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泥鳅生态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99746阅读:7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生态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稻泥鳅生态养殖办法。



背景技术: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富含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类的高档营养珍品,它的营养价值在鱼类中名列前茅,被人们称之为“水中人参”。泥鳅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其主要功效为滋阴壮阳、滚热解毒、祛湿邪、水肿黄疸、痢疾、阳痿等症,对肺炎、小儿盗汗、皮肤搔痒、跌打损伤、手指疔疮、小便不畅,乳腺癌等症,均有一定疗效。因此泥鳅是一种生产潜力大、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较大。泥鳅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繁殖力强、运输方便、便于管理,综合效益高,但是由于捕捞过量及栖息场所的日益恶化,泥鳅资源遭到了破坏,自然产量大为减少,为增加有效供给,发展泥鳅的规模化人工养殖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市面上存在许多人工养殖泥鳅的方法,特点是均采用单独养殖泥鳅方法,取得了一定效益,但是存在投资成本高,回报率低等问题,为了改善传统泥鳅养殖方法与农田单纯种植作物收益低等问题,又能充分利用农田耕地资源,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中国专利CN103931530A中公开了一种稻田生态养殖泥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稻田施肥,然后耙平,在耙平的所述稻田的四周挖掘外环沟,所述外环沟在田埂内1-1.5m处,所述外环沟内挖掘“十”字形或“井”字形沟,形成相通的养殖沟;在所述外环沟搭起70-90cm的防逃装置;所述外环沟设置有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分别设置有防止所述泥鳅外逃的装置;采用生石灰化水对所述稻田消毒,次日将整个所述稻田耙动以使生石灰水与稻田淤泥充分混合;将发酵后的畜禽粪肥施入所述稻田进行肥水,以培育水中天然饵料;在肥水后的所述稻田插入茎秆坚硬、抗倒伏、抗病害、耐肥力、在深水中生长及产量高的水稻品种的秧苗;所述秧苗返青后,将泥鳅苗放入所述稻田;养殖期间按泥鳅的生长投放食料,同时保持水质透明度为25-30cm。

在上述专利中采用的防逃装置为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或薄膜或纱窗等筑起的“防逃墙”,防止了泥鳅钻土逃跑,但是采用水泥等材料筑起的“防逃墙”为硬质材料,泥鳅在钻“防逃墙”逃跑的过程,水泥等材料会对泥鳅的头部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养殖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泥鳅生态养殖办法,能充分利用农田耕地资源,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在保证水稻和泥鳅的产量的同时,既能不影响泥鳅的生活习性,又能保证泥鳅的健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水稻泥鳅生态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农田里的四周边缘开设沟渠,所述沟渠两面设置有防破坏装置;

步骤二,在步骤一中的沟渠围成的田地里种植水稻;

步骤三,在步骤一中的沟渠内养殖泥鳅;

步骤四,在步骤二中种植了水稻的田地里投放蚯蚓;

所述防逃跑装置为掩藏在沟渠的土墙内的海绵,在所述海绵的孔隙内加入防治泥鳅生病的药剂。

本发明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泥鳅与水稻共养,能充分利用农田耕地资源,构成一套共有的生态系统,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对水稻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功能;并且泥鳅养在稻田里还能增加土壤肥力,使水稻的质量增加;泥鳅养殖在该天然的环境中,存活率高,从而保证了泥鳅的产量。

采用海绵掩藏在土墙内作为防破坏装置,既能适应泥鳅喜爱钻土的生活习性,海绵的柔软和吸水性又能保证泥鳅在钻的过程不会对自己造成损伤,而且该防破坏装置不仅能阻止泥鳅破坏田地的土壤和稻田的根部,保护了水稻种植区域的完整性,还防止了泥鳅钻田埂逃跑,且海绵内存放防治泥鳅生病的药剂,使泥鳅在钻海绵时,能接触到药剂,有效地防治了泥鳅得病所造成的减产。

