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溴氰虫酰胺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9942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害虫化学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唑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的增效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背景

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和萝卜类等十字花科蔬菜是我国主要的蔬菜作物,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蔬菜总面积和总产量50%左右,其需求量与食用时间超过其它任何一种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十字花科蔬菜害虫种类有30多种,其中危害严重并对蔬菜产量和品质构成较大威胁的有黄曲条跳甲、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烟粉虱、蚜虫等。由于药剂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害虫的抗药性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目前,小菜蛾已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酰基脲类、抗生素类、沙蚕毒素类和Bt等多种药剂,包括对以鱼尼丁受体为作用靶标的二酰胺类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黄曲条跳甲对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烟碱类常用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因此,筛选高效、低毒或微毒、低残留的防治药剂成为十字花科蔬菜害虫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面所述缺陷,提供一种含溴氰虫酰胺的增效杀虫组合物,该组合物具有增效作用明显、速效性和持效性优良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含溴氰虫酰胺的增效组合物的应用。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通过对溴氰虫酰胺和唑虫酰胺杀虫特性的系统分析,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一种新型增效组合。该组合对黄曲条跳甲高效,具有速效和长效控害作用;且延缓害虫对单一杀虫剂(溴氰虫酰胺、唑虫酰胺)产生抗药性的速度。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为唑虫酰胺,第二活性成分为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1~20):(1~20),优选为(1~7):(1~7)。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1%-70%,优选为20%-42%。

本发明的杀虫组合物中两种有效成份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对黄曲条跳甲防治效果显著,同时表现出优良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克服了各个单剂的缺点。

本发明的复配组合与现有技术相比,产生以下有益效果:(1)与单剂相比,该组合对黄曲条跳甲增效明显,可提高防治效果、同时该复配组合对十字花科蔬菜害虫小菜蛾、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烟粉虱、蚜虫等也具有优良的防效,实现一次用药防治多个靶标的目的,降低防治成本;(2)可替代高毒性农药,并减少用药量,有效降低生态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3)兼有速效和长持效特性,克服了单一药剂或速效性差、或持效期短的缺点;(4)延缓黄曲条跳甲对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的速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并结合相应试验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1。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1,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20%。

实施例2。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3,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40%。

实施例3。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5,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30%。

实施例4。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7,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40%。

实施例5。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9,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30%。

实施例6。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15,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32%。

实施例7。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20,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42%。

实施例8。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20∶1,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42%。

实施例9。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15∶1,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32%。

实施例10。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9∶1,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30%。

实施例11。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7∶1,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40%。

实施例12。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5∶1,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30%。

实施例13。

一种含唑虫酰胺的高效复配农药组合物,包括第一活性成分唑虫酰胺和第二活性成分溴氰虫酰胺,且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重量比为3∶1,第一活性成分与第二活性成分的累积量(重量加和)为所述组合物总重量的40%。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先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明确两种药剂按一定比例混配后的共毒系数(CTC),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对增效作用明显的配比进行田间药效试验。

1、对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测定。

1.1供试药剂配制:94%溴氰虫酰胺原药和95%唑虫酰胺原药分别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后用含1%吐温-80的双蒸水配成10%溴氰虫酰胺和30%唑虫酰胺单剂;将溴氰虫酰胺和唑虫酰胺按不同配比混合(见表1)。

1.2供试昆虫:黄曲条跳甲为从田间采集在室内饲养1代后的成虫。

1.3毒力测定方法:采用浸苗法。具体步骤如下:(1)分期以花盆培育小白菜苗(4-5片真叶期),不施杀虫剂;(2)将供试药剂先以丙酮溶解,添加1%吐温80,再用水稀释成5-6个浓度;(3)把洗净的小白菜苗倒置浸入不同浓度药液中,10s后取出并置于室内2h自然晾干;(4)将晾干的小白菜苗以脱脂棉外加一层卫生纸包扎根部保湿,放入供试生测瓶中;(5)接入黄曲条跳甲成虫,每瓶30头,再用纱布封好瓶口。每个处理3次重复,另加清水和助剂作为对照。经以上方法处理后,将供试生测瓶置于(25±1)℃、相对湿度70%-80%、光照时间L:D=14h:10h的光照培养箱内,48h后检查试虫死亡情况。检查方法:将试虫倒入白瓷盆中,先统计可爬行和跳跃的活成虫,其余以细软毛笔轻触虫体后,观察1min无任何动静或其他反应则视为死亡。利用Probit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LC50和95%置信区间等,然后根据孙云沛介绍的方法,计算不同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1.4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唑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在有效成份配比在1:20至20:1时,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对黄曲条跳甲均表现出明显增效作用,且以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1:7、7:1和5:1的配比的共毒系数较高,分别为146、142和144,值得进一步开展田间药效试验进行验证。

表1.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及其不同配比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测定结果。

2、复配剂防治黄曲条跳甲田间药效试验:为验证配比筛选的可靠性,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的要求,对增效明显的配方开展了田间防治黄曲条跳甲的药效试验。

