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遮蔽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9761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遮蔽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遮蔽物,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遮蔽物。



背景技术:

中华绒鳌蟹,俗称河蟹、大闸蟹,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水系、辽河水系、瓯江水系三大淡水水系中,是我国淡水渔业的重要经济养殖品种。目前,全国河蟹人工养殖面积约1500万亩,年产量约60万吨,年产值约500亿元,河蟹养殖业已成为广大农(渔)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水产品中的珍品,河蟹因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的喜食。河蟹属于典型的昼伏夜出型的杂食性偏肉食性水生甲壳动物,极具攻击性,且具自相残杀的本性。在江河湖泊等自然环境中,河蟹白天隐匿于水中的水草丛、石砾缝或洞穴中,夜晚出来觅食。在池塘人工养殖模式下,通过栽种大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的50%)的沉水植物(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为河蟹正常生长提供必要的遮蔽场所。大量的水草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净化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亦是供河蟹摄食的植物性饵料。遮蔽物是确保河蟹正常蜕壳、生长及躲避敌害必要的场所,但至今未有人工制作合成的河蟹养殖专用遮蔽物。在全国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的整体背景下,探索开发适合河蟹生长的人工合成的遮蔽物,对实现河蟹工业化养殖及河蟹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中华绒螯蟹养殖模式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遮蔽物,旨在实现中华绒螯蟹在水域中的领地划分,为其工业化养殖模式的实现奠定一定的基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设计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遮蔽物,包括1块底板与1块隔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无缝隙地固定于底板的一面上。

上述一种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遮蔽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隔断均用硬质无毒塑料制成。

上述一种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遮蔽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表面呈正方形,面积0.09-0.13m2,壁厚5-10mm。

上述一种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遮蔽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平面图构成“卍”形,高度5-7cm,壁厚5-10mm。

上述一种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遮蔽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卍”形隔断与底板 面积相等,边缘对齐,底板在上放置于水平面上呈现水平状态且形成4个开口面积相等、方向各异的洞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为中华绒螯蟹养殖提供了一种人工庇护场所,采用硬质无毒塑料制成“卍”形的遮蔽物,4个洞口分别朝向4个方向,实现了互相遮挡,有效降低了蟹类之间的领地争斗与饵料争食,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正常蜕壳生长及提高小水体养殖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是遮蔽物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遮蔽物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及功效更易于理解,结合具体图示,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

一种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遮蔽物,如图1所示,包括1块底板001与1块隔断002,隔断002固定于底板001的一面上。底板001为硬质无毒塑料模块,表面呈正方形,面积0.09-0.13m2,壁厚5-10mm。隔断002亦为硬质无毒塑料模块,平面图如图2所示构成“卍”形,高度5-7cm,壁厚5-10mm。按照图2俯视图所示,隔断002与底板001面积相等,边缘对齐,底板在上放置于水平面上呈现水平状态且形成4个开口面积相等、方向各异的洞口。

以上显示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