水稻田中所投放的蚯蚓,不仅能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同时,蚯蚓在田地活动还能疏松土壤,提供根呼吸的氧气,使土壤更肥沃,有利有水稻生长。

采用此种水稻泥鳅生态养殖方法,利用其自身的生态系统,能进一步减少除虫工作,也防止了喷洒的药物对泥鳅的污染。总之,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养殖得到的泥鳅,天然无污染,为纯绿色食品;水稻施肥少,减少肥料投入的同时,稻田收获的水稻还具有一定的增产量。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的优选方案,所述海绵为发泡海绵,具有孔隙率大,结构疏松的特点,使泥鳅在钻防破坏装置时不会对自身造成损害,且容易保存药剂。

优选方案二:作为优选方案一的优选方案,所述沟渠宽度为0.2-0.5m,深度为0.2-0.6m,既不会占用种植水稻的田地面积,又能保证泥鳅有足量的活动和生活空间。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方案,在所述沟渠内以每亩3000-5000尾泥鳅的量来养殖,严格控制泥鳅养殖的数量,从而保证每一条泥鳅都有足够的生活空间。

优选方案四:作为优选方案三的优选方案,在向所述沟渠内每天投放一次人工饵料,保证泥鳅的进食和摄入的营养,使得养殖的泥鳅更加肥美和健康。

优选方案五:作为优选方案四的优选方案,所述人工饵料为米糠、麦麸、豆渣或豆饼,均为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健康无公害,既能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的废物,又能给泥鳅提供营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水稻泥鳅生态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在农田里的四周边缘开设沟渠,沟渠的宽度为0.2m,深度为0.2m,所述沟渠两面设置有防破坏装置(未绘出),所述防逃跑装置为掩藏在沟渠的土墙内的发泡海绵,所述发泡海绵的高度与所述沟渠高度一致,用于防止泥鳅逃跑和破坏农田土壤;

在所述发泡海绵的孔隙内加入聚维酮碘溶液,用于防治泥鳅生病;

步骤二,在步骤一中的沟渠围成的田地里种植水稻;

步骤三,在步骤一中的沟渠内养殖泥鳅,投放量为30000尾泥鳅,使得泥鳅有足够的生存和生活空间;

步骤四,水稻种植一周后,在种植了水稻的田地里按照150-200kg/亩的数量一次性投放蚯蚓。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沟渠的宽度为0.5m,深度为0.6m,在沟渠内养殖每亩50000尾的泥鳅,使泥鳅有足够的生存和生活空间。

表1不同投放量对泥鳅的影响

由上表可知,在宽度为0.2-0.5m,深度为0.2-0.6m的沟渠中,优选为每亩投放30000-50000尾的泥鳅,能保证泥鳅的产量最大化。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所述沟渠内每天投放一次人工饵料,所述人工饵料为米糠、麦麸、豆渣、豆饼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用于辅以蚯蚓作为额外的天然饵料,既能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的废物,又能给泥鳅提供充足的营养。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为上述实施例的对比例,在该对比例中,在宽度为0.5m,深度为0.6m的沟渠里,将聚维酮碘溶液直接投放在沟渠中并统计泥鳅的产量,与将聚维酮碘溶液放置在发泡海绵孔隙时得到的泥鳅产量进行对比,得到的泥鳅产量的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表2直接投入沟渠与放置到发泡海绵孔隙的产量对比

由上表可知,将聚维酮碘溶液(用于防止泥鳅得病的药)直接投入沟渠里得到的泥鳅产量少于将聚维酮碘溶液(用于防止泥鳅得病的药)放置在发泡海绵里饲喂得到的泥鳅的产量;将聚维酮碘溶液(用于防止泥鳅得病的药)放置在发泡海绵里,使泥鳅在钻海绵时被动吃药,避免了存在少数泥鳅不能从水里主动获取药物的情况,泥鳅的抵抗力增加,使得泥鳅的产量增加。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