试验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置小区,小区面积为20m2/小区。药剂处理见表2,并设清水对照,每处理重复4次。药前调查成虫基数,药后2、7和14天分别调查活成虫数量,并在药后14天,调查泥土中(小白菜根周围)的活幼虫数。同时在药后2天和14天分别调查小白菜的药害情况。调查方法:成虫调查:每小区随机选取30株小白菜调查活成虫数。幼虫调查:在药后7天,每小区固定4点,每点调查2株,将植株根部及周围泥土挖出并用清水漂洗,调查泥土中的活幼虫数。施药方法:每株虫量平均达到成虫3头上时施药1次,施药采用赣丰牌电动喷雾器GF-3WBD-16,均匀喷药于小白菜叶上,使其充分分布药液,用药液量为750升/公顷。

表2. 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复配剂防治黄曲条跳甲试验结果统计表。

从表2可以看出,唑虫酰胺与溴氰虫酰胺复配后能有效防治黄曲条跳甲。药后2天,30%唑虫酰胺对成虫的防治效果为91.32%,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10%溴氰虫酰胺的防治效果为72.51%,其速效性较差。而唑虫酰胺与溴氰虫酰胺复配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83.79%-92.73%之间,与30%唑虫酰胺单剂的防治效果相当,表现出优良的速效性。药后7天,30%唑虫酰胺与10%溴氰虫酰胺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49%和91.17%,唑虫酰胺与溴氰虫酰胺复配的防效在86.67%-95.11%之间,亦表现出优良的防效;药后14天,30%唑虫酰胺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效下降为71.38%,防效较差,10%溴氰虫酰胺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防治效果为88.62%,表现为良好的持效性。唑虫酰胺与溴氰虫酰胺复配的防效在85.73%-92.46%之间,亦表现出优良的持效性。同时,在药后14天,30%唑虫酰胺对黄曲条跳甲幼虫的防效较差(56.24%),10%溴氰虫酰胺对黄曲条跳甲幼虫的防治效果较好(87.96%),而唑虫酰胺与溴氰虫酰胺复配的防效在85.44%-91.37%之间,亦表现出优良的防治效果。上述结果表明,唑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的有效成份配比在1:20至20:1时,对黄曲条跳甲表现出优良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具有优良的防治效果。此外,在试验用药施药剂量范围内对小白菜生长正常,无药害症状发生。

3、对小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3.1.供试药剂配制。94%溴氰虫酰胺原药和95%唑虫酰胺原药分别用二甲基甲酰胺溶解后用含1%吐温-80的双蒸水配成10%溴氰虫酰胺和30%唑虫酰胺单剂;将溴氰虫酰胺和唑虫酰胺按不同配比混合(见表3)。

3.2.供试昆虫。为从田间采集在室内饲养1代后的小菜蛾3龄幼虫。

3.3.测定方法。取新鲜甘蓝叶片,清洗擦拭干净后,用打孔器打成直径约6cm的圆片,分别置于用水稀释的系列浓度的药液中,浸渍10 s后取出,晾干,放入φ7cm的培养皿内,每皿接入小菜蛾3龄中期幼虫10头,取双层纸巾放入两个培养皿盖之间,以防试虫逃跑。处理后的幼虫置于温度(25±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4L:10D的人工养虫室中饲养。每处理重复4次,并设清水作对照。于处理后72 h统计幼虫死亡数量。并设不含药的CK对照。计算各处理的毒力回归方程和LC50,并按孙云沛的方法计算共毒系数。

3.4、试验结果。对小菜蛾的增效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唑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的部分配比对小菜蛾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唑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按有效成份比例为1:3复配时,其共毒系数最高,为319,表明该两种药剂复配后对小菜蛾有显著的增效作用(表3)。

表3.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及其不同配比对小菜蛾的毒力。

4、复配剂防治小菜蛾田间药效试验。

为验证配比筛选的可靠性,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GB/T17980.13-2000的要求,对增效配方开展了防治小菜蛾的田间药效试验。

试验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设置小区,小区面积为50m2/小区,每处理重复4次。试验作物为甘蓝(品种:京丰一号),按每公顷用药量加水750升稀释后采用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施药1次。调查时间: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2天、7天和14天调查活幼虫数。调查方法:在每小区定点挂牌15株甘蓝,调查全株的小菜蛾活幼虫数。

表4. 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混配剂防治小菜蛾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表明(表4),药后2天,30%唑虫酰胺单剂对小菜蛾的防效为91.77%,表现出优良的速效性,10%溴氰虫酰胺单剂对小菜蛾的防效为81.73%,防效一般。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混配剂的防效在86.22%-92.83%之间,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药后7天,30%唑虫酰胺单剂对小菜蛾的防效为89.29%,10%溴氰虫酰胺单剂对小菜蛾的防效为94.11%,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混配剂的防效在91.09%-96.68%之间,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4天,30%唑虫酰胺单剂对小菜蛾的防效下降至75.54%,表现出较差的持效性,10%溴氰虫酰胺单剂对小菜蛾的防效为87.46%,持效性良好。唑虫酰胺·溴氰虫酰胺混配剂的防效在87.67%-91.65%之间,表现出良好的持效性。此外,混配剂和两个单剂施药区,甘蓝生长正常,无药害症状发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