南一些地区,土壤Hg污染比较严重,表层土壤Hg含量达到背景值的10倍以上,而且垂直剖面分布明显,说明工业化进程中污染物的输入是土壤Hg积累的主导因素。根据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全省蔬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抽样检测,苏南地区蔬菜地重金属污染情况较严重。依据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食品认证工作重点监测的5种重金属,有54.8%的蔬菜地综合污染指数大于1,且Hg和镉的分担率较高。江苏省2006年被取消的6个无公害农产品中,有4个是因为土壤Hg含量超标所致。
汞是地球上对环境影响大、对生物有严重毒性的环境污染物。更为重要的是,Hg及其化合物无论是在好氧还是在厌氧条件下,都可以经微生物的作用,转变成毒性更强的甲基汞或二甲基汞。Hg的有机化合物具有严重的神经毒性,经生物富集和食物链放大后将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自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以来,受到Hg污染的自然环境向人类发出的警示不断增加,Hg在土壤--植物系统和陆生食物链中的传递速度不断加快,Hg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Hg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粮农组织(FAO)及很多国家政府列为优先控制的环境污染物。因此,Hg在土壤-农作物-人类系统中的移动和累积受到高度关注。
在土壤汞污染地区,水稻籽粒中的汞含量不但会受到土壤汞污染状况及水稻品种的影响,还会受到栽培技术的影响。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施肥、水分管理等农艺措施会改变土壤的理化状况和水稻的生长状况,因而会改变土壤中汞的存在状态和对植物的有效性,影响水稻对汞的吸收及分配。不同的稻田施硒量和施用方法对汞在水稻植株中的吸收和迁移会有不同的影响。但关于硒肥的施用水平及施用时期对水稻籽粒汞含量的影响方面,还非常缺乏研究。
本发明在申请人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公开了一种降低重度汞污染稻田中水稻籽粒汞含量的施硒方法,能大幅度降低水稻籽粒的汞含量,而对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降低重度汞污染稻田中水稻籽粒汞含量的施硒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重度汞污染稻田中水稻籽粒的汞含量,而对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影响。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降低重度汞污染稻田中水稻籽粒汞含量的施硒方法,其特征是:在重度汞污染稻田中(土壤Hg浓度为2mg/kg,达到国家限定标准的4倍),总施硒量为120g/hm2(高量施硒),分三次施用,分别在水稻栽秧后20天施总硒量的1/2,在抽穗前5天、抽穗后10天各施总硒量的1/4。施硒方法采用叶面喷施方法,用水溶性硒肥溶于水中喷雾,每公顷用水量300L。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稻田重度汞污染地区实施后,可以大幅度降低水稻籽粒的汞含量,而对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影响。与水稻实际生产中常用的不施硒相比,水稻籽粒的汞含量下降幅度大(籼稻下降71.05%,粳稻下降72.41%)。在稻田重度汞污染地区(土壤Hg浓度为2mg/kg,达到国家限定标准的4倍),通过该申请专利技术方案的实施,可以使水稻籽粒的汞含量大幅度下降,能将水稻籽粒的汞含量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限值(0.02mg/kg,GB2762-2012)以下,可以消除水稻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降低重度汞污染稻田中水稻籽粒汞含量的施硒方法,在整个水稻生产周期内,总施硒量为120g/hm2(高量施硒),分三次施用,分别在栽秧后20天施总硒量的1/2,在抽穗前5天、抽穗后10天各施总硒量的1/4。由于不同硒肥品种的含Se量有差异,施硒时要根据具体硒肥品种的含Se量计算出具体施肥量。
施硒方法采用叶面喷施方法,用水溶性硒肥溶于水中喷雾,每公顷用水量300L。
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进一步证明本实施例可以大幅度降低重度汞污染稻田中水稻籽粒的汞含量,而对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表中数据是在土壤Hg含量为2mg/kg、达到国家限定标准的4倍(重度污染程度)条件下获得的,其它管理措施按水稻生产常规进行。
表1稻田不同施硒方法下水稻籽粒汞含量比较(单位:mg/kg)
注:稻田施硒时期代码
A:一次性施硒,水稻栽秧后20天一次性施用。
B:分二次施硒,分别在水稻栽秧后20天和抽穗前5天各施总硒量的1/2。
C:分三次施硒,分别在水稻栽秧后20天施总硒量的1/2,在抽穗前5天和抽穗后10天各施总硒量的1/4。
表2稻田不同施硒方法下的水稻产量比较(单位:kg/hm2)
从施硒水平和施硒时期两方面,对表1和表2进行分析可见:
(1)从施硒水平分析
在不同的施硒水平下,水稻籽粒汞含量的顺序为:不施硒>低量施硒>中量施硒>高量施硒。不同施硒水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很小。
(2)从施硒时期分析
在不同的施硒时期中,水稻籽粒汞含量的顺序为:一次性施硒>分二次施硒>分三次施硒。不同施硒时期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也很小。
综合施硒水平和施硒时期对水稻籽粒汞含量的影响,选择高量施硒、分三次施用的施硒方法,能大幅度降低水稻籽粒的汞含量,将水稻籽粒的汞含量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限值以下,对水稻产量没